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移民]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复制链接]
29942 1
妙趣挡不住 发表于 2019-11-24 10:38:06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阎良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李飞

编辑 吕西群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1张图片

在陕西关中渭北东起大荔,西至泾阳的广袤平原上,星罗棋布的村落中有400百多个山东庄,生活着30多万山东移民后裔。特别是西安市阎良区作为关中山东移民最为稠密的地区,有97个 “山东庄”,总人口近5万人,保留了丰富的山东移民文化。这些山东庄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祖上因何迁到关中?本文试以山东移民聚居区的阎良区为主,兼顾周边三原、富平、蒲城、临潼等周边区县,为您解读这段山东移民闯关中的历史壮歌。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2张图片

一、 历史背景

不断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跟当时的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着重大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移民运动,多半是劳动人民的苦难史。山东移民来关中,是陕西、山东两省当时的社会状况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关中渭北平原,土地平坦肥沃,人口稠密,在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相对比较发达。同治元年(1862)至光绪四年(1878),陕西省战争、灾荒迭次发生,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光绪十年(1884)富平县田毓琳《秦中劫灾记》载,“自道光丁未至光绪己卯,仅三十余年,而饥馑频仍,干戈迭起,生灵之灾难苦不堪言,物价之低昂非可意拟”, “大掠关西两府诸州县,出没无常,焚戮无算”, “至光绪三四年,三载不雨,六料不收,麦价贵至两串零,邑中设赈四十余处。而老弱转沟壑,壮者散四方,饿殍遍野,人自相食。且鼠虫过多,豺狼甚广,诚数百年不经见之奇灾也”。

据《陕西省志·人口志》援引清故宫《户部清册》的资料显示:咸丰十一年(1861)陕西人口1197.3万,光绪十年(1884)陕西人口809.4万,除去期间迁入陕西的河南、湖北、山东客民,陕西因战争和灾荒损失的人口应有400万有余。由于清廷的统计数字年代不一,加上基层官员也有弄虚作假, 其户籍档案的准确性受到质疑。复旦大学曹树基、路伟东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推论,认为这期间陕西人口损失应在六七百万,这可以参阅曹的《中国人口史》和路的《同治光绪年间陕西人口的损失》。无论是四百多万,还是六七百万,这一时期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因战乱和饥荒造成人口锐减的史实都是不容置疑的。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3张图片

1906年青州移民赵瀚写的《益生堂记》

这一时期关中诸县的人口损失在许多方志中有明确记述。高陵县道光年间人口达7万余人,至光绪六年(1880),减至29187人。泾阳县在同治兵燹中损失7万多人口;富平县咸丰五年(1855)人口254257人,到光绪二年(1876)仅有120302人;光绪六年(1880),全县土地荒废48万余亩;蒲城县咸丰十年(1860),全县人口309368人,至光绪八年(1882)减少到114634人;大荔县道光三十年(1850)人口413184人,至光绪十八年(1892)减至167000多人。三原县咸丰十一年(1861)全县人口16.3万人,同治三年(1873)全县减至7.3万人,光绪五年(1879),又减为4万余。今阎良境内当时人口应在2万多,阎良区现有28万人口,其时荒凉程度可想而知。

当时的关中地区人口稀少,到处是残垣断壁,大量土地荒芜,经济一派萧条。关中地区在光绪初年成了名副其实的“宽乡”。阎良一带荒田弥望,出现了“南荒地”、“ 北荒地”、“ 东荒地”、“ 西荒地”等不少地名,蒿草没人,常有狐狼出没。当时有“百亩荆棘百亩蒿,还有百亩老爷刀(一种结种像弯刀的野草)”之说。

同一时期,山东地区也遭受了连年兵乱和灾荒、黄河决口等自然灾害,大量的饥民外逃谋生。据史料记载:近代以来,山东旱情不断。从1840年至1874年,在全省107个州县中,受灾50个州县以上的大旱发生了3次,受灾20—49个州县的中旱发生了10次。 “丁戊奇荒”是山东近代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连年大旱给山东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出现了“道殣相望”、“赤地千里”、“草木皆枯”等令人怵目惊心的惨状,整个山东成为一座人间地狱。1877年4月16日《申报》载:青州“大率一村内死者十分之一二逃者十分之五、六,病者十分之一二”。同年7月11日《申报》又载:灾害严重的临朐所售出的子女数月已有十余万人,“妻妾姊妹贩鬻他方,故各村止有男而无女,所存者不过一二”。

清朝后期,山东人口剧增,居高不下,土地不负重荷,成为典型的“狭乡”。人均占有土地量由乾隆年间的七八亩变成二三亩,在东部地区更是山多地少, “山峦海滩,开垦无遗”。据《清代山东田地数》一文说:“山东耕地面积一直在九千万亩到一亿亩之间徘徊,人均耕地面积由顺治十八年(1661)的8.34亩降到光绪十三年(1887)的3.34亩。”

另外,山东地区土地高度集中,土地的占有关系畸形发展,又加剧了人多地少的严重性。在山东一些县,人口不到10%的地主占有全县70%的土地,有相当一部分贫民根本没有土地。省内耕地根本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外出谋生成为群众不得不选择的生存之路。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4张图片

二、肇基秦中

在灾荒面前,山东难民大多走了关东,一部分到了河北、山西,一部分下了“南湖”。还有一部分来了陕西。后者与当时在关中为官的山东籍官员焦云龙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他的积极引导和推动,才逐步形成了著名的“闯关中”移民运动。“齐、豫、楚三省客民来著籍落业者,皆自公始。”

清政府陕西当局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关中经济,保证田赋来源,在战乱和灾荒之后采取了积极的移民政策,组织流民开始复垦土地。但起初的迁来者主要是陕甘两省流离失所群众和南山一带的流民,光绪四年(1878),焦云龙时任三原知县,招徕湖北、河南、山东移民积极来陕。他致信山东乡亲,鼓励他们迁陕垦殖,丁忧期间又亲自动员。就这样,山东青州府、济南府一带的一些难民,纷纷肩挑车推,携儿带女来陕谋生,落居渭北一带,拉开了这场持续60余年的大移民序幕。从那时候起,一批又一批的山东移民怀着“不到陕西不罢休”的意志和“到陕西吃饽饽”的梦想来到了关中。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5张图片

1916年谭家堡谭际俊的《自诉一生》,记述了1897年来陕经过

《焦云龙遗集》有其三原任上所作《拓垦》一诗曰:“满目蓬蒿状惨然,堪怜沃壤变荒田。招徕开垦捐牛种,坐卜仓箱取万千。”原诗后有按语:“筹万金施散耕牛、籽种,齐、豫、楚三省人至,荒地遂成沃田。”《三原县志》载:“光绪五至二十年,知县焦云龙、刘清藜曾先后招徕山东、湖北、商州等地居民迁入本县。其时,县衙对移民采取了优待政策,除分给每户一定数量的耕地(每户三十亩)外,还贷给耕牛及其它实物,又酌减额定岁亩银两,给移民以生息机会,全县人口数量大增。此次移民时间较长,由少数迁进到成批迁移,历时约15年,迁入总人数估计接近两万口。”1991年《临潼县志》载:“历经战乱,本县渭北人烟稀少,清末由山东、河南迁来移民者乡乡都有。”这段历史从迁出地的文献中也可以得到印证。1935年出版的《续修莱芜县志》卷一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乡民徙往山西、陕西者万余家。”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6张图片

1909年谭家堡老秀才李知经给昌邑老家亲人的书信

这次移民活动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时期,前后长达60多年。迁入阎良地区总人口有7000人左右,以光绪中晚期迁入的最多。涉及迁出的山东县市有20多个,以益都、寿光、淄川、莱芜、昌邑、高密、临朐、安丘8县移民居多,另外还有曹县、郓城、桓台、沂水等县少量移民。阎良周边的富平、三原、临潼、蒲城等县山东移民的迁出地与阎良地区情况基本相当,三原、泾阳、大荔县以山东菏泽地区灾民较多。

山东移民迁入陕西大致分为“穷逃”和“富逃”两种。所谓富逃是指套着马车来的,穷逃则是推着独轮车、担着担子来的,当然大多数属后者。富逃者是抱着创业目的来陕的,就像今天的下海一样;穷逃则完全是为了维持生计,万般无奈而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无论是富逃还是穷逃,都要经过三四十天的艰辛跋涉。来陕的路线分为南线和北线,南线是经过菏泽,穿越河南从潼关进入关中,北线则是从山西南境在永济过黄河进入渭北地区。山西境内也有不少山东人,有的和关中山东移民同宗同族,就是来陕途中留下来的。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7张图片

早期山东庄草房

关中山东庄的分布以阎良、三原、临潼、富平、蒲城为中心,另外高陵、大荔、临渭区、眉县、未央、淳化、耀州、兴平都有分布,陕北的富县、黄陵及甘肃的正宁、西峰也有少量分布。笔者在编纂《关中山东移民》工作中,对本区及周边山东庄进行了统计,关中地区山东庄总计约400多个,人口达30多万。

山东村庄的最初形成有着明显的地缘特点,大多是同一地区的移民聚集成村。以阎良区为例:如小良、、马家庄、屈家庄、莱芜庄,是以莱芜移民为主的;农兴村、赵家庄、两镇堡、西三合,则以青州籍为主;金佛寺、邰家、解家、刘家村,是以高密籍移民为主。移民大多有亲戚关系,而且是亲戚套亲戚,关系十分复杂,所以在山东庄说话要特别谨慎。

山东庄的命名有着明显的移民特点。最初来陕的移民少,也没有城墙,所以只能称庄子。定居在那个本地堡子旁边就叫**庄子,如乔家庄子、安家庄子等。后来人口逐渐增多开始有了自己的村名。有的以原籍县名、村名命名,如长山村、莱芜庄、兴旺庄;有的以姓氏命名,如谭家堡、刘家村;有的命名带有美好愿望,如兴隆、复兴、太平、安乐等;有的则与基督教有关,如福音村、奉真村(讹化为奉镇);有的以人名命名的,如王四庄子、张老五庄子;有以居住地附近的建筑命名的,如金佛寺;其余多以“合”、“和”字组成,如三合、中合、广合、聚合、仁和、中和等。

三、生存发展

“包子山,馍馍岭,要吃香油用手捧。”“西安府,好碾子,一天三遍大卷子。”山东移民当年就是听着这样的民谣来陕西谋生的。他们来到人地两生的关中,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谱写了“闯关中”的传奇。

择土求生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山东移民来关中后,有的经过几次搬迁才最终定居下来,有的同一户族却分居好几个县域。如阎良区武屯镇新民村朱家、关山镇山陕村石家都是经过四次搬迁才定居下来的。蒲城县三义村刘福谦祖籍青州,祖父于光绪四年(1878)来陕,最初住在今阎良区武屯镇敬家堡的清河边,1909年迁往蒲城现址落居建村。

山东人有尚武精神,勇敢无畏,敢于对抗土匪。当时关中地区的土匪活动较为猖獗,为了有效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今阎良区的谭家村、刘家村都筑起了高大的城墙。谭家村的武装力量甚为强大,解放后全村上交的枪支弹药就拉了两大车,其中短枪120多支、长枪150多支、机枪1挺。

山东移民来陕后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00年陕西大旱,一次是关中十八年年馑。在这两次灾荒中,山东移民和当地人一样受尽了恓惶,卖儿鬻女,流浪乞讨,或逃荒南北二山,或回原籍度荒。特别是民国十八年年馑,有的移民到陕西宜君、甘肃正宁一带度荒几年方还。当时临潼县栎阳镇一亩地只卖1元,一座房仅售十几元,竟没人买。蒲城县翔村乡六合村刘氏(1918年生)说,1929年,他母亲把她和妹妹留在陕西当了童养媳,母亲带着弟弟回了山东,从此再未见面。另外,1926年,刘镇华围攻西安时,其部下麻振武进攻渭北,渭北人民饱受土匪式军队的侵扰,百姓对其深恶痛绝。还有1932年的虎列拉(霍乱)瘟疫中,也死了不少人,有的村子死了人,无人敢下葬,均怕自己被传染瘟疫。

初期来陕的山东人中,不少直接从官府和当地人手中无偿获得了土地,有的在当地人家中扛活,和当地人结亲,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时期。最初他们住古庙、戏楼、窑洞、地窝子,后来才有了三根椽、五根椽的草棚,瓦房在那个时候很稀少。民国时期的山东庄除谭家村、三合村、刘家村、复合村等少数几个村外,绝大多数没有城墙,屋舍破烂,布局散乱,一眼就能认出。后期来陕的山东移民虽然无法直接获得土地,但有先前来陕亲友打下的基础,他们来陕后就有了依靠和落脚点。他们通过给先来的移民或陕西人家扛活做工,攒钱置地,最终定居下来。

实事求是地讲,山东移民的生活,在抗战以前同陕西的本地人一样,遭受两次大的自然灾害,日子十分艰辛。根本好转是抗战以后,华北、东南沿海先后沦陷,山东庄的的织布业等手工业蓬勃发展,为其生活好转改善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令本地人刮目相看。抗战时期,以阎良谭家村为主的山东移民的织布业发展迅猛,时有铁织布机近400台,闻名西北,有“西北银行”之誉。织布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复苏,在山东移民奋斗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山东移民对土地看得很重,在陕西打拼,挣点钱就买田置地。有的家在灾荒之年领了救济粮款,便趁地价便宜而赶紧置地。有些家族来陕时一贫如洗,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有了土地一百多亩。

山东移民善于多种经营,除了种植业外,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吊粉条、吊挂面、榨油、织布、做豆腐、编制草圈、烧瓦罐等都成了他们谋生致富的重要途径。那时候出现了香油村、豆腐村、粉条村,和现在的一村一品甚为相似。大荔县的黄河滩地适合种植花生,这里民国时期的榨油业很兴盛。据《大荔县志》载:“落花生,种者愈多,山东客民取以榨油,民初油坊增至四五十家。”

山东人的创新意识很强。改革开放后,他们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阎良的谭家村搞起了服装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服装村;官路村靠近石川河,大多是寿光移民,原籍有种植蔬菜的历史,他们扩大大棚蔬菜种植规模,并从原籍引进作务技术,对当地瓜菜种植产生重大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不少山东村庄发展奶牛养殖、甜瓜种植,这几年又成立农业合作社,有力地带动了阎良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关中400多个山东庄中,有不少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闻名周边。如阎良的谭家村以餐饮、服装而著称,东来村因粉条加工而闻名。三原县的大李村搞起了香油加工而闻名全省,号称 “中国香油第一村”。高陵区老屈庄子以宰羊、收购羊皮为主业。富平山东庄的豆腐、粉条也很有名气。蒲城县六合村依靠地理优势,在家门口办起了“六合生态园”,山东饽饽被开发成了礼品,备受顾客青睐。

四、 文化融合

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人口的迁移,必然带来文化的迁移。山东移民来关中的一百多年,带来了齐鲁文化,和陕西本土文化实现了融合发展,出现了 “合而不同,融而不化”的特殊现象。

山东移民保留了原有的语言,这和他们独自成庄、迁移人口众多、山东庄互相通婚、和原籍联系密切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之前,山东人和本地人通婚的较少,使山东方言得以很好保留。改革开放后,土客通婚增多,加之学生在学校接受普通话教育,遂使山东人的这种方言岛逐渐缩小或消失。山东移民的第四代大多掌握山东方言和陕西方言两种方言,在村里说山东话,在外遇到老乡说山东话,遇到本地人说陕西话。第五代、第六代说山东话的就越来越少了。但作为谭家村、东三合这样大一些的山东庄,嫁入的本地媳妇则被 “同化”,也学会了山东话。从大的趋势来看,山东移民的方言岛必然要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山东人过春节、清明等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与当地人明显不同,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如清明节吃大饼卷鸡蛋,春节祭家堂。这些文化对当地人影响很大,谭家村的大饼餐饮发展迅猛,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常有外地人来此吃大饼、听鲁话,感受异乡的齐鲁文化。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8张图片

山东人从老家带来的家谱

谱牒文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山东移民中保留很好。解放前,山东原籍有的地方续修好族谱,就托族人给客居关中的同宗捎来。有的移民怕来陕日久年深,找不到老家,还回到老家抄写族谱或墓碑。“文革”中大多数家谱、家堂被收缴焚毁,但山东人的根祖文化意识终没毁灭。改革开放后,他们与原籍宗亲取得联系,再续修族谱。据初步统计,阎良地区山东移民中的家谱在80部以上,这些家谱为研究人口、军事、行政区划提供了珍贵资料。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9张图片

富平山东庄清末天主堂匾额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10张图片

清末山东地图

山东移民在宗教信仰上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天主教在明代晚期传入陕西,但在方志中没有发现阎良境内在山东移民迁入前的天主教活动记载。阎良境内的天主教、基督教都与山东移民有关,这些教堂都分布在山东村落。民国时期,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教育、赈灾、医疗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当今他们坚持爱国爱教,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正发挥着积极作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以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很好贯彻实施,不少教堂得到恢复重建。

崇文重教在山东移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移民信教的的较多,清末至民国时期,基督教、天主教在一些山东庄办了教会学校。1891年,英国浸礼会在三原福音村就建起了崇真书院和美丽书院,后合并为崇美中学,为周边培养了不少英才。蒲城县八福村的中学也很有名气,阎良的一些学生也去那里上学。山东人思想解放,早在1923年,今阎良区关山镇山东移民办起兴旺小学,开启了当地女子入学的先河。谭家村在解放前就出了几个大学生,武屯镇房村西组的杨家一族就走出了14个大学生。

山东移民尊祖敬先,在丧葬方面还保留了原籍的一些习俗。如高密、昌邑移民后裔中至今还有出殡前天晚上“发盘缠”、上新麦子坟、过九年的习俗。平安堡的莱芜移民还有正月十五到祖坟上上灯,秦家村还有上元节到坟地祭祖的习俗。

山东移民注重学习吸收陕西的优秀文化。在多年的融合发展中,他们不仅学会了陕西话,还学会了吼秦腔。在阎良的谭家村、宝合村就有不少秦腔戏迷。秦腔名家、国家一级演员焦瑞霞(祖籍昌邑),全国戏曲梅花奖得住任小蕾(祖籍莱芜)都是从阎良走出的山东移民后裔。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11张图片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12张图片

山东的饮食文化与当地文化也实现了很好的融合发展,使关中地区餐饮更具多元化。山东移民在面食制作上虚心向当地人学习,传统的清汤白面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本地人也接纳了山东的单饼卷大葱、咸鸡蛋、茄盒等齐鲁特色美食。在阎良的谭家村、孟家村、永合村三个山东庄形成了阎良城郊的三个重要餐饮区,安丘籍阎明的“光头佬”以经营麻辣兔为主、昌邑籍杨永深秉承祖传手艺,做得一手风味独特的羊肉泡、谭家村昌邑籍的孙建华创办了“山东大饼”饭店。他们各有特色,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临潼区徐杨街道兴隆村的山东移民后裔还开了以经营剪刀面为主的“山东大院”,蒲城县六合村的张久灵创办了 “六合生态园”,特色迥异,享誉一方。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13张图片

山东村的传统美食——“鸡扎

山东移民来关中100多年,和关中本地人实现了很好的融合发展,成为移民史上不多的典范。

五、游子英才

山东移民后裔中人才济济,英才辈出,成了这个群体的骄傲。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14张图片

英才部分,抗日名将许权中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不乏山东移民中的仁人志士。临淄籍的许权中,早年参加陕西靖国军,后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西安事变、抗日战争,1943年被胡宗南派特务杀害。阎良区聂家村的王智德从1933年就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入党,建国后担任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在考古领域,阎良出了武伯纶和李仰松两位杰出人物。武伯纶先生祖籍山东青州,生于关山镇东兴村,是陕西考古界的泰斗、文博大家。李仰松祖籍寿光,生于官路村,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考古学家。

文化领域,更是人才荟萃。昌邑籍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焦瑞霞,在戏曲界享有盛誉。莱芜籍的任小蕾还荣获了中国戏曲梅花奖。昌邑籍著名作家孙惠创作的小品《张三其人》被搬上了央视春晚。青州籍著名书法家马兴斌、昌邑籍著名书法家孙绪民都有很高知名度。

经济界有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宏远集团董事长翟慕政,西安市众天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邢延安(青州籍),永晓家具公司总经理傅小平(寿光籍)等,都是山东移民后裔中拼搏进取的优秀代表。

教育界有青州籍江秀乐,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青州籍马建,现任长安大学校长,在陕西教育界享有很高声誉。

农业方面,昌邑籍移民后裔、西安道萌生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建强已经成为一面旗帜,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被陕西省农业厅评定为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

阎良周边区县的山东移民后裔中也不乏各个时期的优秀人才,同样值得我们骄傲。渭南市临渭区的全国劳动模范、植棉能手张秋香;三原县走出的著名教育家王子元、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刘德才少将、中国现代中兽医学奠基人于船、著名导演吴天明;高陵县的抗日烈士袁鸿化;临潼区掩护过刘少奇同志的的革命人士杨宜翰、郎瑞亭;富平县的鲁思诚少将、解放军南京空军副司令员姚恒斌;蒲城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元树德、在方志和诗词方面颇有建树的刘福谦;大荔县的西北武术学院院长韩鹏;耀县走出的中国水运史研究专家莱芜籍移民后裔房仲甫等,他们都是山东移民后裔的优秀代表。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15张图片

从老家带到富平的舞龙表演

六、 深远影响

近代以来,大量的山东移民迁入关中,不仅缓和了山东人地矛盾,原籍留居者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所提升,人地矛盾有所缓和。而其更为重要的是,山东移民迁入关中,对关中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促进了当地村庄的重构,改变了当地人口来源结构。山东移民的迁入,充实了当地人口,完成了当地的人口重组。据统计,关中地区山东庄有400多个,人口30余万。山东移民人口密度最大的阎良区现有山东村庄90多个,占到村庄总数的28%,形成了山东村庄和陕西村庄相互交织的布局。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16张图片

陕西最大山东庄————阎良谭家堡

二、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复苏。山东移民的迁入,对灾后关中地区农业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他们开荒种地,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发展手工业,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关中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繁荣,为恢复和保持近代关中地区的富庶繁盛起到了重要作用。山东移民重视棉花种植,为重新奠定关中产棉区的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17张图片

昌邑网站站长李发宁在蒲城山东庄采访

三、实现了文化融合。山东距离陕西虽有千里之遥,但山东移民的迁入给关中带来了齐鲁文化,使得陕西人对山东文化不再陌生。山东人在经济、文化方面也影响了本地的陕西人,他们带来了基督教,改变了当地的信仰结构,带来了齐鲁饮食文化,使关中的餐饮文化多元化;陕西人在农业方面的技术也影响了山东移民,当代的山东移民后裔在农业种植和养殖方面对陕西人起到很好的带动了推进作用,两种文化实现了融和发展。
关中山东移民历史文化概述 第18张图片

2016年2月,潍坊电视台、昌邑之窗记者来阎良三合村采访

四、促进了陕西和山东的交流。自从山东移民迁入关中后,为陕西和山东两地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两地的联系一百多年来未尝中断,愈加密切。近年来关中的一些山东移民后裔到山东学习蔬菜、果树种植经验,两地宗亲寻根联谊互动密切,陕鲁媒体人相互往来,互相宣传等,不断促进了秦鲁两地往来和交流。

五、形成了特有的“闯关中”精神。百年沧桑,百年巨变,山东移民形成了“勤劳拼搏,坚忍不拔,锐意创新,崇文敬祖,诚实守信,重情尚义”的山东移民精神,这种精神谱写了山东移民闯关中的传奇,改写了关中的历史。

六、为当代移民提供了借鉴。事实证明,山东移民来关中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移民范例,对当今的移民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洁在《关中山东庄移民百年史迹与生聚现状研究》有全面总结。

山东移民来关中,是近代陕西的一件大事,对关中经济文化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山东移民文化作为阎良及周边地区的特色优秀文化,近年来受到学者和西安电视台、莱芜电视台、《西安日报》、《鲁中晨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对于这样的特色文化我们要发扬光大。另外,做好山东移民历史研究,对于做好当今的移民工作,调控人口稠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愿更多的学者、文史爱好者和有识之士参与进来,共同推进关中山东移民的研究工作,为传承和发展这一特色文化,为了将陕西最大山东村——谭家村建成山东移民的的精神家园,建成闻名西北的“齐鲁文化小镇”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堪培拉大学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下一篇:归化球员也限薪!中国足协一视同仁 未来中超将扩军至18队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孤單de天蝎座 发表于 2019-11-24 10:38:3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姓吕的家谱你那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7-8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