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热门] 英国骚乱是“最后一根稻草”!政府破产、医疗告急,760万人无处就医

[复制链接]
89291 20
蓝色地平线 发表于 2022-9-22 15:41:33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国骚乱是“最后一根稻草”!政府破产、医疗告急,760万人无处就医 第1张图片


持刀伤人事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怎么就演变成了一场暴乱呢?

其实,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早已沉疴难起,积重难返。自新首相基尔·斯塔默上任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宣布公共医疗系统告急和国家财政濒临”破产“,政府已无力再扮演好国家治理者的角色。

然而,再难难的是底层民众,这次号称英国13年来最大规模的骚乱,无疑就是对生活和政府不满的人民,对看似”祸根“的外来移民一场声势浩大的情绪反扑。

一个国家的公共医疗系统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连人民的健康都保障不了,还何谈幸福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英国老百姓如何”就医难“。

英国骚乱是“最后一根稻草”!政府破产、医疗告急,760万人无处就医 第2张图片


图源dragonflycrowd.co.uk

来自英国肯特郡的乔·夏普在2月初癫痫发作后前往当地医院就医,但后来被告知她的预约要到9月。不幸的是,本月这位43岁的母亲在家中癫痫发作去世。她的女儿控诉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公立医院等待时间太长了!”NHS 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医院病人排队积压量再次上升,达到760万,约占英国人口总数的11.3%。

英国国家健康系统(NHS)是英国最引以为豪的制度设计之一——二战后,在工党的主持下建立,帮助国民快速从二战带来的身心创伤中恢复。而今,却因”小病靠自愈,大病靠上帝“的低效成为”英伦特色“之一。是什么让英国公共医疗系统陷入了困境?英国普通老百姓还有什么看病途径?

英格兰:2007-2024年等待接受医院治疗的病例数量变化图

(单位:百万人)

英国骚乱是“最后一根稻草”!政府破产、医疗告急,760万人无处就医 第3张图片


数据来源:英国国家健康系统(NHS)官网,2024

备注:蓝色代表需要等待低于18周的病例数量,绿色代表需要等待18周至一年的病例数量,红色代表需要等待一年以上的病例数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英国医院积压了这么多病人?

英国医院积压病人越来越多、看病等待时间越来越长,最直接的原因是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平均每1000个居民配备的医生人数排名倒数。

部分欧洲国家平均每1000个居民配备的执业医生数量对比图

(单位:个)

英国骚乱是“最后一根稻草”!政府破产、医疗告急,760万人无处就医 第4张图片


数据来源:英国医疗协会官网(BMA),自2019年以来的最新数据

从上图可以看出,目前,英国的执业医生数量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处于倒数,仅次于东欧国家波兰。据英国医疗协会称,医生的老龄化和向外国流出是导致该现象的长期原因。根据英国医学总委员会 (GMC) 的数据,澳大利亚是英国医生最受欢迎的目的地。超过五分之一辞职出国工作的医生,将前往澳大利亚,2022-2023年,1974名英国医疗专业人员移居澳大利亚——比2021-2022年增加了67%。

2019-2022年英国患有焦虑抑郁、压力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医护人员比例变化图

英国骚乱是“最后一根稻草”!政府破产、医疗告急,760万人无处就医 第5张图片


数据来源:英国医疗协会官网(BMA)

更有甚者,新冠疫情期间英国医疗系统的超负荷运转让不少医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选择提前退休。在2020年2月和2020年10月两波新冠肺炎高峰期前后,英国公共医疗系统内医护人员出现心理疾病的比例达到了两个小高峰。医生们连自己都出现了心理问题,还怎么能有效治疗病人呢?

面对医疗系统的不堪重负,英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弥补医护人员短缺,英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颁布具有吸引力的移民政策,引入来自非洲和亚洲的医务工作者。

2015-2022年英国国家健康系统(NHS)工作人员的各族裔占比和数量

英国骚乱是“最后一根稻草”!政府破产、医疗告急,760万人无处就医 第6张图片


数据来源:英国政府官网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医务工作者总数仅仅从约109万涨到了1315万,其中黑人医务工作者人数增长幅度最大,从5.5万涨到了9.7万,将近翻了一番。来自印度和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比例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而反观白人占所有医护人员的比例从84.1%下降到了74.3%,可见英国医疗体系的”去白人中心化“。
根本原因是英国经济低迷

如果说新冠疫情和医护人员短缺是英国公共医疗系统停滞的直接原因,那么最根本的原因莫过于经济持续不景气带来的财政预算困难

7月29日,英国政府公布财政审查结果:政府目前有20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864.15亿元)的财政赤字。首相斯塔默办公室声明称:“评估结果将表明,英国已经’破产’。如此一来,英国政府自然不会再有余钱给公共医疗拨款。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英国将会推迟一些医院建设项目的落实。

医疗财政预算的削减将会带来医护人员待遇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下滑,那么越来越多在公立医院或诊所工作的医护工作者将会选择跳槽至待遇更好、却更为昂贵的私人诊所。长此以往,英国普通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非但不会得到解决,还有可能从“看病难”变成“看不起病”。

这么一看,英国人积怨已久也情有可原。看病要排队几周甚至一年,否则只能去昂贵的私立医院,普通老百姓失业率也居高不下。政府治理不力才会酿成如今的局面。



上一篇:宣布破产后,英国外交大臣想访华,外交部回应,开出对话合作条件
下一篇:日本特大地震警报:是否真的能预测大地震临近?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倒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
星辰入梦 发表于 2024-6-21 19:41:2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鹅眼世界是全世界丑陋墙么?天天说正能量怎么国外一点正能量没有[呲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毛田老爹 发表于 2024-6-19 07:20:39 | 只看该作者
 
土澳人少地广,什么可能有无房可住的问题。除非李超人把香港的地产那套体系带到土澳去了[呲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我最牛 发表于 2024-6-18 17:48:17 | 只看该作者
 
不嫁是年轻人爱自由,或是没有找到对眼的,或跟自己匹配,不在同一频颈上,当今女孩经济独立,不是靠男人养的,故在性格方面偏随性点,没有过多去压缩自己,时间长了就对结婚,会产生恐婚主义,这是我对当代不婚主义者的个人看法,有涉及到你的,也可删除掉[加油][加油][蜡烛][蜡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汉银帝 发表于 2024-6-18 14:47:32 | 只看该作者
 
谁的人生愿意捆绑着,而非自由自在呢?自寻烦恼吗?现在的人都在为自己而活,谁也不想找个人拖累自己,婚姻真的早就变质了,没意义,结婚的真的不是智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陈章安 发表于 2024-6-18 11:47:13 | 只看该作者
 
发达的社会说白了就是资本的社会,年轻人很难有出头之日,没有前途,自然一个人摆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凤凰与卧龍 发表于 2024-6-18 09:50:17 | 只看该作者
 
挣钱不容易,结婚讲现实的,费用高得很!享乐,出去玩多了,有些不急结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赢政我男神 发表于 2024-6-18 09:35:05 | 只看该作者
 
纯粹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致!首先,这个避孕套的发明,让人类有了控制生育的能力。其次,这个堕胎,让人类具有了怀了孕还能不要孩子的技术。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贺锴 发表于 2024-6-18 09:06:07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发达,单身增多。奇谈怪论,西方思维。鸡汤有毒,快醒复活。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社会进步,个人力量。家庭支撑,生育人口。结婚生仔,时代潮流。二胎三台,蔚然成风。发展进程,加速朝前。社会担当,个人担当。家庭担当,时代担当。创造历史,开辟未来。家大业大,国强民富。脱单结婚,幸福后代。儿孙满堂,天伦之乐。传宗接代,后继有人。人间正道,生育权利。多生多育,优生优教。国家昌盛,人口繁育。相辅相成,人口因素。道理明白,实施政策。引导支持,成就成家。婚姻观念,养育观念。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承前启后,开创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夏末的初秋 发表于 2024-6-18 00:25:4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上帝安排的,没办法。牛顿、爱因斯坦、莫扎特、贝多芬等无数人类精英都没有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涛涛日常 发表于 2024-6-18 00:16:46 | 只看该作者
 
别轻易结婚生子,更别轻易为结婚贷款买车买房月月还贷款!自己一个人受罪就算了,别让父母孩子跟你受罪,愉快的童年能治愈一生,别让你的孩子拿一生治愈童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9-10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