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文化] 何处是江南:300多年前的“江南省”

[复制链接]
12642 0
古月三人日成皿 发表于 2023-10-28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处是江南:300多年前的“江南省” 第1张图片


全文共3847字 | 阅读需11分钟
汉语中有不少词语,本来意思浅近直白,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太多的文化元素沉淀堆叠其上,从而变成了一个内涵大大超过字面意思的意象符号,比如说“江南”。
现在提到江南,大家大致都能在地图上圈出苏杭二州之间的那一隅。但江南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不太容易说清楚了。然而,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300多年前的清朝,中国曾有过一个官方划定的、名正言顺的、边界清晰的“江南省”,而且这个江南省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多事之地",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我们会收获不少的历史、地理知识。
何处是江南:300多年前的“江南省” 第2张图片


图1江南意蕴(陋巷之春/摄)
我们先把时间线拉远一点。
如同全国各地若干个位于西边的湖都可能叫“西湖”一样,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几乎任何有条江的地方,都可以指认出各自的“江南”。
作为“长江以南”意义的江南,大约是在秦汉时期形成的。尽管秦汉是历史上霸气十足的大帝国,所辖地域甚广,但其核心部分主要是中原地带。因此,那时候所谓的“江南”,往往指与中原相对应的长江中游以南区域,主要就是现在的湖南、湖北。而且,那时的江南只是一个普通的泛称,还没有官方认证。
作为明确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江南”,源于唐朝初年。唐朝建立后规划江山,“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道”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其中最大的便是“江南道”,所辖范围包含了现今的浙江、江西、湖南;加上江苏、安徽、湖北三省的长江以南地区,以及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等。也就是说,几乎整条长江以南的区域都属于江南道(当然,更南的两广和福建另属“岭南道”)——可以说,唐朝划定的江南道最贴近“江南”二字的字面意思了。
何处是江南:300多年前的“江南省” 第3张图片


图2浙江临海江南长城的朝天门(历图传承/摄)
但是,正是由于所辖范围过广,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到了玄宗时期,江南道被一分为三,从东到西依次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其中的“江南西道”——对,这正是现在的江西省之所以称为“江西”的渊源所在。
撇下了中、西部分之后,“江南东道”便向现在的“江南”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其范围还是要比如今的江南大不少——大致包括现在浙江全省、上海、江苏南部以及安徽、福建的部分地区。
唐亡后五代十国离乱割据各自为政,唐时期的行政区划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到了宋朝,又恢复到类似唐朝道制,不过换了个名称,不叫“道制",改称“路制"。经过了几轮尝试后,宋太宗在全国确立了十五路区划制度。不出所料,其中就有“江南路”。接下来20多年后的宋真宗时期,历史再度重演,“江南路”又被二分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此后两宋又对行政区划进行了纷繁复杂的重划与细分,其中的变迁这里就不赘述了。相比于行政区划,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才是关注的重点——经过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南朝各国的悉心经营、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加之自身独特的自然禀赋优势,江南地区发展到两宋,其经济文化已经非常突出,展现出了巨大的吸引力和话题性。我们回忆一下,那些描写江南的清词丽句,是不是一大半都出自宋朝?所以说,到了这个时候,无论行政区划怎么变化,那个富庶的、风雅的江南,那个“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已经在世人的认知里成形。
何处是江南:300多年前的“江南省” 第4张图片


图3南京阅江楼(历图传承/摄)
到了明朝时期,情况又有了些不同。
唐宋的“道”“路”制为我们今天的“省”制勾勒出了雏形。元朝的“行省制度”将这种雏形加以规范化,并且在用词上明确地使用了“省”,所以有观点认为,中国现行的省制是由元朝行省制度而来。明朝在此基础上又贡献了类似今天直辖市的概念,这就是“直隶”——即首都所在并直接管辖的区域。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后,明朝便有了南北两个“直辖市”,即“南直隶”与“北直隶”。南直隶的范围大致为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南直隶的划分没有沿袭此前王朝以山川形势走向为界的办法,其目的是加强中央的控制,尽量把直隶的范围扩大,尽量让南直隶和北直隶的距离拉近。这样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将文化不同源的区域(苏北、苏南、安徽)强行凑在了一起。我们现在“散装江苏”以及调侃南京是“徽京”的梗,便是在那时埋下的。
明清易代后,大清占明朝旧都北京为都城,所以保留了北直隶并改名为“直隶省”。而清朝皇室与南京并无渊源,所以南直隶自然没有存续的理由。于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便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
这个做法其实有点偷懒:前面说了,南直隶的所辖区域因为政治考虑而并不十分合理,清廷在取消南直隶的同时,理应对其重新划分——比如前面提到,早在宋朝,以苏南浙北为主体的江南概念已经非常成熟,且该地区属于传统的吴语文化区,风俗语言也比较统一,如果当初在取消南直隶的时候把该区域划为“江南省”,那么就可以让行政区划与文化、经济地理一致,为后人省掉不少麻烦。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简单地改了个名,江南省和南直隶的所辖范围一样,还是那个包括江苏、安徽、上海的广大区域,治所也还是沿用南京(当时叫“江宁”)。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大清作为东北异族入主中原,他们当时更重要的任务是厘清自己的隆兴之地(关外东北地区)与新占的旧朝故都(北京)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多精力、兴趣和文化知识储备来对南方加以精细化管理。
当清廷逐渐站稳了脚跟,对南方的关注开始提升。依旧是出于所辖过大、地广事繁这个老问题——“直隶外,为省者十有五,而江南为大”(乾隆《江南通志》),顺治十八年(1661),将江南省的两位“布政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但实际权力要弱于省长;两位布政使即“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开始均驻江宁)中的右布政使改驻苏州。左布政使负责范围偏向于现在的安徽和苏北地区,右布政使则偏向于苏中、苏南地区。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理解,
何处是江南:300多年前的“江南省” 第5张图片


图4浙江温岭江南古镇石塘镇。被誉为“画中镇”(历图传承/摄)
江苏省内南京跟苏州互不服气,除了苏州的经济不逊于南京外,历史上江南省的“双省会”制也“难辞其咎”——实际上,江苏省的名称正是取江宁与苏州的首字而成。
尽管布政使实际上并不是一省的最高权力长官(其上还有地方总督或巡抚等,设立这些官职大都为了加强中央控制,防止地方坐大),但其仍然是一省名义上的代表,《清圣祖实录》中记载,康熙皇帝还曾强调过“布政使,为一省表率”。所以,布政使的所辖范围往往作为各省划疆分界的重要依据。江南左右布政使的“分道扬镳”,也就为江南省的分家埋下了重要伏笔。
顺治之后,康熙在位期间,继续对江南省加以整改:首先是将左右布政使的所辖作出调整,调整后的边界就和现在苏皖两省的边界更加趋于一致;然后于康熙六年(1667)将左右布政使改称安徽布政使和江苏布政使。这一改称被很多人认为是江南省实质性地分省。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并不像现代这样规范,从我们的角度看,分省这样的大事应该来个类似“为了加强……经研究决定……”这样的红头文件,然而实际上,后人翻遍了各种资料,都没发现明确分省的文件,以致江南分省的时间到目前还有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应以上述所说的康熙六年安徽、江苏布政使名称的提出作为标准;而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人有一个主要理由:当时安徽布政使依然在江苏江宁办公——所以说,调侃南京是“徽京”其实还是有点历史依据的。
这个问题通过后续若干年的职能调整、官员迁徙,到乾隆时期将安徽布政使移驻安徽安庆,才得到最终解决。这个安庆现在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存在感不太强,但在古代却是一个战略要地,安徽省名正是取安庆与另一重镇徽州的首字结合而来。另外,安庆是春秋时期皖国所在地,所以安徽又简称“皖”。说到这大家自然会问:那为什么现在安徽的省会不是安庆而是合肥呢?这主要是出于地缘考虑,大家翻看一下地图,安庆位置过于靠南,对整个省的管理辐射力有限,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将安徽省会定在省内中心位置的合肥,方便对全省各地的管理。其实江苏在省会选择上也曾在南京和苏州之间摇摆,而且选择南京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苏州地理位置过于靠南,恐其北顾乏力。
何处是江南:300多年前的“江南省” 第6张图片


图5 接续古今的江南灯火(陋巷之春/摄)
提到安徽来历的“安”,自然应该说一下“徽”——徽州。相比于安庆,因为汤显祖的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或许被更多的人知晓。其实徽州还有更拿得出手的名胜——黄山。然而,正是因为黄山的名声过于响亮,为了利用好这份旅游资源,1988年徽州地区(那时候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作出区划调整并正式改名为黄山市,从此徽州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再说回江南省。对于江南省存续的时间,因对其分省日期的分歧而有长短两种说法。以南直隶改名江南省的日期作为起点(顺治二年,1645),如果以康熙六年(1667)改称安徽、江苏布政使为末界,江南省总共正式存续了22年时间;若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从江宁迁回安庆为界,江南省存续时间则长达115年。更有甚者,由于江南分省并没有明确的谕令,“江南省”这个称呼在清朝各类官方文件中流传甚久,如果不严格地说,“江南省”一直以非正式的身份存续着,直到中华民国建立。
我们回顾一下,从唐朝的“江南道”、宋朝的“江南路”再到清朝的“江南省”,作为官方行政区划的江南一直在变化中延续到近代。但是,无论是“道”“路”,还是“省”,这些曾经显赫广阔的“江南”已经鲜为世人所知,只能在故纸堆中去寻找。而我们心中那个文化的江南,尽管王朝更迭版图易姓,依然一路从历史中慢慢走来,身影越来越清晰。以至于想到江南,我们一闭上眼,脑海全是接天莲叶,映日荷花,风帘翠幕,枕水人家。这也许就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后,历史留给我们的本来面目吧。


上一篇:唐山一建筑因“有点小科幻、童话般浪漫”引关注,中介:没人住,已烂尾
下一篇:充电费涨价,这下电车真成“电动爹”了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7-4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