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中国当代人的焦虑从何而来?

[复制链接]
70457 20
heypang 发表于 2020-10-6 00:02:3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好讨论一下原因之原因,比如焦虑来自不安全感,而这不安全感又从何而来?谢谢!


上一篇:如何克服焦虑恐慌,保持内心平静?
下一篇:信息超载为什么会引起人的焦虑?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甜蜜糖果kiki 发表于 2020-10-6 00:03:16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很穷:包邮区的90后小伙伴们,二线城市有房的土著同事,付了首付的打工族,一线城市医生们,资产千万级以上的小老板(都喜欢卖穷卖惨),老师。。。。
毕业后才发现大家的梦想差不多都是发财,只是散落在不同岗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chaote259 发表于 2020-10-6 00:03:22 | 只看该作者
 
假传千万卷,箴言一句话: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现在社会,让你比较的东西和渠道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凸情迷游乐园凸 发表于 2020-10-6 00:03:34 | 只看该作者
 
主要是周围一切都变化的太快。今天还是荒野郊区,明天就可能建成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和成堆成堆住宅楼;今天还看得好好的剧,明天说不定就下线了;今天还是土鳖屌丝的儿时伙伴,明天可能因为拆迁身价千万;三十年前还是小渔村,如今已经变比肩北上广的大都市;几年前还风光无限的职业,如今却无人问津;今天还是意气风发的公司老总,明天就有可能锒铛入狱;今天是万人追捧的明星偶像,明天可能就是全民唾弃的败类不如。
是的一切变化都太快了,导致大家对未来充满了未知,而未知又带来了不确定和焦虑,同时如今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扁平化又加剧了这一过程。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人不会焦虑,上致庙堂,下致草民,都差不多。
就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宫野玉子 发表于 2020-10-6 00:03:51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普遍的自卑,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想活在别人眼里。
所以,焦虑,着急,迷茫。

当你真的自信了,不在以外界事物来评价自我,也明白了自己真的想要做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真的需求的,什么才是自己真的开心的事情之后。
你就可以解脱出来。

为自己活着,活的更自我一些。
一句话。
活的焦虑,是活的太为他人着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老板1979 发表于 2020-10-6 00:04:36 | 只看该作者
 
上不封顶,唯恐升舱资格不够,
下无底线,总怕平地一脚蹬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蓝色主张 发表于 2020-10-6 00:05:02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有钱有权的人总是那么不讲道理,他们但凡讲道理点我都忍忍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zhengyunyi823 发表于 2020-10-6 00:05:25 | 只看该作者
 
问题有点大,只说我的焦虑。
我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办成一件事不是靠制度,不是靠程序,不是靠律法,更不是靠个人能力,甚至不是靠钱,而是要靠人,靠人际关系。有个寓言大意是说:社会事棵大树,树上爬满了猴子,作为一名猴子的你,往上看全是屁股,往下看全是笑脸,往旁边看全是耳目。
我的感受:中国人口数量实在太庞大,常常面临的是僧多粥少的情况。一项制度他的形式可能非常的好,但是在实际操作起来常常面临公务人员人手不够,资源有限的尴尬局面,不能更好的为每一个人去服务。这就造成了人们去托关系,找后门,罔顾他人的利益去得到自己的一碗粥。换句话说,我们更多的是在与人打交道,而不现象本身。
ps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不懂尊重他人权利边界的族群之一,绝大多数人理所当然地对别人的私生活指手划脚,甚至企图支配和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大连啤酒 发表于 2020-10-6 00:05:36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中国当代社会如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你稍微一个抱不紧,可能就飞出去了。
而且越往外离心力越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软妹婧婧 发表于 2020-10-6 00:06:08 | 只看该作者
 
我将从哲学层面,分三个部分回答:
一、何为焦虑?如何陷入焦虑?
二、中国文化带来普遍焦虑。
三、如何从根本上避免与消除焦虑?

一、何为焦虑?人们如何陷入焦虑?

何为焦虑?
焦虑,一种恼人的情绪,我们会为升职而焦虑,会因不够有钱或别人比自己更成功而焦虑,会为孩子的学业前途而焦虑,甚至会为钓鱼岛而莫名焦虑、、、
焦虑,是由“无力感+恐惧感”混合而成的不安情绪。
本质上讲,焦虑,则是源于我们错误的思维以及脆弱的自我,所导致的能力、观念与责任的错位、错配。
为何而焦虑?
当你全身心专注于某件事情,并且感到有成就,有希望,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外部环境很糟糕,也不会焦虑。因为你不会关注别的,你只关注所专注的那件事情,而在它上面,你感觉到的是喜悦而不是难受,即使碰到困难你也不会感觉痛苦,反而会视作挑战从而激起更大的热情,产生更大的喜悦。因此,你绝不会焦虑。
然而,一旦你关注并在意的事情扩大,而其中有一些事情又是你所不擅长的,在那些事情上,你迟早会遭遇挫折,刚开始你只是感觉不快,如果情况一直没能好转,你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并会随着问题的继续而持续加强。
那么,你为什么不放弃对这些令你不快的事情的关注呢,就象你之前做的,专注于你擅长的领域?
奥妙正在这里!产生焦虑的一个前置因素就是:你决不会承认是自己沒有能力驾驭,也不是自己的错误--无论是观念或是行为,而是坚定地认为是外界的错误。
这个时候,你的主观意识里,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标准,与其对照,现实的状况就是错误的,而你又没法改变现状,焦虑由此产生。
由此观之,焦虑的产生原因有三:
首先,是我们进入到不擅长的事务;
接下来,是主观价值标准对现实事务的高大上式的不屑与批判(思维方法);
再者,我们既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退出,也不能认识到自己主观价值标准的错误而予修正(自我认知)。
也就是,由我们错误的思维以及脆弱的自我,所导致的能力、观念与责任的错位、错配。当一个人肩负了过多、过大的责任,而他的能力又不足,观念又固化,不能调适,那他势必会产生强烈的焦虑。
如何避免和消除焦虑?
解决之道应是,卸掉多余的责任,提升能力,调整观念。
具体而言,避免和消除焦虑的方法:
1、不要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要过多关注,更不要太在意那些你不擅长的事情。视它们如沐春风,如见狗屎,你只须接受、适应或是回避,而无须放在心上。
随着人生的成长,你需要关注的事会越来越多,其中难免有一些是你不很擅长的,如果你实在躲不过,那最好找一个擅长此事的人来帮你处理。
2、修正主观价值标准有些事,你躲不开,又处理不好,又无法找人代劳。这就有危险,因为人都会自以为是,人的本性总是自认为伟大、光荣、正确,出现问题,那都是别人的错,或错在某个人、某个组织、某个制度,甚至是国家、文化、整个世界。这样就必然陷入焦虑的深渊。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停止与外部现实的对立,停止对外部事物的有错认定。第二步是冻结当前的主观价值标准,对你的思维模式、你的心理需求、你的价值观、你的能力、你的未来目标进行全面的,清晰的,诚实的反思、确认。
客观思维很重要,外部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你希望它怎样没有用,它就是现在的样子。因此,当现实令你不舒服时,你能否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如果不肯改,那么你是否可以离开它?如果你又暂时离不开,那么,可不可以在核心价值标准之下,重新设计一套工具性价值标准以达成与现实的妥协?
清晰地回答上述问题,有赖于你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你的需求、你的长远目标、你的个人能力的清醒认知,也就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对当前的主观价值标准作出修正:哪些是必须坚守、不可动摇的核心价值标准?哪些是可以妥协甚至放弃的标准?哪些又是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可以达成的目标?
这样修正之后,你获得了三重收益:一是你坚守住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了长远目标所在;
二是消除了与现实的对立,实现了在工具性层面的价值和解,达成了与现实的愉快合作;
三是认识到自身能力不足,明确了短期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这样,你的焦虑也就自然消除。
焦虑漩涡的完整面目
有了以上的了解,现在,我们就可以揭示出人们陷入“ 焦虑漩涡”的完整、详尽画卷:
当你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件自己不擅长的事务时,挫折甚至失败就一定会到来。一定!
这个时候,你不能客观求实的看待问题,既看不到外部现实的客观存在性,也看不到自身能力不足之处,而是持一种幼稚的唯我主义心态,希望现实按自己的要求改变。
其实,你并不真正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也不十分确定自己真正坚守的核心价值标准到底是什么?也不明确自己长远的人生目标究竟在哪里?你的能力何在?因为你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自我认识,更没有树立起对自我负责的独立意志,你的自我是混沌模糊的,你的自我意志是软弱无力的。你其实是冀希望于外部现实既知道你想要什么又能主动来满足你,这当然不可能。
当期望中的改变没有发生,你脆弱的心灵会产生一种受害者情结,你迫不及待地将眼前的外部现实指认为加害者,罪犯,是它造成了你的失败与痛苦,而不是你自己。这样一来,既可以暂时缓解痛苦,更可以为自己开脱失败的责任。
为了使上述指认更可信,你开始自我美化、自我转移。你开始热衷于关注社会、国家、人民这些大事 ( 这是知识人士或中上层社会精英喜欢采用的套路,其他人士会转移关注孩子、爱人、家庭或小集团 ) 。这时,整体性思维正好派上了用场,所有问题都归结到国家层面去考虑,这样一来,原先引致你不适的个人问题一下子幻化为国家和人民的问题,你从原先的个人事务的失败者一下子幻变成忧国忧民的高尚爱国者,这既让你完全开脱了对自我的责任,又让自我高尚化。顺着这个思路,原先被指认为加害于你的外部现实也被普遍化从而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加害者,罪犯。
当你站上了这样一个道德高地,于是,泛道德化的思维、乌托邦式理想思维、两极化思维开始登场,你会拼凑出一套取悦自己的价值标准--乌托邦式理想国,内容可能来自西方,或是中国过去,或是某个人的只言片语,你会把这套主观标准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圣真理,借以证明现实存在的错误、丑恶、落后。
你坚信,符合你主观标准的理想状况就在别的某个国度、某个地方,或是历史上某个时期,或是未来的某个时期。不管如何,它才是好的,应该提倡的,值得存在的,而现实的状况则是坏的,不道德的,理应批判、消灭的。
当你的主观标准对外部现实采取蔑视、批判的态度,从而形成不可调和的对立之势时,你个人的现实处境正变得愈加糟糕,而这又会使上述对立进一步强化,如此不断。
这就是焦虑漩涡。

二、中国文化带来普遍焦虑

我必须遗憾地指出,中国文化易于使人陷入焦虑。
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倡导以天下为大任,而且以克己复礼、大公无私、死而后已的高大上道德标准要求每一个国民,从而很容易将人,特别是青少年,引入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漠视现实生活、身边小事、自己的人生事务,最后,必然是应对生活的能力弱化,而担负天下大任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只空有一股宏大空洞的愿景。而这正是泛道德化思维、理想化思维的温床。
一个人本来没有那么大能力,你给他那么大责任,他就变形了,就会陷入不可穷尽的焦虑忧怨,亦或是对现实世界的暴力破坏与革命激情之中。

从根本上,乃是源于中国文化在如下三方面的缺失:
一方面是,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中国文化没能提供一套科学健全的思维方法(客观性、具体性、逻辑性、开放性兼备的思维),相反,却充斥着太多不健全的思维模式。因而它不能给人带来认识世界的真知,和改造与征服世界的有效能力。
另一方面是,独立自我认知的缺失。中国文化宣扬对自我意识的弱化,自我责任的虚化,文化没能倡导形成权责相适的独立自我认知。表现为:
对下层民众,文化强调无我,强调自我抑制、自我牺牲,因而,民众普遍缺失独立坚强的自我认知;
对上层统治精英,则是由于专权,由于过度利益侵占而导致自我澎涨,自我独尊,但自我能力退化与责任虚化,与自我所享的权力不相匹配。因而,真正健全独立的自我认知也无从确立。
第三个方面是,个人权利保障与法治的缺失。对民众宣扬自我弱化、自我牺牲的文化,必然不会重视民众的个人财产权利乃至生命权利,更谈不上普遍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上层精英因专权而过度享有的各项权利,也非光明正大占有,也无法得到法律上的公开保障。
知识与能力的匮乏,让个人在面对自然与社会的生存竞争时软弱无力,必屡遭挫折与失败,从而引致焦虑。
一个人如果缺失了独立的自我认知,便如同没有了心灵之锚,他只会寄托于外,攀比,虚荣,依赖,逐浪随流,无以为寄,终生焦虑不宁。
而个人权利保障的缺失,更象是将个体置于一个弱肉强食,互欺互害的丛林社会。不安与恐惧感就会时刻笼罩着每一个国民的心头,无论贫民还是精英,稍有风吹草动,即会陷入强烈的焦虑之中。

一旦国家面临外部危机,则统治精英们因能力、责任的长期双双缺位,而无力承担起应有的守卫国土、保护民众的职责。下层民众也没有能力担当如此宏大的责任--凭他们弱小的自我又怎能担此大任。整个国家,全体人民只能陷入普遍的焦虑与苦难之中。
思维不当,自我不立,权利不彰”,乃是夺走中国人安宁,带来无尽焦虑的三只“无形黑手”。它们就隐藏于中国的文化与制度之中。
由此可言,中国文化是易于带来普遍焦虑的文化,中国是一个普遍焦虑的国度。
在这样的文化与制度环境下,健全思维能力的培养,独立自我认知的建树,对于保障个人的幸福安宁,战胜焦虑,尤显紧迫与重要。

三、如何从根本上避免与消除焦虑?
下面,将围绕思维方式与自我认知两大主题,在分析八大不健全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引出正确思维方式的四大要素。最后明确指出,正确思维方式与强大自我认知乃是我们战胜焦虑的两大利器。

八大不健全的思维方式:

一、两极化思维中国文化尚阴阳、天地之说,在语言文字中形成大量诸如好坏、对错、高低、上下、远近、老幼、、、等两极式词语,使两极化思维模式得以传播与固化。
这种思维是不客观的,它对事物的认识简单化、两极化,而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存在往往是复杂的、连续的、随机的、多元的,无可穷极的。
两极化思维表现在价值领域,便是对人对事易作好坏判断,对错判断,因而易于采取对立、对抗态度,产生敌对、破坏行为,而非协作、建设性态度及行为。
在人生事业领域,好坏思维,强弱思维,为追求绝对的好、绝对的强而使人陷入不断与他人比较,又不断失落的无穷焦虑之中。因为任何一项事务、领域均是无可穷尽的,绝对的好或强是永远也达不到的。
二、整体性思维它不关注个体,不关注细节,不愿沉下心去对具体事物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而是沉湎于所谓全局。它缺失了思维的具体性要素,因而它所呈现的整体性认识,只能是一些大而全、假大空式的愿景式、道德性、理想化认知结论,毫无价值可言,只会让人愈加混沌愚昧。
因为所关注的整体性事务大大超出个人能力,往往是个人无力解决的,因此长期浸淫于整体性思维,势必会给个人带来强烈的焦虑。先天下之忧而忧,则长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无乐!
正确的态度应是:成己之事,享己之乐,则长乐;担己之责,解己之忧,则无忧!
每个人皆自获其乐,自解其忧,则天下长乐,天下无忧也。又何烦某人舍己之乐,而为天下人忧?!
三、泛道德化思维它以人为的善恶标准去判定人的好坏,去判定人的对错,以道德愿景代替个人专业能力与客观知识,既不要具体分析,又不讲逻辑思辩。总之,道德为先,道德代替一切,道德就是一切,它以为有了道德便一切自来。
西方先贤看重知识,认为知识与智慧即是最高的道德,道德乃智者的内在修为。
中国人则看重品德,将道德与知识智慧对立,并以德行取代知识智慧。将道德变成了对人的外在强迫。
德才兼备,又红又专,但却“以德为先,以红为首”,实为“要忠不要能”,最后往往是“奴才当道,愚者德高”。
本来,一个人立世之本在能力,在知识与智慧,德行不过是人的一种自我约束。能力为本,道德为末。
而泛道德化思维则认末为本,本末倒置。它否定了知识智慧能力的首要价值,推毁了人们对知识能力的热情与尊敬,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愚昧低能的德先生。一个低能的社会,从而也必是一个普遍焦虑的社会。
四、乌托邦理想化思维它是以虚构的理想未来图景来否定当前现实的存在价值,对现实采取对抗或是逃避的态度,根本不关心对现实事物的分析研究。
理想化思维造就两种人,一种是革命者,他们急切地要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如当年的共产主义青年;另一种是愤世嫉俗者,如愤青。他们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懒汉与低智者,前者是思维上的懒汉与低智,他们仅凭满腔热情就将别人的只言片语奉为革命的信仰,没有能力辨明真假对错,也懒得作深入的思考探究。后者,则是思维与行动上的双料懒汉与低能儿。他们什么也不想做,也不会做,只期望他们头脑中的一切幻想如期而至。
理想化思维与泛道德化思维的共通之处,都是漠视现实,否定现实,以某种主观标准判定现实。区别只在于,一个针对社会,一个针对个人。一个是对于完美社会的幻想,一个是对于完美个人的期望。
这种幻想与期望,由于脱离了现实知识与能力的依托,因而最终必然以失败告终。从而让人收获无穷无尽的焦虑。
五、类比式思维这是中国先贤们惯常采用的思维方式,普通中国人也特别喜欢,因为它能通俗、形象化地说理。
它常常将对一种事物的认知,类比推至与此性质迥异的另一种事物上,常常将对事物的表象性认知,类比推至事物的内在。而这却是严重地违背了逻辑性,以致于常常带来严重的认知错误。
比如,儒家以家庭关系中的父慈子孝,类推至国家,得出:民要忠君,君要爱民。但国家与家庭在规模、血缘、经济等所有层面都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类组织,一国之君怎么可能象父亲一样去爱护每一位臣民呢?
这一错误的类比推论,两千多年来不知愚弄了多少人的心智,最终只得沦落为君王们欺骗与统治臣民的工具。
六、一元化思维中国人常讲的,九九归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统天下,西方基督教宣扬的上帝创世之说,都是一元化思维的体现。它要将世界统一到一种理论、一个主义、或是一位领袖、一面旗帜之下。因而它是大一统专制政治在哲学思维上的源头。
同时,它也是与两极化思维、整体性思维相辅相成的,两极对立,最后要达到统一,整体性思维的目的也是为了要达成大一统。
一元化思维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均有体现,只是西方文化追求的是精神信仰领域统一于上帝,而中国文化则要求从精神到物质一切都统一于人间的天子。
这种思维,缺失客观性与开放性要素,如果不加以严格限制,会带来严重后果,因为它背离了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这一客观事实,违背了人的独立、自主发展要求。西方文化即将它严格限制于宗教信仰领域而不让它侵犯到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人的世俗生活的其它各个领域。
七、权威性思维它是以权代理、以权代法的思维方式,一切只服从于权力、权威,完全不尊重客观规律,“指鹿为马”即是它最典型的表现。因而,它是一种彻底的反科学思维,只能将人带入狂妄、无知的愚蠢境地。最终必将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这样的惩罚在中国人的历史与现实记忆中,数不胜数!
八、特殊化思维它是权威性思维的一种弱化表现形式。当权威性思维不能大行其道之时,这种特殊化思维便开始登场。它的表现就是,一切要求大众必须遵守、服从的东西,无论是道德、信仰,还是法律,他都可以例外,而且只能他一个人可以享受特殊待遇,最好是他想怎样特殊就怎样。
特殊化思维导致特殊化的制度安排与行为。中国社会中花样繁多的“特事特办”、“特殊照顾”、“优先优待”、“走后门”、“拉关系”…正是这种特殊化思维的体现。最直接的结果是,正式的秩序不复存在,简单的规则变复杂,从而让人们无所适从,心力交瘁。
特殊化思维必然会让一切正式的道德、信仰、法律的权威性遭受严重侵蚀与破坏,它的盛行必然会催生出一个正式规则不彰而潜规则流行,表面上讲法治、讲道德、讲天地良心,事实上则无法、无德、无天的伪善社会。
不健全的思维方式,其危害在于,使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行动能力极大弱化,从而将自我带入软弱无助的境地,引致人的焦虑。
健全的思维方式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是健全的呢?
1、客观性是客观求实的,因此要求:
2、具体性是对具体事实和局部细节的个别化考察与分析,当企图将个别化结论推广至普遍结论时,又要求:
3、逻辑性是符合逻辑的。
由于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以及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因此,为避免认识的僵化与错误,必须保证思维:
4、开放性是开放的。能接受不同观点的质疑与批判,能接受新的事实的证伪,能根据现实的变化作出改变…
简言之,健全的思维方式是客观性、具体性、逻辑性、开放性的思维。四大要素缺一不可,这就是科学思维。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长期认识活动中不断探索的结晶,前述八大不健全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探索的结晶。

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这种漫长而艰苦的思维探索的伟大结晶。直到近代它才得以率先在自然科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并由此而迅速扩展到人类各个认识领域。因此,科学思维乃人类迟来的思维之光,却早已燃成熊熊火炬。
科学思维方式的巨大力量,源于它所具有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包含:观察,假设,怀疑、验证、推理。 科学的态度包含:客观诚实,关注细节,尊重事实,严谨理性,合乎逻辑,开放自由,接受质疑。
健全的思维关注客观事实,注重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乐于从实践中体验、认识现实,因此,它令人务实而戒虚,使人重真知而弃空想,使人认清并接受现实的不完美,并乐于一点点地改进,但永远不会追求绝对的完美。
健全的思维,相信逻辑的力量,对世界,对自身抱开放态度,以理服人,以事实为据,接受质疑,蔑视权威,厌恶封闭,乐于改变。
正因如此,它能让人深刻、准确地认识现实世界,从而大大增进人的认知能力和智慧。
不健全的思维方式则在“客观性、具体性、逻辑性、开放性”这四大思维要素上,有所缺失。因而会导致对现实世界的偏见甚至错误认识,由此而弱化人的认知能力和智慧。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将这八大不健全思维方式的应用严格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以用其益。通过健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修正这八大不健全思维方式中的缺陷,以去其害。
自我认知自我的认知,包含三个方面:
1、自我认知。是对自我内在欲望、价值观、能力等的清晰认知,主要包括,你的心理需求、价值标准,长远目标,个人能力。这决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2、自我独立。要将自我与他人、群体严格区分开来,关注内在真实的自我价值。
3、自我意志。是对自我要有独立自主的责任承担,要有坚定而强大的意志力去确保自我价值目标的达成,无论外部条件有多艰难,都坚不可摧!
模糊脆弱的自我,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到底要为什么负责?只会随大流,只会与人攀比,他也没有勇气去达成。因而,它本身就是焦虑的源泉。
只有清晰强大的自我,才能准确找到自己的目标与责任,并且有能力,有勇气去达成。从而达成自我与现实的和谐共进。
战胜焦虑的两大利器健全科学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拥有正确理解世界的认知能力,以及作用于世界的行动能力;
清晰强大的自我认知,让我们能正确地选择应该承担的内在与外在的责任,并努力达成。
它们是确保我们战胜焦虑的两大利器。
借助这两大利器,即能自主调控自身能力、价值观,及责任,来保证它们始终有效匹配,令我们感觉舒适、愉悦、成功,从而远离焦虑。
避免与消除焦虑的根本大法客观行为上:
1、胜任原则,干自己能胜任的事,远离不擅长的事务。
2、自我责任原则,每个人最大的责任是对自己的幸福快乐负责,卸载过多过大的责任与目标。
主观认识上:
3、思维方式,健全科学的思维方式。
4、自我认知,清晰强大的自我认知。
<注:此文为作者知财(原名陈青春)原创,保留权利!>
创建于 2016-12-04作者保留权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30 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