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为什么欧洲古建筑多为石筑,中式建筑多用木头?

[复制链接]
74321 20
若兰心栖 发表于 2020-2-28 02:56:5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欧洲古建筑多为石筑,中式建筑多用木头?


下一篇:未来疫苗护照会是常态吗?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Assassin_roger 发表于 2020-2-28 02:57:2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其实挺大的,一起往回走着看看顺便捋一下建筑史吧,也希望大家交流指正。(多图预警。)
    不问是不是就问为什么,其实如果简单说个结论也不是不可以——“希腊的锅不小”,既然奥运会了,那就把这一片的来源弄一弄。
去雅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帕特农神庙可以2000多年立在那里,可是我们连唐代的古建筑都是凤毛麟角了,难道真的是西方人就是天赋异禀比我们的建筑都“高级”?

我们都知道欧洲的文明源头是古希腊,可能很多人对这句话一听而过了,实际上毫不夸张的说欧洲绝大多数的文化都是从古希腊发源的,甚至说没有古希腊就没有现在的欧洲,所以无论希腊如今再不堪,从某种程度来说欧洲也没法放弃这个和安徽省差不多大现在还穷的要死的地方。

不过听到所谓的“文明古国”里,并没有古希腊文明的存在,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希腊有多年轻,而是因为希腊其实并不是一个“原生文明”,作为一个海洋性很严重的商业民族,它很大的受到了东边的赫梯王国、两河流域(亚述、巴比伦),南边的埃及的影响,我们来看一下图。
 第1张图片
图 次生文明希腊文明(这里包括克里特文明。),我们发现希腊加上克里特岛形成了地中海上最方便的一个“中转站”,而周边的文明又太发达,赫梯王国是最早发展出铁器文明的国家,古埃及和巴比伦就不用赘述了,所以说希腊的先天优势或许真的比我们要好得多。

    作为世界最早文明发祥地的两河地区,这地方非常的干旱(过去还好一些,现在全是沙漠了。),多亏了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滋润这地方才有了发达的文明,所以森林资源极其宝贵的他们早期用夯土进行建筑的搭建,不过这地方再干燥也不至于一点雨也不下,所以和烧制陶器一样,他们把泥土掺上植物的纤维做成泥砖,有些时候为了防水还会烧成釉面砖,所以很快在两河流域就出现了砖制的建筑。

 第2张图片
图 苏美尔人在用黏土制砖,旁边还有人在用弄黏土盖房子。

所以说地理条件造就了苏美尔人只能用这模式来修建建筑,而砖的出现让建筑的强度和高度极大地增加,所以终于在两河出现了这样的建筑——
 第3张图片
图 随着农业的发展,前3000年前开始这边的“乌尔城”就开始空前繁荣,随着城邦的发展,集权的奴隶社会开始兴盛,这边终于可以利用民力来修这种祭祀神明的大型建筑了,这个是大约前2000年建造的“齐格拉特神塔”,也非常有名,一般也叫乌尔金字塔。

话说回来,同时代的我们还是传说中的夏朝,如果按照现在一般认为的“二里头遗址”来说,我们的建筑大约是这样的。

 第4张图片
图 二里头遗址的想象复原图,我们这边和两河比起来,树木实在是太多了,而大量的降雨也使得我们不得不修建坡顶的建筑,所以用茅草和木材搭建的住房就出现了。

    所以也不能说这时候我们的建筑就一定要比人家低级,只能说确实是不同的自然条件滋生了不同的文明,只可惜到了现在这二里头只剩下夯土堆和殉葬坑了,论起持久度,西方那些国家不知道比我们高到哪里去了。

不过收到两河流域很大影响的埃及,搞出了更神奇的建筑模式,这一下就影响到了希腊了。

埃及的自然条件和两河差不多,本来也受到这边的影响用泥砖来制造建筑,只不过埃及在上下两部统一之后,法老集权下的埃及比起天天内斗的苏美尔人厉害太多,所以人家能调动的人力物力在那个时代也没谁能比得了,所以等到法老左塞尔的时候,就希望来修一个能象征自己王权的巨型陵墓,所以在一个名字载入史册的工程师——伊姆荷太普的带领下,他放弃了泥砖,开始在西奈半岛采石灰石进行建筑搭建,这样一来整个建筑的高度被大大增加,这样一来第一个金字塔——阶梯金字塔就出现了。
 第5张图片
图 阶梯金字塔(左塞尔金字塔)。

这一来可倒好,整个埃及刮起了狂建金字塔的风暴,这种石头建的建筑简直是持久又壮丽,所以到了法老胡夫的时候就像修个前所未有的大型金字塔,事实证明后来这个也是后无来者了,他已经不满足于石灰石,想搞出点更硬的东西过来。

埃及周边基本都是大沙漠和石灰石为主的山脉,没有那么多硬石头,最后法老宁可从埃及南部的阿斯旺800公里运来花岗岩,而采集石头的技术也是很神奇,他们把石头凿出裂缝把木头插进去然后灌水,等到木头一膨胀,石头就裂开了,总之这么一来更为庞大的胡夫金字塔就建成了。

不过说到采石头这个阿斯旺,这地方的好处在于,是真的有山有水。
 第6张图片
图 阿斯旺大坝,可以看出来这边就是不缺石头。

等到埃及的中王国后的混乱时代,埃及南部的大祭司权利越来越大,象征祭司权利的神庙开始大量修建,等到新王国时期的很有名的一个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时代,人家就在阿斯旺这边建了一个极大的神庙——
 第7张图片
图 阿斯旺的阿布辛贝勒神庙。

    可以看出来这何止是石头建筑,直接就在石头上凿了个神庙,按照埃及人的信仰,神可是要保持神秘感不能常年见光的,除了一个精心计算的小门之外,里面搞了非常多的柱子象征神的威严,其实也就是这种建筑,对后来的希腊建筑有了极深的影响。

但是曾经的希腊建筑是这样的——
 第8张图片
图 希腊的迈锡尼宫复原图。

我们发现这东西和后来我们熟知的希腊建筑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大多都是木质,这一点和我们是非常像的,毕竟希腊不像埃及和两河那么缺木头,他们仅仅是比较缺地盘而已,所以说希腊早期的建筑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木质结构,旁边一般也都是泥墙。

以这个迈锡尼宫为例子,古希腊早期建筑最常见的就是木造的“井字梁”,在上面修木梁架和木柱承重,为了让市内散发点活力,里面还有大量的彩绘,而地面一般就铺上大理石,希腊到现在也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大理石产地之一,所以说希腊不仅仅不缺木头,石头人家也不缺。
 第9张图片
图 希腊北部的最高山——奥林波斯山,当然了这个山也承载了希腊太多的梦幻,它带着人文的光辉一直走到了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但是后来希腊在迈锡尼文明覆灭、多利亚人入侵之后,走出“黑暗时代”的希腊开始发展了经济,走向了“共和”,不断地受到埃及影响的希腊开始出现了大批量的石造建筑,尤其是希腊进入到古典时代之后开始有了和埃及一样修建大型神庙的习惯,而把神庙搞的密不透风,搞一堆柱子的特性,也是受到了埃及的影响。

只不过,希腊学埃及的东西,却把自己原来木造建筑很多技法直接搬到了石头建筑上。
就拿最喜闻乐见的帕特农神庙举例子。
 第10张图片
图 帕特农神庙。
这东西看着雄伟异常,实际上石材虽然纵向称重性能很好,但是横着的梁就非常脆弱,再加上受到埃及神庙的影响,所以不仅仅是外面,里面除了放神像的地方以外密密麻麻的全都是柱子,整个建筑的透光性是很差的,而这个柱子学名叫“多立克柱式”,这东西原来就是希腊的木头柱子变过来的,一种说法认为——曾经希腊建造木柱子的时候往往是一堆木头一层一层拼起来的,但是这样一来就非常不美观,后来建筑师就在这木头柱子上刻上纵向的“凹槽”,整个木头柱子就开始美观起来,虽说后来换了石头就用不着这个了,但是习惯却保留了下来,而柱子的上方也是放上曾经木质板演变过来的一层层的石制柱头。
 第11张图片
图 多立克柱式,从原来的迈锡尼木柱演变过来。
后来希腊人不满足于照搬木头柱子,就逐渐发展出了带着植物纹样的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第12张图片
图 从右到左分别是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

而不仅仅是柱子,上面的结构也是木质结构变过来的,我们来看这个。
 第13张图片
图   柱子上面的楣梁、中楣、和飞檐。
在中楣的地方我们会发现有好好多带着两个凹槽的石板,这玩意叫“三陇板”,曾经也是一种作为支撑结构的木板,后来希腊“石头化”了之后,也就直接把这玩意变成了石头的。同样受到埃及的影响,大量的雕刻开始出现在希腊建筑上,而石材往往是雕刻最好的载体,希腊终于和木造越行越远。

 第14张图片
图 分析一下古希腊建筑的构造。

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系列的结构都有着很明显的木造建筑痕迹,横梁、飞檐这些曾经都是木造的代表结构,结果石头的梁又没有木材那么好的张力,所以相对东方的建筑来说,也不能说这种东西一定就有多好,但是唯独不同的是,无论是埃及的神庙还是希腊的神庙,这种宗教性质的建筑都是希望这种东西能永久保存下来的,而我们的上古时代别说永久保留,光商代迁都都快迁成游牧民族了,建造这玩意简直毫无意义。

但是对于东方来说,与其信仰虚无缥缈的神,注重祖先崇拜的大王皇帝们唯独希望永久保存的就是自己的陵墓,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的石制建筑,基本都是帝王贵族陵寝。

 第15张图片

图 山东沂南的汉墓,其实这个风格已经受到希腊的影响了,我们往往不要小瞧文化传播的力量,所以说我们不是没有石头建筑,只不过都给弄地下去了o(╯□╰)o,而同样,在佛教兴起之后,大大小小的石窟,砖制的佛塔,其实也是这种“永久保留”思想的延续,而这些大工程往往都是靠信仰支撑的。

    有人说希腊怎么影响到中国的,其实当年雅典、斯巴达等衰落后,马其顿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一路打到了阿富汗,整个西中亚洲开始希腊化的进程,我们要知道这国家可是和我们接壤的,后来汉武帝西征干掉了一个在阿富汗北边一个叫做“大宛”的国家,一般认为这个国家的名字就来源于希腊的城邦“爱奥尼亚”,所以希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就连曾经辉煌的埃及也被亚历山大大帝收到了自己的地盘里,变成了逐渐希腊化的“托勒密王朝”,所以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希腊已经后来者居上了。

希腊西边过一道窄窄的海峡,就到了传说中的“亚平宁半岛”,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意大利半岛,半岛上的一个小城邦罗马开始不断学习希腊的先进文化,终于统一了这个地方的“伊特鲁里亚人”(听着有点像意大利哈。),随后就开始疯狂扩张,最后没想到竟然把亚历山大塑造的希腊帝国们一窝全吞了。

    我们看到罗马的崛起过程和发展过程简直和希腊太像了,同样都是经过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等等,就连后来罗马的神话都是山寨的希腊神话,所以建筑就更不用说了,其实罗马可以说是希腊的最好学生之一,西方也有句话叫“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不过唯一不同的是,意大利半岛的人们不是很喜欢希腊人们疯狂的使用大石头,罗马这地方大理石是不多,但是火山灰是贼多,我们都知道的罗马帝国庞培古城就是被维苏威火山给埋了,所以罗马开始发展出用火山灰、石灰、砂土调制出来的“混凝土”,所以很快罗马人他们把从两河和赫梯(又是他们)传过来的“拱券(xuan)”技术发展起来。
 第16张图片

图 罗马拱券,这个就是拼起来的楔形拱石,这结构真是极好的,你看这石头根本掉不下来。
可以说这是个非常大的进步了,比起木质结构演变过来的一整块的石头的大梁,这种东西直接就弥补了横向石料的缺陷,大家熟知的罗马斗兽场就是这玩意。
 第17张图片
图 罗马斗兽场,其实仔细看下这个东西的结构还是希腊神庙的结构,柱子都是搬过来的希腊柱式,第一层多立克,第二层爱奥尼克,第三层科林斯,只不过加了拱券搞成了柱墙,又变成了希腊后期已经有的圆的趋势,拱券的应用终于让希腊建筑发展到了个新高度,这样一来木质的道路肯定是回不去了。

    当然了,密集的罗马城加上奇葩的地中海气候造成的火灾频发也是罗马不可能大规模使用木造建筑的原因,熟悉罗马历史的应该知道,这地方动不动就来个大火,甚至在罗马在公元前就已经有很成体系的消防系统了,当年罗马前三头同盟的克拉苏就靠救火发的家。
而同样,我们这边的季风气候加上黄河动不动就改道泛滥,石质建筑对于我们来说成本太高,更何况对考古有点了解的应该知道,华北平原毕竟是个黄河带来泥沙沉积出来的平原,历史一路走来千米厚的黄土下有着一座座古城,所以石质建筑在这里根本得不到永久性的保证。

相反你看东方的墓葬,还是带着拱券的,这技术在西汉成熟,一般认为也是丝绸之路从西方带来的。
 第18张图片
图 从战国到汉的大墓发展,我们把这技术全用这里了。

好了我们继续,后来在这个的基础上,罗马又发展出来用混凝土浇灌的——穹形拱顶。
我们来看个例子。
 第19张图片
图 罗马万神庙。
这玩意前面的“门脸”明显就是山寨的希腊神庙,但是它却不像希腊一样再搞那么多柱子了,而是在后面直接修了个大罐头,上面的穹顶完全都是拿混凝土浇灌的,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人家确实是在不断进步的。

可是我们东方仍然坚持自己独立发展路线100年不动摇,相比于西方的拱券,我们终于在汉代发展出了成熟的“斗拱”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很好的保证大型建筑的稳定,所以我们也就和石质建筑渐行渐远了。

 第20张图片
图 斗拱,我们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建筑房檐下面都能看见这玩意,那个方的小梯形块块叫“斗”,那个弯的东西叫“拱”,一层一层的斗拱结构可以支撑非常巨大的铺着瓦片的房顶,所以说这个技术出现之后,我们的建筑结构就相对定型了。

其实如果对于建筑来说,我们东方更注重的是结构本身的美,而西方更多注重的是建筑上面的艺术加工,但是木造建筑却限制了建筑的形态和高度,并且装饰一般也只能通过平面的彩绘来表现,其实从某种程度讲,这也是我们经世致用的“意象”思想和西方徘徊在抽象和具象之间的思维的根本不同,相对于仰望星空创造伟大,我们更愿意和谐的生活在一草一木里。
    我们看个例子。

 第21张图片
图  日本的唐招提寺,东方的建筑形式慢慢固定成下面是柱,然后上面是斗拱,最上面一条一条的东西叫做“椽”(音船),柱子和柱子中间靠“乳栿”(fu)保持稳定,成熟的木造榫卯系统让人惊叹,但是从另一方面也逐渐的僵化了。(盗图我会诛你的。)

其实话说回来,你看希腊神庙的复原,上面还有用石头做的假椽头。
 第22张图片
图 希腊神庙复原,仔细看房顶的椽头,明显也是用石头仿的木造建筑构造。

    我们古代的建筑工匠往往都是一代一代身口相传,工匠的社会地位还不高,往往都是靠着经验和熟练的手艺进行建造,这样一来就失去了理性和标准化的考虑,要不是后来宋代官方修订了一本《营造法式》(想了解中国建筑一定要看这本书。),我们都很难找到系统的进行古建筑描述的书籍,从唐代之后,宋代直棂窗大量变成了格子窗,明清的时候窗子的花纹就变得更繁杂,而清代的时候因为柱体墙体称重能力的上升,斗拱更是蜕变为装饰为主结构为辅的东西,可以说我们的建筑工艺虽然也有发展,但是总体来说路线或许走入了一个岔道。

而西方的建筑却在石材建筑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商业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匠人也有了更大的空间,所以终于,穹顶的2.0版本终于在发达的东罗马区域出现了——
 第23张图片
帆拱,我们能看出来原来的那个万神殿的穹顶就是个大罐头,连开个窗户都不行,所以拜占庭也就是东罗马一带就开发出来了这玩意,十字交叉的拱券形成了更为美妙的结构。

我们看个例子。
 第24张图片
图 圣索菲亚教堂,随着罗马的衰落,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兰敕令让罗马开始彻底基督化,拜占庭就用这个最先进的技术修建了宏大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只不过这东西随着后来匈人和日耳曼人的入侵成了罗马帝国的绝唱,后来东罗马被土耳其彻底灭掉,这大教堂,就成了,清真寺。(某度搜个图,前10个都是土耳其旅游的推广。)

 第25张图片
图 圣索菲亚大(qing)教(zhen)堂(si)的内部,可以明显看到帆拱的结构。

后来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给推了,古典时代正式结束,欧洲进入“中间期”,蛮族征服先进民族的后果往往只能被同化,但是这群蛮族又不想完全沦落,就开始把罗马人新皈依的基督教更大的利用了起来,一种以罗马建筑为基础的极其崭新的建筑开始发展了起来,因为神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教堂开始兴建,而蛮族在学习罗马建筑的同时,按照自己的建筑模式往往把建筑物弄得更加的高耸,把拱券和柱子都弄得粗大厚重,这样就有了所谓的“罗曼式建筑”,虽然还叫罗曼,但是却把罗马的东西改造的不伦不类了。  第26张图片
图 德国的罗曼式的施派尔主教座堂,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建筑都厚重了很多,称重结构大多已经是墙体和拱券,房顶往往都是拱券发展过来的穹隆,里面还有木造的结构。


而罗曼式建筑发展到最后,就可以说在西方建筑史上都是少有的高峰了——哥特式建筑,其实我们看一个晚期的罗曼式建筑,就已经非常雄伟了。

 第27张图片
图 比利时的圣母主教座堂,晚期罗曼式建筑,但是却已经有后来“哥特式”的影子了。


    教会和封建领主控制的欧洲,越来越喜欢修代表最高神权的教堂,前面也说过,宗教味道越浓的地方越容易修永久性的大型建筑,哥特式建筑就是这么出来的,哥特本来是日耳曼人的一个部落,不过这群人战斗力比较强悍所以就很出名,日耳曼人学习了罗马的建筑工艺,开始在帆拱建筑的基础上,更大规模的加大内部空间,他们不喜欢昏暗的内部,最后甚至墙壁都大量镂空,但是这样整个建筑的就很难保持稳定,于是他们直接把结构发展到了外面,向外增加了外面的拱券,这也就是所谓的——“飞扶壁”

 第28张图片

图 很多结构都露在外面的哥特式建筑,以后发现这些东西,我们发现拱券的样子变得也越来越夸张(但是基本技术还是罗马的那种),这种尖尖的造型如同火焰一般,仿佛直接可以和天堂对话。

(有一种看法哥特式可能受到日耳曼人原来住的尖顶木帐篷的一定的影响。)
 第29张图片
图 哥特式的巴黎圣母院,可以明显看到那个飞扶壁。(看这个巴黎圣母院就会发现,也不是所有的哥特式一定偶有那种戳死人的尖顶,但是看到飞扶壁和尖尖的拱券,基本上就和哥特式有关没跑了。)
所以正是因为窗棂、造型等的不一样,哥特式后来也发展出上图一样圆圆的辐射状哥特式和看着就震撼戳人的火焰状哥特式,不过在这里就不多讲这方面了,大家可以关注我和我的专栏。
    不过无论如何,哥特式建筑都是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的极好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的很多建筑理念也是传承自哥特建筑的,这样一来结构的美感也都包含在了建筑中,可以说西方建筑的道路就越来越宽阔了。

而我们东方总的来说发展的路线是较慢的,不过也不是说我们一直都是用木造建筑了,当然这也并不是我们多么着急革新,而是,木材,不够了。

所以这样一来就在明代刺激了制砖业的发展,空心墙技术的发展让大量的建筑出现了两边砖砌“山墙”,这也就是在明代成为民间建筑主流的——硬山顶建筑。
 第30张图片

图 东方各种建筑类型,规格最低的基本就是第一个的“硬山顶”,这东西的承重主要是两边的山墙,北京的四合院也基本都是这个,甚至慢慢发展到后来,都会出现“无梁殿”这种玩意。

所以说我们是非常被迫的出现了砖制的建筑,但是明清的建筑样式已经越来越僵化了,我们会发现故宫虽然大气,但是总是缺少一点灵动,而且大型的木造建筑仍然是高级建筑的主流,我们终究延续了从商、西周一路过来的木造建筑结构。

而后来西方在文艺复兴的冲击下结束中世纪,这群人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旗号开始闹腾,一种神奇的复古风吹过来,人们开始拿已经很发达的中世纪建筑技术盖出古罗马样子的东西,一开始这东西被黑成“不规则的珍珠”,读音就是“巴洛克”。
 第31张图片
图 巴洛克建筑,明显看到古希腊古罗马的东西又回来了,但是明显做了很多的革新,尤其是后面的那个穹隆,虽然是罗马建筑的味道,但是结构早就是全新的了。

后来西方又走了个建筑更新的周期,所谓的“历史主义风潮”,这也就是所谓的“新古典主义”(比如白宫)、“浪漫主义”(宁愿叫这个新哥特主义)、折衷主义(哈尔滨一大堆)等建筑运动,古典建筑的元素加上了更多艺术家的革新,西方建筑反倒出现了更复杂的多样性。

总之到了这里我们也发现了,欧洲的建筑虽然变化多样,但是灵魂一直都是古典希腊罗马的灵魂进行创新和发展,希腊罗马在周边民族的影响下,大胆的进行自己的建筑革新,石材虽然加工较为困难,但是材料的特性却容易让这种材料建造的建筑发展的更为多样化,建筑可以在结构以及艺术性上都有自己的创新。

当然了,历史的进程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毕竟没有希腊和整个欧洲的大历史环境,建筑艺术也是在木造上自成一家,或许从希腊人突然决定用石头来模仿自己的木造建筑搞个大新闻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和他们分道扬镳了。

有时候想想,或许很多兴衰荣辱也都是必然,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筱碗冰 发表于 2020-2-28 02:57:51 | 只看该作者
 
3下决心回答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任何看到一座古建筑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回答起来却牵涉到太多的不同学科。

先占个坑,前段日子都在玩暗黑3,这几天稍微停一停慢慢补完答案,看看我这个业余爱好者能不能答好这个问题…

——————————今天是周末单位比较空,吃完早饭开搞——————————
首先来看看传统史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回答:
1.欧洲神权大过君权,宗教建筑是建造给神耶稣用的,因此必须不朽,所以用石头。因为用了石头,所以欧洲宗教建筑施工周期较长,不像中国一样随王朝兴衰而更替,像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都是穷几百年之功。
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是君权大过神权,宗教建筑首先必须满足皇室、君主的需求,比如祭祀、朝拜等等,皇上要祭祀修个太庙,皇上说:“朕可没功夫等你用石头慢慢把太庙垒起来,朕这儿一大堆祖宗的牌位等着入住呢。”
换了个皇帝,或者干脆改朝换代了怎么办?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李自成一把火烧了紫禁城,那下面上任的皇帝要有地方住啊,虽然我大清是东北出身,但皇上可不能在天安门广场前面搭个帐篷,等你慢慢把紫禁城修好,那当然是怎么快怎么来。
所以中国造建筑大多讲究施工快而实用,所以采用木结构的偏多。
2.事实上中国也有石构建筑,比如陵墓、石阙,大多数皇帝的陵墓都是从一继位就开始修,一修修几十年,不能停(一停就等于告诉皇上说你可以入住了嘛^_^),所以这些“地下建筑”也多为石构。
3、欧洲的民用建筑也多为木构,只不过经过战火和时间的洗礼,遗留下来的多为石构的宗教建筑,给了我们欧洲都是石构建筑的错觉。
4、古人认为石头是死的东西,拿石头来造房子不合适。

————————————重要的分割线————————————

以上是史学家的观点,那么做为“中国古建筑为什么多用木头?”这个问题最有权威的中国建筑学家们,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呢?
来看看中国建筑界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大师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以下文字来自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
 第63张图片
总结一下,梁思成认为:
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对石头这种材质的理解不够,并且没有找到石头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剂材料。
2、观念不行,中国人修房子的时候就压根没想到要让这房子存在上千年,那当然是什么材料用起来方便就用什么材料。
3、中国历代(注意:不光指现代,指整个中国历史)都不注重对古建筑的修缮保养,这建筑旧了嘛不如拆了重新盖一座(只有坟墓例外),既然是新盖,为了见效快,那只能是用木头。
4、中国多数(注意是多数)历代君主都认为盖高楼造大房子是一件铺张浪费,奢侈的事情。想想也是,秦始皇修长城,修骊山皇陵,隋炀帝修洛阳,挖运河都是动用了全国的劳力,结果不但国家很快灭亡了,上千年以来都被人认为是暴君。
5、方法传承不行。
这点其实不光是建筑,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历来工匠是工匠,读书人是读书人,工匠是不读书写字的,读书人是不会去干工匠的活的,所以造房子的技术这种东西,都是工匠们师傅传徒弟,读书人不懂,所以也没有什么建造的技术传下来。
中国近千年流传下来关于建筑技术的书,想来想去也只有一本北宋官方编撰的《营造法式》。所以建造技术这个东西没有传承,碰到了战争、天灾,工匠们流离失所,甚至大量死亡,技术没有流传下来,那等社会安稳下来了以后想要大量盖房子了怎么办?只有后人重新研究,所以历朝历代的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关于这个梁,这个斗拱,唐朝是这么个风格,到了宋代就是另外一个风格,这个也是古建筑断代一个重要的依据。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我要盖新房子,自然是要看看老房子怎么盖的,老房子全是用的木头啊,那我当然只能也用木头,用石头我怎么用啊?懂都不懂。所以中国几千年以来,木头使用的技术越来越精。虽然我们有“秦砖汉瓦”一说,但是事实上中国建筑大量的采用砖结构,是在明清以后的事了……
梁先生敢于挑战中国中心的传统史学观,非常了不起,大概是民国时期学术氛围开明,加上当时一般已逐渐接受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观念,所以他如此敢说。

——————————精彩的分割线—————————————————————
精彩的来了,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对此怎么说?
先说结论:东亚在石器时代巨石建筑的落后,导致后世东亚石制建筑的缺失,这是一种被迫的无奈是由于文明的“时差”导致。
首先为什么和人类学家有关?因为这个关系到现代人类的起源学说。从人类学、考古学的观点来看,这个建筑学上的问题一下高度就被拔高到了珠穆朗玛一般^_^。

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发展出各式各样广义和狭义的文明形式,建筑即是其中之一。自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以来,长时期之内人们都认为全球的文明是各自起源的,也就是说非洲、中东两河、欧洲、印度、东亚、美洲的人类各自从古猿进化,发展并衍生出了当地的文明。

但是自从基因技术诞生以来,这种观点逐渐被打破了,人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文明并非各自独立起源,而是全球同源。关于这个学说的主要观点,请参照我的另一个回答:为什么四大古文明都在北半球?

而对于中国,这个问题就演变成了“文明西来学说”——中国人的很多东西,比如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很多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注意是很多不是全部!),很多家禽家畜的驯养(注意是很多不是全部!)都来自于西方,而不是我们独创。

拿青铜器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的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穿过新疆戈壁,到达印度及西亚,我们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陆上通道运送出去的。但是几十年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在甘肃(河西走廊),在新疆,都出土了年代比中原地区更早的青铜器,并且器形、成分都有明显的传播迹象,那这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眼里,就形成了一条和丝绸之路完全反方向的青铜之路_百度百科。青铜——这种文明的产物,就沿着这条青铜之路,从西方传入了我国。

而建筑这一文明的形式,当然也无可例外的来自西方。举个例子,塔——这个我们今天最常见的古建筑,最早就是随着佛教由印度的传入而传入的,印度最早的佛塔是为了存放高僧的遗骸而建,是这个样子的:
 第64张图片


而传入我国以后,逐渐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第65张图片
这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木结构大塔——山西应县木塔的笔者实拍,建于公元1056年(北宋时期,当地当时属于辽国地界),除了塔基之外,全部构件都是木结构,已经将近1000年了。

————————你瞎BB了这么久这到底和建筑材料有什么关系?————————

别急,来了。
来看看西方在石器时代的几个精彩的巨石建筑:
英国的巨石阵,距今4000~5000年:
 第66张图片

法国西南部brittany地区的巨石阵,最重的石块有30多吨重:
 第67张图片

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距今11000年:
 第68张图片
还有大家都知道的金字塔,距今4000年:
 第69张图片
这些欧洲的巨石建筑(金字塔除外)并不用石灰浆粘合,而是完全用巨石块垒砌。这些巨石建筑表明当时这些地区都处于全球文明的发达地带,这些地区都位于莫氏线_百度百科以西地区,即旧大陆_百度百科西部地区。

而我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文明传播链比较末端的位置(一直认为我国文明灿烂辉煌无比的同学请不要急着喷,原因见上面一节)。在石器时代,东亚地区缺乏巨石建筑阶段的“培训”,所以东亚地区成为了木材建筑的集中地。

这就好比小学生写作文,碰上一个字不会写,无奈的用拼音代替。
很明显,这是一种被迫的单项选择。

石器时代巨石建筑的缺失,实际上也是一个文明阶段的缺失。正好比美洲被欧洲殖民者突然侵入以后,从原来的原始社会直接跳过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进入了封建时代和工业时代一样,东亚地区被西来文明冲击,挤压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时代。在这个阶段里,由于人类在之前几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里对石头的性能有了长足的积累,对石材的整治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所以在石头上几乎无所不能,最终反映到了建筑这项需要动用最大石材的艺术上。

青铜时代的到来使东亚人迅速失去了对传统石材技术的兴趣,全部精力放到了新的技艺——青铜上面,这就是东亚地区没有象巨石阵、金字塔那样巨石建筑的原因所在,石器技艺尚未发展到最顶峰,青铜技艺就传入了,所以巨石建筑就永远缺失了——直接导致后世几千年石头建筑的缺失。

从艺术的角度看,当东亚人刚刚学会透雕艺术时,希腊人却产生了另外一种中国人1000多年以后才出现的艺术:戏剧,希腊为戏剧打造出另外一种著名的巨型石材建筑:露天剧场,这种符合声学原理的希腊式露天剧场遍布旧大陆西部地区,但在东亚依然缺失——因为东亚没有戏剧这种艺术形式。
 第70张图片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东亚在使用石头建造建筑上技艺缺失,但并不表明东亚人不喜欢石头。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程中,中国还是有相当的小型石头技术的积累,并且更多的转化为工艺向质地的注重,最终升华为中国独有的——玉石文化。
(以上部分文字摘自苏三著《新文明简史》)

我大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中国人也并不是完全不擅长玩石头,只是把技术都用到了小石头上,各位能想明白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里,这件东西是怎么被做出来的吗?
 第71张图片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观点:在文明传播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落后”了,在石器时代,东亚地区缺乏巨石建筑阶段的“培训”,所以东亚地区“沦为”木材建筑的集中地————这也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石头剪刀布布布 发表于 2020-2-28 02:58:39 | 只看该作者
 
 第81张图片 ……


 第82张图片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一个标志。
屋顶的形式主要分为:硬山、悬山、歇山、攒尖、庑殿五种。
还有扇面顶、万字顶、勾连搭顶、穹窿顶、盔顶、盝顶、十字脊顶等特殊的形式。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重檐两种。
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第83张图片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
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囤顶。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盔顶、盝顶。亭台楼阁。
以下一一道来:


硬山顶:是汉族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常用于中国汉族民间居住建筑中。位于屋顶等级最低端。


 第84张图片

实景:


 第85张图片

山西王家大院--再有钱也只能用硬山顶,属于民间建筑,明清修建,当时建筑分阶级比较严格。
(以下还有各种山西,山西的古建筑真TM多,真丰富,实在羡慕嫉妒啊)

 第86张图片 北方农村民居----多硬山顶


 第87张图片

洛阳老街




 第88张图片 徽派建筑也多属于硬山顶,只是有些山墙高于屋顶(叫做马头墙)




悬山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 悬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其特征是:各条桁或檩不像硬山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墙以外,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第89张图片



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
实景:


 第90张图片

莆田民居群-悬山顶




 第91张图片

山西明秀寺 悬山屋顶五花墙  



 第92张图片

典型的明代悬山屋顶-山西平遥双林寺 (双林寺的泥塑非常非常精美,不过为了保护起来,都装了栏杆不让靠近,而且不能开灯见光,只能看到门口一点,已足够惊叹)




 第93张图片

浙江平阳县顺溪古镇民居多悬山顶


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宋朝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第94张图片



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
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
实景:


 第95张图片

天安门是典型的重檐歇山顶


 第96张图片

长子法兴寺圆觉殿 单檐歇山顶




 第97张图片 水镜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


 第98张图片 韩国景福宫勤政殿


 第99张图片

福建连城玉沙桥-阁楼式歇山顶


 第100张图片 三重檐歇山--福建泉州天后宫


 第101张图片

歇山式在日本叫入母屋造--熊野神社


 第102张图片

山西长治县玉皇观五凤楼--南宋五重檐歇山顶



庑殿顶: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
从外观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凹曲屋面的造型飘逸舒展,犹如大鹏展翅,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飞动之美。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它又与古代天地人学说相吻合,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符合“天人合一”学说。


 第103张图片



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

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实景:


 第104张图片

故宫太和殿


 第105张图片

现存唯一北宋庑殿顶建筑-山西万荣县稷王庙






 第106张图片 北京孔庙大成殿






 第107张图片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


 第108张图片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单檐庑殿顶


攒尖顶: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和塔等建筑。宋朝时称“撮尖”,清朝时称“攒尖”,是古代汉族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分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等


 第109张图片



实景:


 第110张图片

北京天坛主殿-三重檐圆尖攒顶


 第111张图片

扬州四望楼  明代重檐攒尖  重檐三滴水


 第112张图片



台湾中正纪念堂-八角重檐攒尖顶




 第113张图片

承德外八庙万法归一殿--重檐四角攒尖顶



 第114张图片

黔东南信团鼓楼--十一重檐攒尖顶


盝顶: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 加上一圈外檐。


 第115张图片



实景:



 第116张图片

甘南藏传寺庙--典型的盝顶


 第117张图片

河北石家庄正定县隆兴寺--明代重檐盝顶


 第118张图片

加德满都三圣庙


盔顶:屋顶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
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盔顶多用于碑、亭等礼仪性建筑。
使用盔顶造型的现象在中国古建筑中实不多见,现存最大的最出名的盔顶建筑,要算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


 第119张图片



实景:


 第120张图片

岳阳楼--盔顶


 第121张图片

资中文庙内钟楼--盔顶


 第122张图片

重庆云阳张飞庙---盔顶


 第123张图片

江西上饶冰溪第一楼--民间难得一见的盔顶(这个存在争议,答主并为去过此楼)


 第124张图片

湖南会同县金龙宝顶-青石材盔顶


十字脊顶:由两个屋顶九十度垂直相交而成,可以是悬山式,也可以是歇山式。故又称“四面歇山顶”。
十字脊顶建筑典型代表有北京角楼、阅江楼、光岳楼、金陵大学钟楼(今南京大学北大楼)、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楼等。


 第125张图片



实景:



 第126张图片

山西介休五岳庙---双十字脊顶


 第127张图片

山西华严寺--十字脊顶


 第128张图片

张家口靖远楼-三重檐十字脊顶


 第129张图片

浙江台州东辉阁--明三暗五十字脊顶


囤顶:特征是屋顶略微拱起呈弧形,前后稍低、中央稍高,房屋左右两侧山墙有的会凸出于屋顶,凸出部分会被砌成弧形。主要是中国东北地区一带常用,这样设计的屋顶可避免过多的雪在房顶上堆积,减少屋顶的载重量。


 第130张图片



实景:


 第131张图片



辽宁兴城古城--囤顶民居


卷棚顶:又称元宝顶。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多用于园林建筑,在宫殿中也多用于太监、佣人等所居的边房。


 第132张图片





实景:




 第133张图片 河南新乡周武王庙侧殿---卷棚顶






 第134张图片

颐和园仁寿殿--歇山式卷棚顶相结合


 第135张图片

山西祁县老街--卷棚顶


 第136张图片

山西武则天纪念馆--卷棚顶


----------------------

中国建筑历经几千年,除了以上各种典型的房顶形式,还有许多各种形式参杂在一起的建筑和非典型性建筑。


 第137张图片

贵州织金财神庙


 第138张图片

宁夏中卫高庙--双十字脊顶+悬山顶


 第139张图片

广东岭南古建筑


 第140张图片

 第141张图片

广东佛山祖庙--硬山卷棚顶


 第142张图片

白族民居


 第143张图片

福建尤溪土堡


 第144张图片

四川丹巴碉楼


 第145张图片

芷江风雨桥






 第146张图片 福建土楼






 第147张图片 湖南凤凰吊脚楼


 第148张图片 河南洛阳山陕会馆-一个戏台。歇山顶和庑殿顶相连。合二为一。




 第149张图片  第150张图片 以上是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全木结构,体型庞大,覆压四方,美学与功能的高度统一,现存最优秀的仿宋建筑(镇江北固楼也是一个),虽然有点不符合题意,但是作为原址重建(原建筑倒塌于风雨飘摇的晚清),也足以遥想当年盛况,建阁供佛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色,动辄数十米的大佛在古代稀松平常,相应的大佛阁也要高达数十米,甚至三百尺高度,可以想象那些已经远去的古代建筑。

 第151张图片 辽宁人应该都非常熟悉,锦州义县的奉国寺,辽开泰九年开始修建,由于工程过于庞大,一直到辽代灭亡也没有建完,隔了三十多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才完成,横跨两代的巨大建筑,这个是个例子。大殿面阔九间(48.2米),进深十架椽(25.13米),为了容纳高达九米的7尊大佛,大殿用了彻上明造和减柱造,彻上明造即精细加工梁架,展示上架的纵横交错的结构美,站在外面看大殿,深远的出檐,庞大的斗拱就给人一种压迫感,进殿,与自身极不成比例的佛像俯视你,你就好像一枚草芥一般,不自觉地进入了宗教氛围。
 第152张图片
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的斗拱,斗拱用材硕大,比人要大上很多,材高29厘米,厚20厘米,虽与宋尺有出入,但折合可得宋匠尺9.3寸,一等材,与殿身规模相称。








 第153张图片  第154张图片 这个是大同华严寺大殿,比上面的奉国寺大殿还要大,中国最大的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兵燹后重建,大雄宝殿面阔九间(53.75米),进深五间(29米),单单琉璃鸱尾就有4.5米,比一层现代的楼还要高。
要说到底有多巨大,可以对比一下下面的人,像蚂蚁一样。木材还没这么匮乏的时候,这样巨大的建筑也不少见。

 第155张图片  第156张图片  第157张图片
这上面是福建三明的安贞堡,清代建筑,福建像这样巨大的堡垒式民居,即土楼还有很多很多。
为什么说是堡垒式民居?八闽不同音,历来就是南下的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山高皇帝远,家族之间的争斗,土匪的骚扰不断,像土楼这样的建筑,外面墙壁用三合土夯筑,三合土即石灰+黄土+糯米汁,有时候为了防止开裂还要加明矾,干硬之后就刀枪不入,异常坚硬。用三合土做墓室,几百年尸体都不会烂,效果等同于白泥膏。
当然土楼除了防止刀枪入侵是不够的,还要防火器,明代土匪就已经从西洋引进了火炮,可以进行火攻,但是面对高高耸立的三合土墙,大炮却只能在墙面上打个小坑,炮弹最多嵌入到墙里,不构成大威胁,还可以依靠墙里的射击孔进行伏击。
同时期的日本天守阁,还在用木骨泥墙,大炮一轰就没啥事了,面子功夫。

 第158张图片 上面是建于乾隆年间的介休的玄神楼,原本是明代早年流行的西域拜火教的寺庙,后来拜火教衰败,清代改为三结义庙,这个玄神楼是庙里结构最复杂的建筑,看到这个就能想到仇英画的藤王阁图,结构也是这样复杂,组合式楼阁+十字歇山+悬空抱厦。
中国人不怎么喜欢居住楼阁,特别是三层以上的楼阁,因为保暖、隔音、承重、隐私、交通都是很大的问题,还有院落式的礼制布局根深蒂固,中高纬度地区也没有其他什么民族喜欢居住木楼阁,欧洲的中世界的楼阁多是纯石结构或石木混建。
但就是如此,也如法掩饰中国对楼阁的喜爱,上檐有两层檐,是为了调整建筑节奏,让楼阁更富丽堂皇,雄伟高大。楼阁之上用来供神,下面匆匆走过的人,相当于拜了一遍神。

 第159张图片  第160张图片
上面是湖州飞英塔,著名的塔中之塔,内外两座塔建于北宋,高敞的室内空间仅仅占三层,宛如导弹发射基地,有胡梯层层旋级而上,小塔之上还有四层,所谓危楼高百尺,不过如此,整座建筑是砖木结构,外塔没过多雕饰,内檐全靠层层的上昂斗拱支撑平座,简单大方,非常有结构感,说一句话都嫌多,至为精美。

 第161张图片  第162张图片
应县木塔,千年国宝,世界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物,其结构之复杂,体量之巨大,外观之宏伟,足可以难倒一片现代的结构工程师,乃至千年之后它有梁架结构闪歪,竟不知道如何去修才好。中国有如此国宝建筑,是国之幸。
 第163张图片 北京雍和宫大佛阁,中国最后的飞廊遗存,主楼从两边伸出两座臂膀一般的飞廊,伸入两边的配楼中,同样是为了供巨型佛像而建的阁,同样的雄伟,富丽堂皇,由于施地仗彩画,使得各个部分外观效果高度统一,宛如石造建筑一般,没有别国木造建筑那种原木色的粗陋的质感。

 第164张图片 恒山悬空寺,依山势地形而建,远观如悬挂半空,层楼耸翠,飞阁流丹,非常壮观。

 第165张图片  第166张图片 故宫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中国往往不以单体建筑取胜,而以群组众星捧月般蓄起一组建筑的规模,当然故宫即使单体建筑体量也很惊人,由于主要大殿内面都不开放,无法感受内部空间的柱网森严,但是即使只是站在太和殿丹陛石脚下,也可以感受天子气度。

 第167张图片 上面是历代帝王庙,装饰华丽,却又高度统一,一组建筑群的气势应运而生,气贯长虹。

 第168张图片 奉先殿,明代建筑,内檐装修全部贴金箔,耗金量惊人,因为是供奉帝王祖先牌位,所以彩画等级比太和殿的金龙和玺彩画还要高,即全部贴金的浑金彩画。
想象一下,巨大的建筑外部是普通的旋子彩画,调整呼吸,踏入殿内,立马被金光闪闪的内檐震慑,几乎不能睁大眼睛,心里顿时风起云涌。

 第169张图片 太和殿内部,金龙和玺彩画,中国到辽代就有减柱法,清代就可以建造梁架与柱间跨度达十几米的建筑,但是太和殿还是柱网森严,暗含了一种政治哲学,即极其严整的对称、一丝不苟的建筑格局。

 第170张图片 客家土楼,如果这个可以算是单体建筑的话,土楼算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建筑了,可以容纳一个家族数百乃至上千人居住,极其壮观。

 第171张图片 清末建于天津的广东会馆戏楼,跨度达20多米,在里面看戏视线毫无遮挡,内部空间宽敞至极。

 第172张图片 北京湖广会馆戏楼,尺寸不详,但是内部空间结构相当宽敞,打个篮球绰绰有余

 第173张图片 北京正乙祠戏楼,跨度也不小,很多京剧名角,如梅兰芳在这里献唱过,像这样的戏楼,各地还有一些存世,但是远远不能与戏楼建筑全盛时期相比,不过可以侧面映正功能决定形式这一理念,正因为戏楼需要不遮挡视线的大跨度无柱空间,所以才比皇家宫殿、寺庙柱间跨度大。
西方有这种类似建筑,木屋顶桁架跨度可以达到20多米,但是还需要石壁来抵消桁架荷载产生的水平推力,本质上是石木混合结构,而中国不需要,完全是传统的木结构梁柱上架三级框架式结构。

 第174张图片

 第175张图片  第176张图片
以上三个也是建阁供佛的例子,第一第二个为热河行宫外八庙,第三个是隆兴寺大悲阁,观音像还是北宋的,造像均高达几十米

 第177张图片 故宫午门,明清两代多在此献俘,巨大的木造建筑再加上城台,展现出慑人的气度,而且这仅仅是一组建筑物前面的一个门,怎么让人不股栗?

 第178张图片 云南独宗格古城的松赞林寺,无论是体量还是规模,都属于土木结合的巨型建筑,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去,宛如天上宫阙

 第179张图片 西安古城,中国城墙是冷兵器时代最成功最伟大的成就,看看北京、大同、西安、南京这些巨大的工程就知道,中国古代城池曾如此雄伟。

 第180张图片  第181张图片
四川阆中古城,硕大的古城2/3都保留了下来,雄伟异常

 第182张图片

 第183张图片 大同城墙,其城防系统之独特,等级之高,现存古代城墙中可以独树一帜。无数重复的堞楼与城楼组成了巨大的建筑群

 第184张图片 北京内城角楼,内部空间巨大,可以屯兵,也可以作战,倘若每个孔都用上大炮,威力惊人

 第185张图片
辽代独乐寺观音阁,中国最早的楼阁建筑

 第186张图片

 第187张图片 榆次城隍庙,组合式楼阁,装饰繁复,结构复杂

 第188张图片 山丹大佛寺,第四批国保,几公里之外就可以嗅见宏伟的气势

 第189张图片 西姜祠堂,用极其厚重的月梁来营造彻上明造宏伟的内景,又不显呆板

 第190张图片平遥的城墙,虽然不如西安,北京的高大,但是更容易让人想到久远的事物

 第191张图片 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寺庙遍布的山丘,是一种高度密集的建筑组群上的宏伟,虽然比不上色达五明佛学院密集,但是其中之庄严神圣,千年如一

 第192张图片 万荣飞云楼,明代建筑,极其复杂,四面均出悬空抱厦,精巧雅致

宫各个地方的建筑装饰,中国古建筑对细节的极度追求可见一斑,这也是一种震撼…






 第193张图片 欢迎骚扰   分享交流



 第194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jy122430 发表于 2020-2-28 02:59:11 | 只看该作者
 
 第304张图片
食我汉代下水道和四千年前古城墙啦
 第305张图片

 第306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有形无款 发表于 2020-2-28 02:59:38 | 只看该作者
 
当时我学中建史的时候,中建史的老师告诉我们因为取材方便,木材易得,石材难得。
后来上建筑批评,建筑批评的老师说考古验证在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出现石房子、希腊罗马等地的民居也多以木房子为主。








那么,在木头和石头这两者其实的可取得性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古建筑选择了木构架,而西方则是选择石建筑呢?
最最最最直观的原因,也是我看到的被各种书里提及最多的原因,是因为西方是神权社会,追求的是永恒、坚不可摧,而中国是世袭制,没有天赋人权这个信念,包括毗邻的日本,日本的鸟居、寺庙,很多在修建的时候会在边上留出一大块空地,到了60年(还有些是20年),就把原先的建筑拆掉,在预留的空地上重建一个一毛一样的。
另外西方的建筑更趋向于追求的是几何的理性美,追求个性,追求异他性。比如英国的房子,有个小镇我记得建筑外立面粉刷是清一色的奶白色,和地面的沥青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还有一个建筑全是橙色的小镇,每个地方的辨识度都很高。
中国的建筑更趋向于追求曲线的感性美,比如脊檩、椽子;水戗发戗、嫩戗发戗、包括柱子的生起等等的做法使得木构架古建筑的屋顶没有一条线是直线。同时也追求共性,这可能是模数制遗留下的一个产物。






另一个关于中国古建筑为什么是木构架的说法比较新奇,是建筑批评的老师说的,她在书上看到(她讲太快了我没记下书名和作者,课后凭借零星关键词也没有查到。。。)中国人采用木构架是因为祖先的饮食原因
亲稻谷,也就对植物有着浓重的依赖情感,植物不仅作为食物、工具,它的功用也被扩大到了成为遮蔽物。
这是一个从小木作向大木作过渡的过程(其实木制工具应该不算小木作),更准确说应该是从生产工具过度到建房屋的工具进而过度到房屋建造材料的过程。




浅见。正在学习,欢迎交流更正。



—————————————————————————
4/11/2017
《视觉艺术史》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建筑
 第310张图片



————————————————————————9/26/2018我又来啦
最近在看《建筑艺术赏析》看到相关内容过来补充一下回答
 第311张图片

 第312张图片

 第313张图片

 第314张图片

 第315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上等货 发表于 2020-2-28 02:59:49 | 只看该作者
 
那就牵扯多方面了吧,简短说几句大体的印象

—我们的森林资源丰富。就是早先我们广域的国家,自打黄河流域等其他流域发展起来的部落那时候算起。
一直到隋唐还是有很多木材,到宋代盖很大的宫殿<营造法式>里面就有了用几段稍短的木头拼接捆绑刷漆啥的工序替代大木头,尤其是元代更明显了,庙宇,宫殿里都减柱造了。现在故宫里面的三大殿里的大立柱就有这样拼接起来之后外面包了有刷漆的柱子吧。

—还有观念方面啦,我们的古代时候,人们包括统治者对于一般性建筑是不追求"永世长存"的,但是追求满足现世的需求,这是对于我们文化特有的"人文主义"和"实用理性"的现实反应。
但陵墓佛塔啥的是用石头造的,因为这方面观念上是追求"永世长存"的

主要就想到这两个方面,先达这两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sha 发表于 2020-2-28 03:00:35 | 只看该作者
 
逼乎不愧是逼乎,完全不顾及提问者的问题,屁股一撅,摆好了政治立场,就开始逼逼了。


人家提问者问的是为什么欧洲古建筑多使用石头,而中式多使用木头,哪来的文明发源,科技高低?你们这屁股也太歪了吧……到现在还有人做出这种中国近代不如西方所以中国古代技术不如西方,中国文化不如西方的论调?大清不是都亡了一百多年了吗?你们还没跟着想废除汉字的那帮废物去台湾?


好好的给提问者回答一下。你所知道的“欧洲古建筑多为石筑”,其实本身就是个错误的认知,并非是古建筑多为石筑,而仅仅是宗教建筑多为石筑,少数的比如罗马斗兽场希腊歌剧院,你什么时候见过保留了三五千年的民居建筑?
而“中式建筑多用木头”,也是个被现代影视剧和书籍摧残的世界观,不是故宫是木头做的,所以所有中式建筑都是用木头做的,万里长城也是中式建筑,用了多少木头?十三陵难道不是中式建筑?除了棺材外哪里用了木头?


首先你得明白,在古代生产力极为低下,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和需求才会花个几十年去建造一个毫无实用价值的建筑物。无论东西方,真正花心思,用那些极为难得的材料,和完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相悖的使用人力,去建造的,要么是神用的,要么是政治任务,要么是死人用的。
西方的神庙,中国的佛窟,塔寺,祭祀台,古希腊古罗马斗兽场歌剧院,中国的各类宫殿,古埃及巴比伦乃至玛雅的金字塔,中国的帝王陵墓。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我在回到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了隔壁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建筑越做越小?从一个几十个足球场大小的阿旁宫前殿,到一个宫殿比一个长安城要大的未央长乐,到大明宫,再到明清故宫,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材料的原因。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就是人本主义进步的原因。


为什么埃及法老可以花几十年的时间开采雕琢运送巨石,磊成高耸的金字塔?而远古之后却再也没有建造过?因为石头又不需要法老亲自去挖,那用的是奴隶,奴隶死再多能搬回来一个巨石也是值得的啊?
同理,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你们难不成是认为那是希腊公民,和罗马公民辛辛苦苦建造的?当然不是,那是奴隶们建造的,在三四千年前的生产力下,别说用石头,就算建造大型建筑物也得消耗掉大量的劳动力,而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到近代,欧洲一直都是奴隶制,所以对于君主对于教宗而言,对于奴隶,和毫无社会地位的平民,消耗掉他们的生命,去建造宏伟的建筑,这是很奇怪的问题吗?


你们说西方建筑学发达,科技发达,但是要知道,印度得神庙也是石质,玛雅人印加人的金字塔也是石筑,仅仅从材料上来评价建造技术,那只能说你们比较适合住活动板房→_→那个可是用铁板做的哟。


而为什么中国没有这种大规模的石质建筑,其实也有啊,只不过西方统治者爱造神庙,而东方统治者更爱造陵墓,而真实人住的地方,其实大家都是住在木头房子里,西方有城堡,中国也有坞堡啊?西方有神庙,东方也有石窟啊,西方有金字塔,东方也有帝王陵寝啊,也就是罗马希腊有一些斗兽场之类的,那也只不过是少数,大多数西方石筑的,东方也有。


下面说说一下为什么你觉得欧洲多石筑,中国多木筑,因为欧洲的民居房几乎都没有保留下来,而中国的民居方从宋明清几代也才慢慢换成石砖,更早的也没保留下来。但是中国有一个比欧洲好,就是中国除了民居,和统治者宫殿陵寝,神佛寺庙外,还有富贵人家的园林和大院,而你们接触的影视作品以及现在留下来的都是这些,才会让你误认为欧洲多石筑,中国多木头。


其实中国大部分的房子根本既不是木头也不是石头,而是泥板房,就是河泥混草的板筑房,哪来的木头石头……,而欧洲的平民小屋也多是泥屋和木屋,真以为欧洲个个人住的都是教堂,都是宫殿呐……。


最后对那些认为石筑比木筑高科技的傻叉们,跟你们说个气人的事实,实际上现在大规模使用水泥钢筋石砖筑房的是中国,而欧美如今造房都是用木板的→_→
劝各位逼乎们,有空当键盘侠,不如睁开眼出国门多看看,你们所谓的华丽的,高科技的石筑建筑,其实除了外表的白灰柱子和雕花,里面可谓是败絮一团了……


当然你们是不会承认的。毕竟天下傻逼千千万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意my 发表于 2020-2-28 03:00:45 | 只看该作者
 
张良皋先生认为就是因为我们木头多  第322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zhuyi927 发表于 2020-2-28 03:01:4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多原因造成的
地理因素上,包括气候和地质。气候上中国适宜植被大量生长,多见好大好大的林木。遍地林木自然成了建筑原料,取之不尽的便携材料多棒~欧洲就不一样了。重点是气候特点和地质上的不稳定使欧洲要用石头砌成不灭的建筑。到木材枯竭的明清中国已经是完整建筑体系,虽然有砖石拱券也没能形成体系。
地形上必然也是重点。西方城邦文明,原因就是地形复杂,石头是仅有的便利原料,可以在那种地势下建筑堡垒。
还有就是耗时小规模大。故宫那么大的大物16年就完成,西方一个小教堂动辄
就是百年。心态问题吧^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7-7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