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为什么照片中的欧美日本都显得那么干净,有种通透感?

[复制链接]
98296 20
zhuyafang 发表于 2021-1-2 20:33:03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照片中的欧美日本都显得那么干净,有种通透感?


上一篇:只喜欢中国人的钱?日本人对华好感度下降,酒店老板大喊欢迎光临
下一篇:同样是小户型,为什么有些日本人的家里可以做到干净整洁、久住不乱?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檀香扇 发表于 2021-1-2 20:33:11 | 只看该作者
 
9.3 更新一个老回答,对通透的定义和后期的方向应有帮助:
仔细地谈,
所谓的通透,
也就是
让你觉得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让你感受不到大气中各种杂质水汽的存在。
为了获得这种感受
你必须看到一个物体具有正常的明暗反差,向光的一面是亮的,背光的一面是暗的
并且这样的明暗深浅变化,
要符合大家平时观察到的,
大气干洁时物体表面的明暗变化规律。
怎么把照片修得通透有质感?

作为一个风光摄影师,这个问题可以答一下。
大体上三个原因吧,首先是欧洲和日本已经脱离大规模城建很多年,城市不挖地铁不造楼修路自然就少了很多扬尘。众所周知扬尘不仅仅产生于工地,而是从挖土方开始就会在道路上起飞。而中国作为基建狂魔,以十倍以上的速度搞基建,十倍的快乐不也得在单位时间内产生十倍的扬尘雾霾?自然空气就不那么通透了。
其次是气候关系,其实你来比如深圳珠海等地,就会发现刮海风,多降水的时候空气会通透很多。哪怕到处是工地,一阵大雨也能把空气洗得干干净净。而北方相对干燥,大陆性再强一点的区域,就没这么幸运了。
从观感的原理上看,通透的空气意味着光线最大程度地不被尘埃/水汽散射
也就带来了远景的高对比度,色彩的高纯度,画面较强的立体感
在阳光下反差强烈色彩明晰,阴天也会有清晰的轮廓
上图说明:
 第1张图片 阿姆斯特丹,大风大雨嗷嗷的,不通透都不行


 第2张图片 鹿特丹,雨后空气非常好


 第3张图片 冰岛,三十万人口,大洋环绕,能不通透么


 第4张图片 深圳,4-10月的深圳有雨下就没在怕,这种天气至少50%吧
 第5张图片 深圳南山就是一座白云之城
 第6张图片纽约,阴雨绵绵的十二月,空气也不会差


这里补充一下,其实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一个叫做“干洁”空气的概念,干洁跟干净不同,还包括了干燥的含义。
水汽对空气通透度的影像虽然不及尘埃,但从观感上也能有效破坏通透感。
所以湿度大,水汽氤氲的时刻,大气仍然存在看起来不通透。
海边的城市就大量存在这样的时间段,比如最近的深圳。
这时候不能说是因为空气污染或者建设扬尘导致空气不通透了,
就算空气足够干净,但空气湿度过大,不够干燥,也仍然看起来不通透。




以上皆为原图,要是说起后期 那指哪哪通透,一条S曲线直接霾扫光
 第7张图片



 第8张图片 通透大深圳


 第9张图片 通透波士顿


 第10张图片 通透海西


 第11张图片通透兰州


 第12张图片 通透沙漠边陲




 第13张图片 通透死亡谷


 第14张图片 通透果子沟
人为在后期通过增加画面对比度,提高远景的辨识度以及画面的立体感,能够让人眼根据视觉习惯得出画面干净空气通透的“等效感受”,因此针对海外场景的照片后期也很重要。
中国仅一亿多人拥有护照。在互联网和手机摄影不太发达的时代,关于海外街头那些广为传播影像或多或少都是通过一些掌握了基本图像处理能力的人用相机拍摄后期而成,天然带了一些滤镜。
而今天移动互联网和手机摄影如此发达,大家能够看到更多真实的国外场景,这种“外国的空气更通透”的认知也会更客观。
总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过程不往保护环境,你的城市也会通透起来;祖国大好河山,有许多大风的海边和远离建设的山水中都有很好的空气,多去这些地方看看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美好? 发表于 2021-1-2 20:33:26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加个滤镜,强化下刻板印象,就有那味了...
 第27张图片

 第28张图片

 第29张图片

 第30张图片

 第31张图片

 第32张图片

 第33张图片

 第34张图片

 第35张图片 (图片是之前收集的,知乎水印已去,图侵删ʘᴗ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不惑de认识 发表于 2021-1-2 20:34:09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整洁的外表和通透的氛围,是【现代化】的结果。
在【现代化】之前,大城市是污秽肮脏的代名词,城里人的寿命比乡下人短得多。可以这么说:清洁的现代化都市是从过去的污秽中重生的。
 第43张图片 肮脏的城市
今天看了一部非常下饭的纪录片:《肮脏的城市》(filthy cities)。历史学家丹斯诺贡献自己,复原了十四世纪伦敦的城市环境,体验一位中世纪伦敦人的生活。生活在中世纪的伦敦,不仅要忍受拥挤和恶背井离乡的孤独,甚至要付出患病早死的代价。
 第44张图片葡萄酒香料皮草真的吼!
14世纪时,英国的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大量羊毛出口到欧洲,葡萄酒、香料、皮草被运入伦敦。伦敦从一座仅有17000人的小镇一跃成为了贸易中心。200年内,伦敦人口增长了五倍,达到100000。可伦敦的市政设施完全没有跟上,甚至可以说没有市政设施。
 第45张图片 伦敦的街道是金子铺成的!
当时有一句传言,吸引着这些“伦敦漂”:来伦敦吧,这里的街道是用金子铺成的。
可伦敦漂们到了以后才发现:伦敦实在是太脏了,脏出了【disgusting】范儿。
今天的城市已经有柏油路和地砖铺地,实现了路面硬化。即便清洁工不给力,人们的卫生习惯不良,也不过会踩上一些果皮、纸屑、树叶子和烟头。
 第46张图片  第47张图片 爱他恨他,都送他去伦敦
14世纪的伦敦,形成这样一幅有味道的画面:大桥两端矗立着摇摇欲拽的高楼;商铺开在街道上,只留下一条狭窄的通道;人群、牲畜、垃圾鳞次栉比、熙来攘往,粪便尿液横流,注入小溪。伦敦人脚下踩的,是这些东西:
 第48张图片 1. 泥土
那时没有地砖和硬路面,伦敦又经常下雨。雨季来了街道变成烂泥潭;晴天到了街道上尘土跳舞。
 第49张图片 2. 动物粪便
那时没有汽车只有马车,马儿们习惯随地大小便。
 第50张图片3. 动物内脏
说到这你可能意外,怎么还有动物内脏呢?因为伦敦人把吃不了的内脏和皮毛都丢在路上。
 第51张图片 每个伦敦人都非常熟悉的东西
4. 人屎尿屁
每个伦敦人都非常熟悉。
 第52张图片  第53张图片 木套鞋
当时伦敦人一般穿皮鞋。为了不弄脏脚,人们会在皮鞋上加木套鞋,把人垫高,离开路面。踩着高跷上街,“穿过幽暗的岁月,可千万不能滑倒。”


粪便除了非常臭,还密集着大量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但600年前的伦敦人不知道什么是细菌啊,根本不懂得怎样处理排泄物。他们还没有把污秽的环境与生病联系起来。
人们一般找理发师给自己治病(没错,真的是理发师),因为理发师有剪刀、锯子、锤子等工具,用起来比较顺手。那自然没有消毒防感染的措施。
 第54张图片 你的尿好黄
放血是万能疗法。身体不舒服了,就在胳膊上放几只蚂蟥吸吸血;嫌蚂蟥吃得慢,就请理发师把血管切开。那时人均寿命35岁,一点也不奇怪。
但粪便味道实在很难闻。当时留下来的一份《排除妨害令状》,充斥着大量类似的抱怨:大粪太臭了,环境太恶心了,该怎么办啊怎么办。
 第55张图片 排除妨害令状
伦敦人们也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排除妨害令状》里有这样一则判例:
1347年,伦敦有个叫亨利.杨的人。他改造了自家下水道,把污水排到了隔壁邻居家的地窖里。邻居不干了。这桩案子惊动了伦敦市长和行政管理官,他们责令亨利.杨,四十天内拆掉排污管!
1309年,伦敦市规定:垃圾倒在自家门外或者别人家门外,罚款四十便士。但是...显然效果不佳...
 第56张图片 那时没有合适的排污管道,能够把市民产生的污秽及时带走。伦敦每天会造40吨粪便。所以就催生出一个职业:掏粪工,专门清理伦敦的污水坑和厕所。
 第57张图片掏粪工的报酬非常高。挖1吨粪,工资18便士。当时普工的日薪是6便士。
据说有个掏粪boy托马斯.梅森,一晚上清理了6吨人粪,比斯达汉诺夫还要拼。


这么多粪便要运到远处倒掉。最远最便利的地方,就是横贯伦敦的,泰晤士河。
 第58张图片 泰晤士河
干了这碗泰晤士水,来世还是伦敦人。1345年,泰晤士河上的一个船坞,被粪便腐蚀得太厉害了。市政部门就强制征收“腐蚀税”,拿这笔钱雇了五辆马车清理污物。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恶心到了。别着急,还没完呢:
 第59张图片  第60张图片 富裕起来的伦敦人特别喜欢吃猪肉。开膛、破肚、掏心掏肺拉肠子,没人在家里杀猪,都在巷子里杀。杀完了,打一桶水,哗地一冲,就完事了。伦敦人对猪大肠情有独钟。制作猪大肠时,需要先把内容物挤出来...不能说得再细了,大家想想。
 第61张图片 总之那是个极端污秽肮脏的环境。许多屠夫会搞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伦敦市为了不让屠夫们掩盖肉品质量,特别规定:只能在白天卖猪肉,不得在蜡烛下卖肉。抓到违规者,就会把他们绑在木枷上,在鼻子底下烧掉肉品,让他们身临其境。
垃圾也不是一无是处。伦敦的城市空间很紧张,人们就想到填河造地。人们会在泰晤士河里打桩,围上木板,在里面填入垃圾,一块土地就有了。
污秽肮脏的伦敦,如何变成今天的模样?
因为老鼠最喜欢中世纪的伦敦。老鼠身上寄生着跳蚤,跳蚤传播着致命的,鼠疫杆菌。
 第62张图片 鼠疫杆菌
1348年,黑死病横扫伦敦,夺去了大约1/2市民的生命。
 第63张图片  第64张图片 劫后余生的伦敦人痛定思痛,创立了“道路卫生警察”,这是伦敦第一个专门负责城市清洁的公务员职位。大瘟疫既改变了英国的政治与社会结构,也全面更新了伦敦人的卫生观念。
写到这不由得感叹一句:生活在现代社会,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sumersun 发表于 2021-1-2 20:34:33 | 只看该作者
 
说个欧洲吧,答主坐标巴塞罗那
照片里拍出来的是希望你看到的样子,而那些不希望你看到的阴暗沟壑龌蹉嘈杂也是这个地方某一方面本质的样子。
大家眼中的巴塞罗那
 第83张图片

 第84张图片大家看不到的,不在朋友圈不在微博上不在教科书上出现的巴塞罗那
 第85张图片 黑人在地铁通道里摆地摊卖山寨大牌包包鞋子


所以真实的这个城市的样子到底是怎么样的?


宣传册上的我的家乡南宁光鲜亮丽霓虹灯闪耀摩登都市的样子。
 第86张图片 那个一年四季永远郁郁葱葱永远欣欣向荣的绿城
 第87张图片可是带着浓浓烟火气的夜宵摊大排档,那些满桌子的小龙虾壳满地的空啤酒瓶,也是这个城市的真实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88张图片 所以这个城市真实的样子到底是怎么样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想要表现出来的最美好闪闪发光的一面,也有自己希望暗暗捂起来不希望被别人看到的光怪陆离。
国外的月亮没有比较圆,有机会长大后自己存钱去看看吧,这个世界本就不是只有单纯的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黎明来临 发表于 2021-1-2 20:34:5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我稍微有点发言权,因为读书在欧洲呆了几年,大部分时间在荷兰,也去过很多别的欧洲国家以及美国。
要客观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去掉「调色滤镜」,更要去掉「意图滤镜」。
大部分人拍照都是有原因的,要么是在景点拍照打卡,要么是看到了值得记录的画面。很少有人会拍摄每天都走的街道,就算拍了也不会发出来。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在试图通过网络了解其它国家的时候,都被施加了一层「意图滤镜」。它过滤掉了那些毫无特点、非常无趣的部分,而这恰恰是各国老百姓的日常。
法国人不是天天在埃菲尔铁塔下面晒太阳,英国人不是天天围着大本钟转圈,中国人也不是吃完饭就在长城上遛弯。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都很难从游客照上反映出来,就算是朋友圈里的「日常」,也通常是被精心挑选过的。
我看了看自己相机里的照片,大部分也很难摆脱这种「意图滤镜」。
但是我翻手机相册的时候,发现我这些年也在欧洲拍了很多特别无聊、目的性不强的照片,挑了一些贴在下面。这些照片看上去可能毫无亮点,但确实能反应我日常看到的景象。
下面所有照片都是手机直出,未经任何处理。
某年第一次下雪,我试着拍个雪景,但是雪太小,不明显:
 第93张图片 学校举办马拉松比赛,随手拍了一张,这张阴天(荷兰经常阴天),后面会有晴天的:
 第94张图片这张是晴天,看到大楼在换玻璃所以拍了一张:
 第95张图片在德国看到抗议日本人捕鲸的摊子,这张有点目的性,但是画面很普通:
 第96张图片 看到几个热气球,没有长焦拍不清楚:
 第97张图片 一个经常路过的商场,忘了为什么拍了:
 第98张图片 学校停车场,取(自行)车的时候拍的:
 第99张图片草坪上一棵树被风吹倒了,荷兰冬天风很大:
 第100张图片 火车上随手拍了一下窗外,好像没什么目的:
 第101张图片还是火车上拍的窗外,想拍远处的牛,但是太远了:
 第102张图片路上也有比较好看的景,比如这种草垛,很有画面感:
 第103张图片 去朋友家天台,随便拍了一张鸟瞰:
 第104张图片傍晚的湖面:
 第105张图片坐大巴去比利时,在车上拍了一下窗外:
 第106张图片学校消防演习,所有人都跑到楼下:
 第107张图片去阿姆斯特丹开一个会,坐船过河:
 第108张图片 看到楼下一桌人在吃饭,特别像老了的罗纳尔多、阿德里亚诺以及贾斯汀比伯:
 第109张图片 集市上突然下雨,所有人都在躲雨:
 第110张图片在德国的大巴上,为了拍樱花:
 第111张图片这张也是阴天,为了拍那辆车:
 第112张图片巴黎,在酒店门口拍了一张,怕回来找不到地方:
 第113张图片长途休息区拍了一张自己的车,怕回来认错车:
 第114张图片火车站站台:
 第115张图片 跨年夜没赶上回去的末班车,很多人在火车站等第二天早上的车:
 第116张图片机场等飞机:
 第117张图片 一个小树林,在郊区很常见:
 第118张图片巴黎的地下通道:
 第119张图片去伦敦开会住的酒店,拍这张也是为了记路,怕回来找不到:
 第120张图片 一个小火车站:
 第121张图片 一个雕塑:
 第122张图片马拉松比赛把路堵了,拍这张是为了提醒朋友绕道:
 第123张图片

先贴这些吧,你们可能已经觉得很无聊了。这就是不加滤镜、没什么目的时拍摄的欧洲,我一个人拍的照片也很难说明什么问题,只能算是提供一个参考的角度。
为了尽量客观我还是多说几句:
    如果让我描述对欧洲的整体印象,我脑中的画面是比这些要好看的,毕竟我也去过一些景点,看过更漂亮的景色。你们如果跟团去旅游,看到的画面也会比这些好看很多,因为去的都是景点。 我没有专门去拍一条特别干净的街道,也没有专门去找一个垃圾遍地的角落,这两种地方要找都能找到,但是找到了也没什么意义,无法代表老百姓看到的日常。 手机自动曝光时会倾向于保护高光,所以有时候画面偏暗,但是整体感觉和我看到的差不太多。 拍这些照片时完全没有考虑构图、色彩等摄影基本要素,是名副其实的「随手拍」,我也不会拿这些图发朋友圈。
我自己比较满意的照片是下面这样的:
 第124张图片然而这些图都是我在景点拍的,类似图片也很常见,每个景点都被拍过很多同质化的照片。
对这个问题来说,还是前面那些「无趣」的照片更有价值。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会无限放大那些有吸引力的事物,实际上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都是被这些琐碎、无趣的事物包裹着的。


欢迎关注>> @文森特·凡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fei_2 发表于 2021-1-2 20:35:25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样本范围不一样。国人去国外,拍的难看的一般不会发出来,而在国内发日常照片就没这么讲究。
其次,国内外环境差异是真实存在的,最大的证据就是发达国家处于我国同一发展阶段时的影像记录。


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1977年山口版《雾之旗》,开头就有俯瞰小仓市的镜头,跟2000年代的北京市一模一样。昭和时代的日本电影,外景地的差异非常明显,明显能看出工业城市和非工业区的差异。




美国也差不多,城市场景的电影,你看空气污染就知道这是老片还是近些年拍的仿古片。新电影的空气质量明显比老经典要好。(胶片电影的色彩受洗片影响,但不会把雾霾洗成透明。)
洛杉矶应该是全美国空气最烂的地方了。美国人自己的话说是“洛杉矶是一个沉在喝剩的酸奶杯底的城市”。《爱乐之城》开头那个晴天不知道等了多久,星空夜景应该是计算机合成的CG,实拍的星空不长这样。
 第138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881314 发表于 2021-1-2 20:35:44 | 只看该作者
 
坐标日本。
如果要找,在日本同样能找到不干净,缺少通透感的地方。
但也客观地说,在这里随手一拍,并且不美图,拍出干净,有通透感的照片,更容易,容易得多。没必要为了防喷,或所谓的自尊心,非找“日本也有不干净”的证据照。


这是随手一拍的公寓垃圾房
 第140张图片

 第141张图片

众所周知,日本在垃圾分类上,做得早,分得严
 第142张图片

我们国内不是也已经开始了嘛,从上面发布的规定,到变成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再过几年,在普通公寓新村,看到干干净净垃圾房,也将会成为理所当然的简单事。


这是随手拍的身边一事:某天突然天上直升机,地上救火车警车。跑去外面一看,原来几个熊孩子在河边玩,其中一个掉河里,被救了上来。警察大叔们在问话,熊孩子一边喝着果汁压惊,一边在老实回话。
 第143张图片

通透的原因,是天空显得高吧。
拍照这块地方,几十年前也是有名的工厂集中区,人称“川崎国”。虽然最近20年,附近工厂搬的搬,拆的拆,早不是工厂区了,但“川崎国”这个贬称,直到今天仍健在。大多数不了解现况的日本人,以为这里还是乱哄哄脏兮兮,满街靠干体力活儿吃饭的。


 第144张图片

我们国内整治污染的力度已经很大了,但做什么事,不可能一口气儿吃成个胖子。现在,与别国有差距,坦然正视;将来,距离越来越小,自信向前。


这是日本建造、修缮建筑物时的常见场景:表面遮盖了一层东西
 第145张图片

 第146张图片

从里面看。这样,灰尘不容易到处飞散
 第147张图片

一般建筑工地会挂上“告知四邻”的牌子,上面写明几号到几号,做什么工程。
 第148张图片

噪音大的工程,表面遮盖上“防噪音布”。
 第149张图片

减少城市里的灰尘土,这些措施应该起了很大作用吧。
别国先进的,值得学习的,没必要因为所谓的自尊心,为了否认而否认。古人早就教导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


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
评论里有提到国内建筑工地使用的绿色遮挡,如果是安全目的话,日本这边叫安全シート,长这样,一般是白色的,用在工地围墙上。
 第150张图片

评论里提到的绿色网,网眼有大有小,会不会是这种?按照店家的产品分类说明,确实同为绿色网,但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盖土的,阻燃的。专业说法好像是:二针密度;三针密度;四针密度;六针密度


防尘的,网眼很密实(六针),并且明确说明如何防尘的工艺原理。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278609801908944896">

不过,二针密度和六针密度的绿色网,单价相差近10倍。成本摆在这儿,施工单位在选用哪种绿色网上,出现有的用六针,有的用二针。胖友们路过时,有的看到网眼大,有的看到网眼小,也就很正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115050890 发表于 2021-1-2 20:36:18 | 只看该作者
 
到毛里求斯旅游的时候,旅馆外的栅栏缝隙里都没有灰,象洗过一样.  住了一个星期,走的时候又摸了下,还是没有灰尘.换了国内, 一天就不行了.
应该是与环境气候有关. 海岛始终有风,灰吹起来后,  周围的海洋就象一个巨大的吸尘器. 另外空气湿度大.
日本,台湾 新西兰等地区.整体环境偏干净 ,海岛地理环境占很大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小火猴与小华 发表于 2021-1-2 20:36:31 | 只看该作者
 
更新一波吧~
正好剪了一个东京六本木散步的视频,
六本木就是大概类似于北京三里屯的地方吧~
夜店酒吧也有电影院商场和办公室
按理说不是最干净也不是最脏的地方~
视频里有出现地面、建筑物、
最后进车站之前有电梯~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以下原答:


泻药,欧美不知道,日本是真的干净。
干净,一是垃圾管得严,二是不怎么落灰。
垃圾的问题很多人有答,我来说一下灰尘的问题吧。


是因为各地的空气湿度不同,
湿度高的地方静电少,没那么容易落灰尘,真的比较容易保持干净的状态。


我在日本东京和拉美生活,
东京湿度有印象都在70%,80%左右,
现在在圣地亚哥,沙漠,山上都是仙人掌,湿度常年在30%以下。


在东京,鞋子不会脏,即使下雨出门沾上水,也不是脏水,
家里地板上也没什么灰尘,
三两天拿那种撕纸的滚子来滚滚床和地板就可以了,没什么负担。
大马路上,你把灰尘和土扫走了,基本上就不会再飘回来了,
所以才有可以穿白鞋白袜子在街上走,还能席地而坐也不会脏裤子


而干燥的地方,
一个纸箱放在地上没几天就会在纸箱和墙中间出现蜘蛛网状的灰尘,
鞋子那是出门一定脏,
一周擦一次地板的话,
那个灰尘比我在东京住了两年搬家的时候,床底下擦出来的灰还要厚上不少
举个例子,前一阵我买了两双一样的拖鞋,
拿出一双,才穿三个星期左右,就脏成这样  




我人生没有想到自己就在室内走来走去会把拖鞋穿成这样的,
这要是在东京,拖鞋穿到坏掉也不会出现【黑色边边】,
一样的拖鞋我人在阳台风吹日晒也没脏成这样。
要不是有另一双新的做对比,和收货时间,
我也不会意识到干燥的气候对鞋子影响这么大。




类似的事情感觉在国内南方和北方也会有这种差异吧?
南方小伙伴没觉得去北方以后灰尘厚了不少吗?
北方小伙伴没觉得到南方生活以后打扫任务轻松了一些吗?


所以有时候日本小姑娘小阿姨从国外旅游回来,
除了聊好的方面,还会吐槽别的地方脏,
脏是脏的,肯定没有日本干净的,不习惯也是可以理解,
但是真的没资格从【对方懒惰不打扫】的角度吐槽,
因为干燥的地方让谁去打扫保持成日本的状态,
那是要话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的,
让嫌弃人家不打扫的人自己去扫,也是扫不起哒。


日本有时候一下雨,空气湿度90%+,
所以湿度大的地方虽然衣服晒不干,但也是有福利的,
不容易积压灰尘,很好打扫,就总是看起来干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7-2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