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07:一般原则:德国式的进攻和防御1939~1945

[复制链接]
38494 0
綨綨 发表于 2022-8-24 03:41:58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明:本文节选自《希特勒的军队:德国军队的演变和结构(1933~1945)》(原书名: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German Forces:1933~1945)中的第七章,该章节与“东线战术:1945”这两篇文章展示了德军一般作战原则及其实践,本文作者是德克·布伦内曼(Dirk Blennemann),渣翻于此,希望对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本文与“驯养猛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防军陆军训练补充体系”、“东线步兵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团、兵团”层级指挥”、““弗里比”装甲战斗群”、“德国国(人)民掷弹兵师:1944年—1945年”、“东线战术1944/1945”、“马克I型坦克”、“德军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和“德国火箭炮兵”、“两支部队的简略比较分析——1941年的德国陆军/ 1944-1945年的美国陆军”这几篇文章一起对二战德军的武器、组织、战术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介绍。
        正文:
    1、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事思想的突出特点是相信只有进攻——尤其是出其不意的进攻,才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因此,德国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总是强调在所有行动中必须采取进攻行动和强调进取精神。
      德国进攻理论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优势火力和机动包围和消灭敌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各种技战术兵器将有机组合起来以优势兵力兵器对敌人进行突然打击。事实上,德国人或许是第一个认识到(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即使是最强大的力量也不足以在整条战线上获得决定性的优势。因此,在进攻行动中,德军倾向于选择一个主要突破方向(德语:Schwerpunkt),分配给攻击单位的预定突破地端也较窄。
      在选择主要突破地段(德语:Schwerpunkt)时,德国人既考虑敌人防御位置的弱点,也会考察地形、接敌路线和支援火力的运用方式。一旦发动攻击,主要突击部队(德语:Schwerpunkt)要尽快到达成目标,无需顾及其他方向的抵抗或进展。理想情况下,指挥官应该有足够的预备队确保持续突破,并确保其侧翼安全。而大部分重武器、空中支援和后勤补给要优先确保突击部队和重点突破地段(德语:Schwerpunkt),前线的其他部分也要予以配合。尽管德国人总是选择重点突破(德语:Schwerpunkt),但他们通常也会事前约定:如果他们在其他地段遇到意外成功,可以变更既定目标。为了应对这种突发情况,需要事先组织和集中足够的后备力量。
     德国军事体系的另一个重要而突出的特点是统一指挥。所有参与攻击的单位都由一名指挥官指挥,而这名指挥官就任务只向一个上级负责。即使是不同军种的单位,也会在一个从相关部队中选出的指挥官的指挥下共同行动。甚至在基础训练时,不同军兵种之间的协同就受了到强调。
      2、进攻用语
      德国人在军事科学研究和军事理论的应用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因此,类似于爱斯基摩人创造了许多关于“雪”的词汇那样,德语创造了丰富的词汇来描述不同形式的攻击。
      正面进攻通常在防守方最强大的地方进行,因此需要在兵力兵器和物资上取得绝对优势。从理论上讲,正面攻击旨在在能够让攻击部队突破并向敌人纵深快速挺进。为了在突破的侧翼方向牵制敌人,进攻宽度通常设置的比实际的重点突破地段更宽。充足的预备队被认为是对付敌人的必要手段。毋庸置疑,这种攻击方式被认为是最难实施的。
     人们认为,直接攻击防守方的防御“翼”(侧翼)比正面攻击更有可能成功。只需对付防御者部分兵力兵器,并且突击部队只有一侧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下。通常,一翼的迂回将会发展为侧翼攻击或包络攻击。

07:一般原则:德国式的进攻和防御1939~1945 第1张图片

德国进攻战术图

       侧翼进攻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进攻。这样的攻击要么是通过接敌迂回攻击,即在实际交战之前进行迂回,要么是经过精心策划侧翼攻击。在接近敌人的地方进行这样的机动,通常只能在有利的地形和夜间进行。侧翼攻击意在使敌人措手不及,以这样的方式打击他,使他没有时间采取有效的对策。只有当德军认为自己的兵力明显优于敌人时,才会同时向敌军两翼发动进攻。
       包络攻击实际上是正面进攻和侧翼攻击的组合,这种方式尤其受到德国人青睐。包围部队将直接攻击守军的一方或双方侧翼,并同时进行正面攻击,目的是牵制敌军主力。包围的成功取决于敌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将其部队重新部署到受到威胁的方向。当然,实施包围的部队向敌人侧翼推进得越深,他们自身被反包围的危险就越大。因此,德国人强调必须建立强大的、经验丰富的后备部队。
       在包围战中,敌人的正面根本没有受到全线攻击(或者可能只是受到轻微的牵制),而主要的进攻力量则完全围绕着敌人薄弱且重要的环节,目的是引诱敌人分散力量离开预设阵地与我决战。这是一种特别决定性的进攻方式,但同时也是一种通常比侧翼或包络攻击更难执行的进攻方式,因为这需要极大的机动力和欺骗性。
     3、渗透和突破
       渗透和突破实际上并不是单独的攻击形式,而是用来描述成功的正面、侧翼攻击的术语。当敌人前线的连贯性首次遭到破坏时,即可以称之为进行了一次渗透。最初的渗透范围越广,可以撬动的楔子就越深。德军认为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后备力量来阻止敌人的反击(通常是侧翼)。
       德国部队接受的训练是最大限度地运用渗透战术,从而在敌人采取有效对抗措施之前实现全面突破。进攻部队渗透得越深、越快,防御者通过向后方撤退来再次封闭战线的企图就越会遭到有效的挫败。德国人认为一次成功的渗透取决于是否演变成一次突破,直到攻击到达并突破了后方区域。一旦完成这一任务,其余部队将会从突破地段的侧翼转向并席卷敌人防线的剩余部分。这个动作被称为“楔和坩埚”。
      4、追击
       追击会在防守方无法再维持己方战线并带着大部分兵力撤离战斗区域时开始。追击的目标就是彻底歼灭撤退和溃败的敌人。因此,它是通过打击和追击行动的方式,尽可能地向纵深推进。德军会想尽一切办法绕过正在败逃的敌人,走到敌人前面,突然嵌入敌人的后方。
       有效的追击行动需要各级指挥官的主动精神。为了取得成功,追击通常必须在确定敌人正在撤退时立即开始,即使进攻部队可能已经疲惫不堪。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敌人没有任何休整时间重建防御。因此,自然地,移动最快、最灵活的部队是被选择用于追击的最佳选择,通常是由飞机支持下的坦克和机械化步兵部队组成。
       4、会战
       在会战中,优势在于首先为进攻做好有效准备的并阻碍敌人相应行动的自由的一方。任何前进的德国军队的先头部队都必须以强大火力和快速机动确保己方的主动权。当双方立即从行军纵队转为进攻队形时,下级军官的积极性和所率领部队的整体效率是决定性因素。
     5、进攻
      德国人在二战期间取得的胜利几乎都是在摩托化(轮式)和机械化(履带式)编队的进攻中取得的。他们最初的闪电战战术实际上是基于这些部队在地面攻击机的支持下遂行独立作战行动时的强大火力和机动性。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尽管德国人的进攻战术比1939—1942年间的进攻战术少了很多胆略和侵略性,但其背后的基本理论却几乎没有改变。具体来说,他们开始强调更多的坦克、步兵、火炮的协同,因为他们不再能够获得无限的空中支持,而且单兵手持反坦克武器的杀伤力大大提高。尽管如此,德国在战争期间发动的所有攻击都是由他们的装甲师承担的。
       当步兵师被用于进攻时,他们仅限于局部攻击,即在相对较小的规模上进行,或者在机动部队之后进行扫尾行动。在理论层面上(如果不是总是在实践中),德国人实际上从未主张在对固定防御的全面攻击中单独使用步兵。
       德国的进攻战术总是旨在使用摩托化或机械化部队包抄或包围敌人的主要防御区域。徒步步兵的任务是在后方突进敌人的防御工事的,或在渗透和突破行动中配合坦克部队。
       训练有素的军官和组织严密的指挥层级、有效的作战理论使德国人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的唯一弱点在于,德军倾向于重复相同的机动和攻击模式(这一特点被盟军指挥官在整个战争尤其是战争后期有效地利用)。
     6、防御
       德国人对进攻至上的信念如此强烈,甚至影响了他们对防御的看法。他们赞成弹性防御,其中非常重视实施立即猛烈的反冲击,认为这是击败进攻敌人的最佳方法。当然,这种防御战术需要很大的机动性和大量的后备力量,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越来越缺乏就是这些东西。
       德国人被迫越来越多地采取全面防守的姿态,这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拖延行动,在实践中,他们的防守原则经历了一个转变,线性防守越来越多地取代了更理想的弹性进攻防守。越来越重视防御阵地的建设,而反击通常只局限于小规模反击。这种战争后期的被动防御是德国人为了应对盟军的空中霸权和他们自己日益短缺的人力和物资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然而,在理论层面上,他们从未放弃进攻是最好防御的信念。
    7、“反突击防御”和“掩护防御”
      德国人将防御区分为掩护防御和反突击防御。掩护防御的目的仅仅是守住一个地区,从而迫使敌人放弃进攻。反攻的目的,不仅在于守住阵地,而且在于通过反攻消灭进攻的敌军。在任何情况下采取的防御方式主要取决于德国军队的数量和作战能力。
       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很少处于守势,德国指挥官通常仍然保证战场主动权。无论地形如何,最重要的是确保防线的连续性。一般来说,分配给一个单位的防御区域的宽度大约是分配给同一单位的攻击区域宽度的两倍。
        德国人对一个阵地的防御,无论是仓促准备的,还是在所有细节上都有充分的时间来计划的,都是按照同样的进攻性原则进行的。除非由于人力或物资短缺而被动地依靠人工构造物和自然地形的力量,否则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集中火力,辅以机动预备队的反击来取得胜利。他们甚至把“重点突击”(德语:Schwerpunkt)原则应用到防守中,不过是以防御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会尽快确定敌人进攻的主要方向,然后在那里实施重点防御。
       只有在所有战线上“山穷水尽”时,德军才会下令撤退。撤退的目的是在我(友)军和敌军之间留出足够的距离,使我(友)军能够有秩序地撤退,以便占据后方新的预设阵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通常会从开始撤退时选择在与敌人接触最密切的部队中组织一支掩护部队。既可以选择整个单位,也可以选择由多个不同类型单位组成的战斗群。
      掩护部队的首要任务是让敌人继续相信德军的防线主力犹存。随着敌人和撤退部队之间距离的增加,德国人将组成行军纵队,而仍然会组织一支机动部队军担任后方警戒。装甲侦察营,因为他们结合火力和机动性,因此被认为特别适合执行这项任务。
        8、通常分配给德国和苏联建制单位的防御正面公里数统计表
建制单位德国建制单位苏联
步兵营0.8~2.0步枪营1.2
步兵团1.6~4.0步枪团3.0
步兵师8~10步枪兵师6~10
装甲师3.6~6坦克军6~9.6
     9、防御阵地
     德军将防御战场划分为四个阵地:前沿阵地、前哨阵地、主要抵抗阵地和后备阵地。

07:一般原则:德国式的进攻和防御1939~1945 第2张图片
       前沿阵地离敌人的战线最近,通常位于德军主要抵抗阵地前方5公里,因此处于己方中型火炮的射程之内。前沿阵地的选择是基于能为友军炮兵提供了观察点的良好的防御地形,如果可能的话,这还可以欺骗敌人的目的,让他们无法确定这是主要阵地。驻守在前沿阵地的部队可使敌人过早向错误方向开进。
       指挥官并不会命令处于前沿阵地的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在敌人人数或火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他们将在友军炮兵的掩护下沿预定路线撤退。因此,被选派到前沿阵地的部队通常是机动侦察分队,主要由装甲车、机械化步兵(装甲掷弹兵)、自行反坦克炮、突击炮和坦克组成,这些部队拥有足够的火力和机动能力,能够适应这种部署。
       前哨阵地通常设置在主要抵抗战线前方2公里处。因此,它的位置将始终处于中、轻型友军大炮的射程之内。只要驻守前沿阵地的部队仍在它前面,前哨阵地就只会被很少人占领。一般来说,整个前哨阵地内的各个据点至多由一个步兵排驻守,主要由迫击炮和步兵炮等近距离支援武器提供火力支持。反坦克炮也经常被分配到前哨阵地,以击退敌方装甲侦察单位。但是,该地区的主要防御武器是射程为1公里左右的重机枪。

07:一般原则:德国式的进攻和防御1939~1945 第3张图片
         良好的火力场被认为是前哨区内所有阵地的必备品。射击阵地通常选择在森林、村庄、灌木篱墙和山丘的前沿。还将建立许多诱饵阵地。特别是在黄昏和黎明时分,都有哨兵驻守,以提供敌人进攻的警告。小规模的、有准备的、目标有限的反击通常从前哨阵地发动,目的是破坏敌人的准备和获取情报。
       在前哨区内选择射击阵地的原则是,一旦敌人施加的压力太大时,防御者可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撤退到主要抵抗线上。每一种武器都要准备好几个备用位置,日夜交替,使敌人更难发现和驱逐防御者。当一个前哨阵地被放弃时,撤退行动很可能被标定好的重型武器火力掩护,这样做的目的是阻止敌人立即前进。
       德国人将他们的主要战线呈纵深地布置,把各个据点连接起来形成不间断的地带。这些据点被铁丝网和雷区包围,部署了步兵,配备了机枪、迫击炮、步兵炮等一种或多种重武器,可以防御周围的一切威胁。建造最小的加强工事是为了让增援部队占领。这些防御要点在组织规模(从下级到上级)上通常归属于合并成排支点、连支点等。
       德国人总是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反向斜坡来防御。只要有可能,就尽量避免前向倾斜的位置,因为这样的地形可能在一开始就会被接近的敌人发现,并受到敌人大规模火力打击。
      由于在森林中建立一个防御阵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体力,还必须增强警戒力量来弥补观察的不利条件,因此,德国人总是试图避免在时间短和劳动力稀缺的条件下使用这样的防御位置。另一方面,城镇和村庄被认为是极好的防御要点,特别是石制建筑群。为了保卫这些地方,德国人会把他们的主要战线设在最密集的区域,因为城市边缘地区总是容易成为敌人炮火的目标,那里被认为太过脆弱。
       无论在哪里,德国人都坚持“effect over protection(打击效果决定防护)”的原则。例如,尽管砍伐和清除灌木丛可能会增加暴露防御部队的风险,但这样做有助于防御部队增强射击(打击)效果,因而被认为值得增加的风险。当然,对于为了防止敌人的轻武器、大炮和迫击炮的攻击而建造的步兵掩体和机枪掩体。只要有条件,就用三层原木和泥土作为覆盖物。战壕和铁丝屏障沿着天然的地形线(如树篱和田地的边缘)设置,以阻止敌人步兵最可能的接近途径。
       德国人还努力为他们的所有防御阵地提供强大的火炮等重型武器火力支援。步兵指挥官事先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射击计划,然后与炮兵进行协调。大量可用的大炮将被用来集中火力,既靠近主要战线,又位于其前方,并覆盖前线单位有效火力区域之间的空间。
     炮兵弹药的供应也经过精心组织。当炮弹稀少时,命令会规定在每个位置使用的确切数量,有时甚至细化到分段。每个指挥官总是设法保持自己的紧急弹药储备。
       德国人很快就意识到,仅靠防御阵地前面密集的雷区并不能构成足够的障碍,因为敌人通常可以在发动大规模地面攻击之前,用密集的炮火或集中的空中轰炸来消除这些雷区。从1942年开始,德军的雷区通常都设置在主战线上,只在主战线之前少数几处间断地点埋设。特别强调的是在道路上埋设,而且经常将诡雷混杂在其中。意识到雷区和各种障碍只有在被来自不同阵地的火力覆盖时才真正有效,他们通常在附近设置战壕和其他战斗阵地,部署机枪和反坦克武器,以覆盖整个雷区和障碍地区。

07:一般原则:德国式的进攻和防御1939~1945 第4张图片
      在战争的最后几年里,德国人越来越重视在他们的防御阵地内建造障碍和反坦克防御设施。只要有可能,他们就选择反坦克地形和天然坦克屏障,如陡峭的斜坡,并将其融入他们的预设阵地。城镇和村庄也被认为是极好的反坦克阵地,因为大量的步兵和有炮兵支援的装甲部队通常要求攻克这些地点。
      起初,德国人倾向于在主战线前方修筑反坦克壕沟。但经验表明,这样种障碍不仅被敌军步兵利用为良好的掩护点,而且暴露了主要战线的位置。在经过越来越多的战斗后,在战争的最后两年,他们经常将反坦克壕沟设置在在主要战线和反坦克火炮阵地之间的地域。它们被建造成一条不间断的线路,以避免留下任何完整的通道,因为预留的通道无论多么迂回曲折,都可能被敌人利用。
        德国的反坦克炮总是在纵深的地方分散布置,部分火炮靠前部署。在布置反坦克炮时,德军更喜欢把它们布置在纵队的位置,甚至是倒坡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在每个阵地部署2 - 4门反坦克炮,并在其周围部署轻机枪,以防止敌人步兵的攻击。为了防止敌人在攻击前发现反坦克防御的位置和力量,德军通常会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来隐藏反坦克炮。虽然单一的反坦克炮有时会在一公里的范围内攻击敌人的装甲,但它们通常在250米左右开火。
       德国人对其主要战线的防御是基于单个据点的顽强抵抗,对敌人直接渗透区域的局部反击,以及机动预备队进行的大规模反击。要塞中的守军被教导即使被包围也要继续抵抗,因为他们的顽强抵抗阻碍了进攻者的前进,并为反击提供了便利。因此,德国的作战理论规定,被攻破的主要战线的完整部分继续战斗,无论当前的情况如何,直到适当的上级命令重组防线为止。
      近处的步兵和任何恰好在敌人突防附近的支援力量,都应在敌人站稳脚跟之前,尽力将其击退。只要有可能,这些小规模的反击就对准敌人渗透阵地的侧翼。
       预备队阵地建在主战线后方足够远的地方,以迫使敌人的榴弹炮群向前移动,使其处于德军炮火打击范围之内。机动预备队通常也驻守在那里。主战线上的部队只有在最沉重的压力下才会撤退到后备阵地。
   10、参考文献
Clifford, M. Elizabeth, James F. Dunnigan, Virginia M. Mulholland, et. al., eds. Strategy & Tactics Staff Study Nr. 1: The War in the East.New York: SPI, Inc., 1977.
Freiherr von Boenninghausen, C. Gefechtsbeispiele.Koblenz, Germany: Verlag Wehr und Wissen, 1980.
Neugebauer, K.V. Fuehrung und Gefecht der verbundenen Waffen.Osnabrueck, Germany: Biblio Verlag, 1994 (reprint; original published 1921).
Steiger, R.; Panzertaktik im Spiegel deutscher Kriegstagebuecher, 1939-1944. Freiburg, Germany: Rombach Verlag, 1973.
U.S. War Dept. Handbook on German Military Forces.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 1990 (reprint of U.S. Gov't. document originally published 1945).


上一篇:德国去城市化的思考~中国城市发展是否健康?
下一篇:德国大秀肌肉,13架战机挑战台海?敢越红线一步,解放军导弹管够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9-8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