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汽车] 掌握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第700万辆下线,比亚迪进入收获期?

[复制链接]
51790 0
爱喝酒的小仓鼠 发表于 2024-3-27 15:51:1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掌握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第700万辆下线,比亚迪进入收获期? 第1张图片


我们经常听到“中国速度”这个词,那么,在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速度是什么样子的呢?
3月25日,比亚迪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这在全球还是第一次,也树立了全新的销量里程碑。
掌握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第700万辆下线,比亚迪进入收获期? 第2张图片


要知道,比亚迪2021年5月份才实现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仅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这个数字扩大了7倍。
那么,比亚迪是怎么做到的呢?
1、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是个什么水平?

放在燃油车圈子里,700万辆这个数字并不太起眼,丰田、大众都有年产1000万辆汽车的能力;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这却是一个不寻常的数字。过去两年,比亚迪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掌握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第700万辆下线,比亚迪进入收获期? 第3张图片


而且比亚迪现在已经进入加速冲刺的阶段。2023年一年,比亚迪销量就突破了300万辆,超过全球销量亚军特斯拉100万辆以上。
掌握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第700万辆下线,比亚迪进入收获期? 第4张图片


更重要的是,2024年比亚迪多款新车,例如秦L、海豹06、海狮07、方程豹豹8、仰望U6、全新腾势N7、全新MPV、全新皮卡等都有望登场。
从短期来看,比亚迪这个产销规模,其它厂商很难赶得上。
2、比亚迪是怎么做到的?

比亚迪的成绩,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发展有关,但即便有行业大势,也需要有抓住机会的能力才行。或者可以这么说,某种意义上,比亚迪自己就是这个趋势的推动者。
比亚迪的“能力”,主要来自于自主研发。
掌握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第700万辆下线,比亚迪进入收获期? 第5张图片


目前比亚迪手中握有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e平台3.0、易四方技术平台、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在核心技术环节基本上不存在短板,已经打通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掌握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第700万辆下线,比亚迪进入收获期? 第6张图片


2024年1月初,比亚迪又发布了智电融合的璇玑架构,融入AI超算中心、AI大模型、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等,开启智能化的下半场。
掌握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第700万辆下线,比亚迪进入收获期? 第7张图片


3月26日,比亚迪发布2023年财报,全年实现净利润300.41亿元,同比大增80.72%,汽车业务毛利率也提升到了23.02%,这说明比亚迪前期的研发投入正在进入收获期。
3、比亚迪将面临哪些挑战?

对大多数竞争对手来说,比亚迪都是一个庞然大物,不过比亚迪也并非没有挑战。
首先,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30%,按照中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比亚迪面临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国内市场销量的增长率可能不会像过去3年那样高了。
掌握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第700万辆下线,比亚迪进入收获期? 第8张图片


其次,2024年海外市场将会是比亚迪重要的增量,它已经进入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巴西、匈牙利、泰国等地区投资建厂,2023年比亚迪海外乘用车销量突破24万辆,同比增长337%。
掌握核心技术,打通产业链,第700万辆下线,比亚迪进入收获期? 第9张图片


不过海外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奔驰等外资厂商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出现了迟缓甚至反复,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贸易壁垒也在增加,这会影响海外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的认知,进而影响中国车企的出海表现。
但从长远来看,既有庞大的销量规模,又有核心技术加持的比亚迪,将会创造出下一个“700万”,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在全球的优势也将会进一步确立。
结束语:

靠着自主研发,比亚迪一步一步走到世界冠军的位置上,并且树立了全新的销量里程碑。这样的正能量,不正是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从业者们希望看到的吗?


上一篇: 从徒弟变成衣食父母?曹云金这波稳赚,岳云鹏一段话打脸郭德纲
下一篇:吴晓求:中国经济必须做好三方面调整,首先是让所有人有信心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1 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