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移民]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复制链接]
25289 0
Miiu兔兔 发表于 2020-9-29 06:36:5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问祖先何处来,路人皆指“小云南”。这是东北地区一些“小云南”移民的一句顺口溜,这里的“小云南”又是指哪里呢?关于“小云南”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云南说,云南说又分为祥云说和乌撒卫(云贵说)。第二种山西说分为山西北部云中之南说、洪洞县大槐树和运城县之南“小运南”。第三种为山东胶东卫所为区域。其他的还有安微说和交趾说等。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1张图片







云南说中的“小云南”指今祥云县一带,也就是明清年间的云南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云南县,下治云南驿,属益州郡。之后经历云南郡、云南赕的演变,元朝是设云南州,属于大理路。明代时把云南州改撤为云南县,属于大理府,把昆明周边地区的中庆路改为云南府,官方为区分云南府和云南县把云南府称为“大云南”,云南县称为“小云南”。清光绪年间《云南县志》载:“云南县者小云南也……别余大府曰小云南”。明代的许多文献和书籍也记载“小云南”在当地,《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二,洪武二十七年四记载:“更定藩国朝贡仪……土官三海东宾居小云南县……”说明在明朝洪武年间官方便把云南县称为小云南县或“小云南”,这是一种官方行为上到皇帝下到地方府县,并不是民间俗称。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2张图片







明代杨慎《滇程记》载:“普淜驿六亭(水泉、沫旁)而达云南,土人曰小云南以别于治城,途经桃树、金鸡庙、孟获箐、武候擒获所也,下安南坡,地复坦夷,古云南郡治此,去城有古城村焉”。明代程立本《云南行记》记载:“姚安西南行百里曰普淜驿,驿西行五十里为古云南,今称小云南,西南四十里为品甸,今立云南县”。民国初期为避免省县重名,改云南县为祥云县,云南县和“小云南”随历史变迁在当地少有人知。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3张图片







在胶东半岛地区很多云南移民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由乌撒卫或乌沙卫迁往山东各地,有些人便把乌撒卫认为是“小云南”。乌撒卫现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扼守进出云南省的交通咽喉,明代乌撒卫先属于云南,后乌撒卫划归贵州,在历史文献上乌撒卫也没有“小云南”之说。明代云南卫所军户移民山东沿海卫所地区的时间为洪武末期到永乐初期,这段时间乌撒卫属于云南都司,所以族谱都记载由云南乌撒卫或乌沙卫,后来乌撒卫划归贵州都司。

山西说是一些人因为在文献上没有发现有云南往山东移民的记录,而山西有大批移民迁往山东。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说,是因山东有大批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山西运城之南为小运南,移民后代因年代久远说成“小运南”。山西北部为云中之南,当地民间俗称“小云南”。

山西三种说只能是猜测,没有太多文献证据,明代胶东地区普通民籍移民主要发生在洪武年间,以洪武初期为主,山西移民的家谱均记录为洪武某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山东。象青岛开发区(原黄岛区)2005年前后编修的各村村史,定稿时把众多云南和“小云南”移民说成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小云南”是人为谬误,很多村庄八十年代都属于胶南县(市),当时胶南县搞地名调查时基本都为云南移民村落,带“小云南”的村也很少。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4张图片







山东说主要指山东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卫所区域,在明朝洪武末期和永乐年间大批云南卫所驻军换防到当地卫所辖区居住驻防,这些居住有大批云南籍驻军的沿海卫所被当地人和外人称为“小云南”,生活在胶东半岛沿海各卫所的驻军和家属被俚称为“小云南人”。这里的“小云南人”是对当地卫所军民的泛称,胶东半岛沿海卫所驻军除大批换防的云南卫所驻军外,还有大批当地土著卫所驻军,以及大批其他省份的军人,在这些胶东半岛卫所驻军中犹以云南卫所驻军人数为多,渐渐的在卫所地区形成了胶东卫所“小云南”文化认同,当地土著军户和其他非云南籍军户也习惯认可外人叫自已“小云南人”。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云南卫所驻军的由来以及调往山东沿海卫所的原因。

在明初胶东三府土著军籍移民外出征战,明朝征云南30万大军中便有大批山东籍军人,山东籍军人中以胶东地区三府军人为主,《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二,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记载:“赐山东等处征云南军士六万四千一百十二人,钞一十三万六千百十锭”。这些征云南的山东军人大部分落籍当地卫所,在当地卫所繁衍生息。明军从登州渡海攻占辽东地区后,大批胶东地区军人和家属迁徙到辽东地区卫所驻守。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后,把青州中卫军人和家属5.9万人迁往辽东地区卫所。明代辽东地区和山东同属一省,两地关系密切,在语言上形成一个含盖两大半岛的胶辽官话区域。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5张图片







明初年胶东半岛青州、莱州、登州三府人口充实约占山东人口的80%,但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安徽、苏北地区因元末瘟疫、战乱、灾害造成人口大量流失,赤地千里人烟稀少,洪武年间从胶东青州、莱州、登州三府向上述地区大批移民,三府移民便被称为山东枣林庄移民。以安徽风阳府为例,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人口只有13万人,洪武三年开始向风阳府迁徏了大量山东枣林庄移民,使山东枣林庄移民占到整个凤阳府的人口的70%。《明史》中记录了洪武十四年(1380年)统计的全国人口为6504万人,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山东省为5196715人,第二山西省为4030454人,第三陕西为2155001人,下面北平为1893403人,河南省为1891087人。洪武时期山东人口相当充实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后来因靖难之役使得山东西部和相邻省份人烟稀少,才有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和胶东地区向山东西部与河北、河南交界地区移民,胶东地区莱州和登州两府向鲁西与河北等地移民五六十万,约占移民人数的40%,大批移民外迁造成莱州、登州两府人口的停泻,这也造成了莱州、登州两府人口少于青州府的原因。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6张图片







明初莱州府人口远多于青州府,所以外来移民较少,青州府人口少接收外来移民最多为41.1万,而莱州府仅为8.8万人,登州府为14.3万人。莱州府外来移民主要集中于遭受屠城之祸的胶州、高密、平度,而没有遭受兵灾的即墨成移民外迁集结地。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7张图片







洪武末期到永乐初期在胶东地区沿海新设大批卫所以防倭寇,由于胶东地区卫所大批土著军人和家属外调辽东和京津等其他地区驻防,造成当地卫所驻军严重不足,就有了从云贵地区卫所征调大量山东籍驻军和一些南方籍驻军调往胶东沿海地区卫所驻防。其中云南卫所驻军中便有洱海卫驻军,“小云南县”便在洱海卫管辖区域,居住在“小云南县”驻军移民被称为云南的“小云南”移民,云南其他卫所驻军移民被称为云南移民或“大云南”移民。大量云南卫所军人和家属胶移民到胶东沿海地区卫所居住生活,由于胶东地区沿海地区卫所军籍居民以云南籍卫所驻军移为主,所以胶东地区沿海卫所被当地人称为“小云南”,外地人又称整个胶东地区为“小云南”。

渐渐的“小云南”成为胶东卫所地区的一个特定文化符号,在胶东沿海地区丧藏习俗上保留了一些当年云南军户移民的印迹,胶东卫所区域当地人死后要到村子里的土地庙举行报庙仪式,报庙也称圆庙。报庙仪式的宗旨让死去的逝者灵魂到另一世界魂归故里,报庙时要烧纸钱、纸叠元宝等俗称送盘缠(回云南老家的路费),孝子孝女手持丧杖(多用柳树或高梁秸节成段,在每段中间缠上烧纸)围绕土地庙正转三圈,反转三圈,在庙前烧纸钱、纸叠元宝等;然后在贡桌前精客(民间俗称磕大头)进行磕头礼祭拜,磕头祭拜完后,长子手持扎枪(现今多用木棍代替)在木凳上进行指路,扎枪捣一下木凳喊一声:“爹或娘,你西南来西南去,放光的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反复说三遍,这就是指路。明初军户们是骑马来的,所以报庙的最后阶段就是用谷秸或稻草烧绕马,表示逝者的魂魄乘坐纸马回归西南故里。指路用的扎枪(长枪)是卫所军人的武器,指路时说的:“爹或娘,你西南来西南去,放光的大路向两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反应驻守云南等地卫所的军户和家属经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迁往胶东沿地区卫所的艰难路程,来时路程万般艰难,魂魄回归云南故里同样困难,指路时说的:“千慎万慎苦处花钱!”报庙时在土地庙前焚烧纸钱、元宝等做为魂归云南的买路钱。许多人并非云南驻军移民,但因长期生活在卫所地区也对外称“小云南”人或“小云南”移民后代。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8张图片







居住在胶东沿海卫所的驻军和后代经常被外调迁移,土木堡之变后大批胶东地区卫所军人被调往京津地区保护京师,其中便有许多胶东卫所军人。明嘉靖时期倭乱日益严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继光担任都指挥佥使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备倭。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9张图片







戚继光在掌管山东沿海卫所备倭的三年时间修缮烟墩,在滨海地区增设滨海城堡(驻兵营寨),从各卫所内调派军人前往驻守,使弘治年间开始荒废的沿海防务焕然一新,这次胶东备倭三大营军兵调动,成为胶东卫所地区内部“小云南”移民的由来。整个明朝胶东地区卫所不断抽调军人到辽东地区驻防,其中有一部分迁到辽东地区驻军胶东卫所驻军在明末投降后金,并入了八旗成为早期满族人,这就是东北地区满族里山东“小云南”移民的由来。

清初大批来胶东卫所驻军后代到辽东地区开垦,这些人便是胶东卫所地区“小云南”民籍移民的开始,这些移民后代自称祖先来自“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清朝雍正末期撤销沿海卫所,大批卫所驻军和家属成为民籍归地方州县管县,户口可以自由迁徙。大批被称为“小云南”人的胶东沿海卫所驻军后代由卫所居住地区,不断向山东半岛西部内陆地区移民扩散,形成了山东省内部“小云南”移民。这便是“小云南”即墨说和胶东半岛地区的一个来源。

从乾隆年间开始大批居住在胶东沿海卫所地区的“小云南人”迁徙到河北、北京、天津、内蒙等地。清末期取消了对东北地区的关禁,山东等地民间掀起了闯关东移民潮,胶东半岛沿海卫所地区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乘船渡海当天可达,两地人语言民俗文化相同,民间关系源远流长,胶东半岛卫所地区的“小云南人”成为闯关东移民的主力,有大批胶东半岛沿海卫所的“小云南人”乘船渡海来到辽东半岛,以辽东半岛为跳板不断向东北内陆地区移民扩散,自顺治、康熙年间后再次形成胶东卫所“小云南人”移民潮,成为“小云南”山东说的由来。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10张图片







“小云南”在不同期和不同地区各有所指,并不是专指某一个地区。在明永乐年间以前“小云南”专指云南省“小云南”县,“小云南”移民也同样专指由“小云南县”外迁的移民,其中便有永乐年间前后迁往胶东沿海地区的“小云南县”军户移民;明永乐年间以后胶东各卫居住了大批云南籍军人和家属,被当地土著和外人俚称为“小云南”。这时期“小云南”便有了不同所指,云南驻军移民所指的“小云南”为云南省“小云南县”。山东本地和外省人俚称居住大量云南籍军人和家属的卫所地区为“小云南”。明嘉靖以后由于卫所驻军调到,便有了胶东卫所内部大规模“小云南”移民,这些军户移民后代所称的“小云南”便由祖辈初来时的“小云南县”改为胶东沿海卫所地区;清雍正末期以后卫所制度取消,胶东半岛的卫所驻军后代迁往北方各省市。清朝后期大批胶东卫所军户后代,在闯关东移民潮中迁往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京津等地“小云南”移民后代所指的“小云南”和山东“小云南”,应为胶东沿海卫所地区,而不是“小云南县”。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11张图片







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云南和“小云南”移民在胶东地区的大体分布。胶东地区卫所主要分布于沿海一线,围绕胶东半岛海岸线排列,明代云南卫所军户移民主要分部于胶莱河以东地区,也就是胶东半岛地区,越往东部沿海卫所走云南移民和“小云南”移民的村落越多。具体到胶东卫所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北部登州营所辖卫所,登州营及所辖卫所由于建冶要早于其他二营所辖卫所,驻军相对充足,云南和“小云南”驻军迁入当地卫所人数相对于其他二营人数少;第二部分是位于胶东半岛东北角的文登营及所辖卫所,文登营及所辖卫所基本为新设,卫所驻军都需从外地征调,云南军户移民要多于登州营所辖卫所区域;第三部分为即墨营及所辖卫所,即墨营南部安东卫、石旧所、夏河寨前所沿海地区以海州移民为主。环胶州湾的灵山卫、胶州所、即墨营、浮山所是云南和“小云南”移民村落最集中的区域。即墨营东北部的安东卫和大嵩卫云南和“小云南”移民也比登州营所辖卫所区域高。

胶东半岛和东北等地区“小云南”移民 第12张图片







正因为胶东沿海地区卫所分布广,所以山东“小云南”不是指单独的一卫一所,或是单独的某一片区域。按现在的行政区域来说,山东“小云南”指胶莱河以东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核心区就是明代卫所分布的三市沿海区、县,即青岛市的:胶州市、即墨市、黄岛区(原胶南)、城阳区、崂山区和青岛市区,烟台市的:莱州市、招远市、龙口市、蓬莱市、海阳市、莱阳市、福山区、牟平区和烟台市区,整个威海市所辖区市。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些明代军人,他们随国家的需要南征云贵,他们的后代又北迁胶东沿海卫所防备倭寇,形成特殊的胶东卫所云南军户移民和“小云南”军户移民。现今胶东半岛卫所“小云南”移民扩散到全国各地,以东北地区居多。试问祖先何处来,胶东卫所“小云南”。


上一篇:费用一览表:去日本留学到底要花多少钱?
下一篇:湘乡市树人中学“中德双元制教育”首批学生赴德留学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30 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