西兔生活网

标题: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我是老黑哥    时间: 2021-1-1 10:27
标题: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作者: 飞老    时间: 2021-1-1 10:27
人生最后悔的事情莫过于——“我本可以”。如果这个观点是对的,那么,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到位,无论是否年轻。一般来说,只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容易错过机会,并且很可能取得自己都始料未及的成就。
小学的时候,因为家里管得严,我的成绩都还不错,数学经常会考到满分。初中的时候,考试拿到满分已经罕见了,但是,我觉得很正常,反正大家都做不到,只要排名很靠前就行,比起别人有优势就可以了。
然后,初三有一次参加化学竞赛的机会。学校里弄了一个竞赛小组,安排老师专门授课,课后发了大量的课外资料、竞赛题目。我按部就班的走完了流程,结果,区一级的化学竞赛我就被刷下来了。我的成绩就是个普通参与者。但是我们学校有位同学得了奖。
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只是稍微楞了一下,怎么是他呢?这位同学的综合成绩跟我并不是一个量级的。他在化学上为什么如此厉害,轻松碾压我们?
我没有继续想下去。我觉得想这个问题不那么重要,因为,能否上重点高中主要看综合成绩。结果,我读了重点,他只上了普通高中。
到了高中,我就愣住了。我在班里排名三十几,中等水平。学习最好的同学,比我多一百多分。这事儿,让我心慌了两年。我搞不懂,这些人为什么如此厉害?
如果说初中化学竞赛获奖的那位同学是隔壁班的,看不见他是怎么学习的,那么眼下,学霸学神们就在我眼前,朝夕相处,我却望尘莫及。
各种模仿,各种尝试失败之后,绝望之际我问: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能做到的事情是否做到位了?比如说,做错的题目就别再出错了,弄懂的东西就别再忘了。我发现,这么基本的事情我居然做不到。按照逻辑推理,如此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到,那么想别的都是多余,什么排名啊、重点啊、名校啊,都是幻想。
然后,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做过的题目保证会、弄懂的东西更熟练。这件事,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非常难。比如,要做到这一点,要克服羞耻心。因为做错的题目重做的时候还会错。有些难题感觉掌握了,第三次重做的时候还会卡主,等等。
因此,为了做到这个最基本的事情,我不得不全神贯注,也因此,焦虑消失了,因为没时间焦虑。功力与日俱增。各种新知识、新题型,不断被我吸收到笔记本,然后吸收到大脑里。透彻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吸收新知识、新题型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此循环。我考入了北京大学。
我没有想到,做到了最基本的事情,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极致,竟然有如此威力。
当了老师之后,我想方设法、力图做到我能做到的极致让我的学生明白这个大道理。比如,去年有一位学生,考研的时候,记录了每一天的学习日志。有一天她写道,有一道数学题目,她居然做了10遍之后,再次重做,仍然犯了错误。正是第11遍犯错让她恍然大悟,对某个基本定义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如此,她做了第12遍。
我当天跟她说,我要把这篇日志的电子版存下来,留作纪念。后来,她考到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材料系。我又跟她说,我把你的学习日志电子版买下来,一千块,允许我给其他同学作为参考。她同意了。
在我看来,相对于这条人生大道理的价值,一千块不算多。一个人一旦真的明白了这个大道理,不仅有了一个处处可用的方法,而且此后的道路上发挥怎样的价值功用难以估量。
前几天,我又看到了一位同学的学习日志:
比如,当我意识到重复的极端重要性时,对于概率论这门学科,我快把教材翻烂了,特别是某个章节特别薄弱的知识点,比如条件概率密度,光定义我可能前后默写了七八遍,但是每一次都不能做到100%精确,是的,一次都不能做到,不是少了一个等号,就是少了一个条件。

比如,数学每个重要概念的推导我都亲自写了几遍,翻来覆去的看,对于二重积分、联合分布、联合概率密度、卷积公式等此类题型会涉及到积分上下限,下限是什么,上限是什么,总是迷糊,老师给的口诀也不是长久之道,后来我就不断地琢磨,从它最原始的定义出发,然后一步一步演绎。当我重复了五遍以上时,终于有那么一刻,一切都变得清晰无比,从此关于积分上下限的题目就很少会出错。……

回头观望这一段经历,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无怨无悔。
我跟这位同学说,我愿意支付稿酬,把你这篇日志发布在我的公号上。虽然,考研结果还没出来。但是,我相信,结果无论如何,你已经达到了以前自己从未达到的高度。即便你去工作,做任何工作,都会越做越好,快速进步。她说,这个过程是一次质变。
再比如,此时此刻我在写文章,我当然希望许多人看,许多人点赞,越多越好。
但是在我开始写的那一刻,我始终在想,如何让人读的懂?读这篇文章的时间花的到底值不值?写下来的句子,有哪些是废话?例子是不是足够丰富了,是不是足以说明观点了?这个观点,我究竟确信到了什么程度?我有没有按照这个原则做事情?
如果写完文章之后,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确切的。那么,无论有多少人阅读、有多少人赞赏,我相信,十年,二十年之后,再回头看这篇文章,我不会感到后悔,不会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虚度了光阴。
有人说,年轻人最核心的能力是坚持长久的做一件事,比如坚持十年。这个观点有道理。因为,做到这一点很难。很可能坚持的时间足够长会有出人预料的收获(例如复利效应之类的)。比如,坚持锻炼,写作,学习,等等。
但是,一件事坚持好几年,其实很多人都能做到。比如,许多人都坚持了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各种阅读,等等,只不过是在外界约束下坚持的。但效果,并不一定好。而主动的坚持,从一开始压力就巨大,而且随时都有半途而废的风险。
所以,我还是觉得,只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位。这样,无论是否坚持下来,是否随着见识的提升,有了新的选择,都不会后悔。况且,当认真对待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且做到位的时候,往往就会从中发现乐趣,坚持起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最后,最难的是,如何对待与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与人相处很难,与朝夕相处的人相处,更难。我想来想去,最大的原则,其实就是最基本的原则:让自己做的事情不后悔。
总之,始终不要放弃自己对人生最远大的期许,眼下走的路虽然未必是必经之路,但是走路的能力是一点一滴磨炼出来的。
作者: 古杨    时间: 2021-1-1 10:28
1:延迟满足的能力
很多身边朋友问我:玩自媒体半年,你赚到多少钱了?其实问这个问题,我一点都不感觉到意外,很多人就是要获得金钱回报,才能有继续的动力!这点其实没有错
但是太注重当下,忽视了长性的问题的。你想想,抖音是不是,就是让你获得快餐式的满足感一种方式??
2:长期学习的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被动式的学习,因为学习这件事情本来就是痛苦,如果有人告诉你学习是一件快乐事情,那他就是在吹牛逼!只有你升职加薪才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没有获得回报之前,你根本察觉不到快乐,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选择去放弃他,刷刷微博,煲下电视剧不香吗??
3:反思的能力
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会犯很多错误,但是最可怕就是不知道错了,反而觉得自己还挺良好呢!别人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通过反思自己,才能勇敢的承认自己错了。
4:执行的能力
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朋友,反正我是有的,天天跟你吹的天花乱坠,目标制定看起来也很清晰,但是说了这么多,就是没看到行动?就像有人跟你说:我的目标是买车买房,赚够人生的一百万,嗯……是个励志小伙子,但行动就是个小矮人。
5:转身的能力
很多人害怕学习新技能,感觉学习成本太高了,又费时间。这时就把这家公司当作自己人生的养老院,温水煮青蛙!却忽视人在年轻时候,试错成本是最低的。
我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试错成本?
说白了就是你犯错所产生的成本(例如你的时间,你的金钱等)
我举个通俗易懂例子:我花15万搞一个餐饮店和我运营一个知乎账号,你想想那个成本更高?很明显,餐饮店成本要高很多。
如果我餐饮店亏了,哪些钱就打水漂了。而我的知乎账号被封了,那就是重头在做一个知乎账号的问题,根本没有金钱上的任何损失。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试错成本也在增大。如果发现自己不合适这个赛道,及时换到新的赛道开始。明知道这条河我们是过不去了,我们就不能冒着生命危险硬闯过去。想想是不是有个新的通道可以走过去?
6:谢谢的能力
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记得说一声“谢谢”。别人借给你东西时候,说一声“谢谢”,知乎给我这个小白成长平台,我说一声“谢谢”,你给我的文章点个赞,我说一声“谢谢”。
7:低调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在事情未做成之前,不要到处说给别人,搞得人声沸沸扬扬,万一你搞砸了呢?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做事情我们要拿成绩说话,有数据做背书,你不用说别人都知道你很厉害。
8:选择能力
强求合群,委屈求全,不仅委屈自己不说,还浪费时间,靠假意逢来关系,往往摇摇欲坠,看到自己不合适群体,选择离开,才是正确的选择。
9:理财能力
年轻时候,趁早建立理财的观念,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就不会让你让自己陷入金钱所困的状态。最好先养成每天记账的习惯,达到收支平衡。
10:优秀圈层能力
年轻人要让自己选择进入优秀圈层,会让自己成长的更快!知乎就是个不错的圈层,有着高质量的用户群体,看到这里,我相信你也是一个认真学习优秀者,双击一下屏幕,让我看到优秀的你好吗?

作者: 偶寓001    时间: 2021-1-1 10:28
学会思考的能力。
先问一下,你认为自己,是以下四种哪一种?
a、头脑非常厉害的人
b、比较有头脑的人
c、离「有头脑」还差很远的人
查尔斯·布可夫斯基曾说:
「这个世界的问题是,聪明人总是怀疑自己,愚蠢的人总是充满自信。」
不过问题是,你如何确定,自己就是 a、b 或者 c 呢?
这篇文章,主要就讲:
· 你如何判断自己或别人的思考水平,是什么层级?
· 然后,你该如何思考「入门」?
· 思考,该如何提升?
01  什么是「思考」的入门?

首先,什么是「入门」?
在古代,你跪在师父前敬茶,师父让弟子把门关上,小声给你讲解本门修炼方向。
你终于找到了练武的方向,在师父前痛哭流涕。
连续做一件事,有了稳定方向,才能叫「入门」。
比如
· 自己的职业,该怎么规划?
· 创业做产品,除了产品,还应该做什么事?
· 感情出现问题,怎样想办法调整?
· 孩子不听话,怎么去引导?
···
你的人生,会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
但每次,是不是都乱想一通,根本不知道「思考」方向。
每个人都用手机拍过照片,但有 90% 的人根本不懂拍照该怎么「入门」。因为拿着相机或打开 Photoshop 修图,根本不知道该注意什么。
思考和摄影一样,也是一门包罗万象的技能。
那么「思考」,又该如何入门呢?
每遇到一个问题,该如何确定思考方向呢?
直接用「第一性原理」来想,你会立即顿悟:
思考,毕竟就是门「技能」(Skill)。
而技能,无非就是:
面对某个领域,每次能固定通过什么「行为」,去作用什么「对象」,最终达成什么「结果」。
比如:
· 游泳,是通过「划水-蹬腿」,作用于「水」,最终达到在水里「能前行-不下沉」的结果。
· 摄影,是通过「构图-光影-颜色」(的调整),作用每张「照片」,最终达到「高级感-冲突感-故事感」。
那思考所面对的「行为」、「对象」、和「结果」是什么呢?
02  「思考」的入门?

先来看,要发挥「思考」这个技能,你需要通过什么「行为」(工具)?
来!跟着我,拿出一张 A4 纸,在上面画一条横轴。
分别标四个点:「判断-观察-分析-整合」

这是人类思考的四种不同心智工具,每种你都很熟悉。
只是每个人,有不同使用倾向。
A、更倾向「判断」
你第一次去女朋友家,女朋友妈妈就自称「三分钟就能看透一个人」。
她给女朋友说,一见你,就知道你是个「老实人,工作有能力,但自信还不够。」
这就是「判断」,目的是快速作出决策。
B、更倾向「观察」
你女朋友的父亲对妈妈的判断不削一顾。
而是通过这几天,观察你的作息和用餐习惯;刻意访谈你的父母、工作和朋友网络;搜索你的朋友圈,QQ 空间记录等所有网路信息。
甚至…打电话给朋友,调查你近一年的所有出行记录、入住酒店情况等。
这就是「观察」,目的是获取大量事实信息。
C、更倾向「分析」
你不经意间,知道了女朋友父亲的举动。
为此,你增加了和女朋友的谈话,更多了解了父亲小时候经历,以及特殊职业所带来的习惯。
然后你基本分析出,她父亲具有超强的控制人格;而母亲多年一直陷入这种争斗中;而你女朋友,则形成了「边界意识薄弱」的心理特质,做事没什么原则。
为此,你不仅看明白了每个人的心理,也分析出了三者的关系。
这就是「分析」目的是看到事情背后更深刻的原因。
D、更倾向「整合」
「整合」的全称叫「整合思考」。
比如你现在,分析看明白了女朋友一家情况后,不是选择离开,而是去建立一整套关系结构。
你开始布局,「和女朋友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帮助她实现自我成长?」
然后「你和她父母怎样建立关系?如何维持父亲控制感,但又在自己掌控范围内。」
最后,你搞定了一切。
这就是「整合」,目的是搞定事情背后一整个系统。
这是横轴,「A 判断-B 观察-C 分析-D 整合」。
普通人整天都是「判断」,厉害的人常常使用「观察」和「分析」,真正的高手会「整合」系统。
A→D,也就是心智工具从「低级→高级」的过程。
再看看下面这张图,是不是完美对应这四个阶段:

只用自己价值观作判断的人,都不可一世——愚昧山峰。
而不断观察的人,其实是最低姿态——绝望之谷。
不断分析的人,更热衷追寻事物本质——开悟之破。
整合构建体系,模型的人——大师之路。
03  思考,需要通过一定「行为」,作用某个「对象」

「行为」刚刚讲了,那什么是「对象」呢?
厨师做饭的对象是「食材」;摄影的对象是「照片」;写作的对象是「文字」。
那思考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我们画一根纵轴,还是打三个点:「要素-关系-条件」。

我们常常说,「每个人看问题角度不同」
这个角度,通常就是指这三者。
1、更关注「要素」
比如女朋友的事情搞定了,你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
你有很多来访者,都出现了感情问题。
他们一来,往往都是指责,我「男朋友性格有问题」,他「整个人从刚开始到现在,完全变了。」
这就是关注「要素」,「男生 a、女生 b」,都是感情中,「人」这个要素。
2、更关注「关系」
男生 a、和女生 b 之间,其实有很多中间的关系小人。
它们可能是彼此情感依赖 c,也可能是相互学习成长 d,也会是彼此疗愈对方曾经伤痛的 e。
心理咨询师,往往更清楚:感情除了问题,很可能不是 a 和 b 什么问题。而是中间的 c、d、e 等各种小人,「生病或死掉」了。
这就是更关注「关系」。
3、更关注「条件」
「条件」是指外部的,限制性条件,通俗讲也可以叫环境。
比如一段情感关系的外围:
年入百万 or 年入十万、房子在二环 or 城乡结合部、在北上广深 or 五线城市、父母是控制狂 or 善解人意…
这些统统都是外部的「条件」。
它们往往不直接影响要素和关系,但却是让舞蹈能够顺利演出的舞台
刚刚说到的横轴 A→D「判断-观察-分析-整合」,是从「低→高」的心智模式。
而纵轴 1→3「要素-关系-条件」则是你看问题的「局部→整体」。
OK,我们用一个例子,把整个「思考坐标轴」串起来:
你开发了一款智能烤面包机,该怎么推向市场呢?
如果只是躲在实验室,不断观察(B1)分析(C1)并改进面包机本身,这就是理工科思维,更关注「要素」本身

而你的秘书提醒你,应该多关注面包机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所以你们开始调研(B2),国内其实有 500 万烘焙爱好者,比如很多宝妈,他们更享受烘焙本身乐趣,更愿意每次拍照发朋友圈,而不是真正想吃。
所以经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一个洞见:
在烤箱内,放置摄像头。让烘焙爱好者,能够获得面包从发酵到嘭一下烤好的全过程。
最终,你们设计出全世界第一款带摄像头的烤箱。这就是海尔的智能烤箱 T3。

但思考这些还不够。如果你要足够说服投资人,还得去研究市场规模有多大?
国内烘焙行业和人群规模的发展有什么?
在 5G 时代,你们的产品是不是搭上了物联网这趟高速列车?
这些,就是你在思考「条件」。

04  恭喜你,得到了一张「思考全局地图」,也是思考的说明书

不过你最关心的,是这个说明书该怎么用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作者: 旋转·破碎    时间: 2021-1-1 10:29
看了一遍高赞回答已经把深入思考、延迟满足、时常反思 这些能力都说完了。
但我发现有一个能力,好像大家没写到…
成事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把事做成
这个字面理解其实很容易,但经历过的人才真正懂得其中的含义,接下来的文字会很长,我写了很久,需要大家耐心阅读。


之前我有一位小伙伴,叫洛菲,成功入职了美团就任数据分析师。在当时的我看来,洛菲在传统行业工作了五年,无论技能还是相关背景都无法跟新一代的科班名校生相比。甚至python都不会,那她究竟是凭借什么特质吸引到了用人部门并最终进入美团的呢?美团的用人主管告诉我他的想法(是的,我和用人主管是朋友,也只是简历推荐了一下,但没想到能成)。
他说,其实美团并不缺会编程的数据分析师,我们部门缺的是能把“事”做成的人。虽然洛菲是在传统行业工作了五年,但是纵观她的工作历程:在企业内部推动数字化转型并推动整个BI平台的建立。这是在传统行业,这过程可想而知是有多么艰难,小姑娘的毅力着实不简单。再加上她提前针对要面试部门的业务范围做足了准备,写了一些对该业务的看法以及模式创新的见解和建议。这样的人谁不愿意招进来?(我后来才知道洛菲本身是已经在前东家升职了,但是她就是想到互联网公司工作)
我当时就记住了这位用人主管的话:现代社会如此浮躁,反而最简单最本质的东西,“做成事”成了新一代人的稀缺品质


曾经多位长辈、朋友向我推荐过《曾国藩家书》,他们将其称赞为儒家思想之大成。
但不知是不是因为之前自己太年轻的缘故,很长一段时间对这本书提不起什么太大的兴趣,一直拖着没读。
直到两个月前,才翻出来仔细品读。我本身对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其实兴趣不大,反而对曾国藩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曾国藩被世人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一手开启了同治中兴,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按照我们常人理解,能够达到如此高度的人一定是一名天赋异禀的天才吧?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曾国藩压根就不是天才,他生命的前20年完全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常人的缩影:14岁就开始参加县试,考了7次(23岁)才考上秀才,而且名次是倒数第二与其同时代的左宗棠14岁参加县试就以第一名身份考上秀才;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也在17岁便考中秀才。
左宗棠曾评价曾国藩:“欠才略、才太短、才艺太缺”。而李鸿章则说自己的恩师是“缓儒”。那么这样一个资质平庸的常人又是靠什么取得人生的成功呢?答案就是超出常人的毅力。曾国藩读书用的是苦功:“不懂一句则不读下一句;不懂一书则不读下一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业,绝不睡觉。”
曾国藩甚至还自己制作了“闹铃”:他把秤砣用绳拴在铜盆之上,并在绳上绑定燃香,当香烧断绳子时秤锤入盆便可以叫醒读书。这样的事情偶作一次不难,难的是日日做,月月做,年年做。
回想大学时期的考研党们,是不是一开始也一个个都是踌躇满志,每天定上早早的闹钟,整装待发的去图书馆占座复习,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每年的这个时间段,坚持下来的人可能也就剩下了三四分之一,这还是考研之风盛行的结果,更别谈如果是全凭自觉,一个人负重前行。
能像曾国藩这样坚持下来夜以继日的,恐怕真的寥寥无几了。而曾国藩正是依靠自己的这份毅力坚持了下来,聚沙成塔,滴水成河。他考中秀才后的第二年就高中举人,四年后中进士,成就远超其他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曾国藩就是靠着自己的毅力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终一步步地脱颖而出。
曾国藩的毅力不但体现在求学上,也体现在他仕途的方方面面。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创立的,这支军队最大的特点就是打“呆仗”。曾国藩打仗时主围而少攻,每打一座城就挖壕沟、筑城墙、结硬寨。打武昌、打九江、打安庆、打天京(南京)无不是如此。这些都是费时费力的“笨办法”,但慢归慢,却扎实稳健,比的就是毅力。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曾国藩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为晚清带来了一次中兴。
看着曾国藩的成长史,我觉得就像是在看一头牛慢慢的往前踱步,速度虽然不快,但每一步都留下痕迹,日积月累,不停不辍,只要不停止前进,最终必将达到终点。其实纵观历史,这样的“笨牛”并非少数。从苏秦、孙敬的悬梁刺股,到匡衡的凿壁偷光,再到近代袁隆平、童第周等成就斐然的大家们,我发现并不天赋异禀的他们,在各不相同的成功历程中,都缺少不了一项能力:那就是远超他人的毅力。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天才的评定往往都聚焦在“智慧”上:脑子是否聪明,是否能够一点就透;记忆是否敏锐,是否能够一目十行。在天才的评定上,很少有人会关注“毅力”,也许在大家看来,像老牛一样步履缓慢,反应迟钝的人绝对算不得天才。于是乎,从方仲永到宁铂,历史上的“天才”何其众多,但绝大多数却都泯然众人,真正能够成事留名的屈指可数。为何?人生本就是一场长跑,个高腿长固然重要,但能不能坚持下去才是关键!
在我看来:能把事做成的人也是“天才”的一种。比天资聪颖更加难能可贵。
而毅力正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把事做成的关键。

拥有毅力的人并不少见,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其中的典型就是欧阳山东(就是我常说的东哥)。
东哥上大学时专业是广告学,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靠创意,凭笔杆”的专业。遗憾的是,东哥刚刚进入大学时文字能力稀烂,想象力极度匮乏。就凭东哥的“天赋”,基本可以宣布告别这个行业了。
可是东哥并不甘心,他觉得文笔不好就多写,想象力差就多看,于是大学四年他不泡网吧不追妹,不睡懒觉不颓废,天天除了上课就泡在图书馆里。他还给自己定了写作指标,每天都要写一篇读书心得来练手。用他自己的话说,刚刚开始的时候每写一篇文章就和跑5000米一样——憋的脸红脖子粗,而且写出来的东西都见不了人。然而差归差,他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了下来。据说他在大学四年阅读了超过1000本书,以至于学校图书馆专门给他颁发了一个证书;更为重要的是,东哥练就了一只好笔杆子。
这是他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书,
854本啊!

这还是只是纸质书,不包含电子阅读书籍。而相比我,我一年最多只能看5本书....
平均一年200多本书的阅读量啊,一个人天资再普通,但是经过那么多书籍和知识的洗涤,总归是有许多内容是能够为自己吸收并加以应用的,而且抛开知识本身,能够坚持阅读的人,磨砺出的心力和生活习惯可能比知识更加珍贵。
我认识东哥那会,他是公司的校招生,那时候在品牌部做文案策划。我是部门负责人。因为曾经他向我打招呼,我没理他,他专门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骂”我装逼,并且在公司传开。我们就这样不打不相识。
那时候我就已经和他成为了朋友,看着比自己小又有才华的晚辈,就会情不自禁地想推他一把。我当时建议他未来可以往产品经理方向发展,也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没想到他真的就这么去做了。接连做了阿里、百度的产品经理,当然这期间的转型经历也是靠他坚强的毅力与坚持学习技能。
东哥受到我的影响,做产品经理时,也会学习数据分析。不出我所料,东哥文科生的背景让他学习起来吃力无比,统计学、SQL、python编程和分析模型,每样东西对他都不简单。起初我还怕他畏难放弃,可是我发现东哥一点放弃的念头都没有。非但每周跑图书馆学习,还把自己分析的思路、方法和结论写文章发表出来,完美的实现了数据分析和文字的结合~
现在,东哥已经是某金融巨头的产品运营了,而且还成了所在部门的数据分析高手。他的同事有数据分析的需求都会找他,因此他成了部门的香饽饽而且还拿到了优异的绩效。要知道他曾经可是什么技术都不懂的文案策划啊,作为前同事的我为他骄傲。


其实从写文章到写代码,东哥从来都不是我们眼中的“天才”,然而他正是靠着自己的毅力,一点一滴的努力,一步一步的积累,走到今天。我相信以后他在工作无论做任何事,都会成的,因为他身上的“特质”太过于硬核了。
或许我们对“天才”的理解其实是狭隘的,天才大部分指的是智商高、对某方面有极具的天赋。但回过头来,又有多少天才没有坚持到最后呢,让我们感到实在可惜。所以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或许能“做成事”也是天才的一种。像东哥这样的“天才”,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


合上《曾国藩家书》,我脑海里空空当当,只有一句“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浮现其中,其实这哪是“拙”“巧”之争,只是“毅力”二字罢了。
现在社会上浮躁激进,踏实坚持的做事方法为人唾弃;每个人都想找到成功的秘诀,让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成功,最终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人生漫长,波折起伏。选择自己的方向,装备前行的毅力,不管风浪,步步前行才是正道。


点赞是对知乎原创者最好的支持:)
作者: jehnylai    时间: 2021-1-1 10:29
1、读懂一个人的能力。
读一个人,要读他的行动,而不是读他的话。
2、敢于「发光」的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沉默不是美德,而是懦弱,敢于展现自我才是美德。擅于展现自己人格魅力的人,往往能带领团队一起向前,总是沉默木讷的人,要么会被人觉得很高冷,要么会被认为没出息。
敢于行动和发光才是提高你人格魅力最好的方法,几天可能看不出来什么,但几年过去,你的积极扩散到一定程度,会有许多人愿意跟你去打拼。
3、不「怕」的能力
不要怕!怕学车,你就错过了自驾游的快乐。怕社交,你就错过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怕工作上的困难,你就错过了升职加薪的机会。人生赛场上,你要是怕,便将一无所获。不要怕失败,只看不做的人,不会失败,但也别想成功。造船是为了远航,永远停靠港口的那些船只是很安全,但它们不是废了,就是过时了。
4、不「拖」的能力
不喜欢当下的工作,马上换,每拖一分你勇气就少一分。自己知道是不好的行为,比如赖床、刷抖音,马上停下来,每拖一分你就陷入深一分。杀掉拖延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干10分钟再说。
5、将自己视为生死大敌的能力。
不自律的人,别把优秀的同龄者、游戏、抖音、各种娱乐活动当成你的敌人,你的敌人永远只有你自己和控制你情绪的大脑。
请记住!持续的努力和珍惜时间是你真正的筹码,人生路上,慢慢跑,过几年你会发现,只要你还在跑,回过头去已经没什么人了,因为大多数人喜欢抱怨,喜欢自暴自弃,他们要么坐下休息,要么往回走了,很多时候,你并没有多少对手。
人生路上,怕的不是起点低,怕的是认不清自己。怕的不是敌人多,怕的是不知道敌人在哪里。
学会将自己视为生死大敌,且持续性自我优化,是成长的第一步。当年拿出来就能装逼的苹果5已经被淘汰了,因为它的硬件失去了优化的机会。人也一样,一旦停止不前,就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过去。每周看一本新书、每个月参加一次培训、每年去国外看一看。
遇到不懂就百度查,遇到困难就去克服,要有「山挡我开山,水来我造船」的决心,和自己死磕,做一个不断更新系统的人,你便能坐在时代的巨车上,跟优秀的人碰杯或者争吵。
6、「反思」的能力。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对失败的反思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你要反思当时做决策时的思考过程,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终导致的失败?现在如果重来你会怎样做,这些对失败的反思会让你快速成长,不再稚嫩。
7、听信「自己内心」的能力。
选择专业、选择公司、选择跟谁结婚,听自己的,那些老一辈的建议,可以很尊重地听,但不要影响你的判断,他们许多人连自己的一生都没过好,却总喜欢给别人讲大道理,如果你不想跟他们活得一样,就去选择自己的路走,会很难,但走着走着会越来越顺畅。
8、感恩的能力。
感恩能让人身心愉悦健康。“春天感谢冬天,给他萌芽,夏天感谢春天,给他绽放,秋天感谢夏天,给他耕耘,冬天感谢秋天,给他安详。我感谢你,给我的回答点了个赞,谢谢你。”
9、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
时间不是财富,对时间的高效利用才能增加生活的幸福指数。把时间拿去刷抖音、玩游戏、甚至是购买不需要的东西,这些时间反而成了你的负债。你要学会思考时间的利用与管理,如果昨天的时间再给你重新使用,你会拿去做什么?深度反思具体问题,对于成年人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10、「带刺」的能力。
面对侵犯你权益的人,要带刺,你的刺越坚硬,越雷霆万钧,那软蛋就越不敢侵犯你。人们喜欢挑软柿子捏,而遇到巨兽,他们会认怂。
11、「猛」于执行的能力。
好道理的储量其实大家都差不多,核心是执行,对于优质内容的敏感度和超强的执行力,是拉开人们差距的关键。
12、长期坚持阅读的能力
大量阅读、持续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小说,都可以多读。不是要让你能在朋友圈发一些文艺矫情的句子,而是当你广泛阅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谈吐和气质会自然而然让人感到舒服。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成长方式,那些年轻轻轻便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在别人打游戏时独自去图书馆的人。
13、持续努力的能力。
持续努力是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核心。把一件小事情做好,带给你正向的反馈,然后你再完成一件小事,再完成一件,信心就是这样树立起来的,日积月累,自然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一遇到问题就偷懒,然后自责,努力一会又放弃,回到原点,大多数人的失败,就是从小事偷懒开始。
14、「平静」内心的能力。
每逢大事要有静气,沉稳的人会给别人带来安全感,遇到问题先解决情绪再解决事情,别急着下结论,思考—分析—观察反馈,你越冷静越能想到好办法,越镇定敌人越慌张。
15、果断拒绝的能力。
当别人请你帮忙时,你犹豫了,就果断拒绝,磨磨蹭蹭会让对方觉得有希望,当你想了一段时间再拒绝后,对方会更失望。学会果断拒绝,是一个成年人必须精研的课程。
16、不卑不亢的能力。
任何时候不必给别人点头哈腰,不卑不亢是最好的人生状态,越卑微的人越容易被欺负,还是那句话,人都喜欢挑软柿子捏。
17、懂得理财的能力。
学会打造你的被动赚钱机器,当你的被动赚钱机器超出你的日常支出,这于你而言便是财务自由。挑水重要,但挖井更重要,投资理财完全可以尝试,别守着一份死工资。
18、保持「正向」的能力。
正能量可以撬动你的挫折,一个持续积极的人,失败一定是暂时的,而成功是必然的。
19、马上「改变」的能力。
你想要的改变,没有从现在开始,就永远不会开始。好道理的储量其实大家都差不多,核心是执行,对于优质内容的敏感度和超强的执行力,是拉开人们差距的关键。
而能看到这里,说明你是一个优秀的思考者,因为你已经在思考和消化这些道理,接下来就是下定决心行动而已。改变自己,第一步先从给这篇回答点个赞开始!把你学到和感悟到的,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
20、送你一句我始终很喜欢的话:“你的想法会大幅度影响你的行为。当你的大脑告诉你“做不了”,你却仍然选择行动,结果就会开始改变。”


你也可以继续阅读我的内容,下面是我在知乎写得最好的几篇回答,强烈推荐你看看:
1、如何看透人的心理?
2、你最庆幸自己养成了什么习惯?
3、到目前为止,你看过哪些可以称为「顶级纪录片」的纪录片?
作者: 哐哐哐小童鞋    时间: 2021-1-1 10:30
1、延迟满足的能力
我想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心态:刚锻炼了一天身体,就快去镜子前面照照自己的身体;刚写两天公众号,就想要出一篇10万+的爆文;刚把钱放进余额宝,就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收益。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短视频式的即时反馈机制,做出行动之后就想在第一时间看到收益。而对于所有没有即时反馈的任何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那个耐心去等。
而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越是能让一个人获得提升的事情,它的反馈机制就会越迟钝。比如:读书、健身、早睡早起。
越是能让你马上得到刺激、爽快的东西,越会害了你。比如:吸毒、赌博、嫖娼、看爽文、刷抖音。
所以这世界上根本不缺乏那种短暂的激情和一时兴起,缺乏的是在面对持之以恒的坚持。
如果你想要开阔眼界、提升思维,那么,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延迟满足,在看不到收获的时候,坚持努力下去,耐心等一等,你想要的,时间迟早会加倍的给你。




2、执行力
这世界上的确有天生聪明的人,也有天生愚笨的人,但是这种智力差距,远远小于执行力差距的影响。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健身房这个行业。
如果你运营一个健身房,你就会发现,如果来这儿办卡的人都保持每周去两三次的频率,那么你这个健身房根本就没有地方装下那么多人。
健身房里办卡的人数和真正能执行健身计划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10:1。
这就意味着有健身想法并且愿意为之付出金钱的人中,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能够真正的去执行下去。
这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有上进心的,想读书的、想健身的、想学英语的、想创业的数不胜数,但是有多少人是能够执行计划的,又有多少人是列出详尽的计划执行了两三天就放弃的。


如果目前的你,有专业能力,能解决别人问题。
但不清楚如何把自己的才能转变成价值。
可以公众号“泽宇教育”,回复“知乎”,进行一份个人品牌的30节资料。


3、沉稳而不炫耀的能力
年轻人最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好为人师、喜欢炫耀。
有一分定要说成一毛,有一毛定要夸大成一块,只知道个大概定要说的自己像专家一样,喜欢在别人面前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但是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你会因为一时的爽快而吃大亏。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收入,后来别人问你借钱,你会陷入什么局面。借出去可能就遥遥无期,不借可能就会得罪人。
如果你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绩,后来别人问你借作业抄,你又会陷入什么局面。
炫耀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能力和财富,但是会让你树敌,导致别人都嫉妒和厌烦你。




4、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后来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进入大学之后,他因为成绩的下滑而感到失落。
连续三次成绩倒数之后,他开始疯狂的沉迷于网络游戏,直到最后因为挂科太多而重读1年,后来毕业之后也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
渡边淳在《钝感力》一书中也有过类似的例子,他的朋友O先生年纪不大的时候已经在文学杂志上发表过小说,很有才华。
但是后来他和渡边淳一在经历被退稿的时候。渡边淳一就是喝喝酒,排解下郁闷,又重新开始;而0先生有高于他人的才华,也有极强的自尊心,退稿使他感到深受伤害和打击,很难重新振作起来,和编辑沟通也变得消极。
慢慢地,O先生失去发表作品的机会,几年以后,他在文坛消失了。
其实这种人并不是不优秀,相反,他是因为太优秀,一直都优秀,所以他不能接受自己有任何的瑕疵,他无法接受成绩倒数、退稿这样的打击。
所以人应该能正确的对待和消化掉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待短时间的失败顿挫能够淡然处之,对来自他人的责骂、嫉妒、讽刺、中伤不敏感,不在意,不往心里去;对挫折和失败不轻易被打倒和击垮。




5、认清自己的能力
认清自我,比看清这个世界更难。
人表面上是在与这个社会搏斗,其实是在跟自己搏斗。
很多人之所以会碌碌无为,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些什么,只是盲目的去听从和服从别人,他们被父母的看法左右,被领导的说法左右,始终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我有个在体制内工作的朋友,领导安排他写材料的活儿,但是他从来都没自己写过,全都是东拼西凑的糊弄一篇了事儿。
后来领导实在受不了,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之后,就不再让他写了,把这个活儿安排给了别人。
后来领导对另一个写材料的很满意,经常当众表扬,说要重用那个人。
而过了两年之后,那个人还没有被提拔,领导却已经调走了。
我这个朋友,却已经通过这两年的学习,遴选考到北京去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活在他人的期待和评价之中,然而你要学会时刻抽离出一个自己,去做一个旁观者。
看看自己在做什么,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认清自己到底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6、不被环境同化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被同化的人,那么,大学宿舍里一群不怎么优秀的舍友足以拖垮你。
当你想去上课的时候,发现大家都还没起床;
当你想去自习室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在玩游戏;
当你准备考一个证的时候,他们都告诉你那东西没什么用。
而如果你不能坚守自己,你会因为孤单而感到羞赧和别扭,你是那种必须要组团去自习室,手拉手上厕所的人。神不知鬼不觉的,你就会被同化掉,而且你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堕落,你还以为所有的同龄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在一群并不优秀的人中间,保持独处的能力有多重要。




7、兼容不同观点的能力
生活中你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一种人,无论你说什么,无论你的态度多么的客观中立,无论你给出的数据多么精准、逻辑多么严密,他们定是要反驳你的。
哪怕你说的99%是正确的,他们也会跳出来说你说的都是垃圾,你没有考虑那1%的情况。
他们就是杠精一样,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用自己臆想出来的东西或者奇葩的个例来反驳你,甚至他们说的东西稀里糊涂的,大家都在说他说的没什么道理,那他也要和你杠到底。
其实,如果你细细观察这类人,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大多是失败的。因为不允许别人与你有不同的观点,本身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它会像一道无形的壁垒,阻挡外界所有信息的输入。
这种闭塞会导致他们很难兼容其他人的观点,不能汲取他人观点中的新思维、新知识,早早的关上了自己的大门,停止成长。


比如,我这个回答,也许你觉得我说的有些地方有失偏驳,但如果你能学着汲取其中对你有帮助的部分,因为这些正确的部分给我的回答点个赞,而不是去针对一些瑕疵抬杠,你就会发现你变得更大度、更有涵养、更强了。
当然,说归说,还是给我点赞的用户更牛逼一些。


我是@泽宇教育,一家帮助有才能的人实现副业变现的教育机构。如果你也想开启自己的副业变现道路,可以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如果你有任何疑问,也可以来私信我。
推荐阅读:
有什么网络副业可做?
作者: 诗云紫若    时间: 2021-1-1 10:30
定位
准确定位
尽早准确定位
重要的事说三遍,三遍,说三遍啊!!!


什么叫做定位?
认清自己 + 了解环境 =>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没有这个基础,其他所有的,都是扯淡。


所以我特别腻歪知乎上动不动就健身/旅游/读书……这波鸡汤真的有毒。
对,这些东西都很好,很美,很值得拥有,谁也没法否认。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
你是不是健身的那块料?哥们,健身不花钱不花时间不花精力的么?看着别人六块腹肌确实爽,但你找工作的时候要脱了衣服秀腹肌的么?别说找工作了,那个八块腹肌的单身狗你过来哭一把,先……
至于旅游嘛,孟非老师已经说过了,
还有读书,我早就被扣上鼓吹“读书无用论”的大帽子,也懒得再说了,自由飞:宣扬「读书无用论」的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宣扬这种观点?


飞哥毕业快20年的血泪教训,可惜很多人不懂。
2002年重点政法大学毕业,经济学/法学双学士学位,2003年考过司法资格考试,05年上市公司重庆片区唯一法务专员,前途一片光明吧?
结果呢?去搞家装!2年过后,关门大吉,欠了一勾子的债,又去学编程,抛妻弃子一个人闯荡上海滩……
见:20 岁到 30 岁的十年人生能有多大的改变?有哪些不可避免的经历?


当然,我还不算是最惨的。
我见过更惊才绝艳的人物,碌碌半生;我见过更多鲜衣怒马的风云人物,郁郁寡欢。
天赋被埋没,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能够理解,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原因是什么?很多人归咎于环境,但作为个人,我们无法改变环境;而且回头想一想,在现在这种相对自由的大环境下,更多的只能归咎于个人的选择吧?
你报考了哪一所学校,选择了哪一个专业,和哪一位心仪的女孩牵手或者分手,走进或者离开哪一座城市,选择或者放弃哪一份工作……所有的这些,都决定了你的人生。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我该不该转行”“我该不该转行学编程”“编程我该学什么语言”……这一类问题包围着。
但以飞哥目前惨不忍睹的悲惨境遇而言,乛ᴗ乛,确实没办法给你一个具体的建议。
唯二的两个建议:


1、勇敢选。
2、不后悔。


其实所有“选择恐惧症”的根源就一个:
选错了怎么办?
凉拌。呵呵,
其实破这个心障你首先要明白一件事:不选,你也已经选了,你选了不选。
比如谈恋爱,你风雨如晦朝思暮想就是不知道该不该表白,你其实选了“不表白”;
比如换工作,你日日夜夜地犹豫徘徊,始终不敢辞职,你其实选了“不换”;
……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明白?你不选也是选,随波逐流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好了,问题来了:
他们会不会选错?
肯定会选错啊!不然就没那么多人间悲剧了。他们选错了,怎么办?
还不是凉拌!


选择的对错,都是一种经历都能使自己学习成长,不要总是担心会犯错,因为有时候错,是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对。
总的来说,确定好目标,对错都能使你进步。


安利另外几个回答:
很想拼命努力一把,但是努力不起来怎么办?有哪些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经验?
作者: 梦里回晨    时间: 2021-1-1 10:31
1、不惜一切代价打破「安逸」的能力。
「假期」是大多数年轻人的自我欺骗,人们在假期往往把时间用在低质量但高消耗的娱乐中,如游戏抖音、刷一天手机、狂街K歌娱乐中,所以假期结束后反而会觉得比上班上学更累。
「假期」不等于「休息」,如果想要和普通人拉开差距,那么就要掌握不惜一切代价打破「安逸」的能力,你在假期多出两个小时学习,这份积累往往能让你超越90%的同龄人。想要跟普通人不一样,就要有跟普通人不一样的狠劲。

驭风少年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8535821249470464
(《驭风少年》,我见过最有深意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关于坚持理想,关于知识改变命运,值得每一个人都看一遍)
主人公坎宽巴后来参加了精英汇聚的TED全球论坛,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会议上发表演讲,他说:“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无论发生什么,永不放弃。我尝试,我成功了。”
2、不「坐着等」的能力。
等她来找你,错过爱情。
等老板给你机会,错过加薪。
等明天再说,错过今天的一切。
「等」=懦弱+逃避,在大概率的案例里,成功往往属于主动出击的人。
要有「无论山过不过来,我都要先过去」的决心。这世间没有让你占尽便宜的道理,坐收渔利只会出现在电视剧,真正的战场里没有煞笔,收益是跟付出成正比的。
喜欢一个人就去追,想升职加薪就为公司贡献出价值,想清楚的事情就别因为懒惰留到明天。掌握不「坐着等」的能力,学会主动出击,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
3、尊重「身体」的能力。
死亡其实正在逼近你,熬夜、过度劳累、三餐不规律、油炸食品,身体就是大多数人用来享乐的工具,很少有人愿意尊重自己的身体。
没人会感到累了,便让身体休息一下,晚上11点半有点困意,就准时上床睡觉。「熬」是大多数人的主旋律,没熬出问题,就放纵自己。
我一直说,要是熬完夜第二天就会吐血,那便没人敢熬夜了。别真等到出事再重视,从今天起,尊重自己的身体,早睡早起,每天运动30分钟,1年后,你会发现同龄人爬几楼就气喘吁吁,而你毫不费力。
如果你晚上总不想睡觉,或者因为失眠被动熬夜,我强烈推荐你一本书-睡眠革命,7周彻底改善你的睡眠,我自己试过效果不错,关注我的公众号「黛西巫巫」,就能拿到这份分享啦~
敢对自己狠的女生,到底有多赚?4、用智慧分辨「信息」的能力。
不是所有信息都对人有好处,有些「信息」是有毒的,“读书无用论“、”好看的女孩自带烧钱属性“,能一眼看透这些「信息」本质的人,跟一辈子都无法辨别这些信息的人,一生的成就往往有着巨大的差距。
5、不因为孤独或外界压力而降低「生活标准」的能力。
”因为寂寞去约炮“、“因为家里催婚匆忙结婚“、”因为没谈过恋爱随便找个人交往。“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为自己想要的世界而投的票,往后余生是幸福还是悲剧,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将就与坚持死磕中被决定的。
6、用理性坚持「自我」的能力。
你不是人民币,别总想着取悦所有人。在绝对的数据化世界来临之前,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不满意,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认同你。《泰坦尼克号》这样牛逼电影,都有人打一星。不要因为外界的一点否定,就将自己的付出贬低得一文不值。越厚积薄发的事情,前期越难被人理解。碰到煞笔,远离比争辩更明智。
7、敢于「舍弃」的能力
「得到」与「舍弃」是值得你一生去研究的课题。决定在一棵树上吊死,意味着你得放弃整个森林。选公司、选朋友、选恋人,不要有执念,理性选择,糟糕的公司,坑人的朋友,三观不同的恋人,该做抉择就做抉择。很多人缺少的不是成功的资本,而是放弃的勇气。
8、永远对任何人保留30%「神秘感」的能力。
对于刚认识的人更是如此,跟陌生人聊几个小时就把自己全盘托出的,不是单纯而是煞笔,你越主动越卑微,别人越看不起你。你越有分寸,越有界限感,别人越尊重你。不卑不亢不过分讨好别人,是成年人社交的基本法则。
9、克制自己「虚荣心」的能力。
不要炫耀和显摆你的成就。有人会希望你过得好,但没有人希望你过得比他好。一对频繁在朋友圈秀恩爱的情侣,只会被整个社交圈拉入黑名单。
10、敢于审视「过去自己」的能力
开始发现过去自己很煞笔,你就开始成长了,感觉过去的自己越撒比,成长就越大。看自己初中的QQ空间,感觉自己好煞笔,看过去自己的日记和照片,感觉更傻逼了,这是因为你已经不是过去的你了,成长、进化,你的思维和见识都不是以前能比的。
年轻时迷茫和犯傻是正常的,没有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干啥时,就去多结识一些牛人,读一些好书,千万别宅在家里混吃等死。如果不知道读啥书好,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黛西巫巫」,我把我的200本私人精选书单分享给你,让你能全面充实自己呀~
知乎营销平台11、拥有实现「幸福」的能力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你想吃冰淇淋,午餐后就到冰淇淋餐车买了根冰淇淋吃。幸福就是你想买一套房,当天就到市中心买了一套房。有想法,然后有能力实现,这就是幸福。
12、拥有「保护」家人的能力。
你安逸度日,家人就要为你负重前行。资源、地位、手段,你有多厉害,你家人就有多安全。保护家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强大自己,没有几个普通的家庭能抵御突如其来的大疾病,多长一点力气,将来就能少求人一点。
13、保持「积极向上」的能力。
有些人,会因为遭遇到些许恶意,便以偏概全,觉得人间不值得,整个心态崩掉,开始用「阴暗」去审视人间,喷子、杠精便是如此。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积极率」,研究发现,生活丰盛状态充沛的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在3:1以上,而抑郁症状者的积极情绪和消极的比例在1:1以下。
相信美好,感受温暖,远远比喜欢散发负能量的人会活得更好。
人都是会因为温暖而向上的,路边下雨有个陌生人给你打伞,下次遇到有人被雨淋,你也会想主动伸出伞。被足够多的人接受的好作品,也往往都是积极而美好的。
看看下面的图片:
你是否会感到情绪稍微变好?
如果是的话,恭喜你,你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这句诗送给你:
“后海有树的院子,
夏代有工的玉,
此时此刻的云,
二十来岁的你。”
14、如果回答对你有启发,希望你能点个赞温暖我。
另外,如果你想要更多成长干货和学习方法,欢迎你到我的公众号「黛西巫巫」找答案,里面有我最宝贵的私家逆袭经验,全部都毫无保留分享给你,比如很多同学都好奇黛西是怎么样快速成长的、平时看什么书、有什么读书方法和私人书单、怎么理财,这些都会讲;
还有我成功从挂科学渣逆袭成学霸的学习方法、哑巴英语变成英语达人的秘诀、自律长达10年的独门诀窍、连续高效学习工作10个小时的专注技巧……
我还会每天分享一篇优质的成长干货,包括理财/英语/自律/学习方法、变美习惯、优质书单/电影/纪录片/APP。我还会在留言区解答读者的问题,比如说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手上有2万有什么好的理财建议?比如说,英语基础不好,怎么在一个月内快速提升?这些我都会解答!
欢迎你来公众号「黛西巫巫」做客,我在那边等你,陪你一起精进哦~
敢对自己狠的女生,到底有多赚?推荐让你轻松戒焦虑,提高3倍效率的方法:
你是怎样变得不浮躁的?
推荐一篇让你从细节逆袭的习惯集锦:
你最庆幸自己养成了什么习惯?
踏入社会前必须知道的道理,都在这里了:
有哪些20岁年轻人越早知道越好的道理?
作者: 男骑老肖    时间: 2021-1-1 10:31
学习与思考能力。
介绍一个概念「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  而提高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我称之为  功利读书法  
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这就是认知效率的不同。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牛人的真正秘诀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认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高手的技术就是「投入产出的非线性」。
极其功利地少读书
一个新知什么时候习得效率最高?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  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 。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为什么在国内学个英语口语 12 年都学不好,丢到国外 3 个月就能交流了?因为在国外,交流是刚需,有地方练习,老外对你的发音很宽容,难度适中。这种时候三个条件都具备,效率就高,学得就快。
所以你反过来也能理解,为什么刷那些「管理者必读的 ×× 本书」的书单,对你意义不大,因为这些认知资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实践环境,且难度不一。
那些标题党的微信文章,比如《不看这篇文章,错过了一个亿》,更是凭空造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你思考一下,即使你真的遇到了能让你获得一个亿的方式,这是你当前的问题吗?这是你当前的水平吗?这是你学了就能用的东西吗?
我已经关掉朋友圈功能一个多月了,并没有错过身边任何值得学习的东西,因为我  学习的东西是极其功利的  ——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合适的认知材料。
这样一来,读的东西会少很多,基本解决了知识太多的问题。
极其功利地配置资源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阅读做了几个分类:娱乐性的、知识性的和心智提升类的。如果拿爬山来做比较,娱乐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知识性的是平地,能开动,但是略微费力;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看起来会很累,但是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重新理解新观点会很快,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提升。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脑力体力下降,于是觉得「年龄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就是这个缘故。因为他主要的认知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你哪怕读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学习力。
很多人给我留言,要我说人话!其实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
学习也是一样,  你可以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比如说我自己这个月的认知资源配置:
认知性阅读: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反脆弱》等书的写作技巧,为写书做准备。
提升心智的认知难度很大,属于「攻读」,需要有大段的时间和系统的阅读,我一般放在早上或夜深。最好还要配置高人讨论以及实践的环境。我找到了业内最好的编辑和作者,一起讨论如何写好有冲击力的书。
知识性阅读:  各种行业调查报告、行业论坛,大量专业书籍,如《人生设计》《生涯混沌理论》《认识电影》《好好学习》。
知识性阅读的目标就是知道某事,所以特别适合碎片化学习和社交型学习。认知资源可以配置在上下班路上,用碎片化时间检索式地阅读,实在不行拜托别人读,然后交流。读的时候迅速判断是不是有用的知识,决定自己的涉入深度。
娱乐性阅读:  比如《爱情刽子手》《理想的下午》,以及各种电影……
娱乐性阅读主要用来放松和陶冶,认知资源可以很低,累的时候翻几页,比如两次谈事之间读,有换脑子的感觉。
最好的书是三者兼有,不同时间能读出来不同功能的。比如说彼得·德鲁克的《旁观者》《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罗伯特·清崎和莎伦·莱希特合著的《穷爸爸富爸爸》,文学作品中的《红楼梦》。
所以,一定要强忍住买书的欲望,  极其功利地分配资源  ——  从你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最愚蠢的方式,就是直接找一本书打开第一页,然后往下读。
你旅行的时候,会和出车站见到的第一个人一直聊天,希望能找到这个城市里最有趣好玩的景点吗?显然不会。你可能会看看地图,找到几个地方,然后打车直接过去。
但是我们经常就这样学习,从第一页直接开始读,希望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更好的方法是先选书——先看书评,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国外亚马逊的评论,一般很有用。平行比较几本书,选择一本。
然后再看目录,一般的购书网站都有。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一读。
最后再看具体章节。直接切入重要的章节,系统学习则从目录开始看。
这样的确会用大概 15 分钟时间来选书,但是比起你在一本无用的书上花好几个小时,是不是认知效率提升多了?
有人会说,从第一页开始读不是更加系统吗?
第一,如果你脑子里面没有框架,看完全书也不可能有框架。如果把系统比作大象,你的认知和记忆区间是手掌,仅凭直线型地看书希望摸出系统就如盲人摸象,如果你脑子里没有全图,增加再多细节也没有用。
第二,也许你并没有配置更加系统的认知资源和时间,很多书半途而废,可能更加不系统。
极其功利地读书,按需分配地读书,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有了目的性、认知资源以及带着问题读的三个筛子,要读的书应该会少 75%,阅读速度至少会提升一倍,那样就不会有太多知识烦扰你了。
为什么很多人做不来?
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认知吝啬鬼,我们本能地选择最简单、最不耗脑子的方式,那就是拿起一本大家都在看的书说:「读点儿书总没有错,大家都在读。」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寻求阅读奖赏。
而功利的读书法在获得阅读奖赏之前选择了延迟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就这三步,就让你跑赢 90% 的人。
好的方法,都是反人性的。
萃取知识晶体

如果你知道学什么,也知道如何学,那么最后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
什么是努力学习又学不好?你看是不是这样: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你讲得真好。  
唉,我是不是长了个假脑子啊。
我们今天来谈谈如何有效地调取知识。
先来谈一个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知识晶体  
一张银行卡,你存进去再多,如果不知道提取密码,就没法提现;知识也是一样。知识晶体就是知识的提取密码。大部分人学了很多,却因为不知道这个概念,没法提现,非常可惜。反过来说,有很多人学习上投入不大,只是特别擅长整理和结晶,也就是能从众多散乱的知识里拿出不错的产品。知识晶体是整个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
我们都知道,石墨和钻石都由相同的碳原子组成,只不过钻石的碳原子之间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六面体晶体结构,这也是钻石是已知自然界最坚硬的物质的原因。钻石的硬度,来源于它的结构。
另一个例子是沙子和混凝土,散沙根本抓不住,一使劲儿就散了。但是混入了水泥和石块,这些东西之间形成结晶,散乱的沙子就能够建起高楼。
知识也是一样,知识量和知识点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一种「知识晶体」 。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很大,也容易整体提取。
星座就是个特别典型的知识晶体。
满天星星谁都记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起来,形成「晶体」(整合知识),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
只要你受过几小时训练,在夏天的晚上认出星星不是难事。
唉,不过今天的北京,受多少小时训练都没用,看不着星星了。
知识晶体的多少,也决定了你的专业程度。前文中提到,心理学家西蒙发现国际象棋大师的工作记忆并没有显著高于常人,但是他们长时记忆里有 5 万 ~10 万个棋局组块。高手们脑子里都是一套套的知识晶体。
我遇到过一位 1990 年出生的小朋友,他就精于此道。虽然大学毕业才三年,他却已经是日薪 10 万元的企业咨询老手,可以搞定大部分打拼多年的企业家,靠的就是满肚子的知识晶体。
比如,大家都在谈女生生完孩子出来工作,很难做到工作、事业两不误,然后就是一顿抱怨,偶尔有人抖机灵讲俩金句。他基本会听一会儿,其实脑子里在搜索「晶体」,最后他会说:「你们说的这个问题,根据心理学家萨柏的观点,其实是个人生角色平衡的问题。」
你看,知识量不是重点,让脑子里的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提取能力的关键。如果你看了想不起来,张嘴就忘,明明记得但讲不出来,那就  证明你脑子里没有知识晶体,只有知识豆腐脑。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下面是 4 种常见的知识结构:
关联,树状,序列,数据。  你可以简称为「关书(树)叙(序)述(数)」——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

4 种知识结构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树状结构其实是人类知识最常见的结晶,所以放在第一位。麻省理工学院计算认知科学实验室主任乔什用计算模拟了循环结构、星星结构、方块结构、链条结构等,最终用数学方法证明人类最佳的抽象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
最经典的树形结构是书的目录。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作者: zfwzxcvbnm    时间: 2021-1-1 10:32
谢邀,挺有意思的话题。
因为之所以是人年轻的时候最核心的能力,那么意味着这个能力和这个人一辈子的切身幸福有关系。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实话有好几种能力都在我心里蹦了出来争当第一。比如:学习能力,平衡能力(这个有点难解释,平衡意味着不冒进,也不退缩,稳定的进步),还有认知能力等等。但是我却一时间无法确定,到底哪种能力,应该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
这种不确定引起了我继续往下思考的兴趣。所以我决定随想,随把思维过程记录下来。
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伴随一生的,不论你处于什么年龄段

首先我思考的是,伴随人一生的能力,需要是一种内在的元素,是心理元素,这个能力是主观的。
因为每个人只会通过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志来领悟世界,外部世界只有把这些带入他生活中时才能对他产生影响。
同样的客观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的人会产生快乐的情绪,有些人又会产生悲伤的情绪。所以长久的不是财富,而是性格,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一贯眼光和态度。
所以我思考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应该从性格开始思考。
性格对应的是一个人过往所有的经历

想到性格问题,我马上就卡住了。因为性格不是能力,性格是随之而来的东西。
顺着往下想,性格是怎么来的呢,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的不同甚至迥异。
每一个性格,对应的都是具体的个人,每一个人性格的现状,事实上都是从这个人出生起,经历的、见过的所有事情综合在一起的反射结果。或者说,人是被周围经常密切接触的人塑造的结果。你的领导、老师、家长、伴侣、朋友,这些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造就现在的你和未来的你的主要影响因素。
你的自信,其实不是你生来就自信,而是上面这些人对你的方式造就的结果。同理,不够自信的你,也不是生来就如此,而是上面某些人压抑你的结果。如果你发现自己变得比原来更好了,除了你自己的努力外,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你碰到让你变得更好的人。
所以事实上,没有人可以超越个性,因为人被束缚在自然赋予的不可逆转的限制中。所以衡量一个人能获得快乐的方法,取决于这个人的个性。
幸福从何而来

性格是主观因素。不同性格的人面对不同的客观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一个富翁,有10亿家产,拿走他的9亿家产,他会痛苦万分;一个穷人,只有1万存款,给他1亿财产,他会高兴晕过去。同样是1亿家产,一家欢喜一家愁。
所以我们讨论幸福从何而来,幸福是一个相对概念。人为什么会快乐和满足呢,是因为人的意志不会受到阻止和挫败
所以,满足的公式是=得到的>期望的。这样的结果是,人总是满足的。所以,财富的差异只是阶级的差异,只不过让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每个财富阶级都有自己的烦恼,而且很可能“有钱人”烦恼更多。
一个让自己幸福的性格,可以列出来这些素质: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经过了一系列思考,回到原本的问题,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这个能力其实我们无法用一个具体的词汇来描述。因为任何一个词都是相对局限或者片面的。也不存在一种具体的能力,做好就可以适应于千千万万种不同的人生,而且本来也人生各自精彩,所谓的成功也不是标准化的。
所以人最重要的能力,其实是一个“综合能力”,也是一个“动态”能力。
对我来说,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适应

拥有适应能力的人,就像水一样无形。随着人生进步的律动,既不冒进,也不设定无法企及的目标,跟着知识、社会发展的节奏不断适应,根据变化作出相应的对策,适应自己,适应他人,适应内心所属。
人生就像是牌局,命运负责洗牌和发牌,而我们负责出牌。


————————
看完这篇内容后,相信以下三件事,也会对你的个人提升有所帮助:
1、点赞,让更多人能看到这篇内容,同时你的认可也会鼓励我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2、观看 暖石网免费公开课《职业规划让你不迷茫》(如果你面临职业迷茫方面的问题)。自从这部分课程免费开放以来,已经帮助数万人提供规划职业的思路,引导大家走出迷茫的状态,相信对你也有所帮助。
3、关注微信公众号【暖石网】,观看更多优质文章。
关于作者:
暖石网,零基础、一站式的互联网学习平台,2-4个月转行互联网运营
作者: 小鞋匠    时间: 2021-1-1 10:33
很多能力都很重要,
最核心的能力,我认为只有一个:
笃定一件事并有耐心长久坚持的能力。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年轻人十有八九都焦虑。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






你可能不是焦虑,你只是急功近利。
这句话听着鸡汤,但确实很有道理。


现在流行“丧”文化,很多刚工作的年轻人,
会感到未来没有希望,因为工资低。


他们会这样计算收入:
我现在月薪5000,1年攒6万,
算上涨薪,每年比之前多挣1万,
工作30多年退休,这辈子,最多能攒600万左右。
于是很多人得出结论:
我这辈子就算不吃不喝,也买不起房。


然后自己就破罐子破摔,混一天算一天。
但这种算法是有问题的,
因为人一生的收入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增长。


一个问题:
你觉得40岁后,你能赚到的钱占一生赚钱的百分之多少?
很多人的答案是50%,
算法是按现在的收入,叠加上时间。
有的会算上涨薪,会说60%或70%。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图。
股神巴菲特收入变化
股神巴菲特长期是世界首富,
现在也是全球前10最有钱的人。
他一生中99%的财富,是在50岁后赚到的。
他到底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导致他50岁后财富爆炸式增长?
在06年《致股东信》中他说了一个案例:
从1900年1 月1 日到1999年12 月31日, 道琼斯指数从65点涨到11497点,足足增长176倍,是不是非常可观? 那年复合增长是多少呢?答案并不诱人,仅仅是5.3%。
就是说假如你有1万块,每年只增长530块钱。
这个增长率,很多人都看不上。
但就算这么低的回报,只要它持续、稳定增长,
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释放出惊人能量。
而且越到后面,随着基数不断增加,
其回报率就越发惊人。
几十年后,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有什么惊天秘诀吗?
没有。
重复做简单的事,保持微小但稳定的增长而已。
问题在于这世上只有巴菲特,
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个回报率。
其他人不是没能力,是缺乏这个耐心。
复利曲线
上面的图讲的就是复利效应,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收益滚雪球的能力。
就是说,你的积累到一个拐点后,
收益将呈指数型增长,但刚开始增长的很缓慢。


复利不止在钱上面体现,
在其他方面的积累,同样会产生复利效应,
当这些方面也产生复利,
金钱收入的增加,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所谓量变产生质变,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年轻时,要在哪些方面积累,让其产生复利效应呢。
我结合自身经历给你3个建议:
1.人情复利

专家把人际关系比作情感银行,
当你和朋友协作并共赢,等于在情感银行里存钱,
当你损害朋友利益,等于在情感银行里取钱。
你的情感银行里的钱越多,意味着你的人脉资源越丰富,
你可能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多。
比如你在职场,每天上班都主动跟同事打招呼,
一两天没什么影响,但你天天如此,
同事就会给你打上“懂礼貌”“热情”等正面标签。
而你得到的回报就是:
同事和你共事时更积极,对你工作更包容等等。
如果你是职场新人,可以拿到第一笔工资后,
请同事吃顿饭,表达对同事的感谢。
一顿饭事小,但拉近了和同事的关系,
让你日后工作更加顺利。
积攒人情复利,你不知道未来哪天,别人伸个手,
就能帮你的事业呈指数级增长。
2.知识复利

我听很多人说过,我读过的书,
很快就忘了,读书没啥用啊。
那是因为你书读的太少,你的知识点太少,
当你在一个领域的知识量不够多时,
知识无法产生复利效应,
就无法达到复利曲线的那个拐点。
你只读一本书,知识体系是散的,无法相互激发,
但当你读达到成百上千本之后,
这些知识点就会相互链接碰撞,逐渐形成一张知识网,
在你的脑子里,就有可能碰撞出新的知识和想法,
你的成长就会大幅加速。
比如有时你不经意迸发出一个好想法,
你自己都不明白是怎么想到的,
这就是你平时读书积累的结果,也就是你的知识复利。
3.健康复利

很多人为了省钱,每天吃最不卫生的路边摊,
天天熬夜,作息不规律,舍不得花钱健身,
一两天没什么,但你长期这样,得大病的几率就会增加。
但是如果你平时坚持跑步,
报个瑜伽课,定期去健身房等,
短期来看,你花了钱和时间。
但是,这些钱比你得大病后的花费,简直微不足道
还不用算误工、精神心理等其他损失。
想要身体健康并不难:
三餐规律健康,不熬夜,每天20分钟锻炼,
一直坚持,在健康上面的复利,
就会让你的心态更积极,你的身体和精力更好,
从而帮你挣更多的钱。


所以,当你一直保证自己持续稳定的进步。
你在40岁后赚到的钱,至少是你一生中,
赚钱总数的90%以上。
因为这时,你的经验、人脉、知识会产生复利。


最后,给大家看一个我看过无数遍的视频吧。

我投入练球的时间多你一万倍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2964639247220736
每天比别人多训练几小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者和你的差距显现出来,只会越来越大,无法想象。
五六年之后,不管他们在夏天做出什么努力,也休想赶上我。
成长没有捷径,你感觉遥远的路可能是最近的,
而你以为的捷径可能是最遥远而痛苦的。
每天坚持成长,耐心点,时间自然会给你奖励。
登上舞台前的路,是自律而持久的坚持。
当你充分理解了这句话,你就有了核心竞争力。


emmm... 收藏的同时顺便点个赞呗(#^.^#)

作者: 路人甲,。    时间: 2021-1-1 10:33
一共就八条肺腑之言,最后一条你一定一定要看。
1、 有【自知之明】的能力。
平常所说的,“人贵在自知之明”听起来都颇有嘲讽的含义,其实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叫人顺应当下时代的潮流,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习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那喜欢在外面跑的,你不能叫他天天坐办公室;
那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就最好做销售哄客户而不是想文案;
那喜欢安稳平静生活的,你就别老叨叨这年轻人就得去大城市才行。
《道德经》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最明智的,而清楚了解自己的人是最智慧的。青春易逝,时间不等人,在年青时能清楚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为自己量身寻找最适合的道路,才是让你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往对的方向努力,那才叫努力,往错的方向努力,那叫一根筋。
2、 不【人云亦云】的能力。
换句话讲,就是要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平常我每发文章,必定会看评论。相信每一个作者都喜欢有夸奖的评论,我也不例外,但我却更喜欢那些能看过文章后还有自己观念的人,他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延申出别的理解,或是赞同补充或是反对举例。
这样的人,在看过学过任何东西后,他不会像填鸭式的吸收,而是会不停的在脑海中咀嚼,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牢固的价值观,来去衡量周遭的人和事。
能有这样习惯的人交朋友,不会墙头草两边倒,和这样的人做生意,不会遇到一点风波就提裤子走人,和这样的人做夫妻,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就胡乱吵闹。
别人都说大学里要好好学习,但我不这么认为。在大学时期,我就靠着做副业,赚了十几万。目前虽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但是我依然会在工作之余会利用互联网摸索各种副业赚钱方法,这些零零散散的,每个月也能给我带来不少收入。如果你现在也有打算做副业的想法,可以关注我 @BossGuo果老板 私信我,我把我做过的副业赚钱方法都分享给你。


3、 敢【做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不敢做自己,我也是。在做出一个行动之前,第一想法不是“我想这么干”,而是“万一我这么干了别人会怎么怎么”,我们会希望将自己的性格掩藏起来,而尽可能去接近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性格,去变成你身边最招人喜欢的那个人的性格。
这样或许是最简便的道路,毕竟总有人会学的蛮不错。但从长远角度上来看,你一直戴着面具,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真正性格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你一直假装另外一个人,你总会会怀疑真正的自己是否是不值得被爱?
等你七老八十了再做自己也行,但那时候你总会后悔,怎么当初我年纪轻轻正是初生牛犊时,就那么瞻前顾后呢?
4、 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何为“随机应变”,曰:随着情况的变化嫩更灵活机动的应付自如。年轻的时候,初出茅庐一方面有着年龄上的先天优势,但另一方面却也容易因为经验不够,而在遇到突发情况中掉进陷阱。而到底该如何做到随机应变呢?这需要你进行三个心理应对步骤。
(1)、迅速的冷静下来。
遇到突发状况,我们大部分的反应都是心跳加快,大脑混乱,想要逃避。而这个时候,能迅速安抚自己冷静下来的人,能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举个例子,有没有哪次和人吵架时没发挥好,到了晚上睡前复盘时脑子里能蹦出好多金句怼回去。这就说明了,不是你不会怼,是当时激动的你没法冷静下来找到最佳办法,所以就发挥不好了。
(2)、学会观察、收集有用信息。
你做到冷静了,能暂时平复了自己的心情,那接下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环境,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信息,并根据周遭实时的变化来找到最佳解决的办法。
(3)、跳出固定思维。
能随机应变的人,大都是思想活泛的人,根据平常习惯无法解决的事情,那就跳出之前的惯性来重新思考。如果经常要应对专业领域的挑战,那在平常就多积累这个方面的知识,如果是与人打交道方面的挑战,那平常就多把自己扔进陌生人的堆里去练习练习。
没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定会收获一个令人惊喜的自己。
5、【不怕麻烦】的能力。
“麻烦死了”
“真是麻烦”
“好麻烦呀”
麻烦三连击,这曾经是我年少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话,有人问我最烦什么,我脑子里浮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麻烦。但试问,这世界上的好玩意,可没一个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出来的啊。
美味的料理,从食材到烹饪的火候,都要极其讲究,这是麻烦;
名贵的手表,每一个机械部件都要极其精细的打磨,这是麻烦;
看看那些做什么事都能做出点样子的人,每一个是怕麻烦的人,反而都是能干掉麻烦的人。所以后来,我一直逼着自己遇到麻烦,能再去解决一步,要再多坚持研究一会。
毕竟,只要想活在这世上,还想在这世上活的有质量,那就没一件不麻烦的事。
我觉得对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成长路上不断自我总结,另外一个就是不断学习别人优秀的做法。在我创业的6年时间里,我从一个追求60分的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个小有成就、不断追求极致的创业者,我对写作、创业、赚钱、抖音等有一些自己独到见解,如果你需要,可以来关注我 @BossGuo果老板,私信我,我很乐意把这些东西分享给你。


6、 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能力。
看到这条,可能屏幕对面的你会稍微感到一丝不舒服,有些朋友可能还会心里“切”一声。虽然是让你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但是我没说你一定就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事。
这一条其实是希望各位年轻人,在初入社会时,把自己的期待放低,把自己的身份放低,就把自己当作杂草扔到社会上历练,不要怕收到打击,收到否定,遇到失败。毕竟,只有杂草才是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
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其实不是压着你的头颅逼你说自己平庸,而是放低自己的姿态,放低自己的期待,这样才能让你更好的去迎接一切挑战。
有的年轻人确实是带着傲人之姿,年纪轻轻就一飞冲天,但你我心里深知,那都是少数派,因为还有一部分人,他可能会到老年才大器晚成,可能到中年才水积成川。
还处在迷惘,怀才不遇的年轻人们,我们一定要先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然后奋进全力去往前跑,跌倒了是正常,但只要我们再爬起来就行。
我们是普通人,但依然能创造不平凡的人生。
7、 能接受【延迟满足】的能力。
所谓“延迟满足“,不是说让你明白什么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也不是说要一味的压抑你自己的欲望,变得清心寡欲。
延迟满足,不是已经到口的肥肉,非要等一会彰显你的坐怀不乱,而是在,“马上就能吃但只能吃一口“,和,”等一会再吃,但能吃一年里“,你能有长远的目光能坚定的选择后者。
什么是马上就能吃一口?
比如你看书看了半个小时,有点累,现在马上刷抖音、逛淘宝马上就能获得精神上的逾越,这叫马上就能吃,但如果你照这么刷下去刷一年,你发现你能吃的肉就变成有这一口,没下一口了。
反之,什么能一吃吃一年。
在你好不容易有空闲,想去刷抖音时,想尝试做自媒体的你,而是去研究抖音怎么拍,并且去学习抖音视频怎么剪,段子文案怎么写,一时是费脑筋,但这么费脑筋费一年,你可能就靠着做自媒体有了一份副业收入了。
培养自己延迟满足吧!你可不是吃一口肉就能打发走的人,就得明天也能吃到,后天也能吃到,大后年还能吃到才行!
8、有【好好爱自己】的能力。
亲爱的:
昨晚几点睡的?睡眠质量好不好,有没有做噩梦?
这几天都吃什么了?不想做饭可以点外卖,但有没有也吃点水果吃点蔬菜?
这段时间有没有好好运动?你的身体不是钢,不能光用人家,平时也要好好保养不是?
2020全国疫情这么严重,你已经开始出门工作了吗?
出门要戴好口罩,回家要先洗手,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可以吗?
我知道,能点开这个话题,还能挨个看完前面的高赞文章还能看到我的人,你一定对着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也有很高的要求。
但我在最后还是希望,你也能花时间多爱护爱护自己,多关心关心自己。
什么是真爱?
是无论你失败还是成功,
更美还是更丑,
更光鲜亮丽还是愈加落魄丢人,
但都能愿意付出百分百的相信,百分百的包容,百分百的爱与温暖。
而这样的一份爱,我希望你能先给自己。
不要总期望有人能这么的来爱护你,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好好爱护你自己,那谁还能这样呢?
你可是要陪自己,走过这一生里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好好爱自己,从每一分每一秒做起。
最后,关注我 @BossGuo果老板 这里给你准备了一些我觉得年轻人现在就该碰的东西。这些东西,除了能带来一笔小小的金钱激励之外,还能不断给你提供成长的正向反馈,让成长不再那么找不到头绪。有兴趣的话,欢迎来看看,我很乐意分享给你,如果还能帮到你,记得来告诉我一声,我会非常开心的。
作者: 我只能读着伤害    时间: 2021-1-1 10:33
人需要拥有的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无歧义、完备、简洁的表达能力
我先来说明这三个要求分别是什么。
无歧义,是指极大的压缩所有人把A理解为B的可能性,即无错
完备性,是指待指各项之中没有被遗漏的必要的要素(也包括语句中必要的语素),即无漏
简洁,是指在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的前提下,占用人最少的理解资源,即无费
一个人能进行无错、无漏、无费的表达的能力有多强,直接关系到ta将来能达到的高度。
为什么这个能力如此的关键呢?
因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在自己的意识里构建对世界的无错、无漏的表达。
学习的成果,在本质意义上只是【你的判断力支撑之下】的一组你看不出如何有错、如何有漏的关于世界的表达。
你们看到魔鬼了吗?我已经把它涂黑给你们看了。
你的判断力决定了你的水准的极限。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第三条——无费。
因为这种表达若不是尽量简洁的,你有限的运存就很难在一次运算中容纳足够的命题。
这会直接的影响到你察觉错与漏的能力,于是会直接的锁定你对世界的表达能力的无错、无漏的水准上限。
你只能将自己的能力提高到自己觉察不出错和漏的程度。你觉察错漏的能力有多高,就决定了你的思维能力的极限。
从纯粹技术性的能力上说,这是一切其它能力的底层,是核心中的核心。
这项能力,就是七十二绝技背后的那个小无相功,是你在评价你的子女的学术进步的时候唯一真正需要关心指标
因为这个能力并不只是“表达能力”,它在事实上就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探索能力、创造力的实质。
那些不同名字的所谓重要能力,只是这项能力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上下文中的别称。
只是同一个人在公司被叫张总,在家被叫爸爸,在亲戚家被叫二叔的区别而已。
我不妨把话说的直白一点,这就是精英与非精英的真正分界。
精英不是按照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来分的,而是本质的按照这个能力来分的。
精英完全有可能在社会决策链的中下层。决定在具体层面、具体小环境里谁是精英的实质要素,就是这项能力。
这个能力强的人,必非池中之物。如果这个环境是存在天花板的,这个能力最强的人有强烈的趋势会达到天花板,甚至把天花板打穿。
下面,我来列一个基本的训练科目(逐渐补全练习):
练习1:
与朋友各在网上搜索一套配置相当的平面房型图(如都是四室两厅两卫两阳台)例如下图:
用语音表达指引朋友在不原图的前提下绘制这张房型图的墙体、窗户、门、楼梯等基本结构(不含软装)。记录从开始到墙体封闭的最后一笔的总时间T。
比较朋友的绘制结果与原图的差异。
换到下一张图,与朋友交换角色,测量时间T。
应观察到T值有效下降和绘制误差逐次缩小。


进阶练习:
默写世界各地的行政区划轮廓图——例如中国各省、市地图。
首先观察图形,将图形的特征在自己内心深处转化为文字表述。
然后脱离参考物,根据文字表述的结果默写该形状。
将默写的结果与原图对照。
应观察到越来越准确和迅速的默写能力。


练习2:
寻找有演出剧本可参考的电影或电视剧。
通过观看电影,自己尝试反推剧本(台词不必全写)。
写好一幕,与原剧本对照。详细程度参考下例(建议找英文剧本,中文剧本一般过于侧重台词)




练习
尝试创建编码系统为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赋予唯一代号。要求编码系统规则尽可能简短,且其他人依照这一规则对同一集合进行同样的计算,会得出完全相同的代号命令——即任选其中一个对象,你赋予该对象的代号将与对方完全一致。
进阶练习
任取一件常见物品的零件分解图(搜索“爆炸图”),为每一个零件给出自己的命名,要求每一种零件的命名都是唯一的,且其他人能根据你的命名准确的将该零件识别出来。
图的复杂度参考如下:
命名的典范参考,如下(有足够的望文生义性、高度简洁性和彼此之间的明显区分性)
尝试





练习1:
绘制任意角度的1:1:1比例的立方块轴测图,要求尺寸准确。


进阶练习:
熟练掌握较简单立体形状的轴测图画法。(类似下图复杂度,但需要完全手绘)
进阶练习:
参考实物或图片,绘制三点透视的单反相机。(所有附件齐全,绘制角度必须与图片角度不同)


进阶练习:绘制摆在桌子上的一堆互相堆叠的单反相机。
练习:
用简单线条绘制自己的客厅,复杂度参考下图。


使用简单线条表达街景,复杂度参考下图。




练习:
为自己的电脑文件构建一个绝对完备的编目。
1. 任何一个文件都可以基于这个分类体系准确的预测其所在的位置。
2. 无论增加什么类型的文件,都不会导致原有的分类需要改名,也不会导致原有的文件需要重新归类。


(未完,待续)
作者: 夕阳依旧    时间: 2021-1-1 10:34
8种能力,越往后越核心:
1、用理性抵御欲望的能力。
不做任何只有短期快感收益的事情,比如半夜突然想看小毛片撸管、早上起来躺床上刷抖音、学习时间和同学吹水扯淡。
2、长期锻炼、培养超乎常人躯体的能力。
在这个十人九虚一个废的时代,强壮的躯体能让你有更高质量的繁殖优势、享受。
3、培养生存需求以外爱好的能力。
游戏和电视剧可以给你短暂快乐,音乐、写作、画画等爱好,能滋养你灵魂终身。
4、不畏惧迷茫的能力。
现在迷茫不可怕,因为有95%的人,到30岁出头还活得浑浑噩噩。但你不能学他们,十年前的你做的每一件事造就了现在的你,接下来的十年,你做的每一件事会塑造成十年后的你,每天努力一点点,你就会进步一点点。巴菲特99%的财富是50岁后赚到的,努力的复利是很可观的。
5、持续渴求获取新知的能力。
拿时间去浪去嗨,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不值钱。花时间学理财、投资,你会发现赚钱会越来越轻松、快乐会越来越长久。
6、养成保护比你弱小存在的能力。
”强者的自由应该以弱者为边界。“我最认同的一句话。
7、敢于赚大钱的能力。
赚钱是保护身边人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你眼界和认知的最好手段。
8、感恩的能力。
最简朴也最实在,感恩能让双方产生愉悦与快乐,比如在知乎上看到有帮助的答案反手一个赞,你会小开心,答主也会偷偷乐。
作者: 鸟人    时间: 2021-1-1 10:35
把高赞都看了一遍,大多数回答都提到沟通、延迟满足、深度思考等能力。
个人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拥有这项能力,远超80%的同龄人。
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01/
是啊,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看似轻巧,难度极高。
大部分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至关重要的时刻,因为某些原因,放弃了那个更好的机会,选择委曲求全。
我妈有个同事,当年买房时选择了二居室,其实也就比三居室便宜了十万。
后来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又生了个娃。
这让原本的住处显得更加拥挤,当年的十万差价早已过了百万。
要想换一个三居室,还得把现有的住处出售了才拿得出首付。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不然的话,
我妈这同事比谁都想回到过去煽自己两大耳光。


/02/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人生确实是在处处做选择。
中考高考不必多言,对于普通孩子来说,那都是救命的稻草。
还记得我中考的时候,拼了老命的学,晚自习后还得再学一两小时,为的就是离开镇子,到市内看看。


到了社会后,工作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方向。
认真学习本专业的人对口就业,稀里糊涂上完大学的,就随手选了份工作,饿不死就行。


聪明的人他就有机会意识,因为机会不是常有。
普通人抓住几次关键机会,深凿猛干,就有可能走上人生巅峰。
所以说,选择的能力相当关键。
早期我是笨小孩,一点机会意识都没有,抓住了也没有深凿猛干。
在市内上高中那段时期,家里人管不到我,也就开始放飞了,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人生不就是大起落落落落落吗?
落得差不多也就爬起来了。


你可能会问,自己都管不住的小屁孩怎么现在来给我们说教了?
我深知其中沦陷的道理,所以把这些分享给你,让你避避雷。


/03/
大多数人面对选择,是真的懒得选。
为什么呢?
他们一致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
眼前摆着两份工作,一份月薪12K,一份月薪7K。
月薪12K的工作,朝九晚六双休,做着重复性的内容,没有挑战性,职业生涯一眼看到头;

月薪7K的工作,从未到点下班,接触各行各业的人,每天工作什么内容还不固定,极具挑战性。
像这种明码标价的工作,有了金钱作为衡量标准,倒是容易选择,直接选月薪高的不就完了。
但是,那些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可能都不选。
或许得再观望观望,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机会。


假如你的选择不能在未来的三年、五年,甚至更遥远的一段时间内为你带来持续收益,这个收益不仅包括资本累积,还有个人能力,人脉资源等,那我劝你最好放弃这个机会。


如今,成功人士都强调自己的“睡后收入”,即使我躺着,也要比你赚的多。
你会发现,那些拥有大批资产的人,他们往往做几个选择,就能赚取普通人一辈子都不敢想的财富。
能成为这样的人最好不过,要是不努力做好选择,船说不定都到不了桥头。


/04/
关于选择,我们得向投资人学习,还得是一流的投资人,把他们的投资战略给学回来。
为什么要向他们学习?主要有以下原因。
1.投资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决策和选择。投资的执行力大家都差不多,到时间买进卖出就好。今天面对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比拼的是做选择的能力。

2.投资人做更多的战略决策,你一辈子封顶投资5-7家公司,3-4个行业。投资者每年需要面对上千家公司,在十几个领域内做出高频的选择。

3.投资者需要有战略眼光。普通人投资都是希望今天投资明天看到收益,关注的是短期收益。而投资者不是,一个行业的回报周期至少在十年二十年,他们关注的是长期收益。
投资者都是做选择的高手,他们要根据公司的业务判断接下来做选择的投入产出比。


我们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天使投资人?
早上拿到24个小时,把时间分配到工作、休息和提升上。
投入练习,产出技能;
投入情感,产出关系;
投入学习,产生认知。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做选择,反复实践,提升选择正确的概率。


/05/
大家耳熟能详的投资高手,莫过于巴菲特。
他曾经在17年的纪录片里说到:
投资领域,我在一个永不停滞的棒球场上,在这里你能选择最好的生意。我能看见1000多家公司,但是我没有必要每个都看,甚至看50个都没必要。我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想要打的球。

投资这件事的秘诀,就是坐在那儿看着一次又一次的球飞来,等待那个最佳的球出现在你的击球区。很多时候人们会喊——打啊!

别理他们。
巴菲特认识比尔盖茨多年,能够拿到公司内幕的一手消息。
即便如此,巴菲特也从未投资微软,因为当时互联网公司在他的能力圈外,即便有看上去很好的机会,他也不击球。
要想做到这点,相当困难。
不仅要熬得住大伙在背后煽风点火,还得有发现自己优势和能力圈的本事。
大多数年轻人要有那时间,都选择睡懒觉去了。
所以来这种问题下看回答的年轻人,都做好了承受苦痛的觉悟,因为你是清楚的。
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舒服的事儿。


而我,在经历了那么多次选择和决策后,最终回到码字这条路上。
即使最后不成功,那我也算是看了书,学了点知识的皮毛。
不图什么,只是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够有所启发。


/06/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不懂如何做选择,那我就得摸摸你的头了。
其实很简单的,就是提高你的选择标准。
谈恋爱,选个好的,省心省事儿;
找工作,选个可持续发展的,靠谱;
买房子,选核心片区,大面积,小孩放心生;
读书,选大城市,选市区,长见识,还能结人脉。
看似简单,背后要付出的努力,可多着呢。
想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得先让自己强大起来。
我们确实是普通人,但我要把你的心声给说出来了:
我就要和别人不一样!


我是 @西柚 ,以下是我写过的一些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提高思维的深度?
认知、逻辑、思维、系统思考能力如何提升?
怎样才能避免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废人”?
作者: asdfaf    时间: 2021-1-1 10:35
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种能力
「专注自身体系」


01

身处这个“高考提高一分,赶超千人”的时代,我们都喜欢立flag叭 : )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
四六级成绩出来之后,发誓在下一次考试前要将必考单词都背熟,几天后发现不管怎么背都记不下来,于是放弃。
:缺乏语言天赋
定了一个月晨读打卡的目标,刚满一周就再也见不到他们打卡的身影。
:缺乏充足时间
为了追求眼中西施去报健身房,从此以后,晴天与雨天=太热和潮湿=天气不好=身体不适=不适宜运动,健身卡再也没能被添上新的指纹。
:缺乏良好状态


我相信你不会真觉得他们是没有语言天赋、时间不足或身体不适...
很显然,他们的目光仅放在终点(目标),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到达终点前的跑道(体系)
现在你可以尝试用两分钟时间仔细回想一下曾经自己定下的目标与最后的结果,这之间有因果关系嘛?


其实并没有
那些结果与我们最初设定的目标几乎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与我们遵循的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我是网络带货的美妆博主,那我的目标肯定是在短时间内成为超过李佳琦的男人。我的体系自然是快速学习美妆知识,销售技巧以及进行自我包装。
别说我无法超越,男人可不能说不行 : )


所以,如果我完全忽略超越李佳琦的目标,而是专注于如何快速学习美妆知识,提升销售技巧,预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完善和补救,那结果还会成功嘛?


肯定会的
“没必要一直盯着记分牌,比分是会自理的。”
——比尔·沃尔什(三届超级碗冠军选手)
我们不能只抬头望天,还得多注意注意脚下的路。


02

那么制定目标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嘛?
当然不是,它能够快速地帮我们确定大方向。
只不过现阶段的年轻人迫切想要做出成绩,因此容易急功近利,为目标绞尽脑汁,而不去注重自身建设。
如果实现目标的观念不对便会走入误区,因此必须了解这四种概念尤为重要:
1、目标不起决定性作用
2、完成目标仅是短暂改变
3、目标束缚了你的幸福感
4、目标与长远改进的大方向不一致


1、目标不起决定性作用
从原始部落的时代开始,先辈们就受胜者为王心态的影响。
就好比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曹操哪一位不是有雄心勃勃目标的人。
并且我们从小就被安排上了排位赛,眼中盯着的都是那第一顺位,且多数人只会记得第一名。
好像,多数人只记得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


所以我们极为看重最终的赢家,并误以为获胜的秘诀就是拥有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目标。
但我们忘了一件事儿
每个应聘者都想得到那份工作,
职场人士都想着升职加薪,
拥有相同目标的人很多,
但最终完成的人永远都是小部分。
如果成功和不成功的人心怀相同的目标,那么目标本身就不能成为区分第一名和第N名的标准。
详细可参考 马云与我:)


2、完成目标仅是短暂改变
刚才我和你说的是没有完成目标的结果。
那如果你能实现目标,我这篇回答是不是就可以收尾了?


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学毕业后选择独居的你,房间杂乱不堪 ,于是制定了房间整洁的目标。
如果你开始大扫除,那么房间就会变得干净整洁对吧。
但是,如果你还是未作出改变,依旧保持着当初那一下班回房间就把东西随便放,衣服随处扔的习惯,房间是不是过不了多久又会变得杂乱不堪呢?
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你未改变导致这一状况发生的体系。
你的清洁只是治标不治本呀


修正输入端,输出端就会自行修正
实现一个目标只会暂时改变你的生活。
我们都以为需要改变的是结果,然而结果并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
假如你只是围绕着结果动脑筋想办法,那么只能取得一时的改变。


3、目标束缚了你的幸福感
刚才说到改变,有一个词你应该很熟悉:幸福感。


曾经我想过这个问题:
是不是因为某方面不如意,希望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而那个结果是能提升自己幸福感的,所以我才会选择花大力气去改变呢?
后来查阅到具体的依据发现,
原来这是任何目标都隐含的假想:“延迟享受快乐”
即:只要我能够实现那个目标,我就会很快乐。


你的高中老师有没有这样骗过你:坚持三年,上个好大学就很轻松啦。
(对不起,我亲爱的老师,无意冒犯 : )
你曾经有没有这样的想法:熬过这段时间,我就可以放松了。
实际上,这样寄希望于下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会导致“非此即彼”冲突的陷阱。
“你要么实现了预定目标,最终取得了成功,要么你失败了并让自己感到失望。”
这相当于在精神上把自己禁锢在一种狭义的幸福观之中,已经属于比较严重的自我误导了。


4、目标应该为过程服务
在我们生活中,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会有一种最容易犯也最难察觉到的问题。
即:溜溜球效应


为了追求那个让你一见钟情的女生,你开始忌口,下载keep,加强健身训练。
咬牙坚持几个月以后,拥有彭于晏般身材的你成功和她在了一起。
但是,在一起不到一个月,你的体型迅速向婚后的奶茶周董靠近。
当你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特定目标上时,只要目标实现,推动你努力的动力也就失去了依托。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发现在生活中,很多时候自己完成了预定目标后某些方面又恢复了原貌。
————《掌控习惯》


年轻是资本没错,但眼里紧盯着目标,而不是计划长远的进步体系,那就和挥霍时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不拘泥于具体目标培养出来的,是长远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不是为了取得某个单一的成就,
它是一个精益求精,日趋进步的循环过程。


03

专注于体系,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去拆解目标,去发现实操过程中的问题,然后给它打上补丁。
先定一个小目标,先赚一个亿吧
算了,没挑战性。




比如说四年内净存60万
我们每天想着这件事都会感觉自己被压着喘不过气对不对。
那有了目标以后,我们将精力集中于自身体系中
也就是不要再想着60万的事,而是把四年60万换算为每年净存15万,每月净存大约1.3万。
那接下来我们根据自身情况详细地将目标拆开,然后寻找漏洞打上补丁。       
那么这就是根据目标定下来的体系本身,这样我们就能朝着大方向找准自己的路子,逐渐通关,最后解锁成就√


04

所有的体系内容都是因人而异,没有一成不变的。
当实现的过程中出现任何情况,要迅速做出调整。
当我们眼里只有完成目标,就相当于把自己锁在了小黑屋,思维被完全地限制。
这也就为什么说这种能力不是为了取得某个单一成就的,而是一个精益求精,日趋进步的循环过程。
【所以我认为噢,人在年轻时的核心能力,就应该是这种对现阶段起加速作用,在年长时又有收益的能力】


最后:
感谢你读到了这儿呀。
对成长内容感兴趣的伙伴可以点上这个东西@苏笙,往期内容都在里面。
喜欢这篇可以点个赞,不喜欢就点个收藏。盘他!
对啦,差点忘了告诉你,对喜欢的内容点赞,次数多了有助于知乎以后推荐优质内容给你喔!

作者: DIS_Cooler    时间: 2021-1-1 10:36
舍得丢东西的能力。

不管是你网盘里存的100G资料,还是买回来就摆着没用的东西(对,就是豆浆机和跑步机),只要是让你质疑过自己当初为什么买的,为什么存的东西,都丢掉。
现在的信息和广告太多,让我们总感觉自己缺东西,感觉没了什么就像生活差点儿什么。
但其实,我们一点都不稀缺。
相信我,离开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品,你都可以活下来,而且活得不错
1

先说句大实话,不怕被打:现在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充满着“垃圾”的世界。
先来定义一下,什么叫“垃圾”——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互联网上,任何对你日常生活无用的,没有实质帮助的,或者已经过期的,甚至还会影响你的生存空间和时间的东西,都可以算是垃圾。
所以,这个“垃圾”,不一定得是物品。不是只有用完的塑料袋、铁皮罐才叫垃圾。
我们苛刻一些,只要是「对你自身没用的,不能帮助你变得优秀的,没有成长养分的」的内容,都该是“垃圾”。
嗯,大家对这个定义应该没有意见吧?~好,那么接下来,我要举几个不太可爱的例子了。


垃圾1:明星名人的八卦绯闻
——明星出点啥事,永远是刷屏最快的一种信息。我至今记得被王宝强离婚时支配的恐惧。
肖战被撕啦,黄晓明油腻啦,文章出轨啦……太带劲了,一群吃瓜群众快乐围观。
但问题是,这关你啥事儿呢?你的围观,你的评论影响不了任何明星,更无法控制事件的走向,倒是可能会影响你自己下周的期末考试成绩。
若是自己投入其中也毫无波澜,那就别赶着去送流量了。快乐是营销号的,我们什么都没有。
而且就算明星变惨了,也不代表你就变好了。(是不是当头一棒)
垃圾2:对热点事件的议论
——这届网友有个本事,学习不咋行,凑热闹第一名。
每次有什么热点出炉,往往具体条款是啥都没看明白就已经忍不住要发声。(参考移民条例期间的“中国女孩由我们中国男孩来保护!”)
但热点来得快去得快,这种内容过期极快,且难以留存,实属没必要特地去掺和一嘴。你现在一定也不记得三天前你都凑过些什么热闹了吧。
注意是议论,不是评论。议论是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叽叽喳喳,而评论可能是权威专家的深度解析,两者不一样的噢~


垃圾3:煽动情绪的“新闻”
——为啥这个“新闻”我要打个引号?因为大部分看似像新闻的博取眼球的内容,都是假的。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就有很多“新闻”造谣,说什么这是美国人的阴谋啊,这是庚子年的灾难啊等等……
(已经吐槽过了hhh)
在看见任何让你脑门热血上涌的“新闻”之前,先冷静一下,去确认一下来源是否准确,看看官方有没有公布信息,不要一冲动就激情转发,做了他人的KPI。
要怎么分辨你生活中的垃圾?一个有点不友好的现实是——
只有你自己脑子里有好东西,你才懂得哪些东西对你来说是“垃圾”。
提升认知,增长眼界,开脑洞思考。
如果你想提升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我把我学习路上搜摸了很久的的书单、演讲等学习资源分享给你,这些内容帮我主动变得自律,找到了喜欢的事业(真的都是私藏宝藏了)
来公众号【拾柴院】就能看到这份大礼包啦,我保证,这些资料会对你的影响很大 ;-)


2

关于这些“垃圾”的作用,笑来老师就拿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类比我们的大脑。他曾说到一个很好玩的计算机术语:
缩写是“GIGO”,全句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
即,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只能是垃圾。
我们的身体需要营养,天天吃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会让自己变胖,变虚(本来想说变丑的,还是算了hh),这我们大家都知道。
但其实我们的大脑也一样,大脑也需要营养,需要有均衡、充分的知识营养,同时摒弃低质的信息垃圾。
这样才能让我们身体和大脑变得性感,健康。


对了,看到这里说明你也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意志改变自己当下状态的人,希望你花一秒给我点个赞,也能加深对这个回答的记忆点哦~
3

段,舍,离。
极简的生活需要断舍离,我们的大脑也一样。
最近老柴我在亲自当客服,督学社群里的学员们,有一个小朋友总会在我温柔(?)地提醒学习时惊呼:
“柴桑老师,我今天真的没时间学习了!”
行吧,那你今天先好好休息一会。凌晨十二点,我打开我的和平精英想来一把刺激的吃鸡,发现这货微信在线。(现在已经被我按头督学了)
我们明天都感觉很忙,要被迫吸收好多信息,要做好多事,感觉留给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但其实——
不是你没时间,而是你的注意力大量被浪费了。
手机已经是爆炸的状态,不断买书买课却没空学习,真的“特别忙”。但打开王者荣耀的时候,倒是觉得自己有时间打个两把。
把一些“垃圾”先断舍离了,你的大脑才有时间和空间去投资其他东西。所以啊,柴桑一定要提醒你这件事:
很多你生命中遇到的人其实都不重要;

很多你身边的东西和信息都可以丢掉。


断-

你并不是真正需要那么多的人和关系。
在你低谷时欺负你的人,在你困难时离开你的人,都该断。即使最后他们回来与你求好,你都可以笑笑删了。
除了你的亲人,你活这半生,其实并不欠任何人的。合不来的人,大可从此断开来往。
很多微信用不着回复,很多聚会用不着去,很多人用不着留在好友列表里。
不想回答的问题就不要回答,不想笑的时候就不用笑。
多关注自己一些,断开和那些无关紧要的人与事的联系,你会发现你突然就多出了大把的时间去提升自己(比如多来看看拾柴院!),去好好爱自己。
这里也送你一本帮我从曾经的敏感和小心翼翼,转变到现在有底气拒绝别人,让我生活变得开心了很多的书吧——《亲密关系》,来公众号【拾柴院】就可以看到我给你分享的电子书了~
如果你现在不知道该怎么正确的发脾气,怎么跟别人树立自己人际交往的原则,记得一定要看啊,或许会从此改变你的身边人对你的看法。多爱自己一点,对自己上点心,你是值得的。
舍-

买回来就没拆开过的快递,半年了都没用过的家具(对,我说的就是豆浆机和跑步机),可以扔掉或者挂咸鱼上卖掉了。
过去半年内你没碰过的资料,过去三个月没打开过的App,可以先删掉了,别再指望“万一有用呢?万一我马上要看呢?”
其实这样放个半年,等真正需要用的时候你估计也想不起来了。还不如留点空间给那些你真正会经常用到的东西~
*诶,这样说不定以后买64G的手机都够用了呢2333


离-

生命中的很多人,你也其实早就不必再联系了,特别是曾给你带来不好体验的人。
即使是同窗九年的同班同学,同一个寝室生活四年的室友,青梅竹马的发小,也不代表在未来你们还是需要一直保持联系。
合不来的人天天发沙雕表情包也不代表就会变得合得来,前任对你曾经再好也不代表他就会再次回心转意。在过去结识的人,不用也强行提上未来。
对这些人,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离开也要体面一些。各奔东西,江湖相忘,才是人际交往的常态。


去做了上面这三个步骤后,你就会发现:
不止是扔东西而已,其实断舍离本身就是你不断去对自己的价值观思考的一个过程:
你终于开始考虑了,究竟什么对于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你真正想留下来的,你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5


我基本不看新闻,也不关注任何热点。原因很简单:如果这个资讯真的很重要,那我早晚也会知道,不急在这一时。
反而是先等它去沉淀个一个月后,留下来的才刚好是精华和真相的部分。
我也不追星,不看综艺,除了偶尔刷刷微博看点沙雕段子,保持我文风的有趣以外(其实就是想看沙雕段子),我的时间基本都留给我感兴趣的内容。
之前有人问我:柴桑啊,怎么才能像你一样专注呢?(我专注??心虚的看了一眼电脑前摊开的小说)
咳咳,我想,她真正想问我的意思是:怎么才能找到一件适合自己的事情,并专注的把这一件事持续做下去。
其实所谓的专注啊,并不是说你一直呆在自己的半亩三分地里只做一件事,而是见过了更大的世界,却依然选择回来继续做自己。
同理,专一也不是指一直只待在一个人身边,而是能万花丛中过,却仍然片叶不沾身。(我好懂)
想要专注,首先我们就要有足够的见识。
我们要见过了什么叫好的东西,才懂得怎么找到那一个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这里推荐你一个我验证过的「足够好和精华」的东西吧:TED名人演讲。
是的,听名人的演讲,直观感受大佬的思维和几十年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是高速提升自己最快,最便宜的途径。
你会看到他们如何牛逼的思考,如何高情商的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做出人生每一个阶段的选择……我特地收藏了觉得最有启发的100场演讲,如果你需要,可以来公众号【拾柴院】,回复「TED」,我把我花很大心思分类整理好的演讲都分享给你。
还有一些我在大学成长为自媒体作者的私人书单和学习课,极大的提升了我的行动力和认知,我也一起整理了一份,回复「书单」可以拿到,这些都是我自己所见识的足够“好”的东西。
保持专注,这是一个需要想破脑袋,仔细思考,不断去关注自己的过程。
而如果,如果我们每天的时间都拿去处理“垃圾”,为了「大家都在聊,我不能不知道吧?」「可能对我以后有用,先马住」而去囤积“垃圾”,那这一天天的,哪有时间找着好东西,哪有时间去思考啊。
我们总感觉自己缺东西,所以才一直在囤积(hoarding)的病态之中,疲于应付眼下的一堆东西,反而没时间去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但其实,我们一点都不稀缺。
再说一遍,离开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品,你都可以活下来,而且活得不错


6

不破不立。
不先扔掉旧的,就没有空间和时间留给新的。
不用着急,先花点时间,先把你心中的障碍一点点清理掉,再试着去慢慢的删除你之前囤积的物品、内容、人际关系。
然后你就会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情,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他们身上。
不断地清理筛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就会分成这两种:
你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
你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了的东西。
而显然,这两个才是对你而言真正重要的,能赋予你人生深刻意义的东西。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山下英子《断舍离》
记住啊,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且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去找到自己生命中真正值得留下来的东西吧,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最后,别忘了给今天熬鸡汤的柴桑点个赞哦~
看完的小声bb:
写这篇文章,包括查资料,码字,配图,排版,大概花了 6 个小时,如果感觉有点意思,希望你花一秒钟点个赞啦~
最后别忘了,关注我可以随时查看往期的高质量回答~
@柴桑
期待你的阅读和收获噢~我的这些回答也可能帮助到你:
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生活中你们发现了哪个 bug,让你觉得世界不是真实的?每天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着待着,刷手机,该怎么办?
作者: joannaaaa    时间: 2021-1-1 10:36
“沟通能力”是不是最核心的能力很难讲,但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绝大部分的工作、生活都不是独角戏,沟通是否有效,在很多时候决定着年轻人的个人能力能否被有效地输出和接受。即便是一个能力很强、工作效率很高的人,在沟通欠佳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和工作表现都可能打折扣,甚至双方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阻碍目标的达成。


那么沟通到底难在哪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沟通者呢?


“误以为”是沟通的阻碍



1.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还是关系的塑造与展现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清楚地表达内容之外,还要懂得准确地依据双方的关系,拿捏沟通的分寸。如果忽略了“关系”维度,就很可能导致沟通陷入僵局,比如有些年轻人过分热情,会高估自己和对方的熟悉程度,过于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看法,可能就会激怒对方,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2.在沟通中,我们其实还有隐性的需求


我们通过“沟通”想要满足的需求是十分多元的,有些需求是“显性”的,比如实际的目标,而另一些需求是“隐性”的,比如我们希望在沟通的过程中,在对方心中塑造/留下一个怎样的形象。


而当这些需求本身有所矛盾时,比如有些年轻人初入职场,想建立一个乐于助人的形象,但在某些时候又不得不拒绝对方,这时就会陷入“两难”情境。尤其是,当我们没能意识到隐性需求存在的时候,就更可能在沟通中,显得不知所措。


没有单方面的传递者或接收者



真正有效的沟通不仅包含了表达,还包含了倾听。也就是说,在一场有效的沟通中,在沟通的动态过程中,双方都时而是传递者,时而是接收者。关于“说”与“听”常常下面两个迷思:


迷思1:“只要我说的足够清楚,对方就一定能理解我”
事实上在双方认知的差异的影响下,沟通很难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对方的认知也可能在其中影响到Ta对我们所表达的内容的理解。


迷思2:“只要我听的足够清楚,我就一定能理解对方”
有时候,光有理解的意图仍然还是不够的。心理学家们认为,个体的认知在我们“倾听并理解”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低自尊的人可能会在沟通过程中,更加注意到对方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甚至会对对方原本中立的表达,做出更负面的解读。尽管Ta用心地听了也试图去理解对方的话语,但却仍然误会对方的状况。


很多年轻人喜欢展现自我,所以在沟通中常常更注重表达,而忽略倾听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我们要真正有效倾听了,才能更准确地回应。“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听懂”而已,它还包含了一种“理解”。我们需要抱着一种理解对方的意图,去听对方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才更有可能推动沟通的顺利进行以及目的的达成。


在真实的沟通中,人们往往很容易陷入一些三种常见的无效倾听之中:


1.“防御性倾听”:听的人的意图不在理解,而在防御,因而注意力都在对方哪句话冒犯了自己,时刻准备着回应还击;
2.“埋伏性倾听”:Ta不试图了解对方,而是不断挑剔对方表达中的漏洞
3.“自恋式倾听”:无论对方说什么,总想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


忽视或者无效地倾听,往往都会使得注意力被片面地、有选择性地放在对方的某些语句上,这就使得我们很容易误会对方。


如何成为善于沟通的人?



1. 多样的反应方式


学者们认为,没有一种完美适用于所有情境的沟通技巧,优秀的沟通者会根据所处的情境、所面对的人(彼此的关系),做出恰当的反应。


当一个朋友的笑话,让自己感觉被冒犯了,优秀的沟通者可能有以下几种反应:
a.保持沉默;
b.也开一个玩笑,调侃对方没有意识到,Ta所说的话已经给自己造成了伤害;
c.直接制止对方,指出对方的不妥之处。


当他们发现说话可能引起更大的冲突时,他们会选择沉默;而当周围没有其他人,且对方和自己的关系能够承受直截了当的对话时,他们会选择制止对方。我们可以平时多观察,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方法以及带来的后果,学习哪些情况下、面对哪些人,比较适合哪种行为方式。


2.提高共情能力


想要做出适合当时沟通情境的反应,就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共情能力。这里我们要介绍“枕头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沟通中各方的立场。


(图自:《沟通的艺术》,Adler & Proctor, 2010)


我们可以从这5个立场分别去探索双方要讨论和沟通的内容,这会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还会帮助我们发现一些新的思考模式,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非此即彼”的——双方有可能共赢。


3.提升认知的复杂程度


当一个人有更高的认知复杂度,Ta也就越可能理解他人在不同沟通情境中的表现,这样,Ta也就更可能不会为只字片语所困,才能够在每一次沟通中,去“重新”评估和了解对方的意图;不仅如此,这样的人也更理解自己也会在不同场合的沟通中,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不会因此而觉得自己不够真诚。


提升认知复杂度,上文提到的“枕头法”同样适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中可能的不同表现,提高我们对他人立场的容忍度,推动沟通的有效进行。

4.7“C”帮你更好地表达自己


尽管表达并不必然带来理解,但清晰准确的表达仍然是沟通的基础。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机构Mind Tools总结了7个“C”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 清晰(Clear),明确沟通的目的,然后可以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来帮助自己表达;
· 简洁(Concise),不必要的修饰或信息反而是沟通的阻碍;
· 具体(Concrete),高度凝练的同时仍然把必要的细节和事实表述出来;
· 准确(Correct),在词汇、语气的使用上,也要准确(尤其是用外语沟通时)。
· 连贯(Coherent),表述需要前后有逻辑、连贯,让人能看懂主旨;
· 完备(Complete),我们有否把想让对方知道的信息完整地表述出来,是对方能否全面地理解的基础
· 谦恭(Courteous),这可以让双方的沟通基于一个更放松的情境,试想如果双方在关系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傲慢”、“轻蔑”,沟通是否也就更难进行了?


沟通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轻人需要不断练习这些技巧。当我们开始善于沟通之后,或许就能发现,我们会因沟通与更多人联系在一起,获得更多的力量。


以上。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有哪些道理是你找到对象后才知道的?
为什么长大后,「疲劳感」越来越难以通过睡一觉消除?





欢迎光临 西兔生活网 (https://www.ctlive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