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科技]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复制链接]
19804 0
徐子 发表于 2024-7-31 10:00:0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1张图片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2张图片

每年的7月31日“世界巡护员日”,我们都会和大家聊聊巡护员的工作和生活。今天,就从保护穿山甲纪录片《寻护者》中的一位主要人物说起吧。




12月底的广东,寒流过境,夜间的气温低到个位数,在90%湿度的加持下,惠东的大山里有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冷。



晚上9点,一行车队出现在乌禽嶂伸手不见五指的蛇形山路上。



打头的蓝色皮卡连续”漂移”着通过180度弯道,把其他车远远甩在身后。



驾驶皮卡的人叫李成,人送外号“头文字Li”,是民间穿山甲保护机构——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的创始人。他和他组建的中华穿山甲专项巡护队,守护着乌禽嶂地区这片中国大陆已知的最大的穿山甲种群。



这是李成无数次夜巡中的一次。这条上山的路,从2018年至今,他已经走了几百次,车开废了两辆。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3张图片

(随时防止自己被甩出车外的野宝视角)


 夜巡,顾名思义,夜晚的巡护工作。一方面是为了观察野生动物,尤其是夜行动物的活动情况;另一方面是为了发现潜在的盗猎者。



“夜巡是一种震慑,让盗猎者知道,我们的巡护力量不仅只在白天。”李成说。



五年前,李成初到乌禽嶂做野生动物调研时,山上的兽夹和红外相机里的三条腿的动物让他震惊。



他想要保住这片粤港澳大湾区里野生动物最后的“伊甸园”,于是辞去了在深圳的IT工程师的工作,在乌禽嶂村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从此开始了以山为家的巡护生涯。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4张图片

李成向野生救援公益大使王一博展示巡护队员从山上收缴的猎套 ©WildAId








拨开中华穿山甲灭绝疑云


中华穿山甲本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常见物种,但因为多年过度猎捕和栖息地丧失,近二十年变得踪迹难寻。甚至一度有人认为中华穿山甲已经功能性灭绝。



但李成觉得,乌禽嶂既然还生存着一些已经从其它地方消失了的野生动物,那么说不定也有中华穿山甲。



初来乍到的他四处向村民打听,是否有人在山里见到过穿山甲,得到的回复寥寥无几。直到一位村民“老廖”告诉他,自己可能发现了穿山甲洞。



李成立即在洞口布设了红外相机。



2018年12月31日,这台红外相机第一次拍摄到了中华穿山甲的影像!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5张图片

首个中华穿山甲红外相机资料 来源: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


“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李成说:“当时特别兴奋。整个晚上都没睡着。”

 

这个惊喜无疑坚定了李成扎根乌禽嶂做穿山甲保护的决心。

 

他组织了村民大会,详细介绍自己的工作保护穿山甲的意义。曾经对他表示怀疑的村民看到他的努力和坚持,渐渐接纳了他,并开始支持他的工作。

 

李成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帮助,很快成立了惠东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他的“基地”从“一间平房”变成了“两层小楼”。他还组建了全国第一支中华穿山甲专项巡护队,由发现穿山甲洞的“老廖”担任巡护队队长。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6张图片

©WildAid









一次无比美好的邂逅


“像中华穿山甲这样的极度濒危物种,政府和公众可能最关心的就是它们的数量到底有多少。”李成说。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长期而系统地对穿山甲栖息地进行监测。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项重要的数据收集工作是由巡护队完成的。

 

五年多来,李成和巡护队员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对乌禽嶂的大山小山进行了“地毯式”搜寻。通过在寻找到的穿山甲洞穴附近布设红外相机和分析对比所拍摄到的画面,他们欣喜地发现,这里的穿山甲种群密度超过1只/平方公里。

 

“每次收红外相机都期待惊喜,像开盲盒似的。”一位巡护队员笑着说。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7张图片

红外相机拍摄到一只“脚滑”的穿山甲 来源: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


穿山甲带给他们的惊喜还不止这些。

 

2020年的一天晚上,李成在夜巡中遇见了一只正在练习挖洞的小穿山甲。

 

它在为离开母亲独立生活做准备。

 

李成蹲在一米之外的地方目不转睛地观察。因为这样地邂逅实在可遇不可求。

 

很快,他闻到了一股特别的气味。顺着气味,他惊讶地看见这只小穿山甲的妈妈正在家门口等它!

 

李成一下子明白过来:穿山甲嗅觉灵敏,穿山甲妈妈感知到附近有人类活动,便立刻释放气味给孩子发警报,让它赶紧回家。

 

“令我非常非常感动的是,遇到潜在的危险,妈妈没有自己逃进洞里,它一直把尾巴伸在洞口外面,等着孩子爬上自己的后背,才带它一起逃走。穿山甲是一种不简单的动物。”李成说。



正是得益于巡护队员搜集到的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保护科研工作者们才能不断刷新对穿山甲的认知。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8张图片

正在练习挖洞的小穿山甲 摄影:李成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9张图片

把尾巴留在洞口等孩子的穿山甲妈妈 摄影:李成








“我是为保护而生的”


除了反盗猎巡护和野外监测这两项核心工作,巡护队员还负责为野生动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栖息地破碎化是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的普遍问题,乌禽嶂也不例外。原本是一个整体、野生动物可以自由往来的栖息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介入,逐渐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道路和水沟,成了一道道令野生动物难以逾越的“天堑”。村民们曾经发现因落入水电站沟渠里而溺死的穿山甲。

 

“水沟的两侧是光滑的水泥,穿山甲的爪子无法固定,掉下去就爬不上来了。”李成说。



人类发展无可厚非,但也必须给同样以此为家的野生动物留下生存空间。

 

李成和巡护队员开始在水沟上修桥,给动物们铺设生态廊道。还在桥旁边安装了自己设计的攀爬网,这样就算动物不幸落入沟里,也有可能顺着攀爬网爬出来。

 

借着这些“路”和“桥”,被切割的栖息地重新被联通了起来。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10张图片

野生救援公益大使王一博、野生救援工作人员张文婷、马江楠和巡护队长老廖一起铺设生态廊道 ©WildAid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11张图片

巡护员抬着攀爬网走在水库上,旁边是几十米高的“悬崖” ©WildAid


“穿山甲对生存环境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最关键的是不要去猎捕和干扰它们。”李成说:“只要把盗猎和各种对它们的威胁因素控制好,这个物种的恢复还是特别有希望的。”



村民们对穿山甲态度的改变,很快也为自己带来了回馈。

 

乌禽嶂本来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现在因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的存在,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更严格的保护。

 

村民们将荒废的农田重新种植水稻。优质的水源和环境所孕育出的生态稻米质量上乘,为村民们带来了新的经济收益。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种保护和社区发展共赢,其实并不难实现。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12张图片

乌禽嶂山下引用西枝江源头水灌溉的水稻 摄影:周伟浩



如果用两个词概况野宝观察到的巡护员是什么样子,我会选择“辛苦工作”,“简单生活”。



我问李成,他的一日三餐如何解决,他回答:“早上在基地煮碗面条,吃完就上山了;晚上回来随便做点,或在村口小饭馆买点吃;中午自带干粮和水壶,找个阴凉地方吃。吃完垃圾全部带下山。”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13张图片

李成和王一博一边吃午饭一边交流 ©WildAid


曾经有不少志愿者参与过李成他们的巡护工作,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所剩无几。



李成说:“我以前从事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不断研发新产品,工作非常忙。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从事穿山甲保护之后,我变得更忙。”


“不过,我还是愿意花更多时间呆在大自然里。也许深圳少了一名IT工程师,但对穿山甲来说,多了一个保护它们的人。”



李成形容自己“是为了保护而生的”。







野宝观察手记︱为爱穿山的人 第14张图片












穿山甲寻护者的故事 我们推荐你读一下这篇
野宝观察手记|也许你无法像她们一样

但仍可以用爱保护穿山甲







一起见证自然美好


上一篇:华为手机哪款拍照效果最好?华为Pura 70 Ultra第一名当之无愧
下一篇:德国汽车产业摔下神坛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9-9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