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其他问答] 高中生《巴黎圣母院》非理智读后感

[复制链接]
34281 0
权哥哥9 发表于 2022-2-13 17:03:5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恒的对立

夜垂了,合书长叹。保存着一直以来的习惯,读完一本书后便到网上搜索书评。网络上充斥着“人道主义的浪漫炫梦”、“美丑与善恶的对比”、“旧社会宗教的虚伪”等等一眼便能瞥见的主题。可我想说的是,雨果本书的成功,绝不止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那么简单。
前一句话似乎很矛盾。可矛盾吗?并不。所有复杂的社会问题背后的核心都只有一个指向——人性。而这,正因雨果描绘更显深刻。以下为我对该书的思考及论证。
按照递进顺序,首先说到本书的美学价值。纯主观角度,我实在很喜欢以第三卷为主体的城区建筑及圣母院的环境描写。巴黎圣母院是哥特教堂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法国宗教的中心,更是国家象征。其不仅兼顾宗教性与平民性,更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展现出了历久弥新的精神性。雨果看似冗长而杂乱的文字背后,不仅是故事,更是巴黎。我执笔尝试按照书中的文字描述绘出当时巴黎城的大致地形分布,查证地形图竟相差无几,而我尝试仅凭文字而速写描摹的圣母院西立面及钟楼倒也有些模样。兴许是我才疏学浅,在曾经未见过能将地形与建筑描写如此生动贴切的文段,实在惊喜。至于文学美,我还不足有才能和足够篇幅进行赏析,只得称一声“妙”作罢。
接下来,想谈谈人物与情节设计。这其中不乏沿袭雨果的传统在其中设置不少通俗成分,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易懂且有可读性。指腹与书页摩挲间忽而想起《悲惨世界》,其中的巧合情节、类似作用与性格的角色(母亲、甘果瓦、冉阿让等),仿佛能感受到印在书本扉页的是同一个名字:雨果。回到实处,本书中仅有一个角色令我喜欢:甘果瓦。“‘那么你仍然很穷吗?’‘穷是很穷,快乐倒也是快乐’”“什么!我倒挺喜欢我这半红半黄的上衣,它比那些钢铁做的衣服漂亮得多”他有许多不好的毛病:懦弱、易轻信于人、不够聪明、自尊心强等等。可作为一名不得志的诗人、哲学家,同时也是普通人,从他身上看到的更是在逆境中乐观的心境,是无所顾忌(也没有什么好失去的)的真性情,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尽管不太成功),是自由自在却自我欣赏的闲人心。他自个儿活得快乐,不也足矣?而本书的主人公:于出生时便有某种神秘联系的美人拉·爱斯梅拉达和丑人卡西莫多,孰美孰丑显而易见,可是孰善孰恶呢?天真单纯不顾众人眼光给刑台上的卡西莫多水喝的爱斯梅拉达,为报恩而在黑话王国(奇迹王国)救下甘果瓦的爱斯梅拉达,仅因救过一命就爱上容貌俊美的弗比斯的爱斯梅拉达,她没有想过救下自己更多次且忠贞不渝的实际上是卡西莫多吗?是她的愚昧间接导致了结局中(是的人们往往以故事的结局来评定“英雄“)四个人的死亡,可是这样就能说她是恶吗?不太行吧。至于跛脚、驼背、独眼的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姑娘在刑台上的“滴水之恩”而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稍夸张)多次救下爱斯梅拉达的卡西莫多,善良且热爱生活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最终认清真面目(存疑)而将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副主教推下钟楼摔死的卡西莫多。不能说哪一个不是卡西莫多,所以他难道是作者希望塑造的“善”了吗?也不太像。再说到“半路黑化的偏执病娇男”副主教(其实他的黑化也是有源头的),他又是善还是恶呢?于是引申到我的第三点。
终于要扣上题了,我将本随笔命名为“永恒的对立”,想必有耐心读到此处的人一定有过这样的疑问,“到底是怎样的对立呢?”接着上面,书中善与恶的对立,自然并不是人物之间的对立,而是人物自身,或者说人性中善与恶的对立。副主教为什么如此丧心病狂?他早年阴暗压抑的教会生活决定了他是一个“无情”(他自以为也是无情)的人,堵塞许久的情绪在终于找到泄愤口时自然会倾斜而出。所以你看,甚至以此类推,他的“恶”也都事出有因,是当时社会环境中发育形成的不完整的人格个体罢了,副主教以及每一个个体的悲剧都追溯到整个社会的悲剧。是谁错了呢?说到此处其实很多作品都在表现群体与社会的悲哀,也是人性的悲哀,不过这又是老生常谈嚼烂舌根依然被奉为经典的话题了,不再赘述。
回过来,我们再往下往深追溯,人性的善与恶的对立,便是永恒了吗?或许再精简全面一点,便是我想探讨的主题:其本质都是人性的不自知啊!愚昧也好,荒唐也好,为什么“小麻袋”在女儿被偷走后执意认为女儿被吃掉了?为什么爱斯梅拉达仅看到弗比斯美丽的外表就毫不理智地爱上他?为什么人们看到卡西莫多便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是邪恶的魔鬼?为什么自认为从不逾矩的副主教有如此疯狂的做法?而我们说爱斯梅拉达、副主教是“外貌协会”的时候,卡西莫多自己又不是了吗?为什么他最终即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采取“冥婚”的方式与爱斯梅拉达长相厮守?他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们心里有确切因果关系的理由吗?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都会思考的吧,可是他们以为的往往又不是他们的所见所行,甚至自己也不一定能理解。因而副主教的虚伪,埃及(吉卜赛)少女的痴情,敲钟人的陪葬,母亲的疯癫,黑话王国的各有所图,弗比斯的浪荡与逃避,甘果瓦的自欺欺人,民众的随波逐流,我都将这类悲剧归为不自知所致。而这样的不自知一直存在在每个人身上,却极少被发现。
想想看,你在读书的时候,是否也有一瞬间的顺应作者的描写认为卡西莫多是个外表丑陋内心善良且不求回报的人(应试标准回答)?(可私以为,卡西莫多从一开始便是一个毫无善恶观念的人,又何谈不自知的善?)作为读者,是否也因副主教的热烈且真挚的告白却因外表比不上卫队队长而未果感到同情的一瞬间?是否在看到副主教最终为其恶行付出代价时忘记他也曾赋予两个孩子新生而感到“解恨”的一瞬间?或是想到对副主教以怨报德的卡西莫多感到无奈与愤慨的一瞬间?当然了,不止这些瞬间,也不止这些对立的矛盾。读者对故事和人物的感情比我凭想象的列举复杂得多,可是核心是没有变的。读者开始反思了,自己心中对于是非善恶曲直的这杆称,又真的平吗?还是我自己,也是不自知的呢?鄙见,这样人性中的对立,应当是永恒的,毕竟潘多拉打开了宝盒(开个国际玩笑)。
最后,回到读后感“感”的这一非理性部分来。对于网络论坛上一些所谓的对于人物的“定论”,以及应试教育各式主观阅读题的客观答案,我都颇有意见不一之处。现在反而越来越糊涂“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真实性了,还是只有占据社会权威地位的人们口中或者作者笔下的那一个“哈姆雷特”呢?究其主题,也不过是灵与肉、爱与恨、神性与人性、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较量和辩证统一,我总认为是书中人物书外读者,是所有人的,不自知,可我自己,又真的“知”了什么呢?
这“感”又不过是另一个时代的另一个愚昧且不自知的小人物的一些疯言疯语,另一个潜行的悲哀罢了。夜死了,人亦尽了。


上一篇:法国再过五十年会彻底黑化吗?
下一篇:法国巴黎十大免费游玩景点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28 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