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复制链接]
63086 0
詹黑的继父 发表于 2024-8-28 00:02:3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月23日,诸暨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室门口,围着很多人。

来自山西阳泉的李海银和妻子、儿子、儿媳一家人刚下车,袁成忠一声呼唤:“弟弟,你终于回来了!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二哥啊。”他一把紧紧拉着李海银的手,李海银也一把拉住。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1张图片

(左为袁成忠,右为李海银)
袁成忠今年76岁,李海银今年65岁,两位老人布满褶皱的眼睛里透着兄弟情深。
这段重逢的亲情,一别就是65年。
他是一名“国家孩子”
李海银是一名“国家孩子”。
2019年,央视曾播出一部电视剧《国家孩子》,讲的是1960年,一群被送到内蒙古草原的“国家孩子”,被大爱无疆的蒙古族养父母收养后的人生故事。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2张图片


(《国家孩子》海报)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马利在报道《三千孤儿与草原母亲》中提到,1959年至1961年,我国正处于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批批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通过“运孤专列”被送往内蒙古,交由草原母亲抚养长大。这批孩子是“国家的孩子”,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千孤儿入内蒙”。
另据《健康时报》报道,1960年是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一年,江南各地的父母们沿着铁路和运河,一路辗转想办法将孩子尽可能送到经济富庶的上海,这些孩子后来被送到上海孤儿院(现为上海儿童福利院)。1960年的资料记录显示,当年,“国家孩子”除了被送到内蒙古外,还被送往河南、河北、山西、辽宁等省。
2021年1月,公安部开展“团圆行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孩子”开始寻找远方的亲人。
一直生活在山西阳泉的李海银如今儿女孝顺,孙辈绕膝。他年轻时,从养父母那知道自己是从上海儿童福利院抱养的,除了来自上海,其他情况养父母都不知道。
我的父母是谁?他们现在生活在哪里?李海银想去找,但却无从查起。他曾去上海找过,但没有结果。
随着年纪,寻亲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解开这个谜底。
2021年,子女陪着李海银去山西省阳泉市公安局,采集了李海银的DNA。
从南到北,一走就是整整65年
今年7月,盼来了好消息:李海银可能与诸暨市袁家村一户姓袁的家庭有关。阳泉警方请诸暨警方协助核查。
诸暨城东派出所社区民警杨金龙也觉得纳闷,是从上海抱养的,怎么又是诸暨人呢?他找到疑似家庭70多岁的袁老伯了解。
袁老伯说,他的父亲是上海人,在上海工作,母亲老家在诸暨,当时他们一家随父亲在上海生活。他的父母共生有五个孩子,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1960年,袁老伯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五个孩子回到老家。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十分辛苦,当年自然灾害粮食缺乏,两个弟弟尚年幼,大弟弟因为生病去世了,小弟弟还不到1岁,“妈妈也没奶水喂,担心养不活他,想着送到上海孤儿院会好一点。”一天,他和妈妈一起抱着弟弟,辗转到了上海,送给一户人家,那年袁老伯11岁。
如今,袁老伯的母亲也已经去世多年,老人生前曾托人打听过,但没打听到,“我们以为弟弟可能不在了。”
“这两年,我一直做梦会梦到这个弟弟,还是小时候送走的样子,一直在哭。”袁老伯说。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3张图片


杨金龙又先后找到袁老伯的哥哥和姐姐了解情况,从他们所述看,李海银老人很可能是同胞手足。
因为父母都已离世,无法做亲子鉴定,需要做关于兄弟姐妹亲缘关系的全同胞鉴定,诸暨市公安局刑事技术室民警分别采集了袁老伯等三人的样本,与李海银的信息再进行比对,最终确定,李海银老人正是65年前失散的袁家小弟。
“原来家在诸暨。”李海银老伯没想到,自己从南到北,这一离开就是一个甲子。
认亲见面会上,袁家三兄弟都已是白发人,老大80多岁,老三李海银也65岁了,三位老人彼此眉宇间神情相似、容貌相似,大家感叹着:“真像!”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4张图片

(袁家团圆了)
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别重逢。
现场,兄弟姐妹四个都有晚辈陪着,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拍了张全家福,“我们袁家的族谱要修改了。”袁成忠老伯说。
90多岁老母亲一直没忘记孩子嘴角的那颗痣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和浙江两地公安相互协作,为“国家的孩子”寻亲,助力他们早日和亲人团圆。截至目前,有20多名“国家孩子”找到了家人,他们如今都60多岁,来自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地。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柯伟力开始了解“国家孩子”这个群体。
最早是寻亲者“黑哥”找上门。“黑哥”来自内蒙古,既是一名“国家孩子”,也是帮助“国家孩子”们寻亲的志愿者。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5张图片


2021年夏天,“黑哥”找柯伟力帮助寻亲,柯伟力通过DNA比对,发现他和上海一个男子有亲缘关系。上海男子跟家里长辈一问,长辈说家里是曾送养过一个儿子,送走的时候小孩有一两岁了。
过了一天,有个大伯开车从福建赶到台州路桥来找柯伟力,“我们家兄弟现在在台州?” 柯伟力一听,明白对方是误会了,就跟大伯说了“黑哥”寻亲的事,随后采集了大伯的DNA,经过比对,他们是兄弟关系。
“我妈妈还健在,90多岁了,现在住在上海嘉定。”大伯高兴地说。在嘉定警方的协助下,将老人的DNA和“黑哥”再进行比对,确定“黑哥”正是老人失散60多年的小儿子。
当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把年过花甲的儿子抱在怀里,老人还清晰地记得儿子出生时嘴角有一颗小小的痣,手臂上有一小圈胎记。
这让柯伟力感动:“这边的母亲一直没有忘记,一直念着这个孩子。那边的家庭很伟大,把自己的好东西留给孩子,把好衣服留给孩子穿,供他们上学。”
两名“国家孩子”找到嘉兴的亲人
内蒙古有一句谚语,“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来自内蒙古等地养父母对“国家孩子”的爱,令人动容。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6张图片


(收养国家孩子的草原母亲们,资料图)
据《三千孤儿与草原母亲》报道,当时送到内蒙古的孤儿,锡盟有200名,乌盟有200名……为保证孩子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背后是无数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据记录,锡林郭勒盟西苏旗保育院80%以上的职工都给“国家孩子”献过血。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7张图片


(上世纪60年代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孩子们,资料图)
“国家孩子”巴特尔的“额吉”(蒙古语:母亲)叫张凤仙,她和丈夫收养了6名汉族孤儿。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8张图片


1961年,张凤仙还很年轻,是内蒙古镶黄旗哈音哈尔瓦公社卫生院的护理员。当时,因为一些送养的孤儿水土不服生了病,卫生员们一直在照顾他们,等身体好了,孩子们陆续被收养家庭接走。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9张图片


(张凤仙)
这些孤儿中,有刚出生不久的婴幼儿,也有已经记事情、会思考的孩子,他们不愿走,有的悄悄逃回来,最后剩下了六名不肯走的孩子,年纪十来岁,眼看就要入冬,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虽然孩子调皮,但张凤仙打心眼里喜欢他们,她和在畜牧场工作的丈夫道尔吉商量:我们收养他们吧。
张凤仙并没让孩子们叫她妈妈,而是说:“你们是国家的孩子,你们的妈妈在上海,你们叫我阿姨。”
养6个孩子并不容易,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吃不惯草原上的果条和炒米,张凤仙把家中的面换成米,做米饭给孩子们吃;孩子喜欢吃饺子,张凤仙去学怎么做饺子;一次,粮食局发放救济粮,张凤仙徒步去旗政府背粮,遭遇大雪,几乎冻死在路上;对孩子,她和丈夫倾尽全力,给他们请老师教学,6个孩子中,两个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其中巴特尔考上南京气象学院,其他孩子有的参军当了军官,有的留在草原当了干部。
“我们一定养活好这6个孩子!”这是张凤仙当初收养孩子的承诺,她用一生兑现了这一承诺。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10张图片


(“草原母亲”张凤仙夫妇和她收养的6个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资料图)
1991年,张凤仙积劳成疾住进医院,弥留之际,她叮嘱巴特尔:“我希望你回上海找找亲生父母。”
去年3月,巴特尔在“黑哥”的帮助下联系到柯伟力,柯伟力采集了巴特尔的DNA,经比对发现他与嘉兴海盐县澉浦镇的邵家有亲缘关系。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11张图片


(柯伟力陪巴特尔一起回家)
经过当地志愿者进村入户走访排查,打听到邵姓一户人家有送养孩子的经历。经DNA比对后,巴特尔找到了自己的亲兄弟姐妹,遗憾的是父母已去世。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12张图片


(巴特尔回家了)
巴特尔在邵家时,取名邵文斌,1959年,离家时才7岁。在他记忆中,因为家里穷,自己经常挨饿,吃饭喝的都是稀粥。母亲和姐姐带着他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坐船去了上海,他和弟弟妹妹后被送到上海儿童福利院。
去年7月27日,离家65年后,身着红色蒙古袍,头戴尖顶蒙古帽的巴特尔终于回家了。大家一看,邵家兄弟姐妹长相相似,都有个特点:额头高,鼻梁挺拔。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13张图片


(巴特尔和姐姐拥抱)
今年3月27日,寻亲4年的程晋穿着蓝色蒙古袍,回到了离开64年、嘉兴的家。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14张图片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15张图片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16张图片


(程晋给姐姐和哥哥献上蓝色哈达,蓝色哈达象征着蒙古族最高的礼仪,代表亲情、友情和蓝天。)
1960年,程晋8个月大时,因父母分开,又赶上饥荒,母亲无力继续养育三个孩子。母亲和大姐抱着她到了上海浦东,送给当地一个老太太收养。

同年秋天,程晋被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养父母回忆起刚见到他时,“头大、肚子大,四肢却是麻杆杆”,身体极度地瘦弱,养父母说当时的程晋像只“孱弱的小”。领回家后,养父母一天喂他一颗鸡蛋,半斤牛奶,渐渐地,程晋长大了,也变壮了……
去年,在内蒙古、浙江两地警方帮助下,程晋比对上了嘉兴的姐姐和哥哥,父母也已去世了。
一别就是整整65年 ,诸暨袁家小儿子回家了! “国家孩子”最紧迫的心愿:有 第17张图片


(姐姐难过地说起往事,程晋为她擦眼泪)
如今,当年的“国家孩子”大多已过耳顺之年,离家也有60多年,在有生之年找到家人,成了他们最紧迫的心愿:“国家的孩子想回家了。”

前几天,生活在内蒙、年近70岁的“国家孩子”关福生大伯带着遗憾地走了,临走前,他叮嘱儿子说:“如果找到了,一定要认祖归宗啊。”


上一篇:半个月花6万元去游学,孩子竟“坐路边玩手机”?网友吵翻了,爆火的研学游
下一篇:75万代孕一个孩子?“黑色产业链”必须消除
标签:亲子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9-14 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