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1930年,毛主席于马背上作一首《如梦令》,开篇推陈出新 ...

[复制链接]
54370 0
土哥爱吃肉 发表于 2022-8-31 12:27:1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后,毛主席重新当选“前委书记”。当时红军正面临国民党的重兵“围剿”,组织上决定分兵两路,转移至江西开展游击战。
1930年1月,毛主席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经过龙岩的大池、小池阻击敌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顺利完成掩护任务后,第二纵队经过清流、归化、宁化三地,向武夷山方面开拔。

1930年,毛主席于马背上作一首《如梦令》,开篇推陈出新 ... 第1张图片
红军的主力部队大多在江西打过仗,所以这一次回到江西,自然有了归家的喜悦。因此毛主席在紧张的战略过程中,于马背上填写了一首《如梦令·宁化途中》。
因为这首词初次定稿的时间,恰好是在农历马年(1930年)的正月初一,所以这首词后来改名为了《如梦令·元旦》。
《如梦令·元旦》赏析

《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白话翻译:
穿越清流、归化、宁化,一路上山隘险要,丛林茂密,苔藓湿滑。今天要向哪儿进军?挥剑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啊,山下!那里红旗迎风招展,风景壮美如画。

1930年,毛主席于马背上作一首《如梦令》,开篇推陈出新 ... 第2张图片
毛主席这首《如梦令·元旦》,在开头连用了三个地理名词,通过短促的音节,强调了红军在战略转移过程中,紧张的节奏。
这一次红军转移经过的地点,按正常的顺利排列是先经连城,再到清流、归化,然后才是宁化。不过为了适应《如梦令》的格律,毛主席在词中,把三个地理位置的次序做了调整。
词中第二句,是在交代这一次行军途中遇到的险阻。该词一共33个字,开篇用了12个字,就把这一次战略大转移的紧张感写了出来。

1930年,毛主席于马背上作一首《如梦令》,开篇推陈出新 ... 第3张图片
词中另外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表达对红军即将到达江西武夷山的喜悦心情。《如梦令·元旦》最初的版本,叫做《如梦令·宁化途中》,其原文如下: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众志已成城,风卷红旗如画。
如画、如画,直指武夷山下。
初稿的第三句为“众志已成城”,“直指武夷山下”和“风卷红旗如画”的位置是对调的。后来定稿时,毛主席将“众志已成城”一句,改为了“今日向何方”。
红军的革命意志坚定,众志成城,这些在过去的诗文中已经通过直接、间接的方式,描述过很多次,因此在这里就没有必要老调重弹了。

1930年,毛主席于马背上作一首《如梦令》,开篇推陈出新 ... 第4张图片
改动之后,词作第三、四句,组成了一个“设问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强调了武夷山这个目的地。顺便通过这种方式,解释了第一二句中,红军马不停蹄,转战三县的缘由。
同时,将“如画、如画”改为了“山下、山下”。“山下、山下”一句,按词牌要求采用叠韵。以反复咏叹的方式,表达了红军部队抵达目的地后的喜悦心情。
很显然,武夷山在这里是指红军进入江西后,会师的一个地点。在武夷山上、山下,当时已经停留着很多红军,红旗在艳阳下迎风招展。因此最末一句,后来改为了“风展红旗如画”。
假如按原稿不作任何的修改的话,那么这首词表达的重点,就不在红军胜利转移后的喜悦之情,而是成了强调红军途经三县,历经千险成功撤退的过程。

1930年,毛主席于马背上作一首《如梦令》,开篇推陈出新 ... 第5张图片
因此原版比起修改版来说,立意和格局都显得要小一些。一经改动,顿时化腐朽为神奇。那么,毛主席为何刻意要在词中,强调到达武夷山的喜悦呢?
这是因为,毛主席本身非常重视这一次的战略转移。我们都知道,1929年1月,因为国民党的“围剿”政策,红军被迫下了井冈山。
当时红军领导层里有一部分人和毛主席在战略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于是毛主席暂时离开领导岗位,抵达江西养病。
就在这一段时间里,毛主席创作了著名的《采桑子·重阳》。时间来到1929年11月,事情发生了转机。“古田会议”召开以后,毛主席重新当上前委书记

1930年,毛主席于马背上作一首《如梦令》,开篇推陈出新 ... 第6张图片
这次会议最后决定,红军分兵两路,进入江西去打游击战。红军和毛主席本身,同时迎来了革命事业上的转折点,这是第1件喜事。
1930年1月初,毛主席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成功掩护了红军主力的转移。这是他重回前委后,亲自指挥的第一场作战,这是第2件喜事。
1930年1月19日,红四军第二纵队穿过清流、归化、宁化等县,进入了武夷山,并同朱德的主力部队会合。
追赶的敌人担心深入江西以后,后路会遭到拦截,于是只能回兵。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在福建的军队,也因故东撤。于是蒋介石发起的“三省会剿”宣告破产,这是第3桩喜事。

1930年,毛主席于马背上作一首《如梦令》,开篇推陈出新 ... 第7张图片
这3桩喜事中,最后一桩的完成,就是以红军抵达武夷山作为标志的。所以这首《如梦令·元旦》这么改,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毛主席的这首《如梦令》,标题虽然为“元旦”,但是实际上写的,并不是如今我们所知的元月一号,而是指1930年1月30日,农历的正月初一。
在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元旦”的时间都不一样。有时是旧历十二月初一,有时是旧历十一月初一,以及旧历十月初一。把公历一月一号定为“元旦”,是在1912年民国成立后的事情。
结语

每一次读毛主席的诗词,起初的时候总是理解得不够透彻。不过一经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总是能从中获益巨大。

1930年,毛主席于马背上作一首《如梦令》,开篇推陈出新 ... 第8张图片
譬如这首《如梦令·元旦》,在不了解创作经过和历史背景的时候,读下来可能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在了解到这首词的创作过程之后,才能体会到毛主席的匠心独运。
原来我们有时候写文章,并不用等到真的有了“灵感”才来下笔。完全可以先动笔去写,然后在不断地修改中,去找到并完善它真正的主题。
毛主席最初写《如梦令·宁化途中》的时候,显然只是出于一位浪漫词人的天性,认为自己理当为红军的这一次战略转移,写下一点什么。
但是经过反复的修改之后,毛主席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之所以要创作这首词,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1930年,毛主席于马背上作一首《如梦令》,开篇推陈出新 ... 第9张图片
词作第一句“宁化、清流、归化”,因为连续使用了三个地名,中间还带有两个顿号,如今的人猛一看,会觉得和《如梦令》的格律不符。
其实这首词的第一句是完全符合《如梦令》平仄的,只是古人根本不用标点符号罢了。本词第一句真正出彩的地方,就是在于利用地理名词短促的发音,强调辗转三县,行军的急迫。


上一篇:泰国长期居留签证(LTR)十年“绿卡”9月1日实施
下一篇:建议收藏!2022年英国海关对旅客入境携带物品的ZUI新规定!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28 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