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文化] 他写完这首诗后,就遁入了空门,留凡尘最后一念,成永世经典

[复制链接]
26691 0
王全贞 发表于 2024-7-5 20:17:0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很多人了解一代宗师李叔同,都是从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开始的。
李叔同的一生,跌宕起伏,身份多变。令人称道的是,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都认真而彻底。
做公子,风流倜傥;写文章,呕心沥血;传道授业,鞠躬尽瘁;弘扬佛法,死而后已。
终其一生,他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赤诚与热情,对待手头的千头万绪和身边的芸芸众生。
那么话说回来,他的这首《送别》是写给谁的呢,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他写完这首诗后,就遁入了空门,留凡尘最后一念,成永世经典 第1张图片



李叔同在20岁时,曾与许幻园、张小楼等五人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
这首《送别》,也正是送别许幻园这位挚友中的挚友所写。
李叔同与许幻园志同道合,都属于最早一拨“新青年”,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渴望推动社会变革。
世事难料,1914年许幻园因家族破产只好远走他乡。临别之际,惺惺相惜的李叔同写此歌相赠。
彼时的李叔同,母亲已经不在人世,经历了繁华极盛,又看过生命至哀,他对世俗萌生了退意,几年之后就选择出家了。
所以,这首《送别》不仅仅是李叔同送别朋友所引出的感慨,也是诗人送别自己的旧身与过去,对自己要离开亲人而出家做的一种告别。


他写完这首诗后,就遁入了空门,留凡尘最后一念,成永世经典 第2张图片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从标题上来说,“送别”一词,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伤感凄凉的心情,一种惆怅难以释怀的忧伤,依依不舍再加上一份牵挂、一份担忧、一份思念。
从内容上来说,三段歌词,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完全重复,都是写景,把一堆陈旧、冷清的景物都堆砌在一起,无处不显萧条。


他写完这首诗后,就遁入了空门,留凡尘最后一念,成永世经典 第3张图片



环境是伤感的,人的心境自然也是黯然的。
在“天之涯,地之角”如此广袤的地方,如此遥远的距离,却“知交半零落”,无法找到几个可以交心的知己。
由此可看出大师内心的寂寞,这种寂寞不是缺乏世俗的欢愉和应酬,而是一种心灵的寂寞,是灵魂的无所依托。
“一觚浊酒”道出了大师的感伤,一个“浊”字就奠定了内心的情感基调,点出大师内心悲苦的情怀。
“尽余欢”三字也是如此,“尽”乃是一种尽头,没有未来,没有发展,“余”就是剩下的,不再有了,仅仅只是一点不多的剩余,所以,欢乐也就没有多少了,只有可怜的那么一点点。
佛家说人生是一个苦乐参半的生活,对大师而言,乐也就只剩下一点点。这种低沉的心情,忧伤的情感,无不隐藏了一种出世的思想。
“别梦寒”三字,同样道出大师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寒”字明明白白的刻画出大师黯然神伤的心境。
梦是有色彩的,或暖色调或冷色调;也有情感的,是欢喜还是忧伤;有温度的,温暖或是寒冷。大师的梦境是寒的,冷的,忧伤的。
此情此景,已明明白白的表达出大师对世间自然万物凋零归于寂灭,对人生苦短如昙花一现的无奈和伤悲。


他写完这首诗后,就遁入了空门,留凡尘最后一念,成永世经典 第4张图片



整首歌曲就是一种离愁、一份别绪、一种伤感、一份凄凉。
人生总逃脱不了生离死别。
大师在感慨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生死循环,周而复始,面对此情此景,人却无可奈何。
这一份伤感,无奈牵动了大师满目伤悲、满心凄凉的心灵深处,引发了大师对生命的感悟:生老病死,人命无常;生离死别,聚散无常。
纵观全诗,诗人选取的古典意象,创造出了一个优美古雅的情境,使人流连低回;
在情思方面,至情至性却不凄惨哀怨,孤独寂寞又包含了人间烟火,真可谓:既引人共鸣,又有常人所不能之思、所不及之情。
这,也是《送别》一直被广为传唱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直播泡沫近乎楼市:误人心,误经济
下一篇:林高远3-1晋级决赛,将与张本智和争冠!日本队包揽女单冠亚军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9-12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