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新闻] 穿越地峡与远洋:拉美追逐数字浪潮“向东看”

[复制链接]
61226 0
liaoyiwei 发表于 2023-6-16 16:39:0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穿越地峡与远洋:拉美追逐数字浪潮“向东看” 第1张图片





四月,巴西总统卢拉乘坐专机,降落在了上海。


这已经是他第五次访华。在他身后,是39名随行访华的国会议员,以及来自140多个行业的240名商界代表组成的豪华访问团。


卢拉在上海首先拜访了新开发银行总部,然后又赶往了华为在上海的研究所,并且热情洋溢地发言表示:“希望拓展两国相关领域合作,欢迎中国企业赴巴投资合作,助力巴西实现数字转型和低碳发展[1]。”


随后在北京的行程中,卢拉则透露了此次访华的一个核心要义——“中国已经是巴西农业的主要发动机,而我希望中国也成为巴西再工业化的强大引擎[1]。”——「再工业化」,也正是卢拉在此前总统竞选中作出的重要承诺。


在返回拉美之后,卢拉又马不停蹄地在5月倡议召开了南美国家领导人会议,并且达成了《巴西利亚共识》:南美各国将努力增加地区国家间贸易,改善基础设施和物流


发展主义几乎成为了整个拉美的共识。在再工业化的愿景背后,则是这片大陆对重新拥抱繁荣的迫切希望。


从上世纪中叶起步,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改造。但在八九十年代,对工业进程的追求最终让位给了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芝加哥学派”“华盛顿共识”。昔日一度成形的工业产业体系,就此朝着资源型体系一路倾斜。


而就在拉美在欧美主导的分工中不断滑落之际,东方带来的机遇正在冉冉升起。从最初级的商贸、资源合作开始,中国已经成为了整个拉美的最大贸易伙伴;而在如今的新工业、数字经济合作范畴,中国也正在为拉美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从智能机、互联网创业潮到如今的5G、AI大模型与云计算,中国深刻地参与了数字经济进程,也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创业指南。这些经验在互联网浪潮汹涌的东南亚地区,已经得到初步的验证,国际上甚至有了不少呼声:是时候从“Copy to China”(拷贝到中国)转为“Copy from China”(从中国拷贝)了。


当工业化的旋律再次在拉美上空唱响、拥抱数字化经济成为浪潮之时:越过巴塔哥尼亚高原、翻越安第斯山脉、穿过亚马逊雨林、远渡大西洋和印度洋——到东方寻找答案,正在成为拉美迈步向前的新选项。




拉美工业化:百年求索




谈及对巴西的印象,多数人能想起的是雨水充沛的亚马逊雨林、桑巴足球以及巴西烤肉。但事实上,这个自然资源丰富的拉美国度还有另一个隐藏身份——航空工业大国。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支线客机生产国。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更是仅次于波音和空客的全球第三大飞机制造商,能够占据世界支线客机市场的45%,也是全球最大的120座以下商用飞机的制造商。


在这背后,是一段“举国造飞机”的工业化往事。


巴西的飞机制造业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一直属于私营经济产业,技术和资金都十分有限。直到二战期间,巴西政府看到了飞机在战争中的强大与便利,开始重视航空业。一边成立航空部,一边创办航空科研机构,从全世界知名学府请教授、招人才造飞机。


时值50年代到70年代巴西利用“进口替代策略”、大力推进工业化的窗口期。1968年,巴西首架商用机“先驱者号”的原型机制造成功。1969年,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正式成立。而在当时,巴西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汽车生产线。


穿越地峡与远洋:拉美追逐数字浪潮“向东看” 第2张图片

2018年投入运营的巴西航空工业E2系列


此后巴西航空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0%,而在更大视野下,巴西彼时每年的经济增速高达6.9%,工业增长高达7.2%。到八十年代初期,巴西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前十的工业国,这段时期被称为“巴西奇迹”。


但是巴西依赖借债进行的重工业化,虽然短期内增速很快,但长期却埋藏着隐忧。这个因为缺乏全球范围竞争力,从而常年亏损的重工业体系,很快在债务与通胀危机中陷入困局。


受困于债务危机和内外部压力,巴西只能重新选择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随后巴西国内工业品市场,迅速被涌进的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与产品占领,用百年时光苦心建造的民族工业分崩离析。巴西从此告别快速增长的黄金年代,陷入漫长的去工业化周期。


虽然巴航在市场化进程中,完成了对市场需求的转身。错位竞争打造的支线客机,更是成为了明星产品销往全球。但这也是巴西百年工业所剩无几的遗珠了。


与巴西相似的失落,在拉美大陆上盘旋了数十年。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新发展陷阱”这一概念。其背后,是许多拉美国家始终未能迈过的产业创新与发展门槛。


这些国家跌入了全球产业分工的末端,只能依附在能源、矿石、农作物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上。这就意味着国家发展与大宗商品价格共浮沉,在风险面前变得异常脆弱。


例如,依靠强大的农业,阿根廷曾一度领跑南美,但在80年代的债务经济危机下,国内爆发恶性通货膨胀,1989年物价甚至上涨5000%。名将迪马利亚曾回忆烧炭工人父亲在铁皮屋檐下劳作,眼睁睁看着家里的墙壁“从白色变成黑色”[2]。


在1992年完作的电影《旅行》中,阿根廷左翼导演索拉纳斯透过一个穿越拉美大陆的男孩,用魔幻的笔调刻画了彼时焦灼的美洲大陆:巴塔哥尼亚高原被卖给了外国,以偿还外债;拉美工人每日苦苦劳动,在矿山中工作;有的城市为了节约食物,倡导民众穿上了紧束腰带……


穿越地峡与远洋:拉美追逐数字浪潮“向东看” 第3张图片

Sewell,安第斯山脉上一个废弃的智利矿业城镇


正如被称为20世纪拉美"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所指出的,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世界经济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则是为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


从历史上说,技术进步的传播一直是不平等的,其结果是世界经济因为收入增长结果的不同,被划分成“中心”和“外围”。在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发展中国家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出路。


发展之路在哪里?这是拉美各国都在共同思考的时代命题。


对于拉美的政企精英而言,他们期盼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发展重现往日荣光;中产阶层,则希望在经济复兴时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对于劳工群体,更是期冀在制造业重振中,得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对于普通百姓,也希望产业的变化可以带来更多生活的改变。


在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新经济浪潮下的再工业化转型,成为了拉美各方的共同期待。


正如巴西总统大选期间,不同党派的理念交锋激烈,但都不约而同地将再工业化作为竞选纲领的一部分。不止是左翼领袖卢拉呼吁再工业化;右翼前总统博索纳罗,也同样曾降低工业产品税以扶持制造业;即便是中间派候选人,也同样呼吁“我们想要一个数字化、低碳化的工业[4]”。


最近承接产业转移声量颇大的墨西哥,近些年也重新制定了工业化政策,提出要整合所有力量,参考中日韩英法等国经验,创造一个具有「永续性和包容性」的经济发展工业政策模式。


而这其实也说明:再工业化,不仅仅意味着就业、抗通胀,消解过往发展的积弊;更重要的是,当世界产业潮流继续滚滚向前时,拉美已经不能再落下数字经济大潮的那张新船票。


数字经济的窗口期对拉美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




向东看:在新全球化中的合作




当云计算、AI大模型乃至MR设备在美国科创土壤中层出不穷之际,不免有人问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一边面临所谓的制造业空心化,另一边却依然主导着全球数字产业的前沿?


答案除了充裕到泛滥的金融资本、长期人才的堆叠乃至兴盛的创新文化之外,数字产业自身鲜明的特点——产业链短,其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按照惯常的硅谷故事:只要拥有足够敏锐的点子,搭配几个程序员以及必要的基建,一个互联网独角兽可能就在加州车库里拔地而起。


因此,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逐年降低,却鲜闻在数字产业上被卡过脖子。


穿越地峡与远洋:拉美追逐数字浪潮“向东看” 第4张图片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长期远低于新兴国家


云计算和AI的普及,更进一步降低了数字产业百花齐放的成本。一个例证就是AI绘图领域的业内顶流Mid-journey:这家建在云上的创业公司成立不到3年,团队一度仅有11个人,订阅营收已经来到了每年1亿美元。


发达国家的蜜糖,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同样也是机遇。


当全球分工走到当下的节点,回头重做传统制造业已非一日之功。按照文一教授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的“胚胎发育”工业化原理:纺织产业是工业化过程中最原始的节点——但即便是纺织产业,也延伸出了漫长的产业链。


举例来说,虽然东南亚国家承接了大量纺织产业终端的劳动密集部分,但并未获得转移的则还有机械生产、面料研发以及化工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甚至在化工材料之上,还有资本密集外加技术密集的炼化工业。


当全球分工体系已经将各个节点效率最优的背景下,后发国家再闯入虎踞龙盘的传统制造业,难度远比想象中高。


相比之下,数字经济不仅产业链短、进入门槛低;更重要的是,还能为其他行业发展施加杠杆。拼多多不过万人,却撬动了天量白牌卖家去库存;而在近10年崛起的东南亚电商,却意外地成为了推动这块破碎的地理单元中,物流进化的最重要推动力。


数字经济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单一的计算机产品,更是以云为底座,融合AI、大数据、5G、IoT等新技术,对千行百业的升级。数字化跨越,对于产业和基建略显薄弱的拉美而言,无疑是甩下包袱、快速追赶的重要节点。


但一个问题仍存:追赶过程中,拉美究竟应该参考什么路径?


北方邻居似乎是一个选项——美国在互联网发展的每个节点,都能掏出好几本武林秘籍:传统软件时代有Oracle、SAP、Infosys、Adobe等;云计算和SaaS时代则有Salesforce、Slack、Figma、Zoom等;而如Notion、Calendly、Zendesk、Twilio等start-up独角兽更是比比皆是。


在美国层峦叠嶂的渐进式发展之外,则是另一个选项:中国的跨越发展模式。


在美国,各时代的各个软件依旧山头林立、各司其职;而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头们,一出山就大有“一统江湖”之势。例如微信,看上去是即时通讯软件,但其实它是叠加了社交媒体、打车、支付等一众功能大杂烩的超级入口。对此,手握推特的马斯克,一直都艳羡不已。


而在表象的差异背后,则是两种发展路径的不同。


在美国,各种业态在充分竞争、趋于稳态的基础上,才开始有互联网带来渐进的数字化升级。例如移动支付,就需要充分考虑对传统信用卡服务的兼容。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有限的时间窗内,数字化和各类业态发展同步进行,甚至还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


“Copy from China”,已然成了后发国家的创业指南。


中国和拉美同为新兴市场,从人均收入水平、智能手机渗透率,再到中等收入比例等各项数据几乎如出一辙。在拉美数字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谁是更适合的对标对象,答案似乎已经昭然若揭。


根据专注拉美的创投集团Polymath Ventures的观察,拉美第一波创业公司模仿的是欧美模式,但很快风向就变为了向中国数字经济前辈们学习[7]。


例如哥伦比亚“美团”Rappi,就在研究微信、阿里、美团的超级App概念后,决定成为拉美的超级入口;墨西哥的线上超市和生鲜配送平台Jüsto,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研究每日优鲜的做法,积极布局前置仓——只不过这个案例说明,即便摸着石头过河也不见得安全。


穿越地峡与远洋:拉美追逐数字浪潮“向东看” 第5张图片

阿根廷考查里电厂——中企承建的拉美最大太阳能电厂


而在拉美和中国数字经济的遥相互动中,中铁建、中交建等传统基建中企,已经开始在拉美架桥铺路;代表着新基建的中国公司,也正在躬身入局。


华为从1998年第一次进驻巴西,到今天已经在当地支持了超过10万个岗位;新兴业务华为云,眼下也已经成为拉美地区节点最多、响应最快的云服务提供商。传统家电企业TCL,在拉美已经运营了两个制造基地,2022年实现TV产量超过200万台[8]。


中企在拉美市场的核心优势之一,便是复用中国市场发展中的经验。


以华为为例。作为中国公司,华为在曾经欧美厂商垄断的通信领域,同样经历了从后发到追赶的过程;即便是华为云业务,虽然起步晚于AWS、微软等厂商,却积累了显著的后发创新优势,并在全球布局78个Region,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最活跃的中国云厂商。


在中国企业背后,其实承载着一个产业甚至整个生态,向数字化转型的成熟路径。不管是汽车、金融、制造行业等传统赛道,还是生物制药、电商、文娱社交等新兴产业,都在中国沉淀了一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些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实践「教程」,不管对拉美亦或是其他地区,都具备丰富的借鉴意义。


最终在业务端,中国企业在拉美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业务底座的供应商那么简单——实际上,中企背后是一个后发国家如何迈向数字化转型的解题集。




云计算:数字化转型的时代红利




对于全球数字化企业而言,拉美几乎就是增量的代名词:


拉美移动互联网用户高达3.6亿,互联网渗透率已经达到了70%左右,日均使用时间接近10小时,这些指标都远高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地区。


与规模和渗透率交相辉映的,还有充分的消费意愿。在拉美,国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仍达到64%以上,带动当地互联网消费来到了2000亿美元。


这些数字代表着无法计量的交易、娱乐和游戏需求,并最终衍化为对数字化新基建的庞大需求。在拉美各国强烈的数字化愿景下,各项政策法规已经如同过江之鲫,在过去数年间陆续推出。


穿越地峡与远洋:拉美追逐数字浪潮“向东看” 第6张图片



努力谋求数字化转型的拉美,也正在迎接云时代带来的巨大红利。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一个企业想要进行IT建设意味着:先建设机房,然后进行服务器的选型、部署、运维,最终完成网络建设。而运行这样一套体系,抛开成本不谈,安全、备份、容灾、稳定性等,也都是摆在面前的重重难题。


而伴随着云服务的出现以及普及,企业“上云”成为了新的思路。例如娱乐巨头奈飞,就选择将整个IT系统用8年时间,搬到实则是竞争对手的亚马逊云上,随后撑起了8年千倍的业务腾飞。而云服务下低代码的流行,更是成为了后发地区开发人员不足的福音。


除了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将向云转移外,云服务也将引领创新技术的展开:包括AIGC、大模型,离不开云底座的澎湃算力;Web3.0也需要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计算;数字内容的生产、分发和社交平台的互动、交流,都离不开云平台的加速和优化。


在华为云CTO张宇昕看来,「云原生」俨然已经是企业数字化确定的技术路径:


“在敏捷、创新的业务需求驱动下,企业的运营模式、组织结构、创新方式等也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全数字化、全云化、AI驱动、一切皆服务,将是「云原生」思维的核心要素。”


过去,许多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或者用云技术就是“搬迁上云”,将原来线下数据中心搬到云服务上,实现资源弹性获取。然而实践证明,如果企业业务所用的技术、应用架构都没有变化,仍是传统IT的理念和架构,必然会制约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空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用云原生思维践行「云原生」。


换句话说,「云原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先进的思维。企业云原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尽管很多企业甚至互联网企业一开始并不是云原生的,他们在云原生的过程中获得先进的生产力。


以华为自身为例,从2016年,华为开启全面数字化转型,将原有线下老旧应用逐渐搬迁上云,新应用更是采用了100%采用云原生方式构建。最终,华为多达10万人的全球研发人员,都实现云上企业研发,部署效率提升了整整10倍。


同样,对于市场上的诸多主体而言,是否能够带来效率提升才是关键。当年在ERP领域,有一个典型故事是这样讲的:


一家生产并配送桶装水的公司,为了解决客户打电话订水、接线员抄写信息效率低的传统配送方式,上马了一套专用软件。但很快就发现:以前接线员每半分钟就能处理一个电话,用了软件后每1分钟才能处理一个电话,效率下降50%。


原因在于以前只需要用笔头快速记录,现在则要打开进销存的四五个界面,鼠标键盘一阵飞舞,再熟练也要花一分钟时间。惟一的好处在于:以前效率低,接线员被老板骂,现在效率低,则是打电话把软件厂商喊过来让老板骂。


虽然云服务与ERP系统相差甚远,但这个故事的普遍性意义在于:相比起数字产品抽象的广告推销和品牌价值,企业其实只关心「产品」究竟好不好用。


华为云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跻身成为拉美地区的顶级云服务提供商,倚靠的依然是足够的「产品力」。


在拉美互联网领域,电子商务头部企业Bis2Bis启动迁移上华为云以来,公司开发人员过去需要20个小时才能完成一项活动,现在只需要大约10分钟。在物流领域,华为云则帮助阿根廷物流解决方案公司Grupo Logistico Andreani提升了15%网络性能,同时降低了10%运维成本。


穿越地峡与远洋:拉美追逐数字浪潮“向东看” 第7张图片

阿根廷物流解决方案公司Grupo Logistico Andreani


教育领域,华为云通过高性能、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满足Mindfree的高并发系统需求,通过为Web的前端、中间件和数据库层实施解耦架构,在提高整体性能的前提下,减少了90%的平台事故,并降低企业成本。


而在华为经验丰富的电信领域,墨西哥电信公司Totalplay的基础设施和运营主管安赫尔·卡兰萨则表示:“使用华为云后企业减少了成本,数据存储更加安全,团队一体化合作更紧密,且有更大弹性度与活力。”


这些案例背后,一方面是华为云对于技术的孜孜以求。


在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背景下,华为云也通过不断创新汇聚了强大的产品力:比如容器服务CCE turbo可以实现30s极速扩容20000核、超低时延直播服务可以低至800ms、提供CC EAL4最高安全等级的分布式云原生数据库、提供AI for Industries能力赋能千行百业创新。


尤其是在云原生领域,华为云不仅是技术先行者,同时也是开源的倡导者。华为云在2015年作为唯一的亚洲企业参与了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的组建,目前的代码贡献已排名在亚洲第一、全球第六,并打造了CNCF社区首个云原生边缘项目KubeEdge、首个云原生批量计算项目Volcano、首个云原生多云容器编排项目Karmada等等。


另一方面,华为云一以贯之地践行「一切皆服务」。华为云在拉美区域持续针对延迟等当地痛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是拉美节点数最多、服务最快的云厂商;不仅如此,华为云7*24小时的确定性运维团队,更提供了业界顶级的系统稳定、安全、高质量保障。


对于云业务,任正非有一个高度抽象的概括:“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即华为提供土壤,让不同行业的客户、技术伙伴、开发者们,可以在上面种花、种树、种草。


眼下华为云,正在为5000多家包括电商、金融科技、物流、教育、政府、制造在内的拉美客户服务。与此同时,华为云也正在为拉美的科创生态,承担着“前人栽树”的角色:华为云与AMEXCID、Softex等产业组织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培育和扶持139家初创企业,并联合产业组织成立全球云原生交流平台创原会,分享最佳技术实践。


面对开发者,华为云也在拉美举办了开发者大赛。这些举措,都在为拉美数字化产业的未来埋下一颗颗种子。




尾声




当时代的进程步入20世纪下半叶,集装箱用有形的力量,把全球经济更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这些动辄数以吨计的模块化容器,推动了现代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深入到每个国家工业体系的毛细血管,把船舶、港口、航运、公路等连成整体。货物、产业和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流转,唤醒了那些曾昏昏欲睡,或仍在懵懂之中的区域。


在上一个工业时代,中国接住了集装箱带来的贸易标准化大潮,实现了经济腾飞。1975年,中国首班集装箱货轮,第一次从上海港抵达澳大利亚,不到一代人的时间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和吞吐国。


在数字经济时代,无形的云计算接住了有形的集装箱交来的接力棒。集装箱是现代物流的最先进工具,以容器技术为代表的云原生,也正在成为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取得业务领先优势的关键路径。


而如今,中国企业带着新时代的“集装箱”——云服务,正在向秉持发展主义的全球化伙伴,贡献这个时代宝贵的新增量。


参考资料
[1] 中国巴西元首会晤,这样开辟新时代中巴关系新未来,人民网
[2] 迪马利亚亲笔信:暴雨,狂风,黑暗之间,PP体育
[3] 巴西前总统罗塞芙为何说,有人强加给拉美虚假的现代化?,上观新闻
[4] 当“再工业化”成为巴西共识,环球
[5] 中国软件三十年:烟尘隐入,夹缝重生,饭统戴老板
[6] 文一:卢拉能拯救巴西经济吗?
[7] 拉美互联网正在拥抱“中国经验”,栗鹓
[8] 跨越半个地球的友谊,TCL动态
[9] 云计算,一场无声的IT权力交接,远川科技评论


作者:郑鹏飞/任彤瑶
编辑:杨婷婷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杨婷婷


上一篇:台岛在拉美最后一块外交阵地即将沦陷,巴拉圭愿与中方无条件建交
下一篇:外媒:拉美国家认为“未来在中国”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24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