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小孩子学围棋有些什么好处和坏处?

[复制链接]
76619 20
艾荔艾金属材料 发表于 2020-4-22 18:30:3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处有很多,至于坏处,我想到两个:1、起码花费时间是很多的;2、我遇到的儿童围棋老师人都很好,但是吹毛求疵的说,都有点非主流,邋遢落拓的意思。


下一篇:2024QS最佳留学城市排名发布!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banita1984 发表于 2020-4-22 18:31:11 | 只看该作者
 
知乎新手,写完答案就扔在了脑后,竟然忘记把大家留言放出来,实在受宠若惊+深感歉意。感谢大家的赞,让关闭网络社交多年的我又对虚拟世界有了初恋般的欣喜:D
今天更新一波“坏处”,供家长们在让小孩学围棋的同时可以穿插着一些其他方面的培养来平衡围棋可能带来的一些当今社会不那么追捧的性格特点。在此也要温馨提示一下,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受先天vs后天(nature vs nurture)的影响到底是何种比例近百年来都争论不休,独生子女的家庭更容易把孩子性格归因于培养/引导的结果,而有着二胎三胎四胎的家庭则知道,一龙生九子,个个不一样。
最近可能是80后90后网民们到了生育高峰期,对于生二胎的各种声音空前激烈。我们跟着电脑发明、网络崛起一起成长的这一代人,比起50后、60后的家长们只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从书本找答案,我们网络一代的信息获取更加透明和迅捷,如果赶上智商情商双高,会更倾向于做“完美的家长”,不希望自己的某个无意的失误导致孩子心理创伤。然并卵,这世界上真的不存在完美的家长,也不存在完美的家庭教育,任何人的降生,都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某种随机安排,任何一个原生家庭,都可能阴差阳错产生好的影响、坏的影响、对这个孩子产生好的影响、对那个孩子产生坏的影响——且不说长期来看, 性格只有特点而没有优缺点一说。
我是独生子女,性格类型长期稳定为INTJ(熟悉该分类的都知道此种类型比较“个涩”,16个类型加上男女分类的话该类型在32种里面比例最低,不合群);DISC profile是DC极高,IS极低,独立、谨慎、强势,不喜社交,没有耐心;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狂热,执行力强,抗干扰能力强,对人和情感的东西感知力弱。我不知道围棋强化了我的这种性格,还是说,这种性格的人就算讨厌死了围棋,也会默默地坚持下来,谁是因谁是果,早已经不知道了。人生没有what if,也没有平行宇宙让你实验单一变量法。但总体来说 ,由于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18岁之前清醒地在应试教育中奋斗,围棋给我的影响利大于弊、我这种性格也是吃香的,比如坐得住、专注力强、目标明确、执行到位,哪怕性格独一些也没关系,因为应试教育不考人际关系,考的是智商+能把智商用在有用的地方的那种情商。
所以在此我谨以谦卑诚恳的态度真实地还原“一个曾经没太努力也没太逆反地学过围棋的小孩子”回顾围棋时候的感受,不褒不贬。




分割线----------------分割线


原文:
为了这个问题我登录了知乎,奉献出我的第一次回答。
我自己5岁半开始学围棋,半专业半业余式的学了5年,每年寒暑假参加升段赛和少儿围棋赛,成绩是市里女子组的前三名,停止下棋时的段位是业余4段。现在的某世界冠军曾经是我的围棋班同学(他真的是天才,在此致敬),现在经常出现在职业赛场的和电视解说的一些棋手,当初也是我的同学(也向他们致敬,因为我深知当职业选择需要付出什么)。我就我的经历来回答一下题主的这个问题。
先说好处。
1,对客观事实的接受能力,受挫能力,以及公平意识
决定让我学围棋的是我爸,他自己是围棋爱好者,一个性格内向思维严谨的靠谱男,他认为围棋是特别公平的一项竞技。
下棋的孩子,会比学钢琴、画画等展示型特长的孩子经历更频繁和更客观的失败(输就是输,赢就是赢,与裁判和评委的主观感想无关),并且意识到“硬实力”的重要性。
同时,这个“对客观事实的接受能力”/“接受挫折的能力”也成为了一些小孩不能坚持学围棋的第一道坎:
我上的第一个围棋班学员50人,是启蒙班(教教基本规则之类的,然后捉对下着玩),都是5-8岁的小孩子,每周一次课。3年后仍然还在学棋的孩子,就只剩了3个人(少儿围棋的圈子很小,比赛全是熟面孔,大家都认识)。有一些家长总结为围棋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的兴趣班”,我个人的感觉是,画画啊跳舞啊钢琴啊,估计也是一样的流失率,但不能留在围棋班的孩子的流失要迅速得多,因为你能看到初级班有好多小孩输了棋在那里哭,哭几次之后孩子受不了家长也受不了了。这种受不了很多时候还不是能够硬扳过来的,嗯,我儿子也学围棋来的,一输了就哭, 用我爸的话说就是特别“输不起”。后来实在是太折磨了就不学了。
我童年下棋的这几年从来没有因为输棋而哭过,之后也没有因为人生中的其他失败而哭过,这个更多的是看个人性格吧(此处并没有傲娇脸,因为我并不喜欢下棋,但性格里的隐忍让我在一个不喜欢的活动中坚持了5年,也是痛的)。中国的家长惯性地认为“持之以恒”是个好事,或者说,学什么东西能够一直坚持下来是个好事,我不这么看,我觉得那些不能接受“输”/“失败”而停止下棋的孩子,对他们来讲也是好事,这种过滤会自动留下能承受非黑即白的失败的孩子,也会让那些不能承受这种严酷失败的孩子去其他更艺术更感性或者更柔和的领域寻找他们的激情。
但总的来说,下棋的孩子在人生更早的时候意识到输的残酷、赢的美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比同龄人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风险承受力,成年之后类似的经历就是做生意了,生意中的输赢很残酷,让我想起了Game of Throne剧里的混乱时代,多牛逼的将军,一个不小心被杀了,那么死了就是死了——下棋、生意、战争,这三者的相似,没有在棋局中输过的孩子,很可能要用成年后更惨重的失败来领会。
每一局棋,都像一次人生。每一步棋,都是一次选择。下棋的孩子会在实践中懂得3个基本道理:
A.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B.笑到最后才算赢
C.人生没有后悔药


2,培养大局观
这是我爸爸当初让我下棋的初衷吧。我下棋的时候还无法理解“大局观”的好处,但现在回想起我小时候的成长轨迹,深深感谢围棋带给我的大局观。
轻重缓急和节奏感是下棋的时候不知不觉学会的,是把一个定式走完,还是脱先去抢占另一个地方,每一步都是有质(方向性决定)+量(精确到几目的衡量)的把握,每一步也都是战略+战术的组合。我们总听见“人生如棋,棋如人生”这句话,围棋就像微缩的人生,下期过程中你一次次地模拟了选择的过程,一局棋只有1-2个小时就结束了,思考的时间和影响因素也不那么多,习惯了做选择的思考模式,在面对人生选择时,面对更复杂的情况和更长的战线,我觉得下棋的孩子能做出更理智的决定。
棋手都知道开局的重要性,早期的一个昏招,可能导致一直被动、中盘和收官拼命挽回都不管用。人生也是如此,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打开方式,其实真的有可能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走向(额,不要说比尔盖茨辍学了啥的,到达了世界一流象牙塔之后再转向和初中就辍学是两码事)。
我从小学2年级开始使用作息时间表,就是上学以外的时间都是很规律的安排(因为3年级时候已经每周一三五六日都有围棋课了),寒暑假除了打比赛自己也会安排读各种课外书;4-5年级开始有了人生的长、中、短期目标(30年、10年、5年、1年和当月目标),接近小学毕业的时候确定了要上重点高中的目标,初中毕业的时候确定了要上世界一流名牌大学的目标,高中毕业的时候确立了未来的财务目标,也就是说,我的目标执行通常比那个事件的发生时间早5-6年——如果我同学在初二的时候打算考一个重点高中,我比ta早5年就在为重点高中做准备了。现在回看,我的每一个短期目标都完成了,长期目标都超额完成了。(初中、高中都是自己考上的重点,大学是世界排名前20的名校,大学期间完成结婚生子,在没有父母帮忙的情况下一边带孩子一边上学、正常4年毕业,毕业第一年用自己赚的钱买了第一套房,之后每年增一套,30岁找到自我)
小时候我不太贪玩,我觉得和下棋造就的大局观有关——那时候我就觉得,一个小孩子能玩出什么花样来,可能晚回家半小时就觉得很刺激了,不如多读书多长见识进入到更好的圈子,牛逼了之后世界都是我的。童年的我无法想象人生到底可以多好玩,但直觉告诉我,长大了之后肯定比小时候玩的精彩,所以小时候要多吃苦多努力,造就一个好的开盘,中盘和收官就会轻松许多吧。


3,培养理性思维
我们围棋班的人,理科都特别好。我所在的小学一般般,当时上数学奥校是淘汰制,每年淘汰一半的人,到6年级的时候,我们年级只剩我一个人还在奥校班了。但当时围棋班的基本都一直上着奥校,还有一个围棋班同学正好和我一个高中,他一直在理科实验班。而且围棋造就的理性思维,并不会伤害到一个人的艺术性——我们围棋班另一个同学,钢琴弹得特别好,老师说他下棋的时候“有弹性、有节奏”,言外之意就是钢琴还帮助了他的棋力。
总之,就是围棋造就的思维方式,很难让一个人不理智。不理智会输啊,整天输谁都不乐意啊。


4,培养独立性
这几年在追剧Game of Throne的时候,觉得打仗、下棋、做生意这3者有着迷之相似。记不记得GOT第一季,刚把脸认熟悉,以为的主角就一个个的挂掉了,无论你是勇士、将军、国相甚至是国王,混乱年代说死就死。活生生的一个人啊,父母花了那么多大米把他喂大,这人又自己努力成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良将,呱唧一下, 死了。特别可惜,特别残酷。下棋也是,如果棋也是一条生命,你输棋的时候,这盘棋的一生就惨烈地结束了。生意也是,运筹帷幄辛辛苦苦,把一个商业模式从baby状精心抚育到成熟壮大,但随着世界的变化,生意也有一个自然的生长凋落规律,看看那些曾经巨头的企业的倒闭。
下棋的时候,你就是这个将军,你就是这个企业的CEO,你需要让自己活下去、活得更久一点、笑到最后。每一步棋都是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是棋手需要独立做决定的。孩子在下棋的过程中,其实是无数次模拟了战争里将军的角色,他要依靠自己的判断,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输了,自己要承担全责。这一点我认为所有的一对一竞技性比赛(棋类、单打的球类)独有的残酷和魅力——你是将、你是王、你是自己世界的全部主宰,请好好把握。
在这里我啰嗦一句如何迁移这种培养独立性的本质:留学生&留学生的家长们,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孩子出国适应一小段时间之后,让他们买个小房子,建立sense of ownership。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全权负责”过什么,房屋的所有权是一个相当具有仪式感的标志,做research,看房,产权交接,房屋维修管理,甚至出租给同学,都是一个人感受“责任感”的重大经历,比他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责要具象得多。


5,批判性思维
我一直认为:对儿童稚嫩的头脑而言 ,最可怕的是从众、人云亦云和盲信权威【个人观点,不参与辩论】。分解如下:
假设多数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成功/快乐/安康,总结成一个字就是“好”呗——维持自己这一代的幸福水准,或者比自己更幸福(e.g. 实现物质或者精神的阶级飞越)。无论是孩子在父母所在阶级和水准上进行匀速运动,或者加速运动,这个社会的基本规律都是不进则退,孩子保持或者上升都需要有竞争力,最起码上平均线吧。
我一向认为,洗脑不分东西方、institutionalization不分国界,无论是道德、原则、规矩都是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为多数人可以保持和平而制定的。也就是说,所有“大众”的理念都是需要绝大多数人能懂、能为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非为了某一个个体最大化其自身境界制定的。通俗地讲,假如你家孩子一直在吸收、重复、深化特别大众的、基数最大的信息(比如微信朋友圈那些“转疯了!每天吃一小口这东西,天天熬夜也可以长命百岁!”“快看!10分钟读懂红楼梦”)而不能主动判别,他对有效信息的阈值将很低、继而,他很难在学生时代至关重要的十几年里保持意识的高速增长、对世界的理解力也将很有限——而在同龄人的竞争中,这种加速的力量是指数增长的差距。借图表达一下,侵删。
 第1张图片 于是,批判性思维对于一个孩子的长期成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很简单的分类就是听到一个观点的时候 ,先去自己判别一下,正反面都想一想,再决定信不信。下围棋恰好是这样一个过程:围棋的每一步都是树状选择,自己要在脑子里跟自己作斗争,我这一步走这里,对方最好的应招是什么,然后我怎么走,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如果是复盘的时候,大家有了争论,对于哪个好哪个不好,也都可以再多下几步来验证 ,权威?不存在的。请用事实说话。
我觉得在批判性思维这一点上西方教育是早于咱们中国的。在北美我娃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fact vs opinion的差别;那天娃犯错误被他爸罚了,各种不服中,过了一会儿看见他爸把一个他本以为无法组装的玩具给装好了,他就说thanks for letting me know it works,表达这个感谢的时候和之前对于他爸罚他的怨气是完全分开的,这种对观点和事实的区分、就事论事、不把对同一个人的愤怒和感激做叠加,我认为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点。
独立性强+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对迷信(我定义迷信为在没有深入研究的情况下盲目地信或不信,注意,盲目地不信也算一种迷信)、权威、别人的言论会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因为他们知道人生是自己的,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那些随口劝你“想那么多干嘛,多玩一会儿呗”的人可不会给你兜底。




下面说学围棋的“坏处”啦,谈不上是坏处,只能说是一些需要考虑的和去平衡的方面吧。
1,长期学会比较贵+作为特长性价比不高+专业棋手的困境
我家属于普通工薪阶层,最开始每周一次课的学费还好,但很快,到了每周一三五六日都上课的这种频率(半专业)的时候,围棋课的学费就远超数学奥校和英语班了。那是20多年前,现在我不了解行情了。但当时我家的钱基本都花在了我的课外班上,我长大之后把“我赚钱能力的增长速度一定要超过父母的衰老乘以通货膨胀的速度”放在了首位,因为我父母为了培养我完全没存款,也没做任何房产投资,我非常愧疚。
孩子到了10岁、11岁的时候,会面临继续业余下,还是进国少队的选择,如果成为专业棋手,就意味着更贵的学费和放弃学业——专业棋手就像运动员一样,下棋为主,上学为辅。一个运动员不可能每天7am-5pm地上文化课,围棋也是。我在小学5年级的时候停止了下棋,父母那时候让我做选择是下棋还是上学。首先那时候我非常明确自己不是太喜欢围棋,也不是太有天赋(见过世界冠军的悟性和成长速度,就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其次我更喜欢读书,很希望一直读到phD做学术研究;最后我还是相对现实的,竞技类的冠军只有一个,我在那么多次少儿比赛中一直是拿第二名,因为我没有拿冠军的心理素质,而人生的选择那么多,我希望从事一个有价值有乐趣但不非得争第一的职业。
我的一些围棋班同学,选择了成为职业棋手,尤其是个别女孩子选择当职业棋手的,真的勇气可嘉。毕竟在这个行业,男女比例太悬殊了。我所在的围棋班,男女比例10:1吧。而最后出来的世界冠军就那么一两个,赚钱也不多,剩下的都在当陪练当老师当解说员。围棋的观赏性不强,又不是世界性的热门运动,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在这么物质的社会,下棋真的很清贫啊。
围棋在中国的分类属于体育类,十几年前我升学的时候,感觉作为特长生的含金量比如钢琴。现在行情不知。这也是家长要考虑的。


2,围棋培养的严谨思维,容易使人不敢于尝试和探索
这一点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家里教育有关,我们家相对保守谨慎,希望我先想好了再做。这让我很长时间都不太会去“不负责任”地探索自己的兴趣面,而更多地会过度负责任、过度关注是否“有用”。但也许这和围棋无关,和个人性格/家庭环境有关?我从小到大没有过叛逆期(倒不是听家长话那种,但自己非常早熟,知道顾及后果),最近才放飞自我。


3,过于淡然/虚荣心锐减
“胜不骄,败不馁”简直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围棋非常能让一个孩子看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据我有限的观察,我们围棋班的孩子都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下,有挑战感、有趣、可以增益自己,和明显比自己弱的下成就感是一时的但习惯了就觉得没意思了。于是,下棋的孩子眼睛都是朝前看的,看比自己跑得快的同学和前辈,特别特别特别不容易盲目自大。也特别特别不容易愤青。
但我为啥说这是潜在的“坏处”呢?因为“胜不骄,败不馁”的成熟稳重,一定程度上会压制小孩子天性中的赢了嗷嗷叫的喜悦,慢慢形成习惯之后,会不那么愿意/善于表达一个普通人都有的小虚荣和小确幸,容易让别人觉得“这人没表情”“这人好严肃”“这人看起来超级悲观哎”。在我身上,是真的形成了乐到发疯也表达不出来的困境,成年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怎么当一个喜怒形于色的小孩子,怎么疏导正面和负面情绪。
我能观察到的sample size有限,似乎下围棋的小朋友里面也有活泼的,可是不得不承认围棋带给人的成熟稳重和玩乐/创造性/艺术性活动带给人的天真是有一定冲突的。
记得初中的时候班级里举行各种棋类比赛,有围棋、象棋、五子棋、跳棋,我所在的学校只有我一个人是下围棋的(我们的定义是:非科班出身的都不叫下围棋的),我觉得科班的和那些只知道两只眼可以活棋一起比赛,简直就是欺负别人,就像专业的武林高手跑到菜市场和小混混打架一样没品,于是拒绝参加(我要命的荣誉感啊)。自然后来班里的围棋组冠军是别的同学,我丝毫不介意。——不过你把这件事放大一点,一个正常的小孩子,有展示自己牛逼的机会,应该是高兴得不要不要的,哪有我这样隐姓埋名甚至不希望同学知道我会下围棋的?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进入某种专业式训练后的剑客情节——ta爱自己的剑,如同爱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最好的剑,要嗜最热的血,最好的剑客,要配最好的对手(此处自动脑补古龙小说主角出场之前的画外音)。
 第2张图片 原则vs实惠的纠结?不存在的!宁可仨人都不幸福也得有honor!


长大之后再回首过去,会观察到参与竞技性项目之后我的弱虚荣心/热血程度是一路锐减的。很简单,围棋不是展示型的项目,是对决类的,实力是看硬实力,虚荣心并没有什么卵用。可是适度的虚荣心也是一种热血的动力啊(虚荣心和热血的关系我觉得很像恐惧或者愤怒之于人的保护作用,都是激发型的)。没有虚荣心的人,不跟别人比,整天跟自己比,特别累特别内伤不是么。


4,女孩子下棋容易性格冷静坚强,不那么女性化
比如,现在这篇我快写完了,如果不是中间那里提到了生孩子,你能看出这是个女生写的吗?(蜜汁微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Ada__wong 发表于 2020-4-22 18:31:23 | 只看该作者
 
更新:诚惶诚恐得了这么多赞,谢谢大家!奇怪赞同不少却没有评论,今天才发现自己关了评论,尴尬。。。欢迎各位孩子适龄学棋的知友们评论,我会尽力解答 。
分割线————————————————————-
先介绍一下自我情况,答主90后,04年7月学围棋,09年10月取得业余五段。在当时升段速度不算快,认识的有十岁业余五段的天才少年(可能后来看并不算什么,但在07年升段相比现在要难一些的情况下,在当时也算是本市升段最快的了。)当然,在答主升5段之前,09年暑假,已经有一个小朋友一年级前那个暑假就已经取得了5段。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小孩子学围棋的好处很多,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小孩子的思维训练,大脑开发都是有益处的。古人说“琴棋书画”,“棋”就是围棋。作为传承了上千年的智力游戏,变化无穷,其中深邃的世界让每个进入其中的人感叹起奥妙无穷,并因此而不断探索和思考。
2.学围棋能使小孩子“静”下来。小孩子天性好动,而围棋要求的是静坐在纹枰前对弈,不说话,就如下棋的别名“手谈”。再好动的孩子,下棋下多了,至少能“坐得住”,一盘棋正常的话45分钟以上,小孩子上课45分钟安稳坐下来是没什么问题了。
3.学围棋能养成孩子理性思考的习惯。下棋讲究“谋定而后动”,就是说下一步棋之前要考虑之后的几步甚至十几步,对手的各种应对方式及与其相对的自己的下法在走这一步棋之前心中就已经有数了。至今都记得启蒙老师说的“能往后考虑的步数越多,一个人的水平就越高”。学围棋的时间越长,便愈发养成自己谋定而后定的习惯,从一方面来说会使一个人的性格沉稳而少冲动,而也有消极的一面,后面会讲。
4.最通俗的一点,下棋总比小孩子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好吧。春节,答主亲戚,一个上三年级的小孩子拿着手机“吃鸡”玩得津津有味。而回忆起自己和他差不多大学围棋的时候,还是经常拿着《围棋天地》之类棋谱学习的啊。让小孩子学围棋培养一个兴趣少玩一些游戏,何乐而不为?
5.学围棋和其他弹琴、画画一个人学习不同,下棋因为需要实战来提高水平,上课基本都是有伙伴一起学习玩耍的。起码答主作为独身子女的一代,家里没有人陪着玩,小时候在棋社倒是有很多伙伴,下棋之外也能一起玩耍。


当然学围棋也是有坏处的,答主在学围棋的五年间哭过很多次(比较丢人),也经常想要放弃。
1.围棋不同于书法、琴类,它是要分出输赢的。每一局有胜者,就必定而言会有一个输家,非黑即白,非胜即负,这对于小孩子幼小的心灵而言是比较残酷的。就以答主为例,小时候一开始升段一帆风顺,一年之内连升三段时不觉得什么,在最后4段升5段的两年时间内愈发感觉到围棋的残酷性。经常输棋后,从比赛场地出来,强忍住不哭,但每次一遇到长辈的关心,老师亲切的询问心中的委屈就止不住了,嚎啕大哭。那时候经常想:“弹钢琴考级多简单(答主小时候也学钢琴),只要弹奏出规定的曲目就行,下棋却非要残酷的分出输赢,而且不止一盘。”正常升段赛是8-12局,一次升段赛就要经历这么多次胜负的归属,一年还有好几次升段赛,这么多场比赛对于小孩子的心理素质确实是一种考验。(当然反过来想,经历了这么多次磨炼,也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升。)
2.围棋确实培养了‘’谋定而后动”的行为习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形成这种思维习惯后,就容易做事前考虑太多,缺少了一种锐气。面对一件事情时,习惯性像下棋一样考虑各种应对方式可能带来的利弊,会显得做事犹豫不果断。
3.学围棋,尤其想要学好,是非常占用时间的,并不比其他兴趣爱好为少。以自身为例,1-3段时相对较容易,也就是每周周五周六周日晚上上三次课。3段后,由于升段难度上升,多加了一次周三的与老师一对一的课。4段升5段时,周三晚上与老师一对一对弈,周五上大课,周六实战课,周日下午2点到7点实战加死活题课。然后平常有空自己还看看棋谱学习学习,就这样还一直被诟病实战太少缺乏经验。现在学习压力不比以前,小孩子是否能抽出这么多时间用在围棋上?
4.围棋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修养,不方便展示,功利性不强。如果家长功利心比较强的,慎选。
其他的金钱、家长的接送就不赘述了,毕竟学习什么都是要有付出的。
然后想给孩子在学围棋的家长一点小小的建议:让小孩子学围棋功利心不要太强,段位只是一个称号,并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孩子感兴趣,想要挑战自己,多参加参加段位赛无妨。但是如果有一天升段真的成为孩子心中的负担了,那也就罢了。孩子学习已经够辛苦了,就不要在其他方面增加负担了(来自一个小时候一直背负家长5段期许孩子的内心独白)。下棋,快乐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无聊97266 发表于 2020-4-22 18:31:39 | 只看该作者
 
先放经历。我六岁学棋,跟班学5年,业余时间自学(打谱,网练)3年,现在水平为野狐9。我觉得下围棋塑造了我现在的性格,影响了我前半辈子的人生。
         好的一面,围棋教会我的,是逻辑思维能力,是抗击打抗挫折能力,是反省精神。学围棋的过程倒逼我发展出很强的自学能力。不好的一面则是:学棋的人普遍偏内向,沟通能力稍弱,我也不例外;在学棋的过程中,我变的思维缜密,但也会带来瞻前顾后的思维习惯,做决定很困难,需要再三权衡。
        先说逻辑思维能力。围棋是智力游戏中的巅峰,一个人下围棋,需要考虑的计算深度远远超出其他棋类,也因此,围棋是最难以被AI攻克的棋类项目。而挑战这样一种棋类,从计算目数,到判断形势,到中盘攻杀,都需要大量的计算。这类计算能力的形成,是有利于围棋的逻辑思维培养的。
然后,竞争意识和抗击打抗挫折能力。下围棋的人下到了一定水平,背后至少积累了几千盘上万盘的成功与失败经历。作为学围棋的小孩,早早接触到冰冷的失败,会让小孩早早锻炼出面对失败的能力。当然,如果小孩子对于竞争过于排斥,不可强求。
再有就是反省精神。下围棋的人在一盘棋过后会养成复盘的习惯,会思考为什么这一局棋会失败,能从对手那里学到什么妙手或闪光点。将这种复盘的习惯带入生活,养成反思的习惯,会在工作或学习中进步飞快。
最后,自学能力。这一点也不可或缺。棋力到达一定程度后必然会遭遇瓶颈,此时,只有靠不服输的精神,靠持续不断的努力,比如打谱和网练,才能突破瓶颈,而突破瓶颈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简而言之,上述所有的能力都是被围棋逼出来的,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先说到这,明天上班更~

拖延了好久终于更了……审计狗伤不起
学棋的人有一个通病,不会沟通,或者说,更倾向于靠自己而很少依靠外界的努力。下棋到达一定程度,需要极高的专注和努力,忘却一切外界纷扰,快速集中注意力到眼前的棋局。这种情况下,很难指望他发展出对外的沟通能力,因此培养下棋的爱好,必须要兼顾到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再有就是瞻前顾后难以做决定的问题了。这也是围棋本身的性质导致的,学棋之初必须要想的周全,任何不假思索的鲁莽之招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多算胜,少算不胜。而水平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现算只是第一步,难的是算到不同的终点并选择不同方案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棋手容易变的犹豫不决,拖延。
总而言之,对于性格塑造和智商培养,围棋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好,但是在学围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性格不利的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夏日№城堡 发表于 2020-4-22 18:31:48 | 只看该作者
 
好处:培养大局观,提升战略思维。
案例如下:
 第5张图片  第6张图片  第7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xihai30 发表于 2020-4-22 18:32:31 | 只看该作者
 
围棋的好处是可以锻炼人的选择能力。人生是由一个一个选择形成的,人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选择的优劣。能够提升选择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大好处。
下棋并不是非要成职业棋手,而是在于了解自己和修炼自己,也不一定要成为职业棋手才能起到锻炼作用。每个人在思维方面都有很多毛病,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我们其实很难发现,也就无从改进。而围棋,就像一只果蝇,可以用来研究自己的思维,并且不断改进。
另外我发现,有的道理,如果不通过类似于围棋这样的东西,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搞清楚,或者只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而懂得这些道理正是成为高手的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fly130223 发表于 2020-4-22 18:32:4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习围棋之前都会问到,往往问完之后都开始学习围棋了。我在欧洲普及围棋已经有18年了,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对学围棋好处和坏处的看法。


我们先从学围棋的好处开始。


技能篇 : 这里主要讲一些具体可以提高小朋友哪些思考的技能。


1。 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 很多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印象,一名棋手下完棋后,可以将这盘棋从头到尾次序不错的从新还原出来,围棋术语称之为“复盘”, 当然初学围棋的小朋友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培养这个技能的,随着水平的提高,小朋友不仅可以记住自己的对局,甚至也可以将看到的棋谱过目不忘,这当然是一个记忆力提升的证明。


我在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跟学过一段心理学,偶然接触到了记忆学这个范畴,了解到记忆可以分为图像记忆与符号记忆,围棋当然属于图像记忆,棋手将对局时思考的内容在脑海中行成一张张图像,并将这些图像按照故事线的形式串联起来,并最终完成整盘棋的记忆,当然要做到其实并不容易,棋手首先要将每一步棋在自己脑中贴上标签并生成图像,并将这些图像按照自己的逻辑线进行串联并最终组成完整的一盘棋。听着很深奥,其实我们在对局中不论水平高低都是有自己的逻辑可循的,只是大部分时间这些逻辑都会杂乱无章或者不互相关联,随着小朋友棋力水平的提高,棋手会纠正自己杂乱无章的逻辑线,将其互相关联,并最终达到记忆提升的效果,这个记忆能力可以运用到围棋上,当然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2。 提高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 : 其实在上边我已经提到了,为了更好的在脑中生成图像并将之关联起来,小朋友在对局中的逻辑性要强,如果所下的每步棋都无法关联,职业棋手也是无法将对局记下来的。


一盘棋的步数很多,少则几十步,多则几百步,随着棋盘上越来越多的棋子,将之前所下棋子的逻辑线,和之后所要发展的逻辑线关联起来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棋手拥有强大的逻辑管理能力,即需要思考因为形势的变化所产生的新的逻辑线,又要兼顾之前所下棋子逻辑线的初衷,并最终找到一个均衡的点,我想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知己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形态下,逻辑能力当然至关重要,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并分析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如何在纷乱的选择面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这些都需要逻辑思考的能力。


3。 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 其实这和之前的两个点也是有关联的,之所以孩子缺乏专注力,大部分情况是因为孩子的思维模式相互不关联,或者关联性不强,并不能将精神聚焦到具体的问题和事物上,随着小朋友图像记忆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的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也将大幅提高,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关联性并进行思考。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有多动症或狂躁症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基本上无法集中精神做任何事情,总感觉他们的大脑在高速运转,但是却又杂乱无章,但是神奇的是,当这些孩子开始下围棋之后,在棋盘前,这些孩子变得非常的专注,他们聚精会神的思考每步棋,甚至“复盘”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问题,坐在棋盘前长达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而不乱跑更是家常便饭。
4。换位思维的能力 : 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 其中的“知彼”,应该就是换位思考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并不仅仅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更准确些,应该是站在对方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间已经习惯了本位思维,也就是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在今天的社会是行不通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遇到问题时,本位思维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在围棋对局中,找到最好的下法其实并不仅仅是自己想下哪里,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思考对方想下哪里?对方的计划是什么等等,当然,如果我们的潜意识认为对方下的都是臭棋,这个问题当然就简单了,但是事实上我们知道并不是这样的,对方一定是想寻找最佳的下法从而获胜,其结果就是对方的每步下法都出乎我们意料,当然我所制定的作战计划就完全不能实施了。在对局中,我们一定要尽可能的为对手着想,只有努力找到了对方的好手,我们才可以更好的制定自己的方案,也就是说,你为对方想的越多,你自己就会下的越好!当然这是一个需要练习的过程,站在对方利益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不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可以在对局中甚至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带入。围棋当然不是唯一可以锻炼我们换位思维能力的工具,但是我认为一定是最好的工具之一。


素质篇 : 如果技能是比较务实的,那么素质相对会务虚一些,但是同样重要。


1。学会“尊重”对手与自己 : 在欧洲学围棋,开始对局的时候,老师总是会告诉学生要向对方说,“祝您有一盘好的对局”,对局结束后,要向对方说 “ 谢谢您的对局”, 其实道理很简单,对手下的越好,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双方绞尽脑汁下好每一步棋,无论结果如何,享受这盘棋的过程都是值得向对手表示感谢的。 其实尊重对手的真正意图是尊重自己,你只有理性的认可了你的对手,你才有可能更加理性的认可你自己。


学会“尊重”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其实这和换位思维很像,并不完全属于我们惯性的思维模式,养成“尊重”的过程,其实也是养成自我“自信心”的过程,往往“尊重”与“自信心”是成正比的, 善于“尊重”他人的人,一定是善于倾听和思考的,这样的素质在今天是难能可贵的。


2。 更好的看待“胜”与“负” : 很多人会说围棋可以帮助锻炼我们面对“受挫”的能力,我认为并不完全对,面对“受挫”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有“受挫”,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个时候“胜”正好可以作为一个心理补偿,围棋的胜负是残酷的,但同时让孩子以游戏的形式早早的接触到这个概念是有意义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经历成功与失败,如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尤为重要,通过围棋锻炼这样的素质,成本是相对低的。如何从胜负这个结果中总结并最终有所收获则更加有意义了。


如何看待胜负其实就是对我们心智的一个锻炼,没有人喜欢“输”, 所有人都喜欢“赢“!当我们”输“掉一盘棋后,如何乐观的思考并吸取失败的经验,并最终提高。当我们”赢“了之后,如何让自己冷静下来,更好的总结“赢”的原因与问题,为之后做更好的准备,或许过于理性了,但是拥有这样的思维模式还是很有用的。


3。用“大局观“思考问题 (也可以算是技能的一种) : 围棋有一个很有趣的名词“大局观”,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从全局思考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围棋常说,棋如人生,在一盘棋的对局中,就像一个微观的人生,我们会面对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甚至很多问题我们在局部或者当下是无法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的,这个时候“大局观”就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面对问题,如何在局部与全局的视角进行切换,面对选择,如何在目的与手段之间进行切换,这些都需要“大局观”, “大局观”可以培养我们自己建立一个自己内心的“上帝视角”,通过这个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至于深陷在局限的思维中,更好的跳出或者直面问题本身。不知道”大局观“是不是围棋独有的名词,但这一定是围棋世界最经典的名词。


说了真么多围棋的好处,那么现在说说围棋的坏处。


围棋的坏处 : 没有!


好吧,一定会有人喷我的,但在我内心真的不认为围棋有什么绝对坏的一面。硬要说有,可能有些需要注意的点吧。


1。 围棋太消耗时间:下一盘高质量的对局确实需要不少时间,这点没错,也是围棋入门的痛点之一,但是通过新的围棋普及方式,我们已经可以大大消减围棋对局所需要的时间(例如使用小棋盘,简化规则等),至少在最初入门的时候,用比较少的时间成本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另一面讲,做任何高质量的事情不都是需要花费时间么?


2。下围棋会让我们过于谨慎:这点也没错,因为换位思维所产生的习惯性,在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下意识的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导致我们有过于“慎重”的印象。不过另外一面,我们常说“无知者,无谓”,如果和这个对比,我更倾向“慎重”一些。当然,拥有“慎重”的思维模式,再加上一点冒险精神,或许效果会更好。


其实关于下围棋的好处还有很多,希望有机会可以将自己这几年的一些想法都和大家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清新de空气hold 发表于 2020-4-22 18:33:04 | 只看该作者
 
本人从6岁开始学围棋,学到12岁后,在冲职业和读书之间选择了读书。一边读书一边不忘练棋,始终能稳在弈城9。目前离业余6段大概就差了一本段位证书。
        就个人经历来讲吧,围棋对理科思维的影响挺大的,毕竟围棋基于大量的计算,所以围棋下的好数学也不会差,正好我现在就在读数学系本科_(:з」∠)_。
         另外,学围棋的人抗打击能力一般也比较强,毕竟一盘棋,经历的大起大落太多了。形势不好的时候,要想着如何逆转,形势好了,也不能一味求稳。一盘盘棋累积下来,经历的风雨也多了,心态也会渐渐变好。
        至于学棋的坏处嘛,对我来说就是偏科太严重(捂脸)。从初中开始强烈偏理科,到高中分科前,文科的分数简直不忍直视,也算是我的痛点吧_(:з」∠)_。
        当然如果觉得学棋费时的话,那大概只能浅尝辄止,毕竟既要省时又要学好,全国能有这天赋的人也不多,如果想要学得精,费这时间并不用觉得可惜。


        知乎首答,讲的好像有点乱,答的不好的地方望指正吧_(:з」∠)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云飞的 发表于 2020-4-22 18:34:02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觉得所谓“围棋锻炼记忆力”、“围棋锻炼大局观”、“围棋锻炼计算力和逻辑能力”、“围棋有助于学数学”等等观点通通都是谬论。
诚然,围棋下得好的人确实普遍而言数学好、记忆力好、逻辑能力强,但事实上他们只存在相关性,不存在因果性。它们只是一个人智商高的共同结果。
因为你智商高,所以你逻辑能力强,数学学得好,记忆力好,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脑子都比较清楚。而如果这时你碰巧也学了围棋,那自然也下得不错。
对我而言,围棋只有一个好处,就是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朝花夕拾o 发表于 2020-4-22 18:34:31 | 只看该作者
 
围棋本身不存在坏处,楼上那些说坏处的都是自控差,不会安排。如果迷也算坏,这世界都没法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9-13 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