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军事] 核威慑背后的无形较量

[复制链接]
84593 0
逺匚 发表于 2024-2-23 07:09:1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核威慑背后的无形较量 第1张图片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日,美国加州,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中)与澳大利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左)、英国国防大臣格兰特·沙普斯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视觉中国/图)
2023年12月1日,“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奥库斯,AUKUS)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该军事联盟的第二次部长级会议。对于“奥库斯”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重要性,2023年9月,国防部负责印度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埃利·拉特纳(ELY.S.RATNER)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的发言颇有深意:“‘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伙伴关系代表着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举措,它进一步加深了美国与我们两个最亲密盟友的关系,这两个盟友在维护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方面有着重大利益。”
那么,奥库斯将如何改变游戏规则?用什么改变游戏规则?
核武器始终在场

目前,奥库斯致力于完成的两项任务,或许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
奥库斯完成的首个任务,是帮助澳大利亚组建核动力潜艇舰队,该项目如果建成,澳大利亚将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根据计划,美国将在本世纪30年代初起,向澳大利亚出售3艘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未来还可能追加出售2艘。
奥库斯完成的第二项任务,侧重于包括人工智能、量子、网络和高超音速等关键技术领域。当天会后,三国防长宣布,将测试新的人工智能算法系统,以更快更准确地探测跟踪太平洋的潜艇,快速处理由美英澳三国水下设备收集的声呐数据。
三国还将于2024年举行联合海上无人机演习,旨在将人工智能整合到包括海上巡逻机在内的各种军事系统之中。
奥库斯致力推进的两项议程背后,折射出一个重大命题:传统核威慑是否还在以传统的方式发挥威慑作用?
现代战争,核武器虽不上场,但始终在场。俄乌冲突中,美北约俄罗斯就进行了激烈的核博弈。
冲突开始时,俄充分展示敢用核武器、不怕核战争的态度,慑止美北约直接出兵参战。
在作战过程中,当战场陷入胶着后,美北约挥舞核大棒,俄在常规手段无法打破僵局的情况下,调动战术核武器实施威慑。
乌克兰实施反攻后,美北约运用核威慑打掉俄使用战术核武器改变战场态势的念头。
虽然核武并未正式出场,但核战的阴影却始终笼罩贯穿着整个战场,核武器的展示、用核武的宣示、核威慑理论等,都成为了战争艺术的一部分。可以说,核威慑与对抗贯穿于整个作战的全过程,并在有形的战场背后进行着非常激烈的无形较量。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现代战争始终没有摆脱“核威慑下”这一关键限定条件。
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言,“导弹的威力不在发射出去之后,而在导弹发射架之上”;核武器自身所具有的被伯纳德·布罗迪称为“绝对武器”的威力绝对性也遭到现实挑战。尤其是当前条件下,核威慑正在被日益恶化的核军控环境和不断升级的核战争风险所解构,与此同时,又被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进行着重构。
核威慑背后的无形较量 第2张图片


当地时间2023年8月4日,澳大利亚珀斯,美国“弗吉尼亚”级北卡罗来纳号核潜艇停靠在港口。(视觉中国/图)
被解构的传统核威慑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地缘冲突加剧,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核威慑的概念蒙上了更多不确定性迷雾。
个别国家执迷于大国的战略竞争,谋求绝对战略优势,不断提升三位一体核力量,强化所谓的延伸威慑。通过军事同盟推进核导战略力量前沿部署,企图在亚太地区复制核共享,严重损害大国互信。
近十年来,美国核战略报告发生明显变化,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拜登曾希望延续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防核扩散战略思路,承诺降低核风险,承诺美国核武器的“唯一目的”将会是威慑或应对核战略打击,这意味着美国将与中国一样接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
但是,美国拜登政府最终放弃将竞选期间承诺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写入2022年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加剧了核冲突风险,成为世界范围内核风险重新提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最新的《2024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审议中,美国防长奥斯汀告诉参议员,“我们还将继续对我们的核三位一体的所有三个分支进行现代化……并加强我们的战略威慑力”。美国防部2024财年的申请包括377亿美元用于资助核三位一体,以及核指挥、控制和通信。
同时,全球战略稳定正受到严峻挑战。
迄今,战略稳定有三大支柱,即,1972年的《反导弹条约》,1987年的《美国和苏联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还有2010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然而,自2000年始,个别国家为了实施在亚太部署地面中程导弹,从背弃《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最初承诺开始,“三大支柱”不断遭到侵蚀,既有的战略稳定框架遭到破坏。2022年8月召开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次审议会无果而终,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石的国际防扩散体系受到严重冲击。2012年达成的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是目前两国唯一存在的军备控制条约。拜登就任后宣布同意将条约延期5年。
三大支柱的销蚀所折射出的,是全球战略稳定的恶化,军备竞赛和军事冲突风险的加剧,世界上可能有更多国家跨过核门槛,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冲开更大的缺口。
核威慑背后的无形较量 第3张图片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发表声明。当日,俄罗斯陆、海、空核威慑力量举行演练。(视觉中国/图)
人工智能重构核威慑?

随着预警技术、反导技术、智能指控技术的发展,数量上有限功能单一的核武库的威慑效应也正在下降,一定程度上反向刺激新型核武器的竞赛,功能多样、快捷智能的新型的核打击体系恐将成为核大国追求的新目标。
核武器在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核武器的智能化对于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人工智能对核武的影响多呈现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优化或削弱正在进行中的系统或操作,鉴于核能领域有许多安全限制措施,人工智能只是起到推动的作用。
另一种较多来自媒体的普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本身就被称为新的“奥本海默时刻”,对于核威慑而言,将人工智能集成到军事平台,有可能让实力较弱的核武器国家打破军事力量的不平衡,更强大的国家可能会进一步巩固其主导地位,并采取更具挑衅性的行动,这些终将加速人类对核武器的失控以及滥用。
对此,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人工智能与核风险方面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突出体现为机器学习和自动化,其中,有四种应用与核相关。
一种是在早期预警方面。从积极视角来看,机器学习能够通过情报、侦察和监视(ISR)平台帮助指挥官优化态势感知,并为决策提供更多的时间。机器学习可以提升ISR系统的早期预警能力,提高指挥官的感知能力。
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大规模处理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数据,以跟踪陆地上的移动导弹系统甚至大洋中的潜艇。如果成为现实,将为军事实力领先者提供能够破坏战略稳定性的单向透明度,进而彻底损害对手核力量的生存能力。
从消极方面来看,核预警系统将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分析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数据,但该系统可能会错误解读数据,产生误报,其结果可能引发残酷核战争。
第二种是在指令控制方面,人工智能黑盒的存在,使得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将人工智能融入其核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的程度仍存在争议。
显然,机器学习和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当然能够带来质的变化,能够强化对网络攻击与干扰的保护,机器学习也能更有效地部署力量。
类似地,自动化系统可以提升通讯架构的适应力,但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风险,将决策权交给人工智能系统,仍有导致错误计算和运作故障的可能,例如漏判和误报。
第三种是在核武器的投掷发射方面,机器学习可以让投掷发射系统更自动化、更精准地瞄准目标。
自动化方面,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及其他作战工具,无论是远程控制还是自动驾驶,比载人的作战工具更为持久。这些拥有核武器和核能的国家平台的续航力的延长,增加了它们在对抗中生存的能力。
第四种是在负责非核能的平台与操作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对传统的高精度平台、导弹、空中和太空防御、网络战、电子战、信息战、物理安全等进行影响,从而增强对核威慑的影响。
显然,作为最具颠覆性的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在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伴随诸多的危害和风险挑战。人工智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改变游戏规则,并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还取决于它与核武器、军事基础设施、通信能力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变量因素的加入要求人们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核威慑概念的重构。
无论是对于核威慑概念的解构还是重构,根本还是取决于武器和技术的使用者。
虽然全球战略稳定的脆弱性不断加深,个别大国将地缘政治的企图凌驾于国际核不扩散的承诺之上,但2022年1月3日,五核国领导人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共同声明“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这一历史性声明对于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核风险的未来局势正在复杂化,武器库的扩容并没有使相关国家获得更多安全感,如何应对威胁的螺旋不断上升,是各国需合作应对的重要议题。
南方防务智库特约研究员 张芳
责编 姚忆江


上一篇:俄叛逃者刚被击毙,俄军高层出现变动,普京要稳军心
下一篇:《狂飙》一年后,张颂文为姚安娜抬轿、赵丽颖和高叶平番?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27 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