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留学]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复制链接]
32216 0
丁欠打ヽ 发表于 2020-12-7 15:57:3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学心理问题

Int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sues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1张图片


今天这一篇观点,我们想带大家聊聊心理问题。

近几年,海外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约70万,无数年轻人背上梦想奔赴远方的同时,也容易因生活在异国他乡孤立无助而陷入各类心理问题的漩涡中。这种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许也没有具体的产生原因,但它就像一张铺在皮肤下的粗糙的网,随着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无休止地擦过人脆弱的神经。

01 Johnny的故事


Johnny是美国某大学土木相关专业的研二学生。从19年开始,因为繁重的课业任务,与恋人之间的矛盾,以及来自家人的高期待,Johnny陷入了抑郁

抑郁的始发并不总是有一个准确的节点。日复一日生活的轮转让人迷失了逃生的出口,在情绪无止尽的反复中,Johnny有了坚持不下去的念头。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2张图片

Image by teeveesee from Pixabay


这种念头从自我怀疑开始。怀疑自己出国留学的决定是否正确,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完成学业。慢慢地,演化成一种面对现实时的不安。就像被困在此岸和彼岸间的深水区,局促不知如何向前。

有时Johnny和周围朋友说起自己的郁闷之处时,周围人往往都说,不要去想这些事了,不要去想那些话了。但是Johnny说,我每天就生活在这些话和这些事中,怎么不想呢?

像Johnny这样的不是个例,许多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


  • 留学生面临的挑战


1. 学业压力及发展期待

2. 语言壁垒

3. 人际/家庭/情感关系协调

4. 日常高开销的经济状况

5. 跨文化环境适应(Acculturation)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3张图片


以上几项留学生面临的挑战从个人出发,引申到亲友关系,再到更广泛的文化体验,涵盖了海外生活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当然,这并不代表在遇到心理问题困扰时,这几点会以一种阶梯递进的方式产生影响。

更多的时候,是一系列糅杂的因素以一种不明显的形式对人的生活做出无法抗拒的注解,使得留学生与自身心理问题的共生没有决定性的起点和终点。


  • 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危机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4张图片

在美中国留学生(大学及以上)数量变化数据资料来源于statista.com


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随着中国留学生数量的上涨,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开始关注到中国留学生面临的独特心理状态。调查显示,如抑郁、焦虑等情绪为中国学生高发心理问题,但往往许多受此类问题困扰的中国学生并未寻求专业的帮助。

根据一份以130位在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为对象的问卷结果显示,45%的学生表示自己出现了抑郁的症状,29%的学生表示自己出现焦虑的症状,但仅有4%的学生表明自己曾经使用过校园的心理咨询服务。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5张图片


而相比较美国学生总体情况- 12.8%和13%的学生表示自己被诊断出有抑郁和焦虑的情况,11%的学生曾经寻求过校园心理服务的帮助。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6张图片


此外,也有调查显示,在结束第一次心理咨询面会后,学生会出现高频次的,提前终止整个心理咨询进程的现象,表现出了他们对心理咨询服务的某种不满足。同时,针对上面提到的有关文化适应的困扰,虽然很多欧洲留学生也时常面临着由不同文化带来的心理健康挑战,但相比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亚洲学生,欧洲学生群体中利用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更高。

02 我们为什么不想去心理咨询


在一些将性别因素作为其中一项判断指标而进行的有关寻求心理帮助的调查中,往往表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女性留学生似乎比男性留学生更愿意寻求外部帮助。但同时,也有观点指出,此处的“寻求外部帮助”,也无法被准确总结为“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帮助”。

事实上,无论性别,许多中国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更愿意寻求非正式的帮助。所寻求的帮助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朋友和家人等等。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在许多心理相关的调查问卷中,寻求朋友和家人的帮助往往被选为最普遍的答案。我们母语中对“倾诉”这一词语所赋予的情感深度和社会连结也使得这个动作更为普遍。

但同时,有时尽管进入了专业咨询的阶段,中国留学生似乎也更愿意谈论有关学业和就业等方面问题的困扰,而非关注自己在人际和情感方面的顾虑。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7张图片

Image by mohamed Hassan from Pixabay


另一个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提到的话题,就是参与专业心理咨询帮助与文化印记之间的冲突。我们的文化中包含着人们对精神健康的态度。文化模板会塑造我们的日常认知,“指导”我们如何“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比如,某一事情应该被附加什么样的意义,什么应该被忽视,什么问题应该用何种方式解决等等。

而面对中国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文化的观测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学生会对心理咨询这一行为产生某种特定的理解。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8张图片

Image by Asoy ID from Pixabay


许多论文都会提到,中国学生习惯于将参与心理咨询与“羞耻”,“失去他人的尊重”等负面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同时论文中也很喜欢用“丢面子”(losing face)这样中式的表达去描述中国留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由于学生对自己在周围人之间的公开形象有强烈意识,他们会担心当自己的寻求专业心理帮助这一行为被发现后,其他人对自己可能会有异样的看法,从而产生难以调和的尴尬局面。


    回避来源于利益损失?



不过,相对于将原因归结到这样更“传统”的民族化特性上,基于目前社会整体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逐步建立的重视度,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能对遇到这方面困难的朋友给予温暖理解的。

因此这里想分享一个新的观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回避或许更多来自于某一特定场景下可能会造成的利益损失,尤其是当人们需要被选择的时候。比如,在校园选拔,职场晋升等场景下,人们担心透露自己曾经有过心理咨询经历这类信息会使他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带来一定的折损,或担心对方仅凭单薄的信息就做出诸如“情绪不稳定”等结论而被认定为与目标不匹配。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9张图片

Image by Dmitry Abramov from Pixabay


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而感到羞耻的情绪依然存在,但这种情绪或许并不完全是因为“心理问题”本身而产生,而是看到了某特定场景下的后续利益影响。比如,我可以和与我关系亲近的老师讨论这些问题,但当这个老师需要对我的能力做出评估时,我或许不希望他知道这个事情。虽然本质还是来源于对心理咨询的负面态度,但至少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问题持更为开放的态度。

03 我们可以寻找哪些帮助?


上周一,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近期他们举办的一场关注疫情期间学生心理状态的线上座谈会视频。座谈会请到了来自布里斯托大学,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工作人员,一位心理咨询师,以及杜伦大学的一位心理PhD学生。

尤其是考虑到最近国外依旧严峻的疫情,大学的课程会在网上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会有每周固定的出门计划,也很少有与其他人面对面线下的交流。长时间在房间里的状态会对心理问题的开解造成不利的影响。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10张图片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11张图片

图片来源于Times Higher Education Youtube截图


——寻求他人帮助

在座谈会中提到,大学会十分注重跨部门的合作,比如像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这样的部门会与教师/学术部门,学生住房部门等保持紧密的联系,从而保证学生的声音可以被听到。因此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直接去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也可以寻找你的导师,你的RA,你的tutor等各类人士的帮助,听听他们的建议。

——接受心理知识教育

大学很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会通过包括开展小型的分享会,在社交网络上传心理健康相关的视频等方式来科普心理相关知识。参与座谈会的心理咨询师也认可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她表示,很多去她诊所的人实际上并不需要长期的心理咨询,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有关如何认识心理问题或心理学相关的教育。因此,在平时就对自己进行心理知识相关的教育十分重要。我们需要对心理问题有一个客观正面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

——熟悉校内心理咨询服务资源

杜伦大学的那位PhD学生也指出,大学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视频的另一方面优势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学校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包括让学生更熟悉寻求心理帮助的流程。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人也会有同感。尤其是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我们并不总是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的那群人。与在同一个校园内上学的当地学生相比,我们对校内各类服务往往不太熟悉。因此了解校内服务资源很有必要。


    抑郁与寻求帮助存在矛盾?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12张图片

截图来源于爱丁堡大学官网。


(爱丁堡大学一对一心理咨询步骤示意,红框部分步骤需要学生填写表格详细描述自己的情况。)

当然,尽管大学会做很多工作来推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很多时候,抑郁情绪和寻求帮助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在陷入抑郁时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动力的缺失,让人不自觉地开始自我封闭,一定程度上拒绝与外界的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去寻求专业机构帮助这个动作本身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此外,在进入咨询之前,学生有时还会需要填写问答形式的表格描述自己的情况。虽然对咨询是不可少的步骤,但填写的过程,对学生本就不安的情绪是更进一步的索取,学生有时可能就放弃继续下一步咨询了。

04 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我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不开心”本身,也有我们因偏离了“最佳轨道”而产生的不安。文化和社会对我们的规训让我们认为只有阳光积极向上才是最好的,而其他不“正能量”的情绪则需要在讨论中被回避。

当留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困扰很可能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其所面临的问题本身,另一方面则是对于自己产生这种情绪的质疑,对抑郁情绪过度的反思也有可能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一部分。


你是否也曾有过一蹶不振的时候? 第13张图片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在这里想要和大家说,在留学的过程中,产生抑郁的情绪是绝对正常的,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这个事情本身并没有错,产生情绪的你也没有错。如果你能够寻求到校内(或校外)专业的帮助,去解决这个问题则再好不过。像第三部分提到的,你也可以选择和你的导师或者student center的工作人员聊一聊,一般来说,大家都是很愿意帮助你的。

但如果你觉得当下你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准备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他人,也不需要着急。一个人在海外,给自己多一些耐心。同时,也可以尝试进行自我调节,比如可以从多晒太阳做起。如果对出门感到压力很大的话,可以在家里看看让自己放松的电影,或者进行冥想,也可以给亲近的朋友打个电话。

最后,开心很重要;但不开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阳光,从与自己和解开始。


上一篇:【3.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一些看法
下一篇:塔利斯卡,成为下一个“归化球员”概率有多大?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7-5 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