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怎么办?赵冬苓建议:由国家负担生育福利支出,学费免到

[复制链接]
39348 0
可沁 发表于 2024-3-10 20:33:33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年两会,“一老一小”仍然是重点议题。作为连续上会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编剧、作家赵冬苓今年依然关注生育这一话题。
据国家统计局2月2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共计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共计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据中国妇女报,为有效应对低生育率,我国近期出台了多项法律政策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谭琳调研发现,有两个突出问题亟待着力解决,一是引导企业建设生育友好、两性平等的就业环境的激励措施不足;二是女性作为家庭照料责任者的传统观念需改变,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夫妻共同承担家庭照料责任,特别是养育子女。
2022年全国妇联“企业生育成本负担对女性就业的影响”课题对29个省区市1043个企业的调查显示,三孩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有25.39%的被访企业承认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的情况;在有女职工生育的930个被访企业中,有63.40%没有执行延长产假政策。
同时调查也发现,被访企业中,有43.81%反映企业生育成本占工资总额0.5%以上,即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与失业保险费率大体相当;82.36%希望对其承担的产假期间(含延长产假)社会保险费予以补贴,74.40%希望延长产假津贴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支付,48.71%希望为当年有女职工生育的企业适当减税,有41.99%的被访企业希望政府优先采购女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竞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业女性工作日从事家务劳动时间为154分钟,约为男性的2倍。0~17岁孩子的日常照料由母亲承担的占76.1%。研究显示,“生育/照料孩子”是女性职业中断的主要原因。
据南方都市报,在此背景下,赵冬苓认为,全面放开生育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她指出,目前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当前的生活成本高,孩子的养育成本更高。年轻人很难承受生育孩子带来的生活负担。而且目前的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医疗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尚不充分,降低了当代年轻人的安全感。
其次是产育假制度不合理。赵冬苓认为,国家的生育福利基本上仅限于产育假,而产育假期间,单位要承担生育女职工在生育假期间的工资、社保等多项人力成本,这导致生育适龄女性在入职和工作期间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而自由职业女性、全职妈妈和农村女性等非职业妇女,享受不到生育福利。
此外,她还注意到当前的制度性障碍。多年来,鉴于户籍制度的种种限制,流动人员难以和本地居民一样在医疗、就业、入学、养老等基本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平等待遇。比如,流动人口在城市打工,子女也不能落户读书,购房、购车等基本需求也会受到限制。由此容易导致家庭的分拆化,家庭成本增加,进一步降低了流动人员组织家庭的意愿。
她提出,免除孩子教育费用,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自政策出台当年起出生的孩子,免除学费、课本费,直至大学阶段。在生育福利方面,赵冬苓建议由国家负担生育福利支出,实现生育福利公平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本应由企业担负的产育假、陪护假期间的工资和社保费,应由国家承担,纳入企业减免税收或退税的核算范围。二是向自由职业女性、全职妈妈和农村女性等非职业妇女提供“生育福利金”,实现生育福利货币化,无差别提供国家生育福利。
同时,她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与生育挂钩的落户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在子女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取消户籍差异,实现公共服务公平化。
据北京日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建议,为恐婚恐育族“减压”。李迎新说,社会职场仍存在对男女性别在就业、婚育等方面不同态度的现象,再加上养育成本和生育隐含的机会成本,使得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女性或远离婚姻或不愿承担生育带来的风险。
“要加快推进对适婚青年结婚和首胎生育的支持政策。”李迎新说,目前全国多地的婚育支持政策主要针对三孩家庭,对适婚青年婚姻和首胎生育支持政策较少,应在社保、个税、医疗等多领域全方位覆盖,营造健康良好的婚育环境。
针对不同青年人群,要制定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综合支持政策,作为“广谱式”政策的有益补充。如加大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提高生育津贴和育儿津贴,减轻育儿负担;扩大医保范围,对高危和高龄孕产妇加大国家检测和保障力度。要加强家庭互助育儿体系建设,积极扩大托幼托育服务机构,提供充分的社区活动空间,减轻育儿的情感背负和经济压力,降低育儿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此外,还应加强对婚恋领域相关法律如民法典以及婚姻、继承、股权分割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读,避免因极端个案的放大,造成青年被误导。
编辑|王月龙 易启江
校对|段炼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中国妇女报、南方都市报、北京日报、公开信息
每日经济新闻


上一篇:2024年公务员招录政策新变化,部分岗位年龄放宽到40岁,80后将迎来最后的上
下一篇:什么孩子能成大科学家?丨两会声音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20 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