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兔生活网

标题: 莫迪高调访问俄罗斯,美国终于表态提醒,明显对中国态度不一样 [打印本页]

作者: 亭中客    时间: 2024-7-9 17:55
标题: 莫迪高调访问俄罗斯,美国终于表态提醒,明显对中国态度不一样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美国家绝大多数视普京为“洪水猛兽”,极力反对别国领导人同普京举行会谈。然而这一外交压力在莫迪身上完全没起到效果,他不光顶着压力高调访问俄罗斯,还同普京建立了某种亲密的联系。现在反而轮到美国进退失据了。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月9日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对正在访问俄罗斯的莫迪“隔空喊话”,敦促印度与其他国家一样,在与俄罗斯接触时明确表示,乌克兰冲突的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尊重《联合国宪章》、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乌克兰的主权。而马修·米勒显然担心这番话会激怒莫迪,于是赶忙找补。他先是夸赞印度对美国的重要性,称印度是美国的战略伙伴,随后又强调上述这番话只是在表达美国对俄印关系的“担忧”,试图降低话题的严重性。


但不管马修·米勒怎么说,莫迪都实打实见到了普京,打破了欧美国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要知道前不久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面见普京时,欧盟和美国可没留情面,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立即“撇清关系”,用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表明了立场。而莫迪不光同普京见了面,两人还一块在露台喝茶、观看马术表演、给普京的马喂食胡萝卜,普京甚至亲自开车拉着莫迪转悠。可美国对莫迪的批评却“浮于表面”,力道很轻。


相比之下,中方只是发展同俄罗斯正常的经贸往来,就被美国扣上一口“军援俄罗斯”的黑锅;中方在普京访华期间谈及,就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和俄方交换了意见,而这一明显有利于早日解决俄乌冲突的行动,不光没能得到美国的支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反倒变本加厉地批评中俄两国的关系。这种“选择性批评”充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印度在美国政府心中的地位超乎寻常,白宫宁可得罪中国这个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国家,也不愿意让莫迪“不开心”。


比如今年2月中旬,印度外长苏杰生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一起接受媒体采访,在谈及印度在俄乌冲突期间坚持购买俄罗斯石油一事时,苏杰生继续坚持印度应该购买俄罗斯石油,并且反对任何国家批评此事。在现场的贝尔伯克和布林肯只以笑声来回应,没有表达任何反对意见,这无疑和美德两国的对俄态度背道而驰。


美国之所以对印度“敢怒不敢言”,恐怕不是因为莫迪有多么长袖善舞,而是因为美国如今有求于印度。在美国眼中,同中国有领土纠纷的印度是天然的“遏华帮手”,且印度同巴基斯坦存在矛盾,届时就算发展壮大也容易控制。因此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大拉拢印度的力度,像是在印度建立新的供应链、拉拢印度进入四方安全对话、加大同印度的贸易往来等等。
简言之,美国需要印度站在自己这边,自然就对莫迪的一些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美国如今也的确承担不起再和一个大国搞僵关系的后果。而且印度同俄罗斯的合作也没那么值得美国担忧,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大多数都是石油这样的产品,俄罗斯就算不卖给印度也不愁买家,早晚都卖的出去。只是这种区别对待正在消耗美国所剩不多的公信力,长期下去其他国家势必也会突破禁令恢复同俄罗斯的贸易,届时美国就不好收场了。
作者: 世界谁人懂我    时间: 2024-7-9 19:20
对莫迪老仙,我们不能客气,应在麥线南宣示主权,牽动下印的鼻子。
作者: 资深失恋人士高老师    时间: 2024-7-9 19:23
魔笛确实是个政治家
作者: 昵称记得改了密码    时间: 2024-7-9 19:24
印度占着世界人口大国,莫迪目中无人。
作者: 树民    时间: 2024-7-9 19:32
很正常,对美国来说,印度还有争取和利用的机会和价值。而我们已经有了我们自己的高度和格局,不可能还有机会忽悠我们了。
作者: 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    时间: 2024-7-9 19:38
要以平常心看待印度。既不能高看他,也不能小瞧他。
作者: 风星    时间: 2024-7-9 19:41
莫迪老仙 一统江湖
作者: 上    时间: 2024-7-9 19:48
印度左右逢源的最后可能会是两边不讨好,两边都得罪。
作者: 越过晨昏线    时间: 2024-7-9 20:16
俄罗斯大軍节节胜利,1:40,乌克兰犯了严重错誤,怎么和美国、北约掺和,给人家当炮灰!世界上俄烏本来一家,乌克兰也不是动乱之国,前苏联,十月革命,二战红軍主力,俄乌冲突结束,乌克兰也不会加入北约!也不会入盟,人家要嗎?!匈牙利,土耳其,塞尔维亚,甚至波兰,都是向东靠!东方有中国,值得信赖。还有印度,五十几年,美国、西方、日本从没有正眼瞧过印度,这两年,邪了,印度成了香餑餑,美国插手。等于零,中、俄、印友好相处六十年,牢不可破,笫三世界,上合同志,金砖国家!中、俄、印世代友好,别人,靠边站!!(老革命)




欢迎光临 西兔生活网 (https://www.ctlive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