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上海本轮监测到 30 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其中包括美国主要 ...

[复制链接]
43147 1
万岁孤王 发表于 2023-1-2 11:34:07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日,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GISAID)数据库新增369条中国本土新冠病毒测序结果,上传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瑞金医院”)陈赛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公卫中心”)范小红领衔的联合科研攻关团队。
澎湃科技记者获悉,这些样本来自上海地区新冠患者,随机采集于今年11月23日至12月22日,经基因测序确认30个已知奥密克戎亚型毒株,尚未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除了“南方株”BA.5.2和“北方株”BF.7相会于上海,在欧美广泛流行的BQ.1家族和XBB家族占比超过1/3——这些病例绝大多数为境外输入病例,处于闭环单独管理中,因此并未造成BQ.1家族和XBB家族的本土大规模传播。
上海近期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未出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据上海瑞金医院官方通报,为了评估调整疫情防护措施之后奥密克戎毒株在境内的传播模式,上述研究团队分析了当前境内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型种类。研究论文《初步分析我国2022年秋冬新冠疫情中奥密克戎亚型多样性与流行病学特征》(Primary assessment of the diversity of Omicron sublineages and th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autumn/winter 2022 COVID-19 wave in Chinese mainland)发表在《Frontiers of Medicine》上。
研究人员对2022年秋冬期间上海公卫中心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的378例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369个高质量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子进化树分析发现,这些病毒基因组中共包含GISAID数据库里记录的30个奥密克戎亚型毒株,其中355个(95.95%)基因组序列集中在5个奥密克戎亚系,主要毒株包括已报道在北京和广州等地流行的BF.7和BA.5.2和近期欧美地区出现的BQ.1和XBB。结合感染者的旅行史和感染接触史,证明有北京或广州疫情接触史者分别主要携带BF.7和BA.5.2亚株;从海外入境上海的感染者主要携带BQ.1和XBB;而上海本地感染者中除了BA.5.2以外,还有多个奥密克戎亚株相对占比较高。这些结果中尚未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新冠病毒的突变和进化。来源:Daniele Focosi
BQ.1和XBB是目前欧美流行度最高的两个突变株家族。BQ.1是奥密克戎BA.5变异产生的第六代亚分支,其子系BQ.1.1已经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而作为两个奥密克戎BA.2后代突变株的重组体的XBB,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在出现后短短两周内就在新加坡成为主要流行株。二者在欧美广泛流行,上升趋势显著。BA.5.2和BF.7(BA.5.2.1.7的缩写)也均属于BA.5亚分支。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30日报道称,新加坡本地数据科学研究团队分析了GISAID数据库收集的中国新一波疫情期间的病毒基因组序列(来自北京、福建、广州、内蒙古和四川),并与数据库里的1440万个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和今年7月至12月在全球各地传播的已知毒株有着密切关系,表明中国至今并未出现新的新冠毒株。
澎湃科技记者获悉,此次上海研究团队测序的369个病例,目前无一例重症,有症状的发热病人,也未检查出任何血常规或炎症指标的异常。整体观察来看,BA.5.2和BQ.1症状相对更轻,BF.7的有症状比例略高。
12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许文波接受央视采访时称,自12月1日至26日,全国已完成1142例病例的全基因组测序,提示BA5.2和BF.7占全国流行的绝对优势,两者合计超过80%,此外还有7个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在全国流行,这些亚型没有发现有特征性的基因组突变。同时,一共发现31个奥密克戎亚分支输入国内,其中也包括正在国外加速传播的BQ.1、XBB等亚分支。
“新毒株的致病力和其他毒株没有明显区别,目前暂没有发现BQ.1和XBB在国内外引起重症和死亡增加的报道。”在12月20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许文波表示,近三个月以来,一共有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我国,其中9个省检出BQ.1及其亚分支,3个省检出XBB亚分支。他当时指出,BQ.1和XBB在国内尚未形成优势传播,但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与目前的国内主流毒株BA.5.2和BF.7一起,加上其他50多个输入的亚分支,最终可能形成一个共循环。
新冠病毒进化路线图。来源:Rodrigo Quiroga
XBB.1.5来势汹汹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此次监测到的25例XBB家族中,有3例XBB.1.5,同样都是境外输入病例,未造成本土传播。研究人员表示,境外输入患者中的毒株较为复杂,多为在我国境内首次检测到。当前测序结果表明,针对境外输入新型病毒株较多,仍需要常规开展病毒株检测为后续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美国,XBB.1.5已迅速成为头号流行毒株。美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近两周来,XBB.1.5在美国强势崛起,已取代BQ.1.1和BQ.1的优势地位。本周(12月25日至31日)XBB.1.5预计占美国新冠病例的40.5%,比前一周(21.7%)几乎翻一番。
最新研究显示,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与 XBB.1相当,但关键突变F486P使其具有更高的人ACE2受体结合亲和力——ACE2可以被看作是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大门”,这意味着XBB.1.5更容易感染人体。试验表明,在至少接种两剂mRNA疫苗的情况下,突破感染BF.7也无法诱导对XBB.1和XBB.1.5的高水平中和抗体,难以防止再感染。
国内外专家预计,XBB.1.5将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毒株,需要密切关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XBB.1.5 的人ACE2结合亲和力几乎与 BA.2.75 相当,可能使 XBB.1.5 未来像BA.2.75一样获得更多突变,不过XBB.1.5目前免疫压力不大,还不会很快进化。


上一篇:12 月 28 日 NBA 常规赛小杜安-华盛顿砍 26 分 8 助,如何 ...
下一篇:《华盛顿邮报》:震惊普京并重塑战争的乌克兰反击战内幕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l5523332 发表于 2023-1-2 11:34:55 | 只看该作者
 
麻了朋友们,真相大白了,前几天互联网上发烧的肌肉痛的吞刀片的一片哀嚎的时候,不是总有些人强调自己啥症状没有嘛  



 第1张图片

还有的说张医生的数据没错,绝大部分人就是无症状,一点反应都没有,更不可能发烧,搞得我都想去买彩票看看我到底啥运气能撞上那所谓4%的发烧率,现在好了,全明白了。
大家感染的很可能压根就不是一个毒株,而是好多好多个毒株。

 第2张图片

就在昨天,上海瑞金医院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往GISAID(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上传了一组数据,里面有将近四百条国内病毒基因测序数据,有北京的,内蒙的,福建的,四川的,上海的和广东的,结果一共测出来了几十种毒株。。。
我把图放底下了,大家自己看吧,毒株多到我感觉后半辈子已经被破新冠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第3张图片
▲你可以把这些奇奇怪怪的字母和数字组合理解成病毒的家谱,主要是基于一个名叫PANGO lineage的系统在病毒测序的基础上给各种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分类和命名
检测结果显示,很多地区流行毒株还相对单一,比如北京跟福建正在流行的毒株主要是内蒙来的BF.7,四川跟广东主要是BA.5.2,说明目前国内最流行的还是BA.5家族的毒株,所以之前大家分享的新冠病程才高度相似,都是嗓子痒,发烧,头痛,鼻塞,咳嗽。。。
然而,事情到了上海这儿就开始变得邪门了起来,检测显示目前上海正在流行的毒株高达几十种!!。。而这里面包括澳洲毒王XBF和BR.2.1,墨西哥毒王BW.1.1,印度毒王嫡子CA.7,还有目前席卷世界的XBB和它的N个儿子等等等等。。。

 第4张图片

就这,还是在大多数人居家治疗检测量不完全的情况下得出的数据。
。。。啥也不说了朋友们,咱们现在已经彻底跟国际接鬼了。。。
新冠的各种舅舅侄儿大爷堂兄接班人遗腹子出息的不出息的正在上海共襄盛举。

 第5张图片

而它们的毒性,症状,免疫逃逸能力,疫苗效果全都有差别。
上海朋友。。。对不起。。。之前可能误会你们了,这轮大范围疫情里你们的病症真有可能跟我们不一样。。。(张医生还是要骂的,因为上半年流行的毒株也是BA,没跑)
不过这也都不重要了,因为以中国的人口密度跟流通程度,过不了多久,这些毒株便会乘着火车坐着飞机传遍全国各地。。。
而新冠是可以重复感染的。。。
根据其他地区的数据,台湾有三万多名确诊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二次确诊了新冠,欧洲国家丹麦每日新增病例里三成都是重复感染,中东国家伊朗更是在2021年10月就喜提了15%的全民重复感染率。。。

 第6张图片

关于重复感染这点可千万别信国内某些二百五专家说的只有极少数人二次感染,国外感染了三五回的都有,而且不定有多少压根就没被统计进去,这些专家估计是在清零的中国待太久了,又不会看英语,才会搞出来这种专门抚慰共存派心灵的结论。。。

 第7张图片

还什么国内尚未发现二次感染的患者,真是脑子让驴啃了,国内一次感染的患者都罕见,哪来的二次感染者,你咋不说国内五胎率低的惊人呢?
废话,一胎都没人生。
就这么多活例子专家也能优化成极小部分人。。。真妮麻服了。
重复感染这事儿不光非常常见,你可以二次三次再次踏入新冠这条河流,而且就次数而言,目前新冠的感染次数并没有上限。。。

 第8张图片

大家可以翻到开头。。。回顾下那超过致死量的毒株。。。
而且千万不要以为重复感染会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因为得过有免疫力所以症状会更轻微。。。

 第9张图片
▲不要相信某些大V和专家的言论,都是清零环境下的中国人,不见得比你懂多少,不贴论文的都是耍流氓
相反,多项研究都表明重复感染新冠病毒会增加入院、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
根据华盛顿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家Ziyad Al-Aly的研究结果,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受试者,全因死亡风险将上升1倍,住院风险上升2倍。
与曾经感染过病毒的患者相比,重复感染的患者患肺部疾病的可能性高出3.5倍,患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3倍,患脑部疾病的可能性高出1.6倍。
而且每额外感染一次,风险都会进一步提升。

 第10张图片
▲彻底躺平死了一百万人的美国都说重复感染是个狠角色
啥也别说了。。。第一波转阴的人已经好了一个月了。。。再有两个月便是春运,加一起刚好三个月。。。
届时我们将会迎来农村县城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和第一轮重复感染人群。。。
冬季疾病高发叠加病毒全面开花。。。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病床前度过2023年的除夕。。。这注定是一个大家都过不好的新年。。。
心疼医护人员。。。

 第11张图片

另外还要说一个泼冷水的事,就算我们挨过了2023的年关,未来还可能有更大的隐患等着我们。。。
那就是共感染。
这次开放以来互联网上关于重复感染的讨论非常多,但关于共感染的讨论比较少,一方面是概念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是发生的情况极少,然而共感染一旦发生那就可能造成毁天灭地的后果。
所谓共感染,顾名思义就是你同时感染上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冠病毒,它们在你体内共存,甚至有可能生孩子(诞生新的毒株)。。。

 第12张图片

大家知道不同生物个体之间可以通过生殖来诞生新的物种,比如马和驴能生骡子,狮子和老虎能生出来狮虎兽,病毒在某种条件下也会有类似的机制,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新冠病毒在人体内进行重组,诞生出新的病毒。
而所谓共感染,正是病毒重组迭代的前置条件。
这三年里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基本都处于躺平状态,由此造成了大量中国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毒株重组,这里截取一些拍老师的数据给大家开开眼↓
XG,丹麦独家限量版(BA.1+BA.2重组);
XH,丹麦独家限量版(BA.1+BA.2重组);
XJ,瑞典芬兰首发,已经蔓延全欧,并且输出到以色列(BA.1+BA.2重组);
XK,比利时独家限量版,已经输出到荷兰(BA.2+BA.1.1重组)
XL,英国独家限量版(BA.1+BA.2重组)。
这只是很小很小一部分。。。
现在横扫全世界的毒王XBB.1.5就是重组诞生的,具有超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而且这个重组毒株后来又自己生了孩子,诞生了子毒株,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重组毒株能做到这一点。。。

 第13张图片

人类的病毒研究根本跟不上几十亿人的蛊池。。。而现在这个池子里又新加了14亿新鲜的中国人。。。旧的毒王终将退位。。。新的毒王终将诞生。。。
麻的透透的。。。

 第14张图片

以中国这样的人口密度会不会变异出印度德尔塔那种实力的毒株,会不会重组出XBB这样的能人,大家拭目以待吧。。。
之前我在感染新冠那篇文章里论证新冠不是感冒时说以往每年流感季节你的全家人都得过一遍死亡率十万分之一的感冒的筛子,现在相当于过完感冒的筛又得再过一个死亡率千分之一的筛,事实证明是我保守了,也许我们余生都要在一遍遍过筛中度过。。。
除了重复感染还有共感染,除了共感染还有新的变异株。我看以后也别说跟新冠共存了,人家新冠自己内部共存的挺好的,带不带你玩还不一定呢。

 第15张图片

我们目前的处境真的是很尴尬,国外新冠死人已经持续三年了,见怪不怪了,到我们的时候大家都不想这事儿发生在自己和认识的人身上,但这又明显很难做到。。。
隔壁日本也养蛊三年了。。。新冠死亡人数最多的时期不是原始株也不是德尔塔,反而是被国内专家打成无症状的奥米克戎。。。

 第16张图片

所以啊,千万别以为自己得了一次新冠就是钢铁侠了,这他娘的才哪到哪。。。这么轻松辉瑞还研制啥特效药,根本卖不出去好吧。。赶紧戴好口罩,少感染一次是一次。。。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谁都没啥好办法,只能充分认识现状然后自求多福。。。
争取别让自己变成病毒的“蛊”,就算是给国家做贡献了。。。

全文完
本文首发于公主号不存在雑誌 欢迎关注转发
​开放一个月,上海一口气检出了几十种毒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7-1 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