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财经] 股价大跌,遭遇减持,行长降薪...浙商银行急需走出一条新路

[复制链接]
82914 0
逸林东方 发表于 2024-6-19 19:14:59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股价大跌,遭遇减持,行长降薪...浙商银行急需走出一条新路 第1张图片

浙商银行,最近不好过。


股价最近20个交易日累计下跌近6%,还遭北向资金累计减持5729.32万股;


最近还曝出其行长张荣森的2023年年薪为226.3万元,同比缩水超过五成。



市场情绪低迷,高管薪资断崖式下跌,似乎都在说明这家年轻的全国性股份行,正在面临一些困境。


困境的成因之一,也许源自浙商银行对房地产的钟爱。


爱到什么程度?


“宝万之争”时绞尽脑汁,绕过监管也要把给宝能送子弹;
巅峰时期对恒大的授信额度超过200亿;
即便是在房地产低迷的去年,浙商银行每贷出去10块钱,就有1块多流向房地产。


搭上房地产的时代列车,短短二十年里,浙商银行实现了资产规模从百亿到超过三万亿的飞速扩张。


但多年狂飙积累下隐痛,也在拖累这家股份行的发展:频频踩雷,不良率高企,信贷减值损失高涨。


浙商银行,出路在何方?


既善于创新,又胆大激进

现代浙商,是中国商界翘楚。


在过去20年的胡润百富榜里,浙商几乎年年位列总人数第一,仅2004年和2007年两次被粤商超越。


浙商们的特点之一,是敢想敢干。这往往能让他们抢先一步看到机会,迅速入局,抢占高地。


诞生于浙江,以浙商精神为基石的浙商银行,在业内的标签一向都是“创新能力强,胆大又激进”。


这种激进的创新能力在“宝万之争”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5年6月,资本市场发生了有史以来最血腥的股灾,哀嚎遍野。这时,“野蛮人”姚振华带着他的宝能,敲响了万科的大门。


12月,数轮举牌后,宝能对万科的持股比例已经高达22.45%,资本市场大受震撼之际,也纷纷猜测宝能的弹药究竟来自何方。


月末,《财新》的一篇报道,揭露了宝能背后的金主,正是浙商银行。


这其实颇为反常。因为《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资金不得入市”,浙商银行又是如何做到的?


一切都源于当年6月,浙商银行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通过以理财资金认购五矿信托相关信托计划的信托受益权,持股浙银资本股权。


此后的半年里,浙银资本陆续对外投资了100多家有限合伙基金。通过这些渠道,浙商银行绕开了监管,将理财资金不断注入一二级市场,它们大多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其中就包括了宝能的130多亿“子弹”。


这是利用监管和市场漏洞的典型“擦边行为”。面对业务机会,浙商银行属实是“上头了”。


财新在《浙商银行灰色扩张》一文中如此写道:


一位熟知情况的人士说,浙银资本一般跟客户约定,出资优先级配资,每年固定收益约定8%-9%;此外,收取20%-40%的超额收益报酬。
浙银资本设立的浙银宝能基金,主要投资方向是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老股受让(70亿元)和增资(60亿元),万科A二级市场举牌增持(70亿元)。合计200亿,其中优先级资金约130亿。


而根据证券时报的测算,姚振华大概赚了350亿,扣除宝能及一致行动人出的约70亿,超额收益为280亿。


按照8%的固定收益和20%的超额收益报酬粗略测算,浙银资本这单大赚约66.4亿。


要知道,同一时期的其他股份行同行们或是还在斟酌是否需要成立资管子公司,或是拟成立资管子公司尚待批复,浙商银行就已经做成了“大单子”。


这种创造力的另一面,就是胆大激进。在房地产上尝到甜头的浙商银行,开始与地产深度捆绑。


乍一看,浙商银行并不是最“爱”房地产的银行。梳理各大行2023年财报会发现,中行8747亿的地产授信金额和482亿的地产不良资产,规模堪称一骑绝尘。


股价大跌,遭遇减持,行长降薪...浙商银行急需走出一条新路 第2张图片




与浙商银行规模相近的中小银行里,贵州银行的地产不良率更是高达40.39%!


股价大跌,遭遇减持,行长降薪...浙商银行急需走出一条新路 第3张图片




但其实,贵州银行的地产贷款金额占比不到3%;中行的8747亿放在近20万亿的贷款总额中看,也不过才占四个多点,体量相当有限。


股价大跌,遭遇减持,行长降薪...浙商银行急需走出一条新路 第4张图片




相比之下,在3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主要城商行里,浙商银行2023年的地产公司贷款占贷款总额的10.40%,是唯一一个上了两位数的。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浙商银行每贷出10块钱,就有1块多给了房地产商。

因而在浙商银行的资产端,你能看到极高的行业集中度:2023年的前十大客户里,第一、三、五、六和十名,都是做房地产的。


如果说,对宝能的青睐还受制于监管约束显得有些“委婉”,那么对恒大的支持,就显得粗暴直接,巅峰时授信金额超过200亿元。


但有风险的行当并非只有房地产,因而一家银行的风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浙商银行把自己的“技能点”,几乎都加在了胆大激进上面。风控层面的效果,各位看官看看下面就知道了。

近年来,浙商银行频繁出现在暴雷企业的债权人名单中。从乐视控股、安信信托再到康美药业、北方正大以及浙江本地的新光控股、银亿股份等,几乎是逢雷必踩,逢踩必爆。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营生,偶有踩雷再正常不过,但频频踩雷,就说明浙商银行的风控进步空间相当之大,跟国足一样。


抱团协作,既是蜜糖也是砒霜

浙商们的另一特点,是善于把劣势转为优势,以“掠夺精神”开创天地。


独立作家徐志频指出,这种“掠夺精神”的本质,是将传统商帮的抱团意识利用到极致,“逆天改命”的案例比比皆是:


浙江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
浙江余姚不产塑料,却有全国最大的塑料市场;
浙江海宁不产皮革,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
浙江嘉善没有森林,却有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市场。


同样,浙江省其实并不适合孵化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这倒不是因为它缺乏资源禀赋,而是省内竞争实在太过激烈。 

股份行的佼佼者几乎都发迹于北上广深,因为四座一线城市具备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更加明显的政策优势和更加丰富的业务机会。


兴业算是个例外,但福建省发达的国际贸易,给了它迅速发展的支撑。时至今日,跨境业务仍是兴业的王牌。


相比之下,浙江虽然有全国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但“狼多肉少”却是2004年浙商银行重组之际面临的局面。


彼时,宁波银行已经定下了主做中小制造业客群的发展战略,开始在浙江省内攻城略地。而正在迅速成长的中小型科创企业,又是杭州银行的天下。


开局不利的浙商银行,要想破局,只能另谋他法。


2014年,衢州市市长沈仁康空降浙商银行担任董事长,刘晓春担任行长,并提出“全资产经营战略”的发展路线,强调规模增长。


此后的八年里,浙商银行迎来快速扩张,而它的发展策略,就是投贷联动。

所谓投贷联动,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利用债权融资和股权投资的不同方式,满足企业在不同生命阶段的金融需求。


它的好处多多,银行突破了传统债权人的角色,而能作为股权投资人的角色存在。在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金融服务的同时,还能通过资金的进入和退出,实现自身投资回报的增长。


但这事不好干。股权投资的逻辑与银行授信的逻辑毕竟截然不同,能操盘这类业务的,要么是一家发展成熟的银行,要么是背靠一个牌照完善的金融集团。


浙商银行并无明显优势,它能后来居上,靠的是浙商抱团的传统。

2017年,30多位顶尖浙商抱团成立了浙江产融集团,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购了浙银资本。此后,浙江产融继续充当浙商银行投贷联动的资金通道。浙商银行的资产规模飞速扩张。


但这种打法的缺点十分明显。


一是和地产的深度绑定。浙江产融的合伙人中有数位地产大佬,比如泰禾集团、和润集团、新湖中宝、保亿集团、新洲集团、宜华企业、顾家集团等。这就意味着资金将不可避免地向地产倾斜。


当地产行业下行之际,这些地产集团自然难以脱身。其中大多数都被列为失信或“被执行”,甚至有一些直接弃坑而去。


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但浙商银行似乎没有及时止损的意思,在第三任行长徐仁艳上台后,也并未将去风险作为主要任务。

到现在,地产依赖带来了沉重历史包袱,浙商银行也未能完全解决。2021年,浙商银行房地产不良率仅为0.62%,2022年则增长至1.66%。2023年,浙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金额为44.08亿元,较2022年末上涨16.38亿元,不良率再次攀升至2.48%。


看上去似乎不高,但年复合增长率已经高达59%,在一众严控地产不良率的股份行中颇为扎眼。


二是这样的打法,始终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利益上的深度捆绑和裙带关系,让其饱受争议。

去年2月,包括沈仁康在内的多名高管相继落马,就是激进抱团扩张的后果。


灰色扩张下的财报幻象

在浙商银行身上,除了深度绑定房地产,“擦边式”投贷联动等激进策略外,那一张看上去很美的2023年资产负债表,也是其最大化短期利益的具体体现。


在解释这一点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常识:在常见的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上所有科目的数据,表述的都是资产负债表日当天的情况。所以尽管你看的是2023年全年,但数字反映的只是资产负债表制表当天。


换言之,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是可以临时抱佛脚“美化”的。也许你全年表现低迷,但资产负债表日雄起了一回,也能让数字好看许多。


在浙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至少有三个数字是有些不寻常的。


一是看上去华丽的存贷比。2023年,浙商银行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为3.14万亿元、2.95万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9.91%、20.29%,资产和负债增速在股份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但负债端的增长经不起细究。浙商银行的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余额为5084.41亿元,较年初增长62.94%,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也从12.71%上升到17.21%。


同业负债此前曾是浙商银行崛起的秘诀。此后监管口径收紧,同业负债规模也因此压降。


对商业银行而言,揽储成本较高,收益较低的同业负债并非理想的存款来源。那浙商银行为何同业负债忽又走高?


存款定期化或是主要原因。2023年,该行的定期存款增加了1503.52亿元,增幅15.33%;活期存款则只增加了282.77亿元,增幅4.18%。


别误会,定期存款增加并不是好事。它一方面意味着更高的存款成本,另一方面,更长的存款期限也很难支撑银行在资产端的快速扩张。


诚然,在市场信心普遍不足之际,存款定期化是行业特征。饶是招行的公司定期存款和零售定期存款也分别增加了20.79%和48.58%,但它的同业负债并未增加,反而减少了1372.96亿元。


那么浙商银行也许是在加码短期流动性,以支撑资产端的扩张?


不排除这种可能。但问题是同业负债通常期限较短,浙商银行的同业负债期限大多集中在1年期以内,截至2023年末,该行1年内到期的负债占总负债的78.19%。


但在资产端,客户贷款、投资资产有不少都是1年期以上,1年期及以下的只有五成多一点。


一年内到期的存款,显然无法支撑一年以上贷款的资金需要。这就意味着存在存贷期限错配的可能性,浙商银行可能面临短期流动性的管控压力。

但没关系,虽然同业负债不能完全缓解流动性压力,但的确能让报表显得更好看。


二是不良率。浙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下降两年,关注类贷款占比已经降低至2.04%,整体信贷质量优化明显。


但实际上,根据2023年7月实施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三阶段模型中“第三阶段资产”被视为已经发生信用减值损失的资产,理应全部划为不良。


所以,浙商银行2023年第三阶段贷款总额为253.53亿元,该部分应全部划分为不良贷款,但其实际披露的不良贷款金额仅为245.96亿元,显然没有完全划进去,说明不良贷款认定较宽松。


三是资本充足率。2023年,浙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22%,高于监管要求。


但同期A股上市中小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分别为13.43%、11.08%、9.99%。浙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即便如此,浙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似乎已经是临时抱佛脚的结果。去年6月,浙商银行以7折价格配股,得罪一众投资者之后,才换来这样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出生于浙江的浙商银行,身上有着极为鲜明的浙商烙印。


只是旧时代的思维和打法,登不上新时代的船,浙商银行,急需走出一条新路。






当大分化时代来临,舆论撕裂,信息泛滥。你缺的不是信息,而是专业的判断。



参考:
《当商帮已成浮云》徐志频
浙商银行:冰与火之歌,虎视财经
浙商银行为何又被罚了?市值观察
人均年薪54万!最“爱”地产商的浙商银行,被罚懵了,说财
浙商银行灰色扩张,财新


上一篇:奔驰腰斩式降价登上热搜,网友:再降我真买得起了
下一篇:证监会重磅发布,八条措施来了!关于科创板新股定价,上交所:将调整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27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