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在德国读研是怎样一种体验?

[复制链接]
37957 19
h_jazz 发表于 2020-11-25 11:49:1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读研是怎样一种体验?


上一篇:德国“超长待机总理”默克尔迎来执政十五周年
下一篇:德国的通信很糟糕吗?
标签:德国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19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雪仪 发表于 2020-11-25 11:50:05 | 只看该作者
 
论文写累了,码码中文提提神。
答题习惯还是首先分(tu)析(cao)题干,然后礼(leng)貌(bingbing)地回答。

在德国读研是怎样一种体验?
这个问题提的实在是太大了,就像是在问“在大学读书是怎样一种体验”一样。
知乎体真的不是xxx+怎样一种体验 就可以的。
因为,德国研究生在学科上,分为:理工类,文史哲类,医学类,音乐艺术类。
在学制上分为:自费生,公派生,项目生,交换生。
在授课语言上分为:德语授课,英语授课,法语授课,日语授课以及其他的不清楚的语言。
所以,除非题主是要做国家级别的项目调研,否则这个问题真的问的实在是太大了。

目前面临国内读研还是申请去德国读研的选择,对国内研究生生活比较熟悉,想要知道在德国读研是什么样的形式,平时生活,学习和毕业后就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希望能做个比较。
我很好奇这个“对国内研究生生活比较熟悉”是怎么来的。。。
德国读书第一条:诸事严谨。
不能说自己随便一过脑子或者不过脑子就来一句话。
一个例子已经讲烂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句话,必须要找到原文出处,才可以写上去。
那边的小朋友举手说,胡说,我写论文就没这样。
摸摸头,你没这样不代表不是这样,教授看到你写的论文之后怎么哭会跟你说么~
一个硕士论文,就是一本书。看着之前德国室友用了两年时间做调研,一年时间泡图书馆的样子,我十分想邀请他来回答“作为德国人写一份毕业论文是怎样的体验”。
国内的研究生种类繁多,我们只能是根据自己大体的了解对其环境有个认知,但是这个认知并不代表就是国内研究生的全部。因此所谓的比较也只是从书架A抽出一本书,然后从书架B里抽出一本杂志,然后找不同。

希望到德国读过研究生的知友能分享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想,大谢。
我就想知道这个大谢是怎样的一个大谢法?这样吧,加我微信,我给你发我的银行卡号好不好。

================进(tu)入(cao)正(wan)题(bi)==========

留德五年,故事万千。就拣拣学习的事情说说吧
我目前就读的是北威州的一所(特别)偏文科的大学。
校园环境:
 第1张图片
画面近处的大圆盘是个一直不知道叫什么的艺术品,而且,他会转。。。这个不是关键,关键是我至少有一千多次从他身边走过了,每次都观察不到他在旋转。。。然后下次见莫名其妙地就变方向了。。。然后又不好意思呆呆地杵在那当电线杆,所以可能会成为困扰我终生的问题(挥手)。远处的露出一角的小楼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图书馆。。。

 第2张图片
对,没错,虽然这所大学的前身从一战时候就有了,但是为了显年轻,年龄是从真正成为综合性大学开始算的。今年50啦。

 第3张图片
图书馆近景。一共4层,每一层都分属不同系 不同专业的书籍。作为一只跨学科研究的文科狗,表示每次找书刷的步数都可以轻松登上某聊天软件的首页。好吧,我确实是好友比较少。。。
里面座位不算少,都是大桌子,并且有个别的小屋子,是预留给我这样的毕业狗闭门造(升)车(天)的

除此之外,我们的哲学系还有自己单独的一处图书馆,所以每次找书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另外医学院有自己的图书馆,见下图:
 第4张图片
一座7层高的大楼,里面全是医学类的书。所以,为什么我们每次见到学医的孩子都不会问他们是第几学期?你觉得你一两年看得完这里面的书么。。。

 第5张图片
经济系自己的大楼
这个特别有意思,因为经济专业的学生一般很瞧不起其他专业的孩子,这种瞧不起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嗤之以鼻,而是自己会有一种优越感,比如毕业会穿西服,比如这全透明的教学楼+办公室
比如下图的晒太阳。。。
 第6张图片
在德国的时候发现,大家真的好爱晒太阳啊!
回国后发现,大家真的好爱打伞啊!

 第7张图片
为庆祝大学50周年,特意建的高大上的学生服务中心,右侧的大厅每天下午会有好多人过来跳广场舞。。。当然,是双人的那种的。

 第8张图片
诸多学生宿舍的一所。
属于独门独院的单间模式。当然还有2-3人合用厨房浴室的模式。
都住过,各有利弊,不再赘述。

好了,学校显摆完了。
开始说体验。
首先就是能够明确发现德国的大学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最大的便利,当然,食堂除外。。。吃饭这种会要人说哭的事情我才不会在这里讲。

但是相应带来的,就是漫长的学制。
作为答主个人经验来说,如果真的抱着拼死一搏的态度,三个学期拿下所有学分并不是梦,因为答主就是这样干的。。。
当然,相应你所付出的,就是国内的小伙伴来找你玩,你带人家逛完大学之后就不知道去哪了。。。恩?好像知道单身的原因了。
两点一线式的平淡生活,除非有一个不可动摇的目标,否则很难承受的住。

课堂上的气氛一般都会很热烈。作为文科硕士来说,都是以Seminar为主,也就是研讨课。一般都是每个学生或是分成小组,在每节课作为主持人引导大家讨论一个话题。
答主所在的专业当年只有答主一个中国人,所以刚开始分组的时候十分害怕,因为语言,因为害羞,因为班里全是妹纸。。。
不过自己单独讲过一次就没什么紧张了。因为首先大家都很友好,会尽最大努力理解你的口音和内容。即便大家提的问题自己没听懂,也会很耐心的解释很多遍,或是帮你找个台阶下。
当然,前提是首先你要有勇气去老师那里领一个话题,然后有能力做出一堂课(90分钟)的主持内容。
作为一个死宅,表示做PPT什么的最容易脑洞大开了~

期末的时候,一般分考试、论文、口试三类
我所在的专业,硕士只有论文和口试。
三者各有利弊,只是我一直没能有机会体验过考试。。。(此处应当有同僚的鸡蛋板凳和西红柿)
每门课的小论文一般在10-30页不等,看教授的口味和自己的脑洞大小
但是要求很严格,首先是格式上,具体到字号、字形、行距、页边距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文科狗表示第一篇小论文用了一个学期才把所有格式搞清楚。
其次是内容,前面说了,包括“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要找出引用,因此一天挤出个两三行是太正常的节奏了。因为这两三行里包括了你往返各个图书馆之间找文献出处的血泪史,挥手
口试一般很轻松,但是前期准备一定要做足,德国的孩子都是要用背的,我第一次去不知道,就怕教授听不懂,所以把所有要说的话都写出来,跟教授说,您要是实在听不懂,就可以看这个,这个是。。。台词。。。
当然,也有特别特别好说话的教授,比如有一次考试我把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史在一张一开大的纸上画了出来,教授她当时的表情是这样的:ლ(・∀・ )ლ 这个你还要么还要么,我可不可以拿走~
当然还有等你讲完然后非拉着你显摆她刚学的中文的教授。。。
很难想象,一个70多的老太太,还会在这个年龄对汉语产生兴趣,跟一个毛头小伙子请教问题。什么是德国大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个。

然后就是毕业论文
怎么说呢,如果做了充分的准备,半年的时间是足够的。
答主为了这篇论文里里外外准备了两年的时间,写到最后都快忘了之前写的内容了。。。所以,被你发现了,我其实是学渣~~~~

对于工作和就业。
每次回答和德国有关的问题,我都会说
千万不要用国内的思维生搬硬套德国。
所以,所谓的“毕业”“就业”什么的,等自己来到德国,真正体会到这里的学习氛围和生活节奏后,就会发现,两者其实并不是“递进”的关系,而是并存的。

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双鱼哥哥 发表于 2020-11-25 11:50:34 | 只看该作者
 
目前在德国某TU 英德双语硕士 在读第三学期,开学两周就感觉压力大大的有。
德国时间晚上21点,正在整理选修课笔记,累了,来占个坑。

请容许我歪个楼发个笔记截图。
自从用了笔记神器OneNote,就再也离不开它了,墙裂推荐!
Microsoft OneNote
 第12张图片

来德国之前对这边的学习强度、学习难度、准时毕业率等等已经略有耳闻,但是楼主当时天真,觉得过了APS,一战飘过了德福,又考过了雅思,又自己申学校拿到了心仪学校的Zulassung,真的是觉得以后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了,就没太当回事。(哈哈哈哈哈我承认是我目光短浅。。。)

去年九月中旬,我踏上这片土地,没待几天本来内心的兴奋就消失地无影无踪了。
因为是飘过了德福之后才去考了雅思,所以德语最高水平大概就是刚考完德福那个时候,后来的日子里由于忙(lang)着(lai)毕(lang)业(qu),也没有为来德国做任何德语方面的准备。刚到德国自己去找到Zwischen的房子住下来,室友都是德国人,由于我德语烂得无边际,每次碰到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气氛异常尴尬。于是整天窝在小房间里,每天晚上夜幕降临之后心情愈发低落,大概是因为国内的小伙伴都睡了没人陪我说话(那段时间真的是郁闷到不行哈哈哈哈)。

然后,办保险,学校注册,外管局Anmelden,找房子,延签,置办家具,用我一口说得乱七八糟的德语一件一件事硬着头皮干下来,才有时间开始按时上课,安排学习。这时候已经是开学之后一个多月了。

万事开头难。

第一学期拖着五门Auflagen(补课)的我,学分是负20+。
本科在国内某不拔尖211,本渣的学习宗旨是:『学习是要的,但不能耽误玩耍。』
本来是不着急毕业,打算这个研究生我慢慢读,因为我计划硕士期间花点时间多在欧洲其他国家走走,毕竟世界这么大,我想好好看一看!(噢,真是一个不学习的好借口!)

但由于专业中国人比例低,中国人内部学霸学神比例高,热爱学习的学霸们给我造成了无比大的无形压力哈哈哈哈。我虽然渣但是有一颗不想当倒数的心,于是硬着头皮学了一年,学分从负20+修到了+50。

这一年上过小课Seminar,上过大课Vorlesung,做过小组Projekt,做过个人Seminararbeit,虽然总体平均分不高,但总算没有挂科(嗯学渣就是这么没追求你咬我呀),也对德国研究生的学习节奏,课程设置,考试模式等等有了一些并不算深层的了解和认识。

嗯。现在是硕士第三学期,虽然最近开始对毕业之后的去向略有担忧,但不妨碍我现在走好每一步,奠定好基础呀。

很累,
因为你走的是上坡路。

与同样也在努力的你 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我叫不紧张 发表于 2020-11-25 11:50:55 | 只看该作者
 
实在抱歉!最近几个月事情太多 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现在回来,看看当初我写的这些东西,感觉非常惭愧,当初写的东西范围铺的太大,很难做到大而全,也有不少错误,还不如静下心来,写点我真正擅长的,小而精的内容。

我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以后跟我擅长的无关的内容也会缩减。

来,给你讲讲我的故事。希望你能从中受益。先上图,这货就是我

 第14张图片
东西多,慢慢讲,都是心中所想,也一定有不少错误之处,请多指教,说话粗,请见谅,谢谢。打字慢,别急,也请你慢慢看,写这个不是图你一乐的,每一个结论都是长期思考得出的。思路是环环相扣的,多点耐心,多点思考。这句话看完了再往下看,要不你会没耐心的。


故事开始前先介绍下大环境留学德国是比较小众的,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   留学德国相对于留学其他欧洲国家的特点:
          1.需要学德语
          2.留学费用相对偏低。

说白了就是:省钱,但是要多付出些努力。

         顺着这个特点,咱来看看留德学生普遍的家庭背景。为什么要先看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思维方式和个人修养。而这种群体相似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留德学生群体共同的性格特点。

          1.从学生家庭背景来讲
            中产阶级居多
            愿意多付出两年,少花个几十万的当然是就是广大的中产阶级了,因为需要,我接触了不少的留学生,总体感觉学生背景大多数都在中产及中产以下,当然也有一些不那么富裕的商人子女,来自非常富裕家庭的留学生很少见。

  举个两例子,生活费和汽车
          1.大多数学生一年生活费不超15000欧(理工学校)。大部分不超过12000欧,部分6000的,还有更少的(打工),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在赚钱。。。。。也就是说,大家的年生活费基本都控制在10万人民币以内。
           2.接下来看看车,几乎所有留学生买的车都是二手,豪华品牌像保时捷之类的基本没有,往上更别说了,bba倒是不少,主要是便宜啊,学生的心理购车价位区间从500欧(你没看错)到15000不等。拥有汽车的人数所占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三十,汽车价格平均在8000欧左右。
           嗯,以上两点让大家心里有个概念,这样的家庭背景放国内的确不错,衣食无忧吧,但是跟英国那群货比起来就只能呵呵了。。。。。这样的家庭在国内往往有着相似的社会地位以及相似的价值观。接下来咱看看这样背景的留学生留学的目的,以及他们成天都在忙啥

        2.从留学目的来讲
大多数留学生过来目的还是学习知识 拿到文凭 然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 学手艺
以移民德国为留学目的的学生所占比例非常低,绝大多数都要回国发展 —— 学完手艺回家工作
        在这里要顺便说说另外两个现状
        1.留德学生创业热情不高,研究生创业少之又少。
        2.毕业留在德国长期工作的,不少人都是因为毕业后在德国找的工作,随着时间推移,回国成本越来越大,最后回不去了。
      (部分内容已删除)


         3.他们成天在忙啥
         第一类
学霸
         “好好学习,从国外拿到文凭,学到技术,就能找个好工作。”我相信多数的留学生都听父母说过类似的话,并且大多数学生也的确是个好孩子,双耳不闻窗外事,努力学习。梦想着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出人头地。这不典型中产么,社会的中流砥柱。

         第二类
代购
         当然,还有一些不那么专注读书的,倒腾些自己的事情,做点小生意,比如——代购!呃每当我打开朋友圈。。。。。 怎么说呢,学生创业是好事,国家也鼓励,也能一定程度上增长阅历,但是毕竟是走私啊,这第一桶金赚的多少有些不光彩。不过也听说了不少留学生做大后转正了,做起了合法的买卖,挺好的事。

         第三类(误)
          带着理想来德国的,有远大抱负的,真心想做事的,无论技术上还是其他方面,不断思考的。我只能说,少,非常少,非常非常少。留学生的圈子,顶头了就那么几十号人,真正为学生做事的有几个?真正有抱负的又有几个?把单纯的学生组织搞得商业气息那么浓真的好么?
“成大业之根本在于英才,权,钱毕至,则英豪毕至。”正是冲着这一点我才努力想要进这个圈子,结果呢,失望比当初预想的要大。各位同志们,如果你们恰巧看到了这段话,请你们好好想一想,值吗?大家伙选你当扛把子,你为大家做了些什么呢?就他妈为那五斗米折了你的腰?你他妈可是扛把子啊!是,这些同学没有你那么有能力,又不会为人处世,说白了就是工科屌,还有码农,但是你再想想,咱出门被歧视,为啥啊,还不是咱国家不够强,强国,靠的是啥?是政客么?房地产么?不是啊!靠的就是千千万万的高水平的工程师,不就是咱同学么!伙计,抓住历史机遇,咱活在一个这么关键的时代,多少年了,没有这么富强过,眼看离复兴就一步了,这一步就得咱们这一代人迈出去,结果你怂了。你说这算啥事?我不是说站在道德制高点踩你一脚,我是觉得可惜,你根本没认识到自己有多强大,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你是扛把子的,用你手里的资源给你的弟兄们搭一个好的平台,让他们接触更大的世界,也成就了你。(一激动废话多了,五毛加愤青,见谅,西安人,自认是有汉魂唐魄的,加上军事世家,免不了有种情怀。)蛋扯完了,咱看第二点。

以上观点部分有误,但是我还是把这部分内容保留下来了,当初之所以持有这样的看法还是因为接触的人层次不够,想当然的认为所谓的学生”领袖”就是真正的“精英圈子”。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挺好笑的。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才真正明白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现在看来,那些学生“领袖”们大多数都在最外围吧,是我以偏概全了。
  实际情况是,在他们之上,有着相当数量的有思想,有抱负,有能力的学生学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组织了各种专业协会,中德学术交流活动等,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给你们点个赞!你们才是我心中的“核心圈”!

         先改到这里,以下内容的修正以后有时间再说。


第二点从学生来源来讲

山东来的学生占得比例很大,同济的也不少,其他地区的学生也在渐渐增多,主要是因为内地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德国大学建
立了合作项目。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是走项目来的,即走团审,个审的不多。团审呢,往往都是来德国之前,这批走项目的学生先在一起学习德语。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就是——地域交际圈。
1.     地域交际圈
一个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在还没进入学校时就有了自己的圈子,什么青岛帮啊,西安帮啊等等(名字我乱起的),以地域为划分的交际圈,这种圈子比较稳定,成员在其中就能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所以也不是那么急迫的认识其他人,包括德国人。当然,外地人也不那么容易融入这个圈子,嗯,这不是个好现象,不过也没办法啊,谁让这伙人来德国之前一起学了至少一年德语。出门在外,德语又听不懂,还是自己人信得过,于是就这样了。当然,接下来的事就更有意思了(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的)。
2.     集体焦虑,孤立其他成员
圈子内部会自然而然的孤立起一两个人,然后群起而攻之,一时间是是非非,满天飞。什么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早都抛到脑后了,言语暴力,冷暴力一起上,诶呦我去,好不热闹,成员们通过对被孤立者的攻击,获得某种安全感,自我认同感,还有快感。嗯,发自内心的快感。被孤立者呢,起因往往都是不能很好适应国外生活,也没能处好同学关系,这样的同学本身就需要帮助和引导,得,这下没人鸟了。只能在原先已经偏离的路上越走越远。然后心里就扭曲了。。。。。唉。。。。。。。。这个现象我找了不少朋友进行了探讨,各校情况非常相似,而且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学语言时期,即到德国半年左右。我的理解是,这段时期学生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德语还是屁都听不懂,也不怎么会说,自我怀疑和沮丧的情绪开始蔓延。整个留学生团体陷入焦虑状态。情绪是需要发泄的!学生嘛,胆儿小,圈子更小,在外头发泄,怕犯事,自然而然的找身边人,
又不敢谁都得罪,得,找被孤立的下手吧,站在道德制高点踩他两脚,这酸爽。。。。“ 嗯,气总算出了,大家跟我想的一样,我们关系真好!嗯,找个安静的地方接着背单词吧。。。。" 哈哈,人性的善在生存压力面前就他妈是狗屁,由善变恶,一切都那么自然呢。
身为这边留学生的扛把子,伙计们既然认我,那咱就尽力把咱们学生都团结起来,互相扶持怎么地也比窝里斗要好吧,所以这个问题我在新生来之前,甚至在国内,都在不断强调,大家要团结,别搞孤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并卵啊!!!还是自己看的不够透彻,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啊。。。。这个问题我打算今年在使馆大会上提出来,看看其他代表怎么看。的确该重视了。

嗯,大背景就想到这么些,你感受下。关键是我打不动字了。。。。。是时候开始讲我的经历了.
 第15张图片
发现很多照片不适合发到网上啊。所以都删了,这张常州的是前一阵常州市政府带队过来谈合作的,我当时作为某代表去的,会议不错,图片上的人不是我!!!!!!! 是常州副市长,很牛逼一个人,很务实,不得不佩服,常州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好与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着很大的关系。具体内容我放后面再讲,这张照片为是么还在这里?那是因为我他妈删不掉啊!!电脑出问题了? 既然打了这么多字,就干脆放着了。球 四点半了 睡 睡醒了,竟然有人看,开心。那咱继续,上面的东西讲的的确不深,要往深挖的话内容实在太多,打字慢,懒,见谅。
本人带学生团队七年了,几个人到百人的团队都运作过,都是非盈利性,跟各类学生打交道,经历和注意力也都在这方面,也乐在其中,所以关注的点和多数留学生不大一样,你感兴趣的,很有可能不在这里,我也不懂,望见谅!
好吧,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主要讲经历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以及感悟,尽量按时间顺序来走。先从来德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讲起
故事一.来德之前——面试
第一年团审面试没通过,当时不会德语,英语面的,面试官一直在说,我一直没听懂,然后就挂了。紧接着在国内上了一年歌德,b1水平吧,多少会说点,这一年学聪明了,听说面试教授要来,直接开车去机场接的,接到后侃了一路,这个教授也挺不容易的,飞了十个小时到上海,夜里到,又在机场里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转飞机来西安,是又累又饿,又不认识人,又是第一次来,不太懂。到了机场,终于找到接待的人了,那感觉,你体会下。然后接上人就往学校走呗,什么?饿了啊,那走起,北京烤鸭。我们就这样坐在西安古城墙下吃了顿烤鸭,看眼城墙,吃口烤鸭,这异国风情多浓啊,感觉教授高兴坏了,但是又不能放得太开,毕竟是个教授,还是要矜持一下的。一顿饭过后,这交情就算是有了,之后开车送到宾馆,又开车来接到学校,一路上聊了不少,混熟了。两天后,面试开始了,一见面又开始闲侃了,别的同学以为我是工作人员。。。。轮到我面试了,进去教授第一句话就是,咱俩都这么熟了,就别自我介绍了,你简单说说就行,我一听,乐了,简短说了下我的家庭还有学校表现,把我的毕业照和一沓奖状给他zeigen了一下,他一看,也乐了,是挺欢乐的。
 第16张图片

然后就打开电脑,说,我给你讲,我年轻的时候blablablabla。。。。。边说边给我看图片,跟ppt似的。。。。。还让我看图猜故事。。。。等等!好像哪里不对!我们这是面试啊,你面试我啊,怎么现在感觉反过来了。。。。  算了,不管那么多,接着聊!我们又开始聊德国的穆斯林和新纳粹,边聊边比划,越聊越开心,50分钟就这样过去了。。。。 聊到最后,我要走,教授说了句,咱德国接着聊!我累个去!这就过了?这也是面试?  出来后,其他同学吓尿了,说吓尿了不为过,原先都是每个人面十来分钟,到我这,变50分钟了,以为面试增加难度了,能不尿么?要是让这伙人知道我们聊天内容,估计得笑尿。
嗯,这就是我的面试经历。
感悟吧,首先,德国人也是人,跟咱中国人一个样,也吃那一套。面试官看起来板个脸那是因为跟你不熟,还有可能是他面你的时候跑毛了,还在想前两天的烤鸭。所以你别紧张。然后呢,跟德国人混熟之后,发现立刻变逗逼了,啥都好说,开心最重要。
第二呢,关于面试,你觉得十五分钟的面试能干个啥?除了能看出你长得漂不漂亮身材好不好之外还能有啥?挺可笑的。教授一天面试几十号人,能记住谁?对他们来讲亚洲人都一个样。傻傻分不清楚。而且真的不一定会像你想象的那样,面试完会开个会讨论下每个学生的特点,然后教授们投个票。浪费那时间干嘛?选谁不是选?有这时间吃顿烤鸭多好,还能看看城墙。所以别太把面试当回事,别怕,把你最大的特点让面试官记住就行了,也别太多,多了记不住的。当然,差异化很重要,要与众不同才能被人记住。

故事二——换语言学校
按照规定,我们这一批刚来德国的学生要先在A城市上语言,完后再到Uni准备dsh,我嫌烦,又不守规矩,下了飞机直接跑到Uni上语言了。A城市的语言班我就根本没鸟,但是不鸟也不是个事啊,签证上的地址写的还是A城市啊,没办法,给语言学校校长写信说说情况吧,怕人家不同意,说了一大堆理由,什么我的语言水平好啊,uni这边有人照应,别操心啊之类的。过了几天校长回信了,信的内容让我印象深刻。邮件原文找不到了,大意就是寒暄了一下,然后说您完全不需要跟我们说明情况,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您是一个自由的人,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任何人能限制您的自由。 祝您有一个愉快的留学生活!       说实话,在写信之前我就预想了各种可能的回复以及我该如何回答,万万没想到回这样答复我。这跟咱中国人的说话方式不一样啊,不按常理出牌嘛。。。
这封信让我感触颇多,不是因为他所说的自由,而是那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深深地自信,以及强者所具备的那种包容。哦,德意志,一句话让感受到了你的骄傲。
故事二就到这,有空故事三
啊 好累 擦 昨天在叙利亚伙计们那里聊到大半夜,聊他们的政府和宗教,一会又要开车去莱比锡接个教授,研究宗教哲学的,主要是为了向教授请教一些问题,所以这两天不会有多少时间,更新会减慢,望见谅。
一直在犹豫故事三写哪个,有一种冲动,想写我接触不同国家的人的故事,但这是个大大大故事,要讲的话会延伸到社会,文化,宗教,内容太大,时间不允许,以后吧。那么故事三,一个小小故事吧。
故事三——骑车的老太太
先说下大环境吧,我住在一个小城市里,当然,对德国人来说是个大城市,满打满算三万人吧。平时街上基本没啥人,鉴于此,我开车的时候见到人一般都会让人先过,不管是不是闯马路。小城市嘛,大家开车都是很谦让的,也很愉快。
有一天,开车从医院出来(身体一直不好),在一条小路上遇到一位老太太推着自行车要过马路,那肯定得让呗,就停车等了,最开始老太太没发现我,要过马路,突然一下看到我车了,直接转身回去了!回去了?这事闹哪样啊,我也不明白了。老太太感觉特别不好意思,示意我先过,开玩笑!我来自一个一个这么尊老爱幼的民族,我能先过?我挥手示意她先过,她不过,就僵持在那了。。。。。  我俩都不好意思,然后她过来了,可开心的说 :“年轻人 你先过 我是老人,我还有非常多的时间呢,(期间她笑的很灿烂)年轻人你一定有事要忙吧,你先过。"  一想也对,我急着回家打游戏呢。嗯,那我先过吧。
小小故事一个,还记得前一阵看知乎上有个问题,是生活究竟可以多美好? 要我答,就写这个,一件小事,但可以感受到当地的人文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会感到很舒适,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也会渐渐改变,变得更谦让,感恩和友好。
嗯,你以为故事三就讲完了?当然没有,我的每一个故事都会往深挖,以小见大,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得,这个故事,一不小心,就挖出了一个大话题——德国人的德行
哎呀,时间不够了,我得给媳妇做早餐了,吃完饭就得出发去莱比锡了,抱歉了各位,这个话题找个时间再接着写吧。
不知不觉,四天过去了,极度疲劳,累,身体也不在状态,明早去医院,唉。
把教授接过来后,聊自己的想法,困惑,猜想,请教了很多,双方都有收获,聊了三天三夜,生物钟全乱了,但是值。遇到问题,我们会寻找答案,随着思考的不断深挖,最终会借助哲学,继续深挖,最终会面对根源问题——世界本源,知识在有些时候是可怕的,尤其是当人的智力不足以控制和利用它的时候,人反而会被知识驯化,成为知识的奴隶。智慧并不是宝藏,而是藏有宝藏的迷宫,处处都是陷阱,越聪明的人越能进入迷宫深处寻找宝藏,一旦迷路,万劫不复。求知要适可而止。这次论道的感悟以后再写,我还需要时间消化。
接着说上面的话题吧,德国人的德行。
首先,德国人这个群体太大,里面什么人都有。整体上来说,德国人的素质是比较高的。举例吧,把德国人分成城里人(居住在城市,住楼里的)和农村人(居住在乡下,住别墅的)和咱们对比。德国的农村人口素质是要高于城市人口的,主要原因是这边居住在乡下的人收入水平相对高一些。跟咱们国家刚好相反,这边的人有钱都往乡下跑。
首先对比城镇人口素质,我不认为德国城市人口的素质比中国富裕城市市民的素质有质的差别,但的确稍好一些(细节方面吧),这跟他们社会大环境有关,生存压力不大,人会变得更注重个人修养。令人高兴的是,随着国内富裕程度的提升,这种差距在缩小。关于农村人口,有质的差别,就不多做说明。
按城市农村的分法还是有些大,咱们按年龄来分,不同年龄段的德国人素质有各自的特点。
从小往大说,
10岁以内的小屁孩 普遍比较乖,也是很有礼貌,熊孩子很少见到。德国家庭普遍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和中国很像。举个例子吧,关于行人横穿马路的,在德国闯马路挺常见的,尤其是偏僻的小路,半天不来一辆车,一般大家都不等绿灯的,闯了绝对没人说你。但是,如果碰到带小孩的家庭要过马路,一定不要闯红灯,闯的话很可能被别人“问候”,因为你给孩子起了一个坏榜样。我也从未见过家长带孩子一起闯马路的。当然,没带孩子的时候,谁管你红灯绿灯。
初中生,高中生就开始捣蛋了,青春期叛逆么,民族优越感也是体现的很明显,当然,并不是全部,见到了还是不要主动接触的好。
大学生,研究生那就好多了,起码表面上都很客气,也有不少人想和中国学生交朋友。
吐槽下,
一。德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太少,远比中国人对德国的了解要少。
二。德国学生不少都比较内向,对外国人还是比较怕的,有时候能感觉到一些人特想跟你说话又不敢,你大大方方过去说两句一下就好了。
三。德国学生的情商令人发指,论心机,论谋略,跟中国学生根本不在一个层面,小聪明,小九九全写在脸上了,单纯的可爱,国人那套含蓄的表达方式他们学不会的,放弃吧,要交流的话,简单粗暴最好。
三四十岁的,普遍有孩子了,整体上都是有礼貌的,但是并不那么想接触你,见面打个招呼就好,哦,遇到没工作或者收入很低的,成天一副苦瓜脸的,躲远。说不定被生活逼成新纳粹了,一般都不太鸟你。
大爷大妈,恩,先说大妈吧,战斗力惊人,膀大腰圆的,感觉随时能把身旁的大爷干掉。本人身高180,体重0.1吨,对德国大妈还是顾忌的。应该是打不过吧。。。。。早上菜市场里大妈们抢新鲜蔬菜水果,那场面,中国人还是别往里挤了。。。。跑题了,记住一点,大妈不好惹,哪个国家都一样。但是,这边的大妈普遍很有礼貌,特爱笑。放心,不会欺负你的。该说大爷了,普遍很和善,有一些很热情,也很有礼貌,恩,想起楼下的大爷了,经常提着小桶桶下楼擦他的小车,满脸的幸福,哈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过到了这个年龄还在秀种族优越的大爷。恩,这个年龄段的德国人普遍素质都很高了。
老年人素质极高的群体,相对于其他年龄段有着充裕的时间,生活水平也是最高的,开保时捷的全是老头老太太,普遍信教。对人也很和善,也渴望和别人聊天,如果有机会的话,建议多和老人聊聊天,一定能学到不少东西。
下一故事,写买车,为什么写这个,因为我喜欢车,同时,汽车在我的生活中有着极大的比重,也希望给想走我这条路的同学一些建议和启发,以后再写吧。
整理下后面的故事
一,大环境介绍
  1. 留学德国特点
    1.1从学生家庭背景来讲
    1.2 从留学目的来讲
    1.3 他们成天在忙啥
  2.从学生来源来讲
    2.1 地域交际圈
    2.2. 集体焦虑,孤立其他成员
二,我的故事
故事一 来德之前的面试——论面试官心理

故事二 换语言学校——论德国人的自信

故事三 看病——论坑爹的德国医疗
故事四 买车——论自我形象的重要性
故事五 商业谈判——轮谈判技巧
故事六 跟不同国籍同学接触
故事七 。。。。。。
三,留学的困惑,思考与感悟

实在抱歉 最近几个月事情太多 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现在回来,看看当初我写的这些东西,感觉多少有些惭愧,当初写的东西范围铺的太大,很难做到大而全,也一定会有不少错误,还不如静下心来,写点我真正擅长的,小而精的东西。

很久都没有更新了 先上几张图吧 看图说话
 第17张图片

受邀参加德国领事馆举办的建国66周年国庆宴会,会上和施明德大使合影。
对了,大使最近在说留学生搞代购的问题,哈哈,看来这个问题都已经严重到引起国家重视的程度了,做代购的同学们,你们真牛逼!哈哈!
 第18张图片
受邀参加使馆举办的“春晖计划”说明会
在领事馆教育处门前合影,身边是董琦老师,是教育处公参,同时也是同济大学副校长。
很厉害吧,但是他和学生相处的时候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有时候搬桌子这种活也是自己干,一点“老大”的样子都没有。哈哈!
 第19张图片
特别和蔼的楼老师!对学生特别好,就向家里的长辈一样,在我留学期间最迷茫,最矛盾,最无助的时候给我指引了方向,我思考了很多,最终找到了我要的答案,可当我写信感谢您的时候,才知道您已经退休回国了,非常遗憾不能当面和您说一声谢谢。祝您退休生活丰富多彩!

这里安利一下驻德使馆教育处。
我接触最多,也是最喜欢的一个部门。里面的每一个老师人都非常的好,跟他们相处让我觉得非常的轻松愉快!他们努力的工作,就是为了确保三万留德学生顺顺利利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有耐心,有热心,愿意帮助每一个留德学子,如果你在留德期间遇到了难处,学联都没法解决的时候,或者你极度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不妨向使馆教育处求助。说出你的难处,你一定会得到帮助!

你可以在网上搜索驻德使馆教育处,可以找到他们主页http://www.de-moe.edu.cn/
上面有各种时事新闻,对学生都挺有用的,也有他们的微信公众号,建议大家关注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al072 发表于 2020-11-25 11:51:28 | 只看该作者
 
(回答来自留德DIY社区用户,不定时更新)
虽说出国读研是很大部分同学的选择,但是留学德国还是相对英美等留学目标国较为小众的。在我们学校大多数中国同学都是学习Economics和Informatik的,但是我的专业(国际比较社会学)却是几乎没有同学的。所以按照自己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下
1. 基本上Klausur笔试都不是很多,但是很多都是需要自己找Partner做Präsentation,所以找个靠谱的Partner特!别!重!要!一起做报告的时候也要分工明确,语言润色方面都可以让德国同学去做,搜集数据和整理资料可以交给自己去做。
2. 选择适合自己课程和教授也是尤为重要,一个合适的Seminar和一个nett的教授不管是在学习上帮助自己,也会更好的帮助适应在德国的生活。我的教授在我做完报告的时候给德国的同学说过,要是我用中文去做这样长的一个专业性报告,是肯定不行的,用德语做的很棒哦。顿时感觉自己走上人生巅峰有木有
 第23张图片3. 课程设置一定要弄清楚,有时候专业的课程Modul下要修满几门课才行,所以规划好自己的课程和每周的学习量很重要,我自己曾经没注意课程设置里的注意事项,课程少修了一门导致到最后一学期才有时间学。
4. 我们学校在波罗的海沿岸的Kiel,虽然人少城市小一些,但是很适合安逸的学习和生活呢。
 第24张图片 学校公交车站旁边拍了张,大学是建在一条路上的


 第25张图片  第26张图片 自己运气好申请到了学校的宿舍,单人间带了一个卫生间,虽小但是一个人住足够了,一个月239欧元,包水包电包网
 第27张图片 宿舍后面有一片小森林,每天起床都有草的清香味~晚上还有猫头鹰出没


 第28张图片 基尔海港的一角,经常有人沿着海边跑步散步
专业:国际比较社会学(International vergleichende Soziologie)& 媒体学(Medienwissenschaft: Film und Fernsehen)
大学:基尔大学(Christian-Albrecht-Universität zu Kie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浪荡鬼魂 发表于 2020-11-25 11:52:23 | 只看该作者
 
本来以为是来读书的,结果自学成了厨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cnmlglgb 发表于 2020-11-25 11:53:23 | 只看该作者
 
实习中趁测试间隙怒答!
德国施华本工科狗一枚,留德6年,一路从本科走来,感慨良多!

英语的项目会快很多,具体为什么不太清楚。如果是德语的,基本可以不用管Regelstudienzeit, 5个学期打底,尤其是是国内直接过来读研的,因为很多本科的课要重新考。
课程难度因专业而已,偏文科的专业到了研究生了,难度不一定比本科大,而且相对集中于几个方向,不用多线操作。
如果是理工科,难度会变大,因为研究生都是学院教授自己的课,自己说了算,他说口试就口试,笔试就笔试,很多课明明就那么点学分,但是教授为了把原来diplom时候的容量变着法儿加回来,会把很多内容加到一门课里,比如很多课都自带实验,然后每个实验还有相应的test,不过不给考试。。。有同学光实验就得拖1,2个学期。

要做2个论文和实习的话,每项再加一个学期,期间每次找论文题目和实习的经验,基本相当于找工作的培训,期间的时间安排,什么时候开始论文,什么时候开始实习,完全看自己安排和最后的运气,期间面试,简历,学校的手续,各种刀枪棍棒都得耍得有模有样!要是运气不好,期间有个几个月的空档,那Fachsemester再加一学期。。。
等你毕业出来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也就不觉得有啥稀奇了!

做论文就是给导师免费打工,所以碰到好的老板很重要,不然碰到恶心的,不做到他满意别想结束,而且最后给分全是导师说了算,得罪他还不行,只能硬着头皮干。
如果你去公司写,那就是两头受气,里外不是人,教授看不起公司,公司看不起学校的循环。。。
相对来说实习应该是最轻松的,但是因为今年开始德国实习生规定要拿最低工资,企业都不愿意给实习,所以能找到合适的职位也不容易。
综合来说,来德国读书都是来学本事的,将来混口饭吃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这个劣币驱除良币的时代,你在德国所花的时间成本,和最后取得的一只文凭绝对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如果只是为了一个头衔,或者文凭,建议去别的地方,收效快,时间其实很重要!

所以如果决定来德国读书,首先要做好长线投资的准备,因为来了肯定套牢。
有一年来的同学读了2年读不下去考了GRE去美国的,人家现在常青藤博士都快毕业了。。。

至于工作,德国这几年景气不好都不是新闻了,大多数的德国同学工作也不好找,更不用说你一个德语口音大一点就听不明白的外国人了。

所以越来越多的同学这几年毕业都倾向回国,这跟国内的发展和欧元的贬值有直接关系,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发展,在这边,你穷及一生,可能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是仅此而已,你在企业里碰到的大部分年龄大的同事,都是这样的“专家”,他们的待遇都还不错,能够算得上中产偏上,但也就如此了,人生从此结束。想当leiter,先拿到德国护照再说吧。
而国内,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回去反而能派上用场,但国内的情况大家也都了解,在德国花这么多时间读的书,在国内公司的HR眼里,也就是一个master的头衔而已,如果不算德语的优势,那和国内硕士毕业,也相差无几,这个从入职的待遇上就能看出来。有同学曾经被国内某大型国企的HR这么问,“为什么你们的论文要1年这么久?是不是你没认真写?”当场就无言以对了。
这边的学制想让没经历过的人理解,很难,想要得到别人认可,并获得相应的待遇,难上加难。
但是每个人的机遇,和经理是不一样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利有弊,很难两全其美,如何做选择,就看楼主自己的取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ltyz花蝴蝶Ⅱ 发表于 2020-11-25 11:54:09 | 只看该作者
 
留德深造是什么体验?现在千万留学生能各抒己见,而80年前,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留学是“镀金”一般的存在,出国者,凤毛麟角,归国的人才大多都成了业内“大牛”。季羡林先生23岁的日记《留德十年》记叙了一切。
1935年,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主修德文,在那个“毕业即失业”的年代,出国进修是“救命稻草”,此时他家庭经济困窘,狂喜之余,心急如焚。
 第34张图片“我走到了一个歧路口上:一条路是桃花,一条是雪。开满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堆满了雪的路上,则是暗淡无光,摆在我眼前是终生青衾,老死学宫,天天为饭碗而搏斗。究竟何去何从?我逢到了生平第一次重大抉择。”


入学
80年前,出国一般只有两条路:私费和官费。
前者只有富商、显宦的子女才付得起;后者类似于现在的公费,分全国性质的官费,和各省负担的官费。当时的人要想获得官费留学,都必须通过考试来争夺仅仅一两个名额。
还有一种情况,可遇而不可求:就是自己的母校开办交换生项目,季羡林正是等到了这样的机会。
 第35张图片

现在,在德国读研要求不再严苛,但需要进行语言和学历审核。
语言上,学生需要参加德福或DSH考试,德福考试分为四项(阅读理解、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四项均获得4分才可进入德国大学,而DSH考试则需获得2分。专业分为NC(限制性专业)和非NC,NC专业申请要求较高。还可申请条件Zu,在大学语言班学习德语,通过考试后入学。学历上,四年制本科学生读完六个学期,五年制本科学生读完八个学期可参加审核,审核需通过笔试和面谈。
国内有4所高校(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设有中德学院,还有一些高校举行了“2+2”项目,学生可接受两国高校的培养。
 第36张图片 “临离家时,我思绪万端。叔父、婶母、德华,女儿婉如牵着德华的手,才出生几个月的延宗酣睡在母亲怀中,都送我到大门口。娇女、幼子,还不知道什么叫离别,也许还觉得好玩。双亲和德华是完全理解的。我眼里含着泪,硬把大量的眼泪压在肚子里,没有敢再看他们一眼——扭头上了洋车,只有大门楼上残砖败瓦的影子在我眼前一闪。”


交通
80年前,因为要办签证,季羡林先乘火车从北平去了天津。手续十分简单,和外籍工作人员说几句话就算办完了。当时没有飞机,海路遥远,最简便的路程是坐火车走苏联经营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该路程经过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建立的伪“满洲国”,十分危险,幸而季先生一行回避了士兵的问题,顺利通过。而后他们途径哈尔滨,登上苏联经营的西伯利亚火车,十天颠簸后,抵达了德国柏林。
 第37张图片 80年后的今天,交通十分便利, 12小时左右,可从中国直飞德国各省市。
 第38张图片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学校
80年前,季羡林赴德国,首先到了柏林大学。由于十分厌恶柏林的中国留学生圈子好逸恶劳的习气,他决定离开柏林。经过一番打听,他最终去了哥根廷大学,主修印度学,学习梵文、吐火罗文等。当时的梵文研究在德国尤为兴盛。而季羡林入学的时候正逢纳粹时期,大批学术人才被迫前往美国,德国学术倒退了几十年。
 第39张图片80年后,德国大学以工科专业闻名,尤其是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专业。最著名的院校为TU9和精英大学。TU9为德国理工大学联盟,它是德国最重要的九所工业大学的联合平台。它们分别是: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卡鲁理工学院、柏林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不伦瑞克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精英大学则施行五年一轮滚动制评选,获此名号的大学可获得政府的巨额资助。
现在,季羡林的母校哥根廷大学重获辉煌,2007-2012年入选精英大学,是世界上诺贝尔奖得奖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
 第40张图片 “我们共同生活了整整10年,共过安乐,也共过患难。在这漫长的时间内,她为我操了不知多少心,她确实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回忆起她来,就像回忆一个甜美的梦。”


住宿
80年前,季羡林先生初到哥根廷,学长乐森璕先生给他安排好了住房。房东是一对老夫妇,把儿子住的房间租给了季羡林先生。男房东是市政府的一个工程师,老实得连话都不大肯说。女房东大约有五十来岁,是一个德国家庭妇女,受过中等教育,能欣赏德国文学,喜欢德国古典音乐;趣味偏于保守。季先生说她:“有德国妇女的一切优点:善良、正直,能体贴人,有同情心。”
 第41张图片80年后,留学生的住宿问题依旧有些难办,申请学生宿舍一般需要排队,出租房也较难联系到。租房的话,在与房东签订合同后,需要在两周内去市政厅办理手续。
 第42张图片“她告诉我说:“在德国,火腿都是生吃的,有时连肉也生吃,而且只有最好最新鲜的肉,才能生吃。”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自己是一个地道的阿木林(上海话,傻瓜的意思)。”


吃饭
80年前,季先生初到德国,出了洋相。他回忆,当时德国人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顿热餐,晚饭吃面包、香肠、干奶酪等,配上热茶。一次他去买香肠,一口咬下,发现是生的,以为是店员欺生,气的难以入睡。第二天兴师问罪之时,店员告诉他,在德国,香肠甚至是肉都是生吃。
 第43张图片 现在,德国人依旧在早晚吃冷食,但发掘了更多熟食的吃法,比如猪肘、烤肠、煎肉饼。面包也是本地居民的一大主食。在德国,有一个名词是Brotzeit(面包时间),就是几片面包和冷食,这些面包制作方法和中国售卖的面包不同,口感偏硬,比较粗糙,但营养十分丰富。
一位中国网友曾分享过趣事,每次做炒菜的时候,他的德国邻居都会放弃面包来蹭吃,网友问他们为啥不做饭,回答说浪费时间,再问平时要干嘛?答曰看电视。所以,不一定是人人都爱食冷,归根结底是文化不同。
当然,如果口味不合,也可以在街上找到来自各国的餐馆。全球化,加快了美食的共享,这是季老先生享受不到的美事。
 第44张图片 “我每天早晨在家里吃早点:小面包、牛奶、黄油、干奶酪,佐之以一壶红茶。然后到梵文研究所去,或上课,或学习。中午在外面饭馆里吃。吃完,仍然回到研究所,从来不懂什么睡午觉。下午也是或上课,或学习。”


上课
80年前,给季先生上第一节课的是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他在世界梵文学界十分有名,但当时的课堂只有季先生一个学生,季先生也因此常来梵文研究所。两年交换期满后,“七七事变”爆发,季先生的家乡-山东济南被占领,有家不能回,汉学研究所所长哈隆邀请他做讲师,季先生欣然答应。十年后,哈隆邀请他去剑桥大学任教,但季先生此时已回国,不忍离开家人,两人再也没有机会碰面。
 第45张图片 现在的德国大学校园大多像80年前一样,是分散式的, 各系楼分布于城市的东西南北,有的甚至离主楼十万八千里。国际留学生,到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国际办公室报到,国际处的老师会给你准备好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信息。德国大学里没有监护学生的辅导员,但有能在学习上帮助你的Tutor(多为教授指定的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生)。到德国留过学的人,一般都获得了定位自己、规划生活的能力,因为你不得不罗列出每学期的目标,要修哪些课(德国课程难易度一般按模块划分),拿多少学分,拿够学分才能毕业。
 第46张图片“最后我还想再郑重强调: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尽管眼下似乎有一点背离这个传统的倾向,例证就是千方百计地想出国,有的甚至归化为“老外”,永留不归。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只能是暂时的现象,久则必变。只要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了,情况会大大地改变的。”


未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第47张图片 在现在,很多中国留学生同样希望有一日学成,回国工作。在暑期回家时,他们会提前在网上找机会,参加招聘会。现在的中国发展迅速,在国内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中德商桥祝愿每一位留学海外的学子前途似锦!


 第48张图片更多咨询,请联系商桥小助手
中德商桥小助手微信号 : zdsqxzs
扫描关注我们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两只花 发表于 2020-11-25 11:54:55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从学德语、关注abcdv、aps、daf、Vorlesung,klausur,Hausarbeit,Praktikum一路走来。变的自主,什么都不怕不慌乱,想着总有办法解决,可是也变的有些冷漠。
社交上觉得自己挺失败的,习惯不了party文化,每次12点走,感觉同学们也无奈了。中国人圈子又太大了,总是不交心的感觉。
最后一学期,加油! 第57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vivioo 发表于 2020-11-25 11:55:42 | 只看该作者
 
说难的都是学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7-11 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