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两岸]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复制链接]
81030 0
记予无忘 发表于 2024-3-12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台湾“党外运动”发展而来的民进党,于1986年9月28日冲破党禁,以“抢滩”方式突然宣告成立。
随着岛内政治环境的变化,进入90年代,民进党逐渐脱去民主、进步的外衣,将所谓建立“台湾共和国”列入党纲,从而演变为一个“台独”党。
岛内外各种名目的“台独”组织亦聚集于民进党的羽翼之下开展活动。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1张图片



90年代初、中期,岛内形成了民进党主控“台独”活动的局面。由于“台独”主张遭到绝大多数民众的反对和唾弃、使得民进党以“台独”为诉求的各种选举屡遭挫败。
90年代后期,民进党产生分化,进入淡化“台独”的转型期。顽固“台独”派“建国党”分裂而出,妄图重振陷入困境的“台独”活动。


1、雷震事件



1949年11月,由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胡适为发行人的政治性刊物《自由中国》正式创刊。
该刊主要是敦促国民党改革政治、经济,实行西方民主自由制度。
50年代初,该刊发行人改由雷震担任。雷曾任国民党监察委员,迁台后一度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和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下设的考核设计委员会委员。
雷震以《自由中国》为阵地,批评蒋氏父子的专制与独裁,主要是反对军队设立国民党党部,要求军队国家化;反对党化教育,主张取消“救国团”;反对特务统治,要求开放舆论等。
在国民党看来,这些言论,对其巩固统治极为不利。1954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开除了雷震的国民党党籍。
但是《自由中国》并没有退缩,在以后几年里,反以更尖锐的语言批评台湾当局,其中特别抨击了国民党的“反攻大陆”政策、一党专政等要害问题,在台湾引起很大反响。由于该杂志背景广泛,也得到美国的好感,因此蒋介石不敢轻举妄动。
1960年初,台湾“总统”换届选举即将进行。按“宪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两届。
为使蒋介石第三次当选,“国大代表”讨论通过了“修改《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提案,规定“动员戡乱时期”,“总统”、“副总统”得连选连任,不受“宪法”第47条连任之限制。
于是,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对此,《自由中国》杂志进行了猛烈抨击。
同时,广泛联络台籍人士,筹备组党,并决定9月底正式成立新党——中国民主党。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2张图片



9月4日,台湾当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知匪不报”的罪名,一举逮捕雷震等四人,查封了《自由中国》杂志,“中国民主党”胎死腹中。
台湾当局此举虽在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美国的指责,但台军事法庭仍以“煽动叛乱罪”判处雷震10年徒刑。
此即震动岛内外的“雷震事件”。
这是“党外人士”与国民党的第一次政治冲突,亦成为“党外运动”的发端。至此,由批评国民党专制独裁到酝酿组党的“党外运动”遭受到沉重打击,在整个60年代,处于沉寂状态。


2、“党外运动”的发展



进入70年代后,由于岛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党外运动”由“星星之火”终于燃烧起来。
70年代初,国民党政权被逐出联合国,“外交”上遭到一连串的失败,激起了一批新生代知识分子对台湾局势的严重关注。
另外,国民党此时正面临着最高权力的更替,为了给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国民党打出“政治革新”旗号、在上层权力中有限度地吸收了一批亲蒋的年轻台籍“政治菁英”、对岛内各种批评国民党的激烈言论、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在这种环境下,党外力量重新聚集,“党外运动”再度兴起。
在这个时候,一批极力主张政治改革的新生代知识分子,开始创办刊物,并以此为阵地,聚集力量,呼吁呐喊。如《大学》杂志、《台湾政论》、《这一代》等、虽然这些刊物先后遭查禁,但党外力量却得以重振。
1979年8月,使“党外运动”发生历史性突变的一份新杂志——《美丽岛》问世了。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3张图片



《美丽岛》由黄信介、张俊宏创办,它几乎网罗了当时台湾所有重要的“党外人士”——“新生代”、“元老派”、“群众性人物”、“知识性人物”、“激进派”、“温和派”等共七十多人,可谓党外势力的大集聚。
另外,《美丽岛》在台湾各地先后设立“十多个分社和服务处,其影响力也涵盖整个台湾地区。
《美丽岛》事实上成了党外的机关刊物。
该杂志发行人黄信介在《发刊词》中写道:
“在历史转折点的今天、推动新生代的政治运动,让民主成为我们的政治制度,是台湾1800万人民对中华民族所能做的最大贡献。”
由此可见《美丽岛》杂志的宗旨。《美丽岛》杂志创刊之后,就以激烈的甚至锋芒毕露的文字,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发行量高达15万册。
它不仅仅是党外知识分子坐而论道的讲坛,而且成为党外汇集群众,组织政团的阵地,开创了自《自由中国》之后“党外运动”的又一高潮——群众性的街头斗争。
“党外运动”步入了新的阶段。


3、民进党的成立



严酷的现实使“党外人士”认识到:聚合而生,分裂而亡。只有统合起来,实行组织化和政党化,才能成为一支有实力与国民党抗衡的力量。
事实上,“党外运动”产生之日起、“党外人士”就有组党的愿望。但台湾当时处于“戒严”时期,任何组党活动都属非法。在这种情况下,党外采取了其他的组织形式。70年代,党外主要以刊物杂志聚集和组织力量,《美丽岛》杂志社就已初具政团规模。
在竞选过程中,又出现了“台湾党外人士助选团”、“中央民意代表选举党外候选人联谊会”等组织。
80年代初,党外又成立“党外人士竞选后援会”、“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等组织。这些都为日后党外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党外组织取得突破性进展是1984年5月成立的“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公政会”最初发起人是党外老资格人士费希平,“党外”就是费最先喊出的口号。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4张图片



“公政会”表面看来是研究会性质,实际上是党外公职人员的政治联络组织,参加的三十多人均为党外骨干。“公政会”的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警觉。
1984年11月台“内政部”声称其为非法组织,应自行解散。但次年,由于“江南案”发生,使台湾当局在岛内外形象大打折扣,国民党对“公政会”也未深究,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机会。1985年12月,“公政会”决定将其名称“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改为“党外公共政策研究会”,意在扩大组织,吸纳非公职人员参加。
1986年4月,“公政会”决定在各地设置分会。经过与当局协调沟通,被允许成立分会,但名称、方式要另订,并取消“党外”字眼。这实际上承认了党外组织的合法性、那么,组党之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1986年9月28日,130多位“党外人士”在台北召开会议,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
党外元老费希平为临时总召集人。民进党囊括了党外各类人物和各派力量。10月,民进党在台北市召开第一届全体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章、党纲,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执行委员,江鹏坚当选为党主席。
一个具有完备形态的政党在岛内出现。至此,“党外”一词为民进党所取代,“党外运动”也发展为在野党与执政党的斗争。


4、民进党成立初期的派系



由党外势力发展而来的民进党,由于其骨于分子多年来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追求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做出过贡献,并付出一定的代价,其成立之初又打着“民主化”、“言论自由”的招牌,因而受到海内外同胞和进步舆论的关注,其组织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随着岛内“宪政改革”的发展、政党政治的逐步形成,以及两岸关系的逐步改善和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民进党的分离意识和“台独”倾向不断膨胀,其运作和政治取向逐渐背离了“民主进步”的名称,一步步蜕变为一个以建立所谓“台湾共和国”为主要政治诉求的“台独”党。
民进党在演变为“台独”党的同时,也将岛内外的“台独”力量聚集于自己的麾下,成为“台独”势力的大本营。
民进党由党外势力发展而来,因此它基本上包容了党外的各主要派别。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5张图片



在1979年高雄事件以前,主要是以黄信介等人为代表、以《美丽岛》杂志为阵地、主张街头运动的“激进派”;以康宁祥为首的主张采取议会路线进行和平改革的“稳健派”。
高雄事件后,特别是新生代崛起后,其内部在对国民党政权的性质、运动的策略目标及台湾前途等重大问题上,出现了更大的分歧。
民进党成立以前,存在三个主要派别:
一是以党外公职人员为主,包括了许荣淑、尤清等部分高雄事件受刑人家属和辩护律师组成的“美丽岛系”:
二是以邱义仁、吴乃仁为代表于1984年创办《新潮流》杂志,逐渐形成了以新生代为主、代表激进路线的“新潮流系”;
三是介于两者之间势力较小的“康宁祥系”。
民进党成立后,这些派系及分歧也很自然地带进了党内,民进党成立初期,为了争夺主导权,各派系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新潮流系”以其雄厚的实力和掌握“组党工作委员会”的优势,在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中与“康系”平分秋色,“美丽岛系”遭排斥。
1987年,美丽岛系重要人物黄信介、张俊宏等假释出狱后即重振势力,他们加入民进党后就与“新潮流系”就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公开论战。
在民进党“三全”大会上,围绕着中央党部选举,双方又进行了激烈竞争。
最终,“美丽岛系”以微弱多数获胜,黄信介当选为民进党主席,“美丽岛系”控制了中央大权。“康系”则全盘瓦解。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6张图片



至此,“美丽岛系”和“新潮流系”成为两大主要派系,在民进党内“轮流执政”,主导其路线和政策。
然而这两派无论在政治诉求、斗争策略还是建党原则、大陆政策上,均存在矛盾和分歧。
“美丽岛系”标榜“民主、自决”,主张以“议会斗争”为主,认为当务之急是促成台湾政治的“民主化”,而“台独”目前“只能做不能说”、并主张缓和两岸关系,因此被称为“温和派”。
而“新潮流系”则主张搞“街头运动”,以激烈手段对付国民党,公开主张“台独”,反对缓和两岸关系,被称为民进党内的“激进派”。
但是无论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实质上仅是手段和策略上的区别,实现“台湾独立”则是其共同追求的根本目标,而且他们均有海外“台独”势力的支持。
在民进党内还存在一些弱小的“第三势力”,在政治观点上,他们或站在“美丽岛”一边,或靠拢“新潮流”,没有多少独立性。在民进党内,还有主张统一的人士,但他们左右不了大局,而且备受排斥。
民进党内部的这一状况,是其向“台独”蜕变的重要的内在因素。


5、民进党的“台独”蜕变历程



进入90年代后,民进党内的派系状况又有变化。
“台独联盟”等海外独派势力返台,加入民进党,成为民进党内的一个重要派别,增强了民进党内部的独派力量。
另外,随着台湾“宪政改革”的进行,“台独”势力取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民进党,“第三势力”也因此得到发展,并成立了自己的派别组织。
靠近“新潮流系”的姚嘉文、张俊雄、谢长廷等人成立“福利国战线”:亲“美丽岛系”的陈水扁、余政宪、彭百显等人成立“正义连线”,他们也以组织的力量积极参与竞争。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7张图片



从组织形态上看,民进党内五派共立,但在政策路线上仍只有两大派:
一是属温和派,包括“美丽岛系”和“正义连线”;另外三家,“新潮流系”、“台独联盟”和“福利国战线”则为激进派。
民进党将“台独”主张列入党纲、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第一步:“住民自决”。


民进党成立之初,以“住民自决”隐晦地表达其“台独”观念。
“住民自决”的直接含义是,以台湾住民的名义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台湾的前途。
从表面上看、“住民自决”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实质上,它是“台独”的一种隐晦的表达方式。“住民自决”的目的是使“台湾独立”。
民进党之所以没有直接使用“台独”一词,首先是因为民进党成立之时,国民党当局还未正式解除“戒严令”,组党属非法。
民进党是冒着随时为当局取缔的危险突然宣布成立的。
为了生存和取得民心,民进党采取迂回策略,打出政治民主化和言论自由的招牌,表示要“遵宪”,对“三原则”未表异议,这才得到台湾当局的默认。
其次,民进党成员复杂,其中上层势力大多主张“台独”,但也有主张统一、反对“台独”的力量,这以党外元老费希平、傅正等人为代表。而当时“化解矛盾”、“一致对外”,求得内部的“统一”和“平衡”则是当务之急,这也使得民进党组党头面人物在“台湾前途”问题的表达上有所收敛。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8张图片



“住民自决”有很大的欺骗性和煽动性,是“台独”主张的最低层次。随着岛内形势的变化,民进党的分离主张进一步发展。


第二步:“台湾国际主权独立”。


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正式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在这一政治气候下,民进党的“台独”倾向迅速膨胀。
这年11月,在民进党“二大”上就有人主张,将“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写入党纲。国民党当局认为,如果将“台独”写入党纲,则表明“台独”已从“言论”进入“行动”层次,当局将“依法处置”。这一提案遂被否决。
1988年4月,民进党召开“二大临时全代会”,“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的自由”是否列入党纲成为大会争论的焦点。
经过激烈辩论,会议采取折中方法,即避开党纲修改问题,而以“决议案”的方式作为代替。
这就是4月17日通过的宣称“台湾国际主权独立”的“417决议文”。
决议文称:
“‘台湾独立’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方案之一”,台湾“主权未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本党重申:台湾国际主权独立,不属于以北京为首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台湾国际地位之变更必经台湾全体住民自决同意”。“如果国共片面和谈,如果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统一台湾,如果国民党不实行真正的民主宪政,则本党主张台湾独立”。
在这里,民进党撕去了“住民自决”的伪装、其“台独”面目已昭然若揭。
1990年10月7日,民进党召开四届二“次“全代会”,又通过了“1007决议文”,进一步声称:“我国(台湾)主权事实不及于中国大陆及外蒙古。”
对此,海外“台独”分子一片叫好声。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9张图片



“台独联盟”发表声明说,该决议打破了“一个中国”的“虚构性”,“联盟”要与民进党为创设“真正独立”的“台湾共和国”而共同奋斗,并称民进党此举“实为独立运动的一大跃进”、“这是台独联盟二十几年创盟的目的,因此联盟将全力支持民进党此项决议文”,“全美台湾同乡会”也发表声明,支持民进党通过该决议案。


第三步:“建立台湾共和国”。


进入90年代以后,岛内形势及民进党内部均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在岛内,政党政治格局基本形成,“宪政改革”进人实质阶段,特别是李登辉上台后,对“台独”采取宽容的态度,非暴力“台独”实际已合法化、这使“台独”甚嚣尘上。
其次,在民进党内部,由于其“台独”色彩日益浓厚,一些“统派”人士不满该党“台独思想及法西斯霸道作风”,认为“民进党内已没有不主张台独的自由”,因而先后愤然退党,有的则被开除出党。
这样,民进党实际上成了“台独”的“一言堂”。
再次,“美丽岛系”与“新潮流系”在观念、主张上不断调整,在政策、策略上相互吸收、妥协,派系间的矛盾逐渐减少。
1990年10月7日民进党通过“1007决议文”后即于次日发表声明,称“事实主权案”的通过,表明民进党“获得党内空前大团结、长期以来,统独纷争已正式宣告结束”。
并且认为,公开诉求“台独”的时机已经成熟。
1991年4月30日,李登辉宣布结束“动员戡乱时期”,“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亦被废止,台湾当局遂提出“分阶段修宪”方案。
民进党针锋相对提出“制定新宪法”。为推动“制宪”,民进党于1991年8月14日公开抛出“台湾宪法草案”,24日,又主导召开所谓“人民制宪会议”,正式通过了所谓的“台湾宪法草案”。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10张图片



该草案主张:
废止“中华民国”国号,定台湾为“台湾共和国”;台湾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以“台湾共和国”名义重返联合国和国际社会。
这些都为其“台独”党纲的提出打下基础。
1991年10月,民进党召开“五大”,终于将“台湾独立”和“建立台湾共和国”的“台独条款”列入党纲。
对此,台湾当局煞有介事,扬言依法严办,但喧闹一时后,“台独党纲案”也就不了了之了。
以上可以看出民进党“台独”演进的基本轨迹:
从“住民自决”到“台湾国际主权独立”,再到“建立台湾共和国”,其“台独”主张不断升级,并最终理念化,成为该党的政治目标。
岛内舆论认为,“不论从何角度来看,都表明民进党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台独党”。
民进党的数名头面人物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谈话则公开声称:“民进党就是台独党。”
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许信良毫不隐讳地宣称,民进党已是“台独党”,其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民进党如何撕去伪装,蜕变成一个“台独”政党?来龙去脉一文了解 第11张图片



“新潮流系”林浊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希望民进党扮演追求‘台独’运动的火车头,我们一步一步地让民进党‘台独’化,我们每一步都考虑到当时政治环境接受的程度,我们总是提出比大家能接受高一点点的纲领,然后大家折衷一下,就恰到好处。…五年之间,我做了七个步骤,我们是稳扎稳打”。
这番话也清楚道出民进党的“台独”历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上一篇:台湾地区前民意代表郭正亮直言民进党就是“台独”政党,国台办:众所周知
下一篇:历史或将重演,普京明确回应马克龙,俄罗斯对法国再无红线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21 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