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什么是工程师文化?

[复制链接]
19015 20
学者之风 发表于 2021-11-6 13:32:3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开始强调工程师文化。这是个好现象。

@Wang Arthur 的答案有点跑偏了。他说的是美国的车库文化。美国车库文化是基于其较大的居住面积和较高的收入水平的一种业余爱好文化,强调的是自己动手进行创造(但这在美国一般不叫作DIY文化,一般DIY指的是自己动手做一些平时付钱让别人做的事情,美国讲的DIY一般不带有创新意味,而车库文化一般带有创新意味)。车库不是工程师文化。工程师文化一般指的是一种企业文化。

那么什么是工程师文化(Engineering Culture)?

一言蔽之,就是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文化。认同这种文化、执行这种方针,并不要求当事人本身是个工程师。

工程师文化以解决问题的第一线人员为核心,除部分公司发展方向的制定者外,所有其他人员均为第一线人员服务。层级要扁平,第一线要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权责要向下转移。

一个人的地位、声誉、威望全都归结到一点上——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一线问题解决者的收入高于中层管理人员是很正常的。

工程师文化里面,有领导层级,但在具体的问题上,只有一个判断谁的意见更重要的准则,那就是谁的方案产生的结果更好。背景、资历、年龄、官位,所有的一切都不顶用,只有一种东西最重要,就是你的方案好用。就算你是常春藤毕业的,你的方案没有一个三本毕业生好用,你的地位、声誉和威望就比不上后者。在讨论问题时,不存在层级。权威来源于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成功率,而不是官阶。

工程师文化不讲意识形态,不看怎么说,只看怎么做。在工程里面,只有“这顶用”、“It works”,没有“这正确”、“It's correct”。工程里面大家信奉的只有一条:“实践是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吹得再天花乱坠,未经实践检验,都会被怀疑。

工程师文化不在乎加不加班,不在乎是不是办公环境里堆一些非常geek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那种“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内部组织模式和思维方式。

此外,真正的工程师一般还会强调“发现问题-了解背景-分析问题-集思广益-制定计划-解决问题”整个流程。必要时,工程师可以放弃了解和分析问题,而直接解决问题(在很多时候这是可能的),在事后才分析问题的缘由。工程师还要理解理论模型和实际情况总是存在差异,好的纸面方案,即便在模拟中性能优良,在实践中也未必有优势。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试错才是关键。当然,这些“工程师的文化”未必包含于企业的“工程师文化”中。


上一篇:如何看待美「撞山」核潜艇正副舰长被解职,军方称对其「 ...
下一篇:从洛杉矶到旧金山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做自己就好的我 发表于 2021-11-6 13:32:46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开始强调工程师文化。这是个好现象。

@Wang Arthur 的答案有点跑偏了。他说的是美国的车库文化。美国车库文化是基于其较大的居住面积和较高的收入水平的一种业余爱好文化,强调的是自己动手进行创造(但这在美国一般不叫作DIY文化,一般DIY指的是自己动手做一些平时付钱让别人做的事情,美国讲的DIY一般不带有创新意味,而车库文化一般带有创新意味)。车库不是工程师文化。工程师文化一般指的是一种企业文化。

那么什么是工程师文化(Engineering Culture)?

一言蔽之,就是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文化。认同这种文化、执行这种方针,并不要求当事人本身是个工程师。

工程师文化以解决问题的第一线人员为核心,除部分公司发展方向的制定者外,所有其他人员均为第一线人员服务。层级要扁平,第一线要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权责要向下转移。

一个人的地位、声誉、威望全都归结到一点上——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一个优秀的一线问题解决者的收入高于中层管理人员是很正常的。

工程师文化里面,有领导层级,但在具体的问题上,只有一个判断谁的意见更重要的准则,那就是谁的方案产生的结果更好。背景、资历、年龄、官位,所有的一切都不顶用,只有一种东西最重要,就是你的方案好用。就算你是常春藤毕业的,你的方案没有一个三本毕业生好用,你的地位、声誉和威望就比不上后者。在讨论问题时,不存在层级。权威来源于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成功率,而不是官阶。

工程师文化不讲意识形态,不看怎么说,只看怎么做。在工程里面,只有“这顶用”、“It works”,没有“这正确”、“It's correct”。工程里面大家信奉的只有一条:“实践是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吹得再天花乱坠,未经实践检验,都会被怀疑。

工程师文化不在乎加不加班,不在乎是不是办公环境里堆一些非常geek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那种“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内部组织模式和思维方式。

此外,真正的工程师一般还会强调“发现问题-了解背景-分析问题-集思广益-制定计划-解决问题”整个流程。必要时,工程师可以放弃了解和分析问题,而直接解决问题(在很多时候这是可能的),在事后才分析问题的缘由。工程师还要理解理论模型和实际情况总是存在差异,好的纸面方案,即便在模拟中性能优良,在实践中也未必有优势。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试错才是关键。当然,这些“工程师的文化”未必包含于企业的“工程师文化”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晕西晕啊 发表于 2021-11-6 13:33:0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我是旻,戴森的高级数控马达工程师。

 第1张图片
9 年的工程师经历让我感到这道题在呼唤我。先答题:什么是工程师文化?
我一直觉得,工程师是动手解决问题的人,所以在我的理解中,工程师文化就是动手文化,具体来讲,就是不被所谓市场调查、酷炫的PPT方案或大数据趋势牵着走,而是:你做的出来,做出的东西能解决问题,你就说了算。甚至有工程师说,我不需要知道顾客想要什么,我来告诉他们需要什么。
借用亨利福特(福特汽车的创始人)说过的一句话来解释:
如果我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大概会说:跑得更快的马。
——可以说是我的心声了。其实我觉得工程师是一拨最浪漫的人,不仅做梦,还会“筑梦”,特别有执行力,能动手把脑中的梦统统“变“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做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还有几个关键点:
1.  敢于跳出常规思维框架,从一般人忽视的地方发现潜在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2. 寻找方法时敢于“试错”(并且所在环境有这个宽容度允许,甚至鼓励犯错,而不是一味追求安全稳妥);
3.  永不满足,不断精益求精(不止和他人比,还要和自己已取得成就比)——这就可以算是一枚非常优秀的工程师了。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们公司算是一个工程师氛围特别浓厚的地方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3500多人)都是工程师,我的主攻领域是马达,因为数码马达是我们所有机器的动力“心脏“,压力和责任可想而知。
在漫长的研发工作中,我有个习惯,不断自问来激励自己,相当于我的精神咖啡,分享给大家:“有没有什么其他方法?谁规定一定要A的?为什么不能是B?
这其实是一种“反向”思维,逼着自己跳出“舒适区”。纵观我们的很多产品,都是源于一个有点疯狂的点子。比如:
·  谁规定吸尘器一定要用尘袋,为什么不能跳过烦人的尘袋想其他方法?—— 戴森气旋技术就是这样来的。
·  风扇叶片对孩子有危险,那叶片是必须的吗?——于是有了戴森无叶风扇。
就像最早我们的创始人会去想为什么马达一定要那么笨重,当时研究出V2代马达的时候,在行业中已经是非常牛逼的了,但这些年我们还在不断琢磨:能不能更快、更小、更轻?
如今,在我们独孤求败的路上,已经发展到V10了。初代的数码马达就彻底改变了笨重的传统碳刷马达格局,如今V10数码马达小到一手可握,只有一颗小苹果那么重。也因为马达的不断革新,让我们各种产品有了更丰富的可能。

 第2张图片

请忽略我画的小胖手...

不过一次次技术革新的背后,势必是工程师们数不清的日夜,这样说起来工程师文化也是一种强心脏文化,失败失败又失败,发现一丝胜利的曙光!…再一次失败,重来。尽管充斥着重复而枯燥的试验,但是,最终发现一个无懈可击的解决方案的时候,真的有多巴胺疯狂分泌的巅峰感觉!
在很多人眼里我们可能都是“偏执狂”般的存在。拿我参加研究的V9马达来说吧,为了达到最优性能,我们组制作了成百上千的样机,不厌其烦地测试,选出最好一款。直到最后,我们工程师拍胸脯:这是我们能做出的最好的马达了!然后,我们才有了颠覆传统造型的吹风机。
问题还问道
如何看一家公司是否有工程师文化?
文化这个词界定起来比较虚,其实上面也已经啰里八嗦的说到了一些。有一些更直观的方法可以帮助判断。比如看工程师人员比例、公司对科研的资金支持。工程师有很多好点子,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软硬件支持,就只能是“空想”而不能落地,因此我们公司 4 个先进的技术实验中心和 7,900 项专利加持,也是我们工程师的坚强后盾。

 第3张图片
最后,我想为工程师的严肃刻板印象正个名——我们也很会玩,玩起来也很疯!
比如一年一次的“Dyson 24 hours challenge”,就是我们全体参加的24小时工程创意马拉松。大家根据当年特定的一个主题,在 24 小时之内将一个点子变为现实——任何疯狂的、中二的点子都可以!
比如往年的纸板小车“穿越火线”挑战:

 第4张图片
去年的“戴森交响乐”:
 第5张图片

https://www.zhihu.com/video/964530622576926720
去年的这个活动我也参与了,用产品零部件做一个乐器来演奏音乐。公司还聘请了年轻有才气的作曲家为冠军组的乐器谱曲,并最终在伦敦的Cadogan Hall参加演出。吸尘器、吹风机、风扇怎么唱歌?
我们平时工作死磕的都是如何让它们安静,现在倒要反着来….有点意思!这个想法引得公司各个领域的“极客”摩拳擦掌,我们组成了 13 个人的小组,集齐声学,空气动力学,电力电子,电机传动,软件,设计等领域的达人。大家在咖啡因和脑洞的激励下做设计,建模型,测试,再调试,加班到  12 点是常事,常常累到摊倒在地上摆大字,又因为一个新点子一个激灵跳起来。
最后我们的乐器作为获奖作品演出的时候,还真的觉得自豪感爆棚。一起加班到深夜的伙伴们也相互学到了很多跨学科的东西,成了好朋友。

 第6张图片

 第7张图片

 第8张图片

“戴森交响乐”现场各种脑洞乐器

 第9张图片

看!我们组奇怪又美丽的“作品”!

我们工程师脑洞大、动手能力强,这两者加起来,有可能就是我们圣诞派对那种大写的Surprise。比如这样:

 第10张图片
这样

 第11张图片
还有这样

 第12张图片
 第13张图片

https://www.zhihu.com/video/965175092746117120
每年,我们的圣诞派对都会用一场创意的狂欢告别旧年。大家会根据当年的主题自制晚会服装,那可不是什么fancy的晚礼服,而是千奇百怪的可穿戴、可行走的道具和装置,百无禁忌、天马行空。
——所以,谁说工程师一定是无聊的?工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思维、靠谱的动手能力,还需要你有改变世界的热情,对万物原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以及不拘一格的创意。这个世界永远需要优秀的工程师来“筑梦”和解决问题,但是工程师的数量远远不够,所以一个注重工程师文化的公司更应该重视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比如我们公司投资 1,500 万英镑建立戴森工程学院,向未来的工程师提供工程系本科学位课程,进了这个学院,你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和真正的工程师团队一起动手工作。它还设立了戴森基金会JDF和戴森设计大奖JDA,大力奖赏优秀的“工程头脑”,尤其鼓励女性参与到工程师队伍中。
知乎首答,希望对于对工程师文化感兴趣的你们有所帮助:)以及,关于我整天研究的数码马达,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尽管给我留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Xizi_mMzlmoQn 发表于 2021-11-6 13:33:43 | 只看该作者
 
一天没来,打开知乎吓了一跳。居然还被知乎日报推荐了。受宠若惊。谢谢大家的支持。更新在正文的后面,对一些回复做了回应,也努力想解释的更清楚一些。希望大家喜欢。

一点浅薄见解。请批判着看。

在海外多年,很多媒体追捧的国外的概念,比如什么法制民主人性化诚信素质高之类的,绝大部分是虚的假的YY的。但是西方社会有两个东西,我认为真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学习,然后吸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内在财富。我觉得这两样事物,才是西方文明崛起的关键,也是他们贡献给这个世界伟大的财富。其一是工程,其二是金融。

作为一个和理工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金融我就不指手画脚了,毕竟不是专科出身,也没有业内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工程师文化的看法。

其实工程师文化这个词的定义十分的广泛。你说物理学家算不算工程师?建筑工人算不算工程师?其实严格来讲,从文化这个形而上的层面,他们也应该都算。

如果没记错,这个词儿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因为IT行业的爆炸式发展,一群硅谷的公司的风格,如穿着休闲,时间自由,头发蓬乱,放荡不羁,公司里这里摆个雕塑那里放个躶体画之类的,被很多媒体再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的一炒作,就火了。

但是我认为这不是工程师文化,这最多只算是公司风格罢了。

我看到的,感受到的西方的工程师文化,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从儿童时的乐高玩具, 年少时跟着父母做屋子修修补补的工作,青年时打工买二手车折腾来折腾去。人生在这里会出现分水岭,好一些的家庭继续深造,真正进入工程师的某个专业。大部分人则去打体力工,进入规范的流水线。

但无论是哪一种人生,这个社会的洋人给我一种他们依然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不安分,与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的感觉。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收到过塑料的扳手做为礼物。而成人的梦想,则是有一车库的工具放在价值上千的工具柜中。整套整套的螺母,整套整套的扳手放在超市里供人选购。更有许多超大型的商店, 占据最好的地段,专门出售格式各样的工具与原材料。

 第27张图片

 第28张图片

 第29张图片

这是属于创造的浪漫,来自于改造这个世界的不安分。拿起厚重而锋利的冲锋锯的时候,你的灵魂仿佛与百万年前那个举起木棒的先祖相连。这,就是工程师。

而当上面这些东西,散布在每一个家庭的车库里,散布在每一辆公路上奔跑的汽车里,每一个孩子都知道如何用改锥去拧紧一个螺丝,每一个少年都知道如何用千斤顶顶起车来换轮胎以便继续泡妹子,每一个成年人都知道如何将木板拼搭成漂亮的露台。这种文化,就形成了。

这才是工程师文化。硅谷的年轻人的自由与青春只是它表达的一小部分,而这种文化自身,则要深邃的多,包容的多,广阔的多。

我还记得很多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踏进我当时同学家的车库时,看到满墙工具时所感受到的震惊。现在回忆起来,那种震惊里夹杂着一种恐惧。我隐约觉得我发现了,这些国家强大的源头。而我们真的缺少它。

所以,我们要学会它。

十几年过去了,我从只会拧螺丝钉,学会了使用各种尺寸的锯子,学会了使用不同用途的电钻,知道了怎么修理汽车,明白了房子结构,搞清楚了怎么搭木头才不会倒。

然后我又发现了,各种新鲜的信息工具层出不穷。用了iPhone, 不停的自动化自己的信息库,使用Mac来提高效率,使用终端来与电脑对话,学习各种语言与数据结构。

然后我又发现了,各种家用产品百花齐放,我换了陶瓷刀,买了面包机,用洗碗机来处理碗筷,用慢炖锅来给自己熬早餐粥,尝试胶囊咖啡,用烤箱给自己做美味。

然后我又发现了,同样的感觉出现在了各个方面,金融,医疗,教育,税务。每当我看到这种成体系的东西,每当我看到一种新的创造,我的脑子中,总是会浮现出我那位同学家车库上,整整齐齐摆放着的工具。

那代表着无限的可能。

我依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过,我可以对我这么多年的感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工程师文化,是一种内心的欲望与恐惧的表达。对创造的欲望,对世界的恐惧。因为欲望而创造,因为恐惧而改造。创造世界,改造世界。

这种欲望是如此的强烈,这种欲望驱使着我们从树上爬了下来,生起了火,盖起了房,驯服了马,开上了车,造出了原子弹,发射了好奇者。而这种恐惧也是如此的强烈,逼迫着我们不停的看向周围的一切。还能不能更好?还有什么可以做的?还可以怎么做?

工程师文化就是这样两种感情所催生的。永远想要去改造些什么。而工具带来了无限的安全感。永远想去创造些什么,而工具给予了创造的可能。

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所描述,我觉得它可能更接近女人看到美丽的衣服与精致的化妆品时候的感受。那种渴望,那种冲动。这是工程师文化的来源。

但仅有这个来源是不够的。欲望与恐惧毕竟是不可靠的人类情感。而西方社会则在这几百年里,发展出了一套严格的,制度的,详尽的规则来约束这种情感。当然也有约束不住的例子也很多。但无论如何,这个社会用最大的力气,将这种感情导向了有益的方向。

人类本身无法磨灭的欲望与恐惧,与社会所制定的约束与导向,共同造成了工程师文化的兴起。也成就了西方在近代的辉煌。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太大太空,下面是我所能想到的关于工程师文化的一些关键点:

1. 热爱创造。你愿意弄脏自己的手,捏出个什么,搭出个什么,并引以为豪。
2. 爱你的工具。工具是工程师的命根子。不管是扳手,还是软件,还是报表。它们的祖先,是人类第一个举起的那根木棒。
3. 永不满足。总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总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总有可以完善的地方。
4. 理性思维。不做无用之事。明白实验与犯傻之间的区别。
5. 好奇。对自己专业的好奇,对不同专业的好奇,对生活的好奇,对世界的好奇,对宇宙的好奇。
6. 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一直向下挖。
6. 疯狂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这句话最近也很火。但是真的,工程师,确实是这么一群人。而且他们真的在改变世界,已经改变了好几万年了。

注:很久不写大段的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很多。这一篇写的有些潦草,望谅解。
其实我想说的是,想知道工程师文化是什么,最简单的办法,是去买一把漂亮的扳手,用它去拧紧一个螺丝。如果你真的适合这种文化,在看到那把扳手时,你就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更新与回复------------------------------------------------------
一天没来,打开知乎吓了一跳。居然还被知乎日报推荐了。受宠若惊。谢谢大家的支持。

这篇文字其实我自己并不是那么的满意。评论里有一些批评认为情感太充沛,太煽情,我是同意的。其实写完就有这种感觉,不过当时没有想到会获得这么多关注也就懒得改了。可能是文字过于情感化,把一些细节的观点盖了下去,没有表达清楚,造成一些误解。所以在这个更新里简单的再探讨一下,算是对各位朋友支持的感谢,以及对一些评论疑问的回答。

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我觉得我没有在正文中表达清楚,那就是工程师文化到底包括了哪些职业?哪些范畴?

可能是我在文章中帖的三张图片与反复重复的‘工具’这个词造成了误导,使得很多朋友觉得我主要是指做机械工作的工程师。也可能是因为我强调了‘车库’这个给我第一次震惊的场所,使得很多朋友觉得我们真没车库啊所以没工程师文化。不是的,我的意思真的不是这个。

我想表达的,是工程师文化这个东西,要比电锯,车库,硅谷公司,Geek,都大的多的多。满车库的工具,自由的软件公司,创造几十亿利润的金融产品,都只是这种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其根源,是同一种东西。文化应该是平淡的,润物细无声的,表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是某个群体对某种行为,某种思考方式都认为理所当然,而其他群体的人却觉得很新鲜的,这才应该被称之为文化。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做哪一种职业,无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你都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并乐在其中,这就是文化。而当你在从事你得专业工作时,这种日积月累的文化积累在不经意间,表达在方方面面,这才形成了某种行业特有的风格。

我想表达的是,这个社会选择了给工程师文化提供土壤。利用工具,解构问题,保持好奇,动手去做。这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耳濡目染,渗透进每一个细胞里。当然必须承认,他们的这种选择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出于他们实在是没有那么多人,只好自己动手干。但这种客观环境确实在让民众接受这样的文化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人们认为能够自己修房子的人是很牛的,女孩子们喜欢能把几百块的破车改装成发出几百万豪车声响的男孩子,认为他们很酷。人们喜欢自己没事儿在家鼓鼓倒倒折腾出来点儿莫名其妙的东西并引以为豪。这在我们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他们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评论区不出意外的看到一些对我国现状的抱怨。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们有我们的文化,有我们的生活,有我们的美好。我认为西方的工程师文化很好,但绝不代表我认为可以一股脑的去模仿,更不认为我们的文化比他们差。我们可以将这种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我们认为可以对我们有益的部分提取出来,加以吸收转化。但最不该做的,是自暴自弃,不加选择的全盘西化。

理解工程师文化,并不需要大车库,也不需要整套整套的工具。需要的,只是一颗开放的心。我们也许没有工程师文化,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与使用工程师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来帮助我们生活的更好。而全盘照搬别人的文化,则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不必对别自己的文化自怨自艾,要带着审视与惊喜的目光看向那些已经被证明可行切有益的文化,然后去学习,去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同样,在表达层面,一个公司想要有所谓的工程师文化。我并不觉得一定要把硅谷的那套做法全盘照搬。事实上,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工具,合理安排流程,产生最大价值正是工程师文化的精华之一。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硅谷的人爱用苹果,就一定要全公司都用苹果。结果发给客户的全是Pages格式的文档打不开丢合同。没有必要因为Google的大食堂里有西餐,就一定要让食堂大妈去做牛排,相信我,吃西红柿鸡蛋打卤面配夹肉饼员工会更开心。我们要理解的,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核心,而什么只是泛起的泡沫与波澜。过好自己的日子,然后看看别人有什么可借鉴的。这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不知道这段并不是很短的更新是否有解释清楚,还是解释的更糊涂了。但无论如何,我的这个回答只是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对西方社会这种独特的文化的感受。我很喜欢它,但我更爱我自己的文化,更喜欢吃夹肉饼而不是牛排。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做到的,是告诉各位读者,看!地球另外一面有一群人这么干事情,好像很不错哎,我们要不要也学学试试看?仅此而已。

最后祝大家2015都生活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_邦迪 发表于 2021-11-6 13:34:33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机器人大擂台这个曾经在央视7套9点左右播出的节目,我觉得那个节目才是真正解释了什么叫做国外工程师文化,节目里所有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造出的机器人稀奇古怪,统一在擂台厮杀,至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做利剑的机器人,它奇特的造型与超强的液压刀使其他选手望而生畏,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是他的所有零部件都来自于废品回收站!当时我还是在上小学的我,瞬间像被刺激了一样,既然如此我也可以去废品回收站造一台!带着满脑子的憧憬我爸爸真的带着我去废品回收站了,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国内的废品回收站除了瓶瓶罐罐,破盒子,不要说铁片了,塑料片都没几个。
     带着几分怨念的我只好继续看电视节目,随着看得越来越多,六年级的我感慨也越来越深,千斤顶,电钻,冲床,电焊,各种各样的材料工具零配件,他们组装的机器人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复杂的电路图纸,数不清的设计稿件,各种奇葩的武器系统构造,我越来越觉得即使给我这些材料不要说造了,组装都不一定能组装起来,而当看到那些六七岁的小孩子随着爸爸妈妈来参加这个节目,自豪的展示自己的机器人时,我这才发现原来我们与别人的差距这么大,国外的所谓工程师DIY文化不是我们所谓的一种形式,他更是一种一代代传承的精神与文化,能真正创造出东西的创造力。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东西,可惜后来没过几年这个节目国内停播了,原本的机器人厮杀被改成了唱歌跳舞的少儿节目。

 第33张图片

 第34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葬爱々永恒 发表于 2021-11-6 13:35:02 | 只看该作者
 
由于近期疫情的缘故,我和同事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 Remote 协作,但是大家似乎习以为常,尤其是对于研发团队来说,日常工作好像就是如此,“资深 PingCAPer” @姚维 觉得这与我们“工程师文化”“开源”“分布式协作”的精神密不可分,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以下是原文。
从 2020 年 2 月 3 日开始,因为新冠疫情,我们全员 Remote 接近一个月的时间,目前仍在分组单双号交替 Remote 中。在这期间,我参加了一次 TGO 组织的对于远程办公效率的线上讨论会,发现大家都多多少少对远程办公的效率抱有一些怀疑的态度。虽然之前也断断续续在家里有过 Remote 工作的一些机会,不过这次确实是时间维持最长的一次。我个人的感觉是远程对于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一定有的,但总的来说,至少对于我们的研发团队影响还比较有限。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 PingCAP 骨子里的工程师文化
开源协作文化

PingCAP 的工程师文化源于开源协作文化。而开源协作文化得从 ARPAnet 的诞生讲起(1969 年),APRAnet 是第一个横贯美国大陆的计算机网络,是由美国国防部兴建的实验性的通信网络。这一高速信息交换网络的出现,不止为后来的互联网奠定了基础,更是促进了散落在世界各地 “黑客” 的协作,最终孕育出了开源协作的文化。
在此开始的几十年时间里面,出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项目,像 AT & T 的贝尔实验室发明的 Unix,MIT 开发的不兼容分时系统(ITS),Stallman 的 Emacs,以及 Stallman 为了反对 Unix 封闭而发起的 GNU (GNU's Not Unix)操作系统。这个时期经过了非常漫长的纷争以及演进,在我看来,当时的人们虽然通过网络已经建立了一些沟通交流,但是对于协作方面,还是处于原始的集中式,比如 ITS 是由 MIT 大学实验室研发的,Unix 是贝尔实验室研发的,Emacs 以及 GNU 操作系统是 Stallman 个人开发的。
这一切是被一个叫 Linus Torvalds 的不起眼大学生终结的,1991 年他从 MINIX(一个用于教学的类 Unix 系统)开始开发了第一个 Linux 内核版本,发布在互联网上。由此吸引力来自世界各地的互联网黑客们前赴后继的投入 Linux 的开发,今时今日,Linux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操作系统之一。
在我看起来,Linux 跟其他类 Unix 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协作方式,关键词就是 “开源”,“分布式协作”。所有人可以修改所有东西,它吸引了数以千计的贡献者,大家互相不认识(也不需要认识),通过互联网交流,提交工作成果,然后最终被合并到一个地方。这个模式,也最终带来了 Linux 前所未有的成功,它的成功不止是软件工程上的,在我看来更多是社会学意义上的。
引用来自 《大教堂与集市》中的一段经典的话:
Linus Torvalds 的开发风格是:早发布、常发布、委托所有能委托的事、开放到几乎是混乱的程度,这些都令人感到惊讶不已。在 Linux 社区里,没有建筑大教堂那样的安静与虔诚,倒更像是一个乱糟糟的大集市,充满了各种不同的计划和方法,而稳定又一致的一个操作系统就这么诞生了,这真是奇迹中的奇迹。
PingCAP 工程师文化

PingCAP 的工程师文化,我认为是由分布式的开源协作文化所衍化出来的。
面试的时候经常会有同学问我,PingCAP 也有各地 Office,跟其他公司的异地 Office 有什么区别吗?我认为主要是在做的事情上面,我们不会按地域划分团队职能,没有类似硅谷 TiDB 团队或者广州 TiKV 团队这样的情况,在 PingCAP,我们只有一个 TiDB 团队,也只有一个 TiKV,TiFlash 团队,团队成员或许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成员之间的协作通过网络完成,诸如 daily catch-up,weekly meeting,RFC 等等都是由网上完成。有时候同事就坐我边上,我也会通过网络跟他交谈,这并不是因为我害怕跟他交谈,是因为上一秒可能我刚跟新西兰、北京的同事交流,切换频繁反而会带来低效。
在之前我司 CTO 黄东旭写过一篇文章 《PingCAP 的 5 年远程办公实践》 中提到了我们用的工具,包括在线文档协作工具、GitHub、Zoom、Slack,微信、企业微信、Confluence、JIRA、Trello、Jenkins 这些远程协作软件的成熟,更是让我们的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这一个月来,跟去 Office 的协作效率相比,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下降,因为对于我这种在广州分部的员工来说,平时跟团队同事的协作本来也是 Remote 形式的。反而是因为生活工作的界限模糊了,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了一些(如何避免 Remote 过劳是另一个话题)。
另外,PingCAP 的 Remote 文化,也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在家里办公。这主要是考虑到一些现实原因,包括上面提到的 1 on 1 需要面对面的时候可以更加感受到大家的情绪。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现在我在家办公了一个月感受最深的一点是:生活跟工作的界限需要一定的区分。
“小黑屋”

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感觉效率最高的项目协作模式是什么?
在我加入 PingCAP 之前,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小黑屋式封闭开发。
拉上前端,后端,产品,DBA,运维等等相关的同学组成一个项目组,大家收拾好家当,统一搬到一个 “小黑屋”(办公区域)里面。产品转头就能找到开发的同学,前端同学可以要求后端同学帮助自己调试测试中遇到的接口问题等等。
每天开始工作以前,大家站在一起过一下昨天的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项目经理每天把一天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贴在白板上,让每个人认领。似乎目前看起来,整个协作方式非常的高效,确实在不少公司里面,“小黑屋”就是作为攻关的方法。
不过这里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项目足够复杂,需要协作的人一个 “小黑屋” 放不下;又或是更重要的一点:如果最适合做此项目,或者最有兴趣做此项目的人,并不愿意呆在同一个城市,或者他有其他更让自己舒服的效率更高的工作方式——这些问题都会导致 “小黑屋” 模式会失效。
这些问题正是 PingCAP 所在意的问题。在过去超过 5 年的摸索中,我们也得出出了一些比较高效的项目远程分布式协作方法以及经验。如果大家有更多的兴趣的话,欢迎 加入我们。
当然 PingCAP 的工程师文化远不止这些,也许下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给大家更多的直观感受:
    我们没有上下班的时间限制,“Get Things Done” 是唯一的要求;每周五下午的 TGIF(Thank God It's Friday),大家可以在申请面向全公司展示一些最近学习、工作的有意思的成果;不定期举行的 All hands 会议,会上由公司创始人向大家同步各种公司信息,以及自由提问环节(可以问任何问题);我们内部经常举行的业界前沿、经典 Paper 分享会等等。
这些细节或许亲身体验来得更加真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Xizi_xve43Bu2 发表于 2021-11-6 13:35:36 | 只看该作者
 
在工业时代,工程师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不过互联网行业对工程师的依赖与其他行业是完全不同的,我易是互联网公司,本回答也立足于互联网公司的角度。小编认为:尊重技术、尊重工程师肯定是工程师文化的前提,但凡真正有工程师文化的公司,一定能给工程师赋能,以工程化的模式,做出让用户赞叹的优质产品
给工程师赋能

大家对工程师文化印象最深的可能是谷歌,谷歌允许员工用 20% 的时间做与本职无关的项目。其实自由并不是谷歌的目的,这种自由背后更多的是希望保持创造力。谷歌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与一位副总裁合著的《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显示,谷歌运营逻辑的关键是创意精英,给创意精英赋能让他们不断创新和获得成就。两位创始人最初的计划,是尽可能多地聘请有才华的软件工程师,给他们自由发挥空间。演化下来,就是招聘优秀的人才,创建吸引、留住和发挥他们能力的文化,确保赋能成为可能。
谷歌不仅给工程师灵活的工作时间,还鼓励信息和知识共享,允许工程师不断试错,产品计划要问工程师的意见。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也很重要——谷歌没有明显的层级,确保充分利用员工的创意,审批流程也很宽松,避免很多无效沟通。
当然谷歌要的创意精英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专业知识分析头脑商业头脑竞争头脑用户头脑充满好奇心喜爱冒险自动自发心态开放一丝不苟善于沟通
用户导向

我易很多团队强调的其实并不是工程师文化,而是产品文化,从上到下都在谈“匠心”。汪源大神(网易杭州研究院执行院长)说:
网易的成功背后首要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要把最好的产品带给消费者,要做有品位、有温度的产品理念。
产品头牌师母(网易云音乐的产品经理、网易美学产品负责人王诗沐)说:
洞察才是考察一个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这里的洞察指的是发现了现象之后,亲力亲为的研究用户。)
说的其实都是用户导向。
工程化方法

用户需求怎么产品化,其实就要靠工程师的工作了。
师母还说:
顶级的产品经理需要了解包括用户、产品、市场、设计、运营、技术、商业等等各方面的知识,甚至精通若干项。
汪源大神还说:
我们通常会把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很明确的侧重点。首先在冷启动的阶段,我们追求的是能够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推出产品,得到市场的验证和反馈。接下来接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追求的是我怎么样非常快的扩充产品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进入到成熟阶段,我们会沉下心来仔细的打磨平台的架构和用户体验。
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过程中,我易都会贯穿、坚持快速迭代,敏捷的研发模式,汪源大神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
    最小价值产品的原则(MVP的原则),要快速的把产品和功能做出来,推向市场,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迭代和完善(数据分析很重要),不能凭产品经理拍脑袋就直接投入大量资源。两个披萨原则,如果一个项目组吃快餐,点了两个披萨还吃不饱,就说明这个项目组太大了,就需要拆。康威定律,把软件拆分成比较小的模块,由小团队负责,减少跨团队沟通,并行高效研发。
而对于业务工程师来说,这些原则的实现,就是有基础技术产品平台来支持了,比如轻舟微服务,就是提供易接入、易运维的微服务解决方案,涵盖微服务应用生命周期,支持小团队快速迭代。网易考拉通过实施微服务,发布频次由每天 2 次提升到每天 1000 次。
再如网易猛犸,提供成熟稳定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支撑网易云音乐通过机器学习构建回归、协同过滤等算法,以平台历史播放数据为基础,实现对流行音乐趋势的准确把控;通过关联规则从播放歌单和收藏等行为中挖掘用户喜爱的歌曲模型,在私人FM、每日歌曲、歌单等场景为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还有很多基础产品,比如 IM、视频、反垃圾、验证码等,大家可以免费体验的。
这就是工程化方法,要方法论,更要技术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桂东五指山 发表于 2021-11-6 13:36:36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题主玩过红色警戒2没有,答案在里面。

---------------------------------------------------------------
盟军工程师 这么说。

I have the tools。
我有工具。
need a repair?
要修吗?

苏军工程师 这么说。
i won't  be late.
我不会迟到。
I have the information.
我有知识。
Tools ready.
工具准备好啦
i will go。
我来。

----/---/-----/----------/////---------------////////---------//--
其实魔兽里面,人族农民也有答案。

ready to work!
准备好干活啦!

就是这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浓缩的戏 发表于 2021-11-6 13:37:19 | 只看该作者
 
Manager是我的奴才
谁说对,谁就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Suesun 发表于 2021-11-6 13:38:07 | 只看该作者
 
原作者:Edmond Lau What makes a good engineering culture?
 第37张图片



我作为面试官最喜欢问工程师的问题是要告诉我在他们以前的公司,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关于工程师文化的事。我采访了500多人 - 其中许多来自顶尖高科技公司,如Facebook,谷歌,亚马逊,Palantir,和Dropbox -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面试问题也告诉我优秀工程师喜欢和尽量避免地方。根据采访答复和我个人经验,从过去七年跨越谷歌,Ooyala和Quora的工作,我总结了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工程文化一个团队可以做的十件事情。

1.优化迭代速度。

快速迭代的速度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兴奋度。一些工程师在面试时对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公司列举了最常见的令人沮丧的原因是基础设施和繁冗流程阻碍他们部署代码或者上线功能。

在组织上,快速迭代意味着给工程师和设计师的灵活性和不设限自主做日常决策。我在谷歌,任何用户可见的搜索结果改变,即使是低流量的实验,需要玛丽莎梅耶在每周UI审查批准。虽然这允许谷歌保护它的搜索的品牌,但它明显阻碍创新。优化迭代速度也意味着,有明确定义的流程推出产品,而不会说花了大量时间投入后意外发生。

优化迭代速度意味着建立持续部署以快速验证,提高测试覆盖率,减少构建和网站当机次数,快速单元测试,并鼓励大家来运行,快速增量编译和重新加载,以缩短开发时间。持续部署,提交马上到线上特别重要。比如在Quora它提供的迭代速度至少在小工程队利大于弊(线上出错的风险)。人们更兴奋看到功能和修复Bug是因为很快看到实时流量变化。这要比超过一周或成批的代码提交,要更容易推断和精确定位错误源的位置。

团队智慧,快速迭代的速度意味着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帮助协调和推动团队的工作。在决定关键点上负责人需要有效地作出决定,并承诺他们的选择。借用比尔·沃尔什,一个领导49人队3次进超级碗的一句话,强有力的领导者需要“承诺,引爆,恢复”,这意味着承诺攻击计划,执行它,然后看反应结果。优柔寡断团队只会导致个人努力白费。

2.尽量自动化。

在技术讲座“规模化Instagram”,Instagram的联合创始人迈克·克里格引“优化最少的操作负担”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训,领导他的13人团队用户增长到几千万。 产品的增长意味每工程师的操作负担加重,如用户跟工程师或者特定功能跟工程师的比率。 像Facebook号称每个工程师支持超过100万的用户比例指标。

自动化解决方案和脚本去重复执行任务很重要,因为它们解放工程团队,让他们为实际产品工作。确保如有失败服务自动重启和方便快捷在流量高峰期替代是在管理大而复杂产品的明智方案。在短期内可以对应用做快速修复,而长期还是要依赖自动化测试,这需要权衡。

Etsy的的座右铭“衡量所有,衡量一切”。支持像开源监控和制图工具graphite和statsd突出自动化 - 即自动化必须由数据和监控驱动。如果没有监控和日志你怎么知道什么事情错了,为什么错。自动化是困难的。一个后续的座右铭是“衡量所有,衡量一切,并尽可能自动化。”

3.建立合理的软件抽象。

我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和本科生研究顾问丹尼尔·杰克逊说的软件抽象的重要性:

“选择正确的方式,程序化自然而然地设计;模块化就是有小而简单的界面; 新功能在不影响全局的情况下产生。要是搞错的话,程序将是一系列的讨厌的坑:接口很笨拙因为他们无法适应一些意料之外的交互,即使是最简单的改动将是很难维护“。

是什么在谷歌让数千名工程师建立可扩展的系统,是因为他们有非常聪明的工程师像杰夫·迪恩和桑杰·格玛沃特创建了简单,但丰富的抽象,如MapReduce的,SSTable,Protocol Buffer等。是什么让Facebook工程这么支持大规模,是因为专注于核心,同样喜欢抽象和简单,Thrift, Scribe, Hive。是什么让设计人员能够在Quora的有效构建产品,Webnode,Livenode 也是基于同样的理解。

保持核心抽象的简单和减少自定义解决方案,并增加团队熟悉度和对专业知识的抽象。日益普及系统像Memcached,Redis,MongoDB等系统都是降低建立定制存储和缓存系统的必要。团队重点转移到少数核心抽象,而不是分裂在很多临时解决方案,让公共库更稳健,监控更智能,性能更易理解,测试更全面。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搭建一个简单的系统,降低操作负担。

4.注重代码审查,编写高代码质量。

维持高品质的代码库增加了整个工程团队的工作效率。清洁代码更容易便捷发展和维护,更适应变化,不容易引入错误。健康的代码审查过程使之成为可能。

建立及时代码审查流程,不管是预提交或提交后,能有几种方法的提高代码质量。首先,知道有人会检查你的代码,提交写得不好的代码可能会辜负你的队友。那些难以维护,或未经测试的代码是一种压力。第二,代码审查也提供了评审和相互学习编写更好代码的机会。

代码审查更容易接触到其他工程团队成员,评论也带动了a)增进一段时间内审查代码的责任感 b)允许团队成员 -特别新手- 观摩别人的好代码,c)加快最佳编码实践的传播。

有种说法,灵活的团队没多少时间花费在代码审查而忽视了技术债务,可以很容易地从写得不好的代码积累。 Ooyala公司,在创业早期就为了完成尽可能多的功能而忽略代码审查;其结果是,虽然最初的产品更迅速地拥有了市场,但代码变得修改痛苦,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仅仅是改写脆弱的代码,以偿还技术债务。

谷歌预先进行审查所有的代码,但规模较小的团队并不需要那么全面和严格,因为不是所有的代码需要使用相同的标准审查。 Ooyala公司后来采用后提交的评论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核心处危险的变化。在Quora的,我们用Phabricator对所有的代码审查,大多后提交,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模型,比如控制器代码和视图代码; 对于敏感的代码或新工程师的代码,我们要么做预提交的评论或试图在几个小时被提交的代码中查看它们。

5.保持一个尊重的工作环境。

同事之间的尊重构成开放交流的基础。靠谱的想法获得往往通过大家辩论,这种挑战也是感觉很舒服的方式。人们不爽的是重要反馈没有及时回应。

1948年,亚历克斯·奥斯本概述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工作环境中流行方法,参与者走到一起,抛开批评和负面的反馈,共同凝聚在一起不用担心被评判,头脑风暴会议。最近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开始推翻奥斯本的做法,表明在头脑风暴会议,鼓励辩论实际上避免群体思维并产生更有效的思路。鉴于这一研究,一个尊重环境变得更加重要使得攻击仅仅是观点而不是个人。

工程往往跨越广泛的领域(系统,机器学习,产品等),而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专业知识在每个领域。其实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应该具备,在某些领域都有能干的牛人,即使他们最终会被替代。这有时很麻烦,让一个系统工程师来评估产品工程师的能力,但在一个健康的工程师文化中尊重这些差异很重要,并不是完全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判断。

6.建立共享代码所有权。

虽然有些人自然就成为精通代码库或基础设施的各个部分,但没有一个人应该觉得他们拥有或任何一件的唯一维护者。虽然有个人一年以上能在一些领域成为专家,在短期内有成效,这种做法最终伤害长期利益。

在组织上,共享的代码所有权提供了三个好处。首先,保持因子 8大于1 可以减轻压力和降低团队维护者离开的风险。这也使人很难在休息时间无忧。我清楚记得,当我夏威夷火山上徒步旅行度假时候,得到报警,因为我是公司的日志处理器的唯一维护者。

其次,共享所有权让工程师不限制在特定区域,以促进新的见解。它让工程师们从他们被困在某些项目上离开,并鼓励他在多样性项目上工作,这有助于保持工作有趣性,并提升员工学习积极性。从长远来看,它降低组织风险,一些工程师感到停滞就会决定离开。

第三,共享所有权还设置了有多个团队成员(从敏捷开发的一种技术)一起在一个高优先级的问题,必要时更迅速地完成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而孤立的所有权,负担通常落在一两个人。

很多工程组织犯的错误是为时过早将整个团队分成子团队。子团队会形成责任的阻碍,并很难去打破所有权的墙,因为个人可能会被其子团队的目标进行评估。 Ooyala有很多小团队,我很珍惜与一些其他团队的工作机会;他们使用敏捷开发,重心放在共享代码所有权,使得工作幸福感和生产力更佳。 Quora的初期,我喜欢的一个方面是更强调项目而不是团队,让我有机会合作的项目从用户增长,机器学习,工具,推荐,分析,网站的速度,和垃圾检测。

7.投资自动化测试。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覆盖率是管理一个大的代码库与一大群人没有不断被破坏构建或产品的唯一可扩展的方式。自动化测试提供了对提高代码质量的大规模重构的信心和也进行有意义的保护。缺乏严格的自动化测试,需要手动测试无论是对工程团队或外包测试团队,是容易令人害怕的,很容易陷入恐惧改善代码的文化,只是因为它有可能破坏以前的。

在实践中,自动化测试是对持续部署工作团队成长的要求。代码库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但熟悉的代码库多少会随团队成员新人加入而减少。测试和验证是最容易被原代码作者完成,因为在他们脑子里还是清晰的,而不是被稍后几个月或几年尝试修改代码的人。鼓励单元测试是让作者为自己工作责任。

8. 分配20%的时间。

Gmail是保罗·布赫海特的20%的项目,第一个版本在一天搞定。 谷歌新闻,谷歌公交,和谷歌建议也是推出的20%的项目。我用20%的时间,而在谷歌写一个Python框架,使得它更容易建立搜索页面演示。而谷歌的20%的时间在创业初期可能降低生产力,让工程师们花20%的时间做某件事情而不是他们的产品规划上,仍然是小型工程组织的创新摇篮。

Ooyala公司没有正式20%的时间,但我花了一些,写了一个命令行构建工具Flex和ActionScript,加快了团队构建时间。正当Adobe的Flex Builder工具降级时候我完成了它,在工程团队超过两倍大小时该工具仍然在使用。 Atlassian公司在尝试一年后通过20%的时间。Facebook的喜欢和Ooyala公司后来又增加了一个20%时间的变化是周期性的黑客比赛 - 一晚上的事件,规则是,你可以做任何东西,除了你的正常项目的工作。

自上而下的方法对产品的规划,对公司的总体方向是重要的,不能指望从工程师中冒出很多的想法。只要工程师对他们20%的时间和专注于什么可以有很大影响的负责,这些项目可能会导致很大的向前发展。没有官方的20%的时间,它仍然是可能的,对工程师和设计师可能更难去尝试疯狂的想法 - 基本上都找周末或假期做。

9.建立学习和持续改进的文化。

学习和得到充分得到挑战是心理学教授米哈里·米哈伊称之为“流”,一个人是如此的完全集中在他们做的事情,他们甚至忘了时间。 直接即时的反馈能够适应更快的迭代周期。

每周技术会议给工程师分享他们的设计或者正工作的项目,创造了一个机会,工程师们为他们工作感到自豪,并学到更多工作以外的范畴。内部文档记录电子邮件服务的工作原理或如何让排名改变搜索服务,让工程师学习和探索新的东西,也很好地补充了20%的时间。在Quora的,我们通过内部运行Quora去问产品和发展有关的问题。

建设学习文化的一个办法是注重指导和培训,以确保每个人都掌握基本的算法,系统和产品成功所必需的技能。工程组织的成长,花在招聘(尤其是高校招聘)越多,更多的努力需要投入到指导和培训。一个导师每天花一个小时为一个新员工的前4周工作上似乎是很大负担,但投资是总时间的新员工将在一年内花费不到1%,并能帮助到此人是否真正成功。

10.招最好的人。

雇佣最好的人是许多其他列出的基础。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B级工程师很难有人尊重。如果你不信任他们开发产品能力,很难给别人自主权去开发产品。如果没有足够的工程经验,很难识别正确的抽象去构建系统。这很容易陷入构建复杂结构的陷阱,又没有其他聪明人来挑战你的想法和推动你走向简单正确的道路。

在硅谷的史蒂夫·乔布斯说,“A等人聘请A等队员。 B等人聘请C等人。“关注招聘和雇佣合适的人很难,但这对工程组织有效增长很关键。黄易山,是前Facebook一个工程经理和总监,认为招聘必须是工程组织的首要任务,不只是管理者,工程师也如此。 他也正确地指出“雇佣最好的”和“雇用你面试过的最佳人选”的区别

在Ooyala的初期,我们在客户工作上不堪重负,我们很想降低我们的招聘门槛,这样我们可以聘请足够的人来做大量工作。我很高兴我们没有,因为低质量的代码和较弱的工程师团队积累技术债对团队和产品的伤害是很大的。

建立一个良好的工程文化无疑是一个大量的工作,但由此产生的工作环境是值得的。


【快来看我回答的其他问题】关注我吧~~~

怎样写好求职简历? - 董飞的回答
怎么评价产品经理拿数据说话这回事?如何做数据分析? - 董飞的回答
如何成为一个杰出的程序员或软件工程师? - 董飞的回答
硅谷的Startup一般采用哪些技术方案? - 董飞的回答
互联网创业公司最常见的失败原因有哪些? - 董飞的回答
大公司和创业公司怎么选? - 董飞的回答
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人? - 董飞的回答
Linkedin 印象是什么? - 董飞的回答
在 Coursera 工作是怎样一番体验? - 董飞的回答
美国大数据工程师面试攻略有哪些? - 董飞的回答
Coursera 上有哪些课程值得推荐? - 董飞的回答
哪些硅谷创业公司能给拜访者留下深刻印象? - 董飞的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9-8 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