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为何欧洲贵族爵位也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复制链接]
75088 20
交易 发表于 2020-11-25 05:23:1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欧洲贵族爵位也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下一篇:未来疫苗护照会是常态吗?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hyhy02 发表于 2020-11-25 05:24:01 | 只看该作者
 
当然是翻译造成的。这样的翻译是如何形成的,会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至少,17世纪及以前的欧洲文献中,很少看到欧洲、中国爵位间这样的对应——一定要翻译的话,不少文献用罗马帝国的职官、头衔,来呈现中国的官爵(如《尼布楚条约》)。以中世纪以来欧洲贵族爵位来翻译中国的公侯伯子男,似乎18世纪开始才逐渐多见——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探讨一下。
这一翻译并不是特别糟,但我个人觉得,它在潜移默化中限制了我们对中国史、欧洲史的认识。
~·~·~
据说,罗马伊曼努尔二世国家图书馆有一份16世纪的拉丁语译《四书》手稿(约1591至1593),我没有见到过,不知道其中是怎么翻译公侯伯子男的。以曾德昭(Alvaro Semedo)《大中国志》(ca. 1637)为例,其中介绍明朝爵位时,完全没有把公、侯、伯与欧洲爵位体系联系起来:
    Quecum:国公; Heus:侯; Pe:伯 Chi ho ei 指挥——1956/1994年葡萄牙语译本注者认为Chi即“子(爵)”,似乎不妥。
 第1张图片 截取自1643年意大利语译本
再比如,1687年出版的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中,周公的“公”称为regulus,(鲁)哀公则是Ngai cum, regulus regni Lu。顺便说一下,17世纪欧洲的中国书写,并不认为秦统一前后,政治体制有很大变化;比如曾德昭觉得中国的体制从尧舜禹开始就很完备了,之后没什么大变化,自然不觉得有从“封建”到“郡县”的转变(参见:为什么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历史?在野武将的回答)。这样一来,周天子和鲁国不是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而类似明清的宗藩体制。所以《左传》里的各种公侯伯,都是小小统治者(regulus)。
更好的例子是1689年《尼布楚条约》。其中一等公佟国纲,拉丁语作“primi ordinis comes”。这里用comes而不用dux(duke),是因为《尼布楚条约》拉丁文版是基于罗马帝国的制度来呈现满文清代官爵的。“Primi ordinis comes”,是一个罗马帝国时期的头衔,四世纪碑文中有:
 第2张图片 再如索额图,《尼布楚条约》中的满文结衔有: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 (领侍卫内大臣),拉丁文作Praetorianorum militum praefectus interioris palatii Palatinus——这当然非常罗马。我们知道罗马禁卫军将领称praefectus。Praetorianorum militum praefectus,语法上可以理解为,禁卫军的士兵的将领,但这样的话militum就非常累赘。考虑到耶稣会士们学识渊博,这里的militum praefectus更可能是专名。五世纪开始,会从禁卫军统帅中任命Praefectus Militum(“领军将军”),最初是临时的差遣,负责统帅出征的禁卫军,查士丁尼一世(484-565)时期成为常设官职(见Kazhdan编,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这样的话,以罗马的中领军(Praetorianorum militum praefectus)对应大清的领侍卫(hiya kadalara ...),可以说是非常威武了。
换而言之,《尼布楚条约》充分说明,罗马正统不在沙俄在大清啊!
 第3张图片 言归正传,法国传教士李明(Louis Le Comte)有《中国近事报道》(1692年出版),只是说中国的头衔和Comte、Duc之类差不多,不过并没有明确把公爵翻译为Duc,伯爵翻译为Comte。他表示这些中国的头衔,他真的不知道用法语怎么说……换句话说,他拒绝以法国的爵位体系对接中国的爵位体系。
 第4张图片 到了1711年,卫方济(François Noël )用拉丁文翻译《孟子》等书出版;其中使用了西方的爵位来翻译公侯伯子男,不过和现在习惯的对应方式有些区别:
    Kum(公),Dux Heu(侯),Princeps Pe (伯),Comes Tsu(子),Marchio Nam(男),Baro
其中,侯爵没有用后来的Marquis,而用了Princeps;子爵也没有用viscount,而用了Marchio——这也是比较神奇的。无论如何,这样一来,欧洲和中国爵位之间有了一种对应。
 第5张图片 ~·~·~
除了对《孟子》等经典文献的译介,外交文书也很重要——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需要翻译、理解欧洲的爵位。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带来了乔治三世给乾隆的国书,当时广东巡抚郭世勋在广州找人译出,其中,马戛尔尼的爵位为:
    George Lord Viscount Macartney, Baron of Lissanoure 中文翻译为:热沃尔日(George)吗哩格德呢(Macartney) 公 (Lord Viscount) 哩萨诺 (Lissanoure) 吧咙 (Baron)
这里的公恐怕只是尊称,不是在翻译viscount(今天说的子爵)。译者不知道该拿baron怎么办,就叫吧咙。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情况就不同了:
    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钦奉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璞鼎查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HENRY POTTINGER, Bart., a Major General in the Service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etc., etc.
严格来说,baronet我们今天称为“从男爵”,低于今天说的男爵(baron)。之后中英天津、北京条约,都以“世袭额罗金并金喀尔田二郡伯爵”对应“the Earl of ELGIN and KINKARDINE”。这个时候,中(东亚)与英国(欧洲)的爵位体系就正式对应起来了(我不知道有没有近代史的学者讨论过这个问题)。
到了1860年代理雅各翻译典籍的时候,他注意到已有的文献倾向于把公侯伯子男和duke、marquis之类的对应起来。他觉得这种翻译策略很糟,并提议按照每个词本来的词义来翻译,比如中国的“公”就翻译为“Just”(公正的)。
 第6张图片 按照他的方法,dux(duke)或许可以按本义翻译为“帅”。甚至还可以这样翻译:
    duke:节度使; marquis:防御使; count:刺史; viscount:判某州(某地); baron:镇将。
这样翻译的话,我们就突出了加洛林王朝已降,牧伯之官逐渐成为身份标记的过程——及其与唐宋职官制度变革的相似之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译法当然各有千秋,但背后是完全不同的比较历史的视野。将先秦公侯伯子男与中世纪以来duke、marquis之类的对应起来,就强化了中国先秦与西欧中世的共性,而边缘化了欧洲、中国在200至1600年间的许多共性——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邢谂茸俳贪Lf 发表于 2020-11-25 05:24:14 | 只看该作者
 
其他答主都说得很对啊。欧洲贵族特别乱,根本没有任何明确的层级制度。
玩P社游戏之类的,或许你会误以为欧洲头衔是可以分成五六个固定级别的,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某个地区,某一个时期,说不定也非常混乱复杂呢。更不用说试图把欧洲各国各阶段总结为一个整体贵族体系。太难了。怎么还指望把这些东西直接对应到中国封建贵族等级?
其实,个人觉得,欧洲贵族可以理解为好几个平行存在的附属关系。
我只能做个这么模糊的一张图:
(本来想加进去跟多图片或箭头关系,但是已经很复杂了)


 第13张图片


首先,上面这些人都能算顶层贵族,最多只占人口的 1%。已经很少了。他们还要分成这么多级别,其实是一件很搞笑的事。
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这里很抽象地讲:
1)红色一列,属于比较正规的皇亲内部体系。一般是各国自己分出4-5个这样的级别。国王的亲儿子、亲兄弟,亲叔叔,只要不惹事,也都能至少自称duke of XX(‘公爵’)之类的。这是很随机的制度,随着亲戚多了少了,可以增加或减少,然后这些人不一定真掌握多少土地。再往下面,国王更弱的后代,次孙的次孙,普遍自称 count of XX(侯爵?)级别。再更远的远亲,也有自己的一定地位和存在感,但是已经对不上任何正规统治级别,甚至根本没有多少地了,一小寨一小村而已。在当前英国,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几乎每个村庄都会有那么一家人,可能是女王的 6th-8th degree cousins。虽然村民们普遍对他们客气一些,有称呼,但实际上已经没啥影响力或财富。他们的次子次女结婚出来,生了皇室血缘关系更弱的孩子,也就没什么地位称号了。在古代,所有这种皇家远亲爵位,都是很容易淘汰的,随随便便就能重新封给其他人。一般都有某种带红色的小王冠。
2)紫色一块,属于高于国王的一种存在,比如“皇帝”。表面地位比任何国王都高,算是罗马的遗产,但是他们实际留下来的地盘不一定有多大,最多只是过去的。在这里不详细讨论这种皇室,因为是多出来的一种bug。反正他们也有自己皇室内部的称号级别体系。
3)橙色一列,是欧洲最传统的(具有明显层级)的体系。duke 等,来自拉丁语“领导”。count 等,来自拉丁语“陪伴”。就是说,某county 一定属于某 duchy,比较通用。duchy 是否一定属于某个王国,这就很不好说了。一般情况下确实这样,但是往往都有100%的权利,不用听谁。也有不少 duke 比 隔壁 king 还掌握更大地盘更多权利,不听任何人了。一个duke也可以自己主动去打其他王/公,可以自立剥夺其他头衔,跟王国关系并不大。count小一点,属于一个duke管辖、也有一些例外的故事,但是不多。count始祖一半都是duke最信任的朋友或将领。然后很少有国王直接封count,因为很难干涉到duke的事。很多最传统的公爵家族都起源于某王被外人打,把这块地让给人家,让他做名义上的新公爵。(不过你看英国历史,经常有国王打败消灭了某造反的公爵,然后把他的地盘重新分给了自己的朋友或家属,真的超复杂)
count下面还有普通的骑士,可能就负责一个城堡或一个村镇。从Lord减少到了Sir的称呼。现代英国所封的新贵族,基本上也只有在这个级别,而且是彻底虚的(名义上的),也不能继承。
4)绿色一列,属于北欧日耳曼人古老制度。比如,earl 就是“酋长”的意思,有自己的地盘,但是小的大的都有。有很长时间,他们跟“王”是并行同级的,后来北欧开始有king,earl变成王下面一级(跟公爵差不多)。最后还是彻底消失了。不过英国还是保留了今天,代替了count (侯爵?)一级别。英国首相之类的大臣退休了之后,也几乎都会被封为earl。有一种更加古老的风味。
5)黄色一列,是后面分出来的新贵族级别。比count大一点,或者比count小一点。marquis本来就起源于“大count”的意思,负责边境比较关键的地区(march),权利比其他普通count更大一些,但是算不上duke或earl或king,而是人家自己封的“大都督”。地盘可能比某些duke都大,也可能比count更小。viscount之类的,很明显就是“小count”、“副count”,count自己封的帮手,土地也不少。都不是传统体系里面的正常爵位,而是附加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存在duke->marquis->count之类的绝对层级听话情况。硬规定为某个中间级别,也非常奇怪。
6)蓝色一列,baron和baronet,也是后面才开始流行的。主要是count或viscount自己封的小贵族。baronet可能很小,小到负责一个修道院或则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小城堡、小关、小军营。baronet肯定是比baron小的,也都比count/viscount小。应该可以算是最小的男爵自觉一级。不能自称 Lord/Lady,而是sir之类的称呼。
不过矛盾来了,king和duke封的那些小骑士,直接属于人家,也不属于count。他们也有自己的几百户领土,甚至几千几万户,并且很可能有自己的城堡。难道一定比baron小?
(补充;“baron” 是英国古代最小的“投票”单位。在英国古代,barons这个统称包括所有上面的earl和duke等。英国议会和宪章的一步一步诞生,也是因为连续四五次baron暴乱,限制过往的权利,也都是那么几千个baron在说话和参与;大的小的加起来也算是“barons”一个不怎么分等级的统治决策群体)
7)还有粉色esquire,小贵族和骑士自己封的朋友、恩人、学生,可能最多负责一小村庄,仍然也有自己的称号(写信也要加这一行)。还有皇家或duke自己封的小等贵族(浅蓝色),在朝廷里面办事,即使有称号和地位,根本就没啥领土。没有count愿意把你封为viscount或baron,那你只能拿这种小爵位,双方意思一下。也不一定比baron弱。所以真的很难整理。
---
反正没多少人感兴趣这个话题,就写到这儿为止吧。英国一个国家都这么混乱了,就算分成六七八个等级,也很不靠谱。因为有的baron和viscount比count还大,有的count和earl比duke还大,等等。有的baron或count直接属于king或duke,跳级了。有的count和viscount直接属于duke,也不属于国王。欧洲就是这么乱的,所以才会不断地战争两千年,从来没有一个明显的层级制度出现。王国与王国之间,公国与公国之间,侯国与侯国之间,边界都很重叠很杂,完全没有100%的附属关系,也没有100%的跨界制度。而且这些家族可能是几个不同王国的公爵,或者几个不同公国的侯爵。这里的count相当于那里的duke,等等。你怎么去定义归类这种杂七杂八的情况?
如果说有五个还是七个固定的封建级别,或者什么绝对的附属结构,我当然是不信的。无论什么时代,欧洲到处都搞得那么杂,归类真的非常不科学。
(其实个人觉得;物种、语言、民族、身份以及任何带有人性主观因素的现象,都不适合刻意分类分层。这样去做,只会不断地挖掘新bug,不断地修改。我很讨厌这种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zah19650913 发表于 2020-11-25 05:24:34 | 只看该作者
 
正确的翻译是
安派尔/英白拉多
克因
杜克
康特
鳖稳
奈特
但是为了便于理解,直接套用了春秋的爵位,我觉得没有问题。不过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虽然春秋跟中世纪西欧都是秩序森严的封建制,但是封建与封建是不同的
首先公侯伯子男在英格兰和春秋的确有相似性,在这个两个时空里,公侯伯子男实际仅具有尊荣程度的不同,而没有相互隶属关系,理论上拥有批准分邦建国权力的有且仅有唯一一个封君(英王或周天子)。以晋国之广,曲沃桓叔和之后的三大世家之强盛也未能在晋侯手下讨到一男半子,那是因为公侯伯子男都是周天子旗下的诸侯,如果僭越封侯就等同于自视天子了。
但英格兰的封建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中的一朵奇葩,扁平式的分封体系是很罕见的,现在我们认为的典型西欧封建体系是以德法为首的“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式的金字塔型结构,连带着我们的思维也认为“公侯伯子男可以存在隶属关系”、甚至喧宾夺主地认为“春秋时候的公侯伯子男也可以存在隶属关系”(注意这里的描述是“可以存在”,不是“必然存在”,西欧公爵可以附庸伯爵、边疆藩侯等,但同时也存在着与公爵同时效忠于同一封君而不是相互隶属的伯爵藩侯,相对的是英格兰跟春秋的“不可以存在”)。
事实上,春秋封建制度存在另一套体系描述相互隶属的垂直结构,我们从教科书里就已经知道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套体系实际上能更恰当地形容典型的西欧封建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代对于平行和垂直封建体系各有一套称呼,这系统远比一套称呼不区分平行、垂直体系的西欧封建制要严密得多。
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还是非常好的翻译,翻译必然存在信息损耗,但这套翻译的损耗是相对少的了
赞多了,我再找时间说说伊斯兰的体系ԅ(¯ㅂ¯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beyond_liu 发表于 2020-11-25 05:24:46 | 只看该作者
 
翻译问题,但其实翻译得还挺贴切的(称赞一下日本?)
实际上现代研究认为,周朝并不存在《礼记·王制》及《周礼》所述的那种整然规范的五等爵制,五等爵制譬如阶梯的制度是战国时人追溯三王之治理想化的产物。
而实际的周朝爵制,各爵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位高权重或奉祀王后曰公,戍土开疆曰侯,翼赞王治曰伯,蛮夷归义曰子,男我暂时没发现有什么特殊意义。
然后神奇的事情来了:
西欧封建制度中,Dux大多数还真是“奉祀王后”“位高权重”的部落首领发展出来的;
Marcio原本还真是“戍土开疆”的边境将领;
Comes原本还真是“翼赞王治”,“巡抚四方”的国王伴侣;
Baron原本还真有“男人”的意思。
随着封建秩序的解体与中央集权的推进,又还真排出了Dux-Marcio-Comes-Vice comes-Baron的宫廷等级序列。
然后除了“副伯爵”Vice comes职源上没对应上蛮夷归义的“子”爵,其他都能好好对应上。
所以说,日本人这翻译还真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月沉江南 发表于 2020-11-25 05:24:5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用本土化词翻译国外的东西结果出口转内销导致的常识错误,我是不太喜欢这种事,类似不死鸟和凤凰的翻译,弄得现在大家都觉得凤凰是全身红彤彤的火鸡。“龙”和“龙”的乱译甚至导致现在提到中国龙要专门加注释。
大概当初翻译外国爵位的时候数了数,发现国王这阶层下面大概有五个,就直接沿用春秋五等爵来玩耍了。
结果没想到的是用的太久,反而影响了国内的看法,让人误以为春秋时候封号也是这么一级大一级来的,对国内的五等爵制度产生了奇怪的认知。
我国在西周时的制度,每一个上过初中历史课的人其实都是听过的,那就是“内外服”制度。
内服,公、伯、子。
外服,侯、甸、男、卫、邦伯。
啥叫服?服务就是服,你在朝廷内服务天子就是内服,你在朝廷外服务天子就是外服。
公在地位上是最高的,但实力并不是最强的,因为称公的核心不是你地盘多大,而是你有没有帮天子打过工。
只有在周朝廷做过三公的人才可以称公,比如周公、召公,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殴打了王室一顿在王室挂职的郑庄公。这些畿内贵族大多都有自己的封地,但是并不大。
这些公是一代游,你在任上是公,死了也算,但你儿子就不能算了,不世袭。
而世袭的公爵号很少,按照王者之后称公的原则,只有殷商后裔的宋国为宋公,周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封为虞公和召公,周王季历的儿子封为虢公。
这些公国地位很高,但是因为离王畿太近,没有发展空间,大多泯然于众。
而侯爵则是屏蔽王室的,一般分在边陲,远离中央,作为天子斥候,故而称侯。
为什么我们看书的时候会觉得满地都是公呢?因为“公”除了作为一种爵位,还是一种诸侯的荣誉称号,国人日常可以称呼自家君主为公,死后一般都会允许称公,这时候公是一种死称。我们平时说的齐桓公、晋文公,实际上都是侯爵,在同时代的称呼里他们应该是齐侯和晋侯。
侯,实际上是诸侯体制的核心,整体沿袭殷商时候的制度,将贵族封土外放,侯、甸、男、卫都是殷商官名。
所谓的诸侯,指的是侯、甸、男三级爵位,现在的文献太少,具体的职责很难区分,目前有认为侯是军事贵族、甸是屯垦贵族这样的看法,也有认为只是大小三级的看法。
到后来,甸男已经很少出现,历史的舞台是侯爵的战场。
这里面有一些方国,也就是蛮夷归化的国家,在周初被称为邦伯,经常有人因此混淆这里的“伯”和畿内伯的关系,其实这里的伯虽然是尊称,含义大概就是“蛮族老大”。
这就是所谓的外服。
真正内外服制度并不把畿内贵族作为诸侯看待,内服贵族没有严格的称号,除了天子三公称公,绝大部分贵族,以展示宗族顺位为荣耀,尊称为伯。
这些伯铺满了王畿和诸侯之间的土地。
但是伯也分畿内伯和畿外伯,畿内伯就是王室拿自己的直辖土地封出来卿士,他们同时在天子那里当官,当到三公这个等级就可以称公,但是只是荣誉称号,没资格组建三师。(等级不同可以组建的军队数量是不同的,天子六师,公可以组建三师,方伯两师,诸侯一师。)
畿外伯就比较杂,一部分是一开始就封在外面,比如倗国、霸国,一部分是畿内伯发展的比较大了移出了近畿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秦国一开始是畿内伯,后来因为周王室东迁,他们才变成畿外伯,然后打成了西陲大国,但是他们的爵位一直到僭越称王为止其实一直都是伯国。
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称号,一开始的来历是殷商贵族家没有袭爵的贵族尊称,成周建立后在畿内封过一些子国,但后面主要是分封给内附华夏的夷狄君主,楚国是其中典型。后来楚国地盘大了,想讨一个好封号,周王室不给,楚国就自己称王了。吴国看楚国称王没啥事,就也称王了,结果后来在盟会上被晋国怼。
所以实际上中国的公、侯、伯、子、男,在地位上和功能上都和西方的封君制度有很大差距,即使是东周以后编出来的五等爵制度也有自己的内涵。最起码,所有的分封权利都捏在天子手里。
而西方就很不同了,西方的封建各级有严格的统属关系,各自又都是自治的,各种你封我来我封你,而且男爵相当强势,非常擅长搞事情,和中国上提都没人提的状况完全是两个样。
现在提起公爵就想起穿刺公,提起伯爵就是女儿,提起男爵就是初夜权,这种外来文化侵占国内词的现象我觉的还是挺不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Gok_with 发表于 2020-11-25 05:25:44 | 只看该作者
 
楼上都已经回答的不错了,我偏题稍微说一点其他的。

通常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实行的范围也仅仅是在欧洲的西半块(以及十字军国家这种飞地),而在东半块不但文化不完全相同,制度也大相径庭。

东罗马帝国的贵族头衔与西欧所谓的”公侯伯子男“区别非常之大,因为后者在逐渐固化下来之后,其头衔本身与某一块特定的封地有直接的挂钩,而东罗马帝国就算是在后期早已半封建化的状态下也并没有出现类似的状况。常见的东罗马头衔有Kaiser(凯撒),Sevastos(尊贵者,相当于奥古斯都)以及其衍生Sevastokrator, Panhypersevastos等等,Kouropalates(来自于Cura palatii,皇宫总管),Magistros(来自于Magister,“头领”),Despotes(老爷).这些头衔在被固化成为虚衔之后通常用于赏赐与地位较高的贵族以及皇亲国戚,但是它们共有的特点是“都没有封地”,也就是说只是名誉头衔而已。

但是如果足够了解巴尔干、近东基督教国家的历史,就会联想到一些看起来很突兀的称谓,比如说Despotate of Epirus,Despotate of Achaia,Georgian Curopalatinate,这些政权的名字中均有按道理不应该有封地的头衔称谓。这种表达方式是历史学家为了记载和称呼方便而为这些政权冠上的,因为在当时东罗马人(以及以上小国的君主)眼中,自己只是“罗马帝国”在当地的一个行政官员罢了,而Despotes这一系列的头衔几乎都是位于君堡的中央政府给的(无论这个中央政府对自己有没有实际的管辖能力)。Despotes一类的头衔就算世袭,也与统治者的领地没有半点关系。换句话说,这些统治者本来就是罗马帝国在当地的官员,只是恰好又获得了这一系列的尊号罢了。东罗马帝国给出这种尊号一般来说的意义就是拉关系与画阵营,比如早期给予帝国在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的盟友Kouropalates的称号,便是为了确认罗马对于其的宗主以及同盟关系。同样,在格鲁吉亚翅膀长硬开始单飞的时候,大卫三世国王毅然拒绝了东罗马给予其的Kouropalates称号,因为这时候格鲁吉亚已经有足够的实力不向君堡称臣。
-------------------------------------------------------------------------------------------------------------------------
高加索地区的贵族称号又与东罗马帝国基于官僚制度的头衔不完全相同。由于该地区大部分贵族都由土酋与大地主转变而成,贵族传统无比深厚与稳固。在亚美尼亚,大的地主、军头家族统称为Nakharar,这个是一个大的统称,只要该家族庄园较大都会被归为是Nakharar.而更大的Nakharar会被称为Ishkhan,这个词直接就是“王公”的意思。同时,虽然中世纪亚美尼亚有一个国王存在,但是每个家族对于土地的持有都是绝对的,并且这些土地被认为是家族财产,国王没有权利与能力去强行占用这些土地。每一个家族同时也有自己传统的宫廷职位,例如巴格拉季昂家传统上是“骑兵队长”Aspet. 与Ishkhan具有相同意义的有Melik(来自于阿拉伯语的Malik)“王”,只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小头衔。

中世纪亚美尼亚的封建结构大致是这样:

国王
高于
国王直属总督(一般是国王的直系亲属,比如太子、兄弟,他们被视为国王在当地的全权代表,甚至可以自己铸币)
高于
贵族王公

贵族王公的领头人通常被称为是“大公”,代表亚美尼亚国内贵族群体的利益。在大行国王刚刚去世、新王尚未登基的时候,贵族会议有权利代行执政一段时间。由于长期固化的地主阶级,中世纪亚美尼亚王国的集权度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这也就导致国内的大贵族常常会做大与巴格拉季昂君主做对,比如瓦斯普拉坎的国王阿尔兹鲁尼家族就曾经独立于巴格拉季昂的管辖之外,但是只要巴格拉季昂的武力能够压倒其他的王公,国王的位置就能稳下来。

不过宫廷称号仍然存在,除了东罗马赏赐的“Kouropalates““Magistros”之外,亚美尼亚自己内部的贵族也有一套自己的称号系统,比如刚才提到的“骑兵队长”Aspet,还有“全国兵马大元帅”Sparapet,这些称号通常都与波斯相应的头衔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w佳业投资 发表于 2020-11-25 05:26:11 | 只看该作者
 
来凑个热闹吧,说说各个爵位的由来。
以下是一个王国(Kingdom)的大致的基础结构。
 第15张图片 整个结构加起来是一个Kingdom,这个Kingdom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国王的那部分公爵们的那部分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说西欧的“封建制”是怎么来的。
西欧封建制始于公认始于法兰克王国,而法兰克从一个日耳曼部落成长为一个王国,其方式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打一派,拉一派”。其实和中国的方式也很像:对于弱鸡势力和死仇势力猛锤,而对有些实力又可以争取的势力拉拢
而这些拉拢来的势力,你总不好要求别人完全服从你吧,人家也不干啊,万一人交权了,可你为了绝后患偷偷弄死他和他全家怎么办?
那就只能给这种人一个半独立的地位,有事儿来帮忙,没事儿我也不干涉你自己家一亩三分地的事儿。
这一部分人,在查理马特改革以后,被称为“公爵”,其土地被称为“公国”。
你看词源就知道,无论是英语的Duke,法语的Duc,德语的Duke(读作“督可”,和英语不一样),甚至威尼斯的总督“Doge”,都来自拉丁语“Dux”,意思是“首领”,很明显,指的就是当初那帮手里有兵的部落首领们。


公爵们虽然臣服了,但对于国王来说,这事儿还没完——这帮大爷一个个都是有钱有兵还不受管制的地方实力派,万一趁你出门给你捅刀子怎么办?
得,那就在自己和公爵们之间设置几个军区防着吧。
于是就产生了“侯爵”。
可以看出,在西欧封建制中,公爵和侯爵是没有上下级关系的
当然,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个名义上的地位关系,这也好理解——明朝时候的王爷们,理论上地位是高于内阁首辅的,但王爷们基本是指挥不动中央的内阁首辅的


接下来是伯爵。
之所以不在上面说明,是因为不管是国王、公爵还是侯爵,手底下都是有一帮子伯爵的。
因为伯爵,就是所谓的“地方官”
在西方许多国家,尤其是保留了君主的国家中,都会见到一个行政单位叫做“郡”或者“县”,基本上就是几座城市和乡镇组成起来的一个区域。
这一级的行政单位,其本意就是“伯爵领”
从分工上来讲,套用我国古代的行政规划,侯爵和伯爵基本上就是个总督和巡抚的关系,总督当然比巡抚官大,但湖广总督也还是管不到山东巡抚头上的。


OK,现在我们知道伯爵是地方官员了,问题是,光靠伯爵一个人,也管不了一个地方啊。
就像中国古代,一个省也不能光配一个巡抚,还得配上布政使、按察使和指挥使组成三司,协助巡抚管理地方事务。
同理,一个伯爵也需要几个副手来协助其管理当地事务,这些副手就是“子爵”。
绝大部分欧洲语言中,“子爵”都可以翻译为“副伯爵”
不过,既然你需要别人给你干活,你总得给别人报酬吧
而封建制度中,贵族们普遍能接受的报酬,就是土地。
所以,子爵们也是有封地的。
至此,一个王国的行政单位讲解完毕。


等等,公侯伯子男,男爵呢?
男爵的意思是“自由爵”,放在我国古代,客气点叫“乡绅”,不客气点叫“地主豪强”,这部分人,你说他们是国家用来管理民众的一部分,没错;说他们是国家行政体系的一部分,是不确切的。


到目前为止的体系总结如下图:


 第16张图片 当然,这是最基本的,不包括后面为了细分地位和职权出现的“大公”、“亲王”、“选帝侯”等爵位。
虽然那些也是从上面这个基本架构发展出来的。


至于“皇帝”头衔,那是个复杂得多的问题,可以单独再写出一篇同样篇幅的介绍出来,而且由于并不扣题(其实全篇都不算扣题),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就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scxcw123 发表于 2020-11-25 05:26:30 | 只看该作者
 
来源是罗马帝国末期和法兰克帝国的军职,Dux(Duke)本意是普通意义上的头领、统帅,罗马末期是行省级别的军事长官。Comes(Count)本意是伙伴,是皇帝的侍从官,罗马晚期变成可以执行任何职务的钦差,后来贬值了常固化成县级(Pagus)军事长官。
不妨把Dux译成都督;Comes译成中郎将,中郎将本来也是内廷侍从首领,后来变成啥都能干的,比如发丘中郎将嘛。这样看早期中世纪史非常爽。
欧洲爵位虽然多,但王以下的大诸侯都是这两个军职来的。还有一个Prince,可以直接翻译成君,意思和用法几乎完全对应。君在中文也可以是小封君、异族小君长、王侯的子嗣爵衔三者任何一个。
类似的地方军官世袭化过程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也很常见。这样也好理解各级诸侯既可以是直属王权又可以属于上级诸侯,因为大官可以承制封拜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tangan72 发表于 2020-11-25 05:26:45 | 只看该作者
 
当然并不是他们无耻地抄袭我们天朝的封建制度,只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套用了习惯的称呼而已。这里做个比较粗暴的级别详解,希望加深大家对欧洲贵族头衔的等级和真正的含义的理解。


第1级
头衔:皇帝(Emperor)
领地:帝国(Empire)


在中世纪之后,其实欧洲就没有什么“正经”皇帝了,号称“皇帝”(Emperor)的人都是为了把自己“包装”成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唯一拥有帝号的国家,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后来被伏尔泰点评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彻底被黑成了“三无产品”。
尽管是硬装“大尾巴狼”,但是皇帝(Emperor)这个称号从法理上讲,确实是贵族领主中最高的一级,再不济大家也要给个面子。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是查理五世,提香当年为他画了很多肖像画,也正是他曾经为提香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画笔,让提香的威望显赫一时。


 第19张图片
提香的名画《查理五世骑马像》


第2级
头衔:王爵(King)
领地:王国(Kingdom)


“王”(King)是仅次于“皇帝”的国家君主头衔,他们在名义上是受制于“皇帝”的,但“皇帝”对“国王”的管辖通常是有名无实。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是个“三无产品”,所以“皇帝”对大多数“国王”连名义上的管辖权都没有。因此我们所熟知的“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都并不是帝国的“下属子公司”,他们是完全独立的。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国王要数“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不仅不是皇帝查理五世的属下,而且跟皇帝“死磕”了一辈子,成功地破坏了查理五世企图一统欧洲的大业。


 第20张图片
让·克卢埃的《弗朗索瓦一世》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帝国”的分量相当于一个统一的欧洲,那“王国”的分量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现代欧洲国家。比如现在的比利时全称就是“比利时王国”(The Kingdom of Belgium),西班牙的全称是“西班牙王国”(The Kingdom of Spain)。当然,也有些历史上的“王国”变成了现代国家里的一部分,比如曾经的“西西里王国”(Kingdom of Sicily),现在是意大利的南部地区。


第3级
头衔:公爵(Duke)
领地:公国(Duchy)


“公爵”(Duke)这个称呼大家应该也很熟悉,它的出镜率很高。“Duke”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Dux”,意思是“领导者”,可见“公爵”依然是个“高级领导干部”头衔。
“公爵”通常是“国王”册封的,需要向自己的国王效忠。比如勃艮第公爵“大胆的腓力”就是从自己的父亲、法国国王“好人约翰”那里获得了公爵的爵位。
文艺复兴时期最给力的公爵就是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Philip the Good),他是一位非常有钱而任性的艺术赞助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佛兰德斯艺术的崛起,凡·艾克和罗吉尔都在这位公爵那里得到了大量的委托。


 第21张图片
罗吉尔在书籍《埃诺志》的首页绘制的细密画,描绘了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在接受作者的献书。


“公爵”的领地通常被称为“公国”(Duchy),它的分量差不多相当于现代欧洲国家里的省或一个袖珍国。比如今天的摩纳哥、安道尔,他们的全称就是“摩纳哥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Monaco)、“安道尔公国”(The Principality of Andorra)。
现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摩纳哥和安道尔这两个公国并不叫“Duchy”,而是叫“Principality”。因为他们的君主不是“公爵”(Duke),而是“亲王”(Prince)。
至于“亲王”(Prince)是什么,这个概念很复杂很宽泛,在地位上他有的时候比公爵厉害一点,有的时候比公爵差劲一点。简单粗暴地讲,他就是一个和公爵不相上下的头衔,通常册封给王室的近亲。所以亲王的领地也被我们翻译成“公国”,而不是什么“亲王国”。
恶心的事情还没有完,“公爵”这个头衔还有个变种叫“大公”(Grand Duke)。它比公爵还要高半级,相当于2.5级头衔。今天的卢森堡全称就是“卢森堡大公国”(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他们的元首就是“大公”。
“大公”里还有一种叫作“Archduke”,比“Grand Duke”还要厉害一点。总之,公爵的“变种”很多,不想虐待自己的话简单了解即可。


第4级
头衔:侯爵(Marquess)
领地:侯国(Marquisate)


“侯爵” (Marquess)在欧洲历史上并不太常见,所以我们就简单提一下。“Marquess”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Marca”,意思是“边境”。所以“侯爵”这个头衔有“边境辖区领导人”的意思。
当年“神圣罗马帝国”在边境地区分封过一些侯爵领地,比如“巴登侯国”(Margraviate of Baden)、“勃兰登堡-拜罗伊特侯国”(Margraviate of Brandenburg-Bayreuth),但很快这些地区就升级为了“公国”和“大公国”。


第5级
头衔:伯爵(Count、Earl)
领地:伯国(County)


相比于“侯爵”,“伯爵”(Count)在欧洲更加常见一些。“Count”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Comes”,意思是“伙伴”,听上去感觉就有点不那么“上档次”了。作为君主的“小伙伴儿”,“伯爵”通常能获得相当于一个“直辖市”或者小型省面积的封地。
英国的“伯爵”比较特殊,他们的名称是另一个词“Earl”,但级别和“Count”差不多。
虽然我们把“伯爵”的领地称作“伯国”(County),但事实上,从公爵往下的贵族头衔就不大具有“国家君主”的性质了,他们通常都是“国王”或“公爵”的附庸。在现代的欧洲国家里,也没有“伯国”这种名称的国家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一个“伯国”就是“佛兰德斯伯国”(County of Flanders),它是法兰西国王在公元9世纪分封的一块领地,核心区域是今天比利时的布鲁日和根特。佛兰德斯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的一大艺术中心,可见“伯爵”领地虽然级别不算高,但是绝对不能小瞧。
不过“佛兰德斯伯爵”的头衔后期一直都是上级领导兼任的,要么是勃艮第公爵、要么是西班牙国王。


第6级
头衔:子爵(Viscount)
领地:子国(Viscounty)


“子爵”(Viscount)听上去有点生疏,在历史上也不太多见。“Viscount”一词源自拉丁语的“Vicecomes”,意思是“副伙伴”,也就是“伯爵的副手”,可见地位上的附属关系已经很明显了。
“子爵”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伯爵”管理封地内的司法和财政事务,当然他们也可以获得自己的封地。虽然可以照例将其翻译为“子国”(Viscounty),但是这种领地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城镇的规模。


第7级
头衔:男爵(Baron)
领地:男国(Barony)


“男爵”(Baron)比“子爵”常见一些,读起来也更顺口。“Baron”这个词源于拉丁语“Baro”,意思是“战士、佣兵”,感觉上就已经很接地气了。男爵的领地按理说也可以翻译为“男国”(Barony),不过这种叫法基本不会出现,因为男爵的领地通常就是一个城堡的规模,所以男爵给人的感觉更像“高富帅”而不是“大领导”。
在“男爵”下面,还有一个低半级的“从男爵”(Baronet)封号,属于“高富帅”中的“低配版”。


第8级
头衔:骑士(Knight)


骑士(Knight)可以算是入门级的贵族头衔,“Knight”这个词在古日耳曼语中的意思是“男孩、仆人”,俨然是一种“打工仔”的形象。
骑士通常是不能世袭的,而且也很少能得到封地。即使有封地,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庄园”(Manor),属于封地中最小的单元。可以用来种花种草,或者搞个烧烤派对什么的。
如果说“男爵”是“高富帅”的话,“骑士”更像是通过艰苦奋斗终于脱离了“屌丝”队伍的“凤凰男”。
在骑士之后,有些国家还有“绅士”(Esquire、Gentleman)头衔,但这类头衔更像是一种礼节性的称呼,很少有实质上的贵族待遇。
鉴于以上八个等级看上去还是有些繁杂,这里再做一个更加简单粗暴的归类,方便大家理解。


国家元首级:皇帝(Emperor)、国王(King)
地方豪强级:公爵(Duke)、侯爵(Marquess)
团队领导级:伯爵(Count)、子爵(Viscount)
先进个人级:男爵(Baron)、骑士(Knight)


当然,封建爵位的高低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是时间因素,通常一个承袭了几百年的伯爵要比刚刚册封的公爵更受人尊敬。
另外,封建领地也可以通过武力征服和买卖交易的方式获得,因此并不是爵位高的人领地就一定大。而且,欧洲每个国家的册封习惯也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有变化和调整。比如历史上还出现过“伯爵”的变种,叫作“Archcount”。虽然有点搞笑,但看上去也只能翻译成“大伯”。
因此,本文中的描述和举例只是对“通常情况”的概括,为了方便大家对艺术史中涉及的人物身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如果想了解得更具体而详实,那就只能在海量的历史材料中逐一探索了。


P.S 文章节选自公号“申思呓语”,内容有删减。想要了解更多艺术知识的话,欢迎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27 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