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汽车] 对话德赛西威李乐乐:对手在收敛,智驾圈真正的玩家越来越少

[复制链接]
82986 0
潘小飞 发表于 2024-9-6 18:33:2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者按:腾讯汽车编辑部把过去十年的电动化浪潮称之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狂飙年代”,如今,站在2024年这个被誉为"智驾元年"的历史节点,我们不禁要问:产业主要参与者将坚持怎样的技术路线?又如何构筑各自的竞争壁垒?腾讯汽车特别推出智驾系列策划,通过访谈、实测、横评、综述等多种方式,力求站在历史的原点,进一步洞悉汽车工业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巨大变革,从而为读者和行业提供更全面的内容导引,能够为行业留下宝贵的历史注脚。
腾讯新闻《远光灯》
作者|傲敦
编辑|刘鹏
过去十年,一家造智驾“盒子”的头部公司隐身于广州惠州市。
德赛西威在近四十年时间里经历了多次变革,其前身是中欧电子,成立于1986年,彼时它是一家主要做汽车音响系统的合资企业;2001年,获得西门子投资后改名为西门子威迪欧,核心业务仍集中在传统的仪表盘、音响导航系统等方面,2010年,德赛集团经历两年多的谈判收购外方70%股份,德赛西威由此正式诞生,其业务方向也逐步转向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域控制器,业内称之为“盒子”。
对话德赛西威李乐乐:对手在收敛,智驾圈真正的玩家越来越少 第1张图片

在2018年前,德赛西威一直被定位为汽车电子供应商,智驾域控并不是德赛西威擅长的领域。域控制器,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所在,背后是一台高性能计算机,它可以实现对整个车辆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德赛西威一直是“隐形”富豪,从2014年勇闯智驾赛道后,它拿下了小鹏、理想头部新势力定点,还有长城、广汽、长安、日产、丰田等多家传统车企,智驾域控装机量已经排在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对话德赛西威李乐乐:对手在收敛,智驾圈真正的玩家越来越少 第2张图片

但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势力车企扩大自研范围,逐渐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同时,时又有多家新兴智驾供应链企业开始涉足智驾域控领域,德赛西威依旧面临着重重挑战,其市场份额也会面临被压缩的风险。
对于当前市场竞争,德赛西威执行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李乐乐告诉腾讯新闻《远光灯》,新势力下一代产品已经在合作过程中,只是合作模式会有一些变化,“客户想多做一些,我们就少做一些,我们会持续地和这些厂商进行合作”。
李乐乐称,他至今都记得2014年9月的一次公司战略会,那天,德赛西威内部正式开始讨论是否进入智驾赛道,彼时,他还不知道同事PPT里的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这个名词,“还现场百度了一下”。
“当时我对智能驾驶确实没有概念,只知道它可以辅助一些安全预警。但是,很有意思的点是,我们对全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非常有兴趣,我们又有一定的做产品的经验,所以我们要去思考怎么样去探索,怎么慢慢地把它打造成对公司有一定业务贡献的产品线。”李乐乐说,这就是非常令人exciting(兴奋)的一件事情。
以下是腾讯新闻《远光灯》与李乐乐的对话实录,经编辑:
对话德赛西威李乐乐:对手在收敛,智驾圈真正的玩家越来越少 第3张图片

新业务的七年定律
《远光灯》:德赛西威在智驾赛道上都有哪些布局?
李乐乐:我们目前有三大业务线,一类是传感器业务线,专门负责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包括T-Box这一类产品;一类是控制器业务线,控制器里面除了硬件之外,还包含底层软件、中间件、上层应用算法;第三类是智慧交通业务线,这个业务主要在广州进行孵化,责车的云端、路端,我们称之为“打造智慧的路”。
目前的业务构成中比较大是传感器和控制器。2023年传感器营收11.3亿,控制器33.5亿,整体来说,智驾业务营收达到44.8亿。今年上半年我们整体智驾的业绩发展仍然保持了较高水平,有较大增长。对比去年同比增长了45%。2024年上半年累计总销售额达到了26.7亿。
《远光灯》:启动智驾业务时,内部经历了哪些重要的讨论和决策过程?最早你们是不做智能驾驶业务的,现在已经做到了比较大的份额。
李乐乐:2010年到2014年,这段时间我们在持续夯实座舱领域。2014年,我们在座舱领域的市场地位和技术研发已非常稳定,处于国内行业第一。我们发现,如果想继续增长,在单一产品领域是比较难的,因为份额已经足够高,这就导致了增长空间的有限。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开始致力于横向发展,在智能汽车赛道看到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比较热。这一领域国外已有一些经验,但当时国内仅仅刚起步,而我们在2014年制定战略决定大力投入ADAS时,其实关于很多问题还不清晰。
到底什么是ADAS?包含哪些产品?未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自动驾驶,已经非常清晰明了。但在当时的时间节点,国内刚刚起步使用驾驶辅助。
基于当时的市场情况考虑,我们从2014年开始决定投入预研,投入并不是非常大,早期只有十几个人来负责这件事。
那时开始逐渐了解这个行业,仍然面对着很多的问题,包括有哪些竞争伙伴、哪些主机厂有需求、产品的需求规划、技术本身的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水平是怎样的?2016年,我们从现有的产品技术能力范围内去拓展和切入新的产品线,先后开发了摄像头、360环视系统、算法等产品,从简单的ADAS产品开始做起。2016年,我们已经达到2000万的销售额,开始技术中心正式脱离出来,组建了新的智能驾驶辅助BU,从2016年9月份逐步真正开始涉猎这个领域,BU人数也随之增长至近40人。
2017、2018年,基于业务考量,我们进行大量的招聘和人员的投入。直到2019年,也就是疫情前,已有接近300人的规模,时至今日,智能驾驶业务线规模不断扩大,研发人员已达到大约1100人。
《远光灯》:2014年对你们来说智能驾驶是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当时接到这个任务,你当时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担心做不好或者搞砸了?
李乐乐:没有担心过会搞砸。我是2011年加入德赛西威的,当时负责的工作就是技术中心先期研发项目的项目管理,专门做创新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团队就一直对新事物保有很高的好奇心,我们热衷于以探索、好奇的心态去开发产品。
我记得公司在2014年9月份召开了很重要的战略会议,市场部门分享的PPT里讲了ADAS的一些功能,里面提到了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这个名词,我当时不知道什么意思,还现场百度了一下。
当时我对智能驾驶确实没有概念,只知道它可以辅助一些安全预警。但是,很有意思的点是,我们对全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非常有兴趣,我们又有一定做产品的经验,所以我们要去思考怎么样去探索,怎么慢慢地把它打造成对公司有一定业务贡献的产品线。这就是非常令人exciting(兴奋)的一件事情。
《远光灯》:最初,刚刚进入智驾圈时,你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什么?
李乐乐:这个目标还没有对外讲过。多年前,我们曾在内部提出过一个目标。在国内,智驾产品线希望做到规模第一;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希望能做到一流梯队,成为全球最佳的合作伙伴之一。
《远光灯》:从2014年到现在,有没有哪个项目是这十年中最最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
李乐乐:2019年和2020是十分重要的两个节点,我们先后量产了两大产品。2019年4月,我们量产了环视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融合的全自动泊车,德赛西威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研发此产品的公司,有力的推动了自动泊车技术的发展。业内以前采用的是环视、摄像头、雷达报警的方案,是不涉及到车辆控制的。我们首次做到涉及到车控,融合泊车,这在首次实现了人与车辆进行交互和控制,这个产品对我们自身技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也促进了我们的业务飞跃。
2020年,我们正式量产了全球首款基于英伟达Xavier芯片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IPU03,这是全球首款自动驾驶高算力平台。从2018年初做出决定,开始和英伟达合作到量产,我们大概用了两年时间。
4月27日,小鹏P7正式上市,这款产品帮助小鹏P7车实现了高速NGP,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尤其在国内市场来说,我们应该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特斯拉FSD相抗衡的产品,它能帮你实现高速变道、自动变道这些高性能的产品功能。这对于2020年的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非常重要的产品。
基于当时的行业和自身业务发展,我们2019年开始持续加大投入。很多公司在疫情期间裁员,我们反而在持续加大投入。2021至2022年,我们每年招聘人数大概有300人,据2022年统计,我们60%的工程师,工作时间是在一年以内的。
根据我们预估,这两三年业绩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这些高算力平台的大规模应用。当然,传感器业务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尤其在摄像头领域,从2019全年业务几十万颗,去年已做到近千万颗。雷达领域也在同步快速扩大,近几年逐渐增长至百万级的水平。
《远光灯》:当时你们是第一次做智驾域控产品,英伟达和小鹏,他们为什么选择你们?在那个时间点,你们其实都是新入局者,你们是怎么建立的信任?
李乐乐:2014年开始德赛西威在智驾芯片领域找寻潜在合作伙伴,最早跟Mobileye谈合作,过程中发现他们在技术上排他性。德赛西威有自己的技术路径规划,希望以更开放的生态来合作,所以没有进行下去;在2017年,德赛西威接连考察了Intel、高通、AMD和英伟达几家公司。
最终确定跟英伟达合作智能驾驶方案,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英伟达的一个非常好的优点——高执行力,大家认定了一个事情,就一定会尽力把它做成。这跟我们的理念契合,能保证在新产品的研发能顺利推进落地。
《远光灯》:你觉得德赛西威能把不确定的、看不清的业务板块慢慢做大做强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李乐乐: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市场的洞察,我们有战略洞察相关的组织,来寻求产品、市场重要方向,比如洞察未来五年规划和市场变化是怎样的。我们每年都会去修正、更新,这已经形成德赛西威的重要机制。另外,不同业务板块的节奏也不一样,新产品、新技术一定是有风险的。
还有一点,是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感。在我们制定战略时,如果识别出来某个产品是一个重要方向,一定会坚定走下去,战略决心和定力非常强,不会受到市场波动,对此产生怀疑和失去信心。我觉得这是一种企业文化,老板们也对此保持了极高的耐心。
我们认为,在汽车产业里,任何一个新业务线、新产品线从开始孵化到最后形成盈亏平衡,依照过往经验大概需要七年时间,现在国内汽车产业发展节奏更快了,我们也在看是不是有的新业务可以缩短这个周期?所以,我们对新业务发展有自己的预期,不是说追求过快、更高的期望,或者达不到目标就放弃,德赛西威的规划是非常有节奏地进行控制。
此外,我们的整体团队要针对目标达成共识。比如,你要做这个事情,老板们做了决定,但同事们、参与人知不知道他干这个事的意义是啥?可能在具体工作中各自负责的内容相对比较具体,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他做的工作带来的意义,我们有哪些未来的共同目标,这样大家就可以真正地全情投入。
端到端是一个方向,但仍需要不断演进
《远光灯》:从整个智能驾驶产业链看,你们有没有什么业务是绝对“禁区”?未来会不会上下扩展业务范畴?比如华为不会做化学相关的业务。
李乐乐: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绝对地限定业务哪些边界不能突破,针对没做过的业务,只能说我们依然在持续探索。有些业务,当时你是不具备能力、不能做的,我们就通过一些合作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做出相应规划。
我们的算法业务就是这样的。我们很早就开始投入,但投入是相对比较有限的。当你的业务发展非常快,尤其像算法技术本身发展变化太快,你今天投入的算法人员,他的知识结构可能在两、三年后就“过时”了,你需要一些新的人员才能做新的技术,尽管有些高端人才、工程师,他具备非常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像现在这样算法变化非常快、AI智能化技术变化非常快的时代下,我们需要谨慎控制投入的过程。
2017年,我们在新加坡收编了一个比较顶级算法团队,他们来自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无人车团队,但我们对于相关投入依然会保持谨慎。
直到去年,我们整个技术方向越来越清晰。举个例子,原来是BEV+Transformer,到现在端到端,我们叫“一年算法一大变、两年一颠覆”这样的发展过程,现在看下来,基本上已经走向终局的方向越来越清晰化、越来越明确化了。
所以,我们就从去年开始大力加大算法投入。目前,我们在上海有一百多人的纯算法团队,且这个组织仍在不断扩大。所以,我们在投入上会有一定的节奏,根据实际业务发展会做出调整和决策。
但是,我们智驾业务是不会有”哪些做、哪些不做“的所谓的边界的,不同时期不太一样,因为要平衡我们的投入、销售盈利等等的,做到平衡。
《远光灯》:现在加大算法团队投入,未来打算怎么做?
李乐乐:目前已经在做比较新的端到端大模型算法研究,还有传统的BEV+Transformer+Occupancy Networks占用网络的产品开发。因为,端到端更多是讲更高阶的智能驾驶产品,还有相对中低端的,比如仅仅是高速NOA的产品,城市记忆行车等面向燃油车市场的产品,智驾产品在向下不断往下渗透。这些产品、这些市场仍然需要相应的方案去解决。
《远光灯》:有了算法、数据业务,你们跟车企的合作模式又多了一种?可以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李乐乐:德赛西威的智驾业务是要打造全栈能力的,过去可能在算法上相对薄弱,今天我们要补齐这个短板,具备全栈能力,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灵活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比如,有些客户完全不希望自研智能驾驶,我们可以提供全栈交付;比如有指定算法提供商的,这一类我们提供硬件、底软、中间件和传感器等;还有一种,OEM(主机厂)想做一些自研,但他仅做了部分自研,比如做了规控,但是感知可能投入比较大且有一定瓶颈,我们可以合作感知部分。
《远光灯》:你们跟主机厂合作有几种模式?其实是想问有几种付费方式,你们更倾向于哪个模式?
李乐乐:我们的合作模式是多变的。比如,长安启源,他们的SDA平台用的是我们的方案,它不是一款车,应该是一系列车型,主要商业模式是控制器合作,德赛西威会提供软件开发和服务,这里面涉及产品销售+NRE模式(一次性工程费用)。
我们比较希望的模式是NRE+产品销售的模式,除了做软件服务,也提供域控产品。
《远光灯》:相比2016、2019年,今年德赛西威智驾业务组织架构会有调整吗?最近很多主机厂针对端到端模式,对组织架构做了相应调整。
李乐乐:是的,我们一开始就考虑到端到端的新算法对组织变更的需求,从整个行业看,端到端是去年才开始进行大规模地投入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考虑到了这个因素。
另外,我们现在除了重点的国内业务,也从去年初开始加大国际化投入,重视海外客户业务的拓展。所以,国内的客户和海外的流程体系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在内部,虽然现在BU内部没有拆分,但是我们在BU内部也会形成比如像负责海外的专职团队,软件基本是共用的,算法是共用的,我们会成立软件中心级的组织,而不是说软件全在BU内部,我们形成BU共享的软件中心的这样一个规划。这个组织也在做对应的调整。
《远光灯》:最近我们跟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聊了一下,他说“我相信有算法的车企迟早要做芯片,如果最终没有自己的芯片,在别人的芯片上就跑不好。”你们未来会不会也会做芯片?
李乐乐:这个问题特别好。怎么做这个芯片?怎么搭建架构?用到多大算力?其实芯片定义需求来自于算法需求,但是算法发展变化仍然比较快,虽然我们看到端到端大模型是一个大方向,大家相对比较确定,但其实在两三年前有可能大家觉得BEV+Transformer是比较确定的方向,所以我认为,端到端大模型到今天来看是一个确定的方向,但仍需要不断演进。
这个模型到底怎么做?比如,准则模型可能要考虑怎么去加入,如何提高安全、怎么把下限提上来等等,它其实还有很多前沿技术需要去研究,尤其是基于驾驶安全、底线安全的考虑。
如果这个算法比较固化,我觉得芯片是相对比较统一的。因为智驾跟座舱业务或其他业务完全不一样,从最后带来的体验看,功能和性能基本上是同质化的方向,最终的结果一定要确保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所以,算法不到终局,去开发芯片都是在过程中开发,投入也会非常大。所以我认为,芯片一定是等算法相对非常成熟,再tape out(流片),它的经济性会更好,在终局上可能更容易胜出。
《远光灯》:这个算法终局什么时间到来?你们的判断是什么样的?
李乐乐:这个问题可以观察下近期局势,端到端是特斯拉提出来的,在Hardware 3.0上实现了FSD 12.5的版本,其实这个单芯片的算力是72TOPS。FSD 12.5的类人化驾驶体验确实效果非常好,但它仍然有比较多的问题,它没有办法实现无人驾驶,它可以作为国内的L2++或者城市NOA,它仍然是一个assistant(辅助)的东西。
特斯拉其实也推出了Hardware 4.0,但我们看下来它是要废弃的,只会作为一个过渡,不会像Hardware 3.0那样非常大规模地推开,特斯拉还在加速Hardware5.0的硬件研发。
为什么会这样?恰恰是因为在3.0加上端到端大模型的算法,它看到了有可能实现L4甚至以上更高自动驾驶技术的可能性。所以,它的5.0规划大概是在5000TOPS或更高算力上去规划,直接往更高阶的去发展。
如果按照特斯拉这个方向能做到更高级的5000TOPS,大家可能都认为这才是个方向。所以我认为,芯片的下一阶段大概是瞄准这个水平去打造,现在像英伟达的Thor单芯片1000TOPS、高通8797单芯片750TOPS,这个水平其实是差不多在一个level,往5000TOPS甚至更高一些,我觉得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我们拭目以待。
传统车企自研智驾是“重复造轮子”
《远光灯》:小鹏是你们初始合作伙伴,它对你们整个智驾业务发展是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后面有没有遇到类似的合作伙伴?
李乐乐:目前看上去可能没有。小鹏在中国市场先用了我们Xavier IPU03平台,我们成就了英伟达和小鹏,小鹏也成就了英伟达和德赛西威,因为车是载体,我们的域控产品做得好不好,需要有一个车来实现这个功能才能证明。
当时,英伟达在国外选择非常多的全球Tier1(一级供应商)合作,但没有实际量产,从实际成果看,确实也是德赛西威帮助它在小鹏P7这辆车上实现了量产。
这个项目确实是三方互相成就的一个过程,它其实已经证明高算力是未来,所以英伟达Orin这代平台国内很多客户都在用。除了新势力,比如长城魏牌全新蓝山、领克Z10、极氪007等用的都是德赛西威的域控,另外还有长安启源A07的高阶智能驾驶是我们做的,另外还有一些合作伙伴正在开发中。当然,现在我们还有合资品牌,像上汽通用、凯迪拉克等,实际上这是说明大家相信这个方向是对的。
所以,从这个维度看,我们和小鹏合作时引领了一个方向,对整个行业有巨大影响。所以,类似的合作可能以后也很难再发生了。它让传统OEM认识到通过高算力+先进AI算法可以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大家形成了共识,推动大家积极布局。
《远光灯》:英伟达Xavier选择跟全球Tier 1的合作后来没量产,原因是什么?
李乐乐:首先要看到在那个时期,域控制器作为一个新兴的产品,是有很高的技术门槛的,大家没有一个很确定性的方案去保证一定能成。我们也不了解友商在产品开发中的实际情况。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德赛西威由于那个时期智能化浪潮的兴起,我们认为这个产品能成,所以做了很大的投入,这跟我们的战略定力有关系;另一方面跟我们产品团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会想尽办法去推动产品落地量产。
《远光灯》:你认为传统厂商在智驾赛道怎么走会比较快?自研这条路通吗?
李乐乐:我们认为车厂自研是“重复造轮子”。自动驾驶本身的算法还在快速演进,我们在不断投入过程中,而且持续地投,智驾的终局就是无人驾驶,这个过程需要持续投入,所以我们认为重复造轮子没有社会经济价值。
我们认为,传统车企要多方合作,加快产品搭载智能驾驶功能,让消费者去使用,这种模式可能对传统车厂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如果终局是无人驾驶,就没有差异化,都是同质化,新势力加大投入、积极自研,其实意义也不大。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这样做?因为大家认为它仍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我做得快,可能对我公司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从长期来看,如果同质化算法越来越收敛,功能性能越来越收敛的情况下,我认为大家都去做的意义也没有了。
《远光灯》:你认为,高投入模式逐渐会稳定下来,是这样吗?
李乐乐:高投入看取决于哪方投,我们认为OEM去高投入是没有太大意义和必要性的。
前几年,大方向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做。尤其像小鹏,智驾是它企业的属性和标签,大家都认为它是个科技企业,不仅仅是造车,自动驾驶做得比较领先,可以跟特斯拉抗衡。在中国做到最好,对于它的融资和估值整体带来了非常大的价值。
但是,就像我们赛跑一样,终点是一样的,只是谁跑得快、谁跑得慢而已。对车企来说,面对无人驾驶的终局,在功能体验同质化的情况下,自研的经济效益可能会降低。我们认为这个时间点会加速到来。
15万元级市场将被快速释放
《远光灯》:从市场和竞争战略看,你们是个什么样的策略?先把市场占有率占提上来?
李乐乐:我们跟车厂的角色不一样,德赛西威的战略一定是要做高市占率,因为我们需要加大投入,继续投入。
还是跟上面观点一样,我们认为,车企没有太大必要高投入,大家重复造轮子,重复采数据,重复建计算数据中心去做训练,这种是带不来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德赛西威作为供应商,我们做好,大家都用,这种模式经济效益是更高。所以,我们会比较坚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远光灯》:下一步,未来几年,你们有哪些目标客户群体?
李乐乐:国内市场,第一类是最早的一批新势力客户,它们的下一代产品我们都已经在做,只是合作模式会有一些变化,客户想多做一些,我们就少做一些,我们会持续地和这些厂商进行合作。
第二类是传统车厂,它们也在快速跟进。可以看到他们的市占率在快速上升,也同步在构建高端品牌,这一类正在成为第二波客户群体。
第三类是合资和海外品牌。在欧洲日本美国等海外市场,除了特斯拉,通用、福特等品牌的高级智驾进展或者上车量产速度并不快。 所以,我们现在在大力拓展欧洲和日本市场,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下一波获客的主要客户群体。
《远光灯》:欧洲客户目前进展如何?他们是不是很难搞定?
李乐乐:欧洲几个品牌我们都正在沟通过。对比中国市场,欧洲市场比较传统、保守,如果上高级别智能驾驶,主要还是在高价值车辆上量产,比如规模化以后,成本继续分摊,然后可能慢慢再往低端品牌去渗透。
我们目前已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沟通,进展还算不错,我觉得下一波客户应该是来自于欧洲车厂。日本市场,我们已经公开过了,今年初春节前后正式跟一家日系头部车企定点,目前已经在开发过程中。
《远光灯》:这些海外品牌,你们做的不只是在中国市场售卖的产品,它的海外市场你们会做吗?
李乐乐:是的,不同OEM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跟另外一家日系客户合作,它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开发、生产之后,再把整车产品进行出口。
因为,中国整车产业链成本具备非常大优势,研发速度快,成本做得低,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车和海外同性能,但成本低很多,如果是同价位,可能我们的性能又高很多。他们的整车产品出口后,我们的产品就跟着他们一起出海。
不仅仅是中国车企出海,还包含合资品牌和海外品牌,通过中国供应链和中国技术制造出海。我看到多家OEM都有这样的战略研讨和规划。
《远光灯》:从增量上来说,未来哪一类客户增量会更多一些?
李乐乐:首先,中国市场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增长。其实,过去几年量产的智能汽车新势力居多,比如蔚来、理想、小鹏、极氪、问界等品牌的车确实非常有吸引力,但实际上这些车走的是高端市场,价位比较高,它实际上总出货量在广义的中国乘用车市场中,比例是比较低的。
除此之外,还有庞大的市场,比如PHEV车型,甚至其他品牌或者价位没那么高的细分市场,它的规模非常大。
《远光灯》:用价格区间区分,大概是哪个价位的产品增量最多?
李乐乐:我觉得在15万左右,15万到20万这个区间,其实智驾产品在这一类价位区间没有达到很大范围的渗透,所以我认为,这个增量市场还是会进一步地释放和快速发展。
《远光灯》:你们现在大概是一千人体量的BU,未来你们的客户越来越多,怎么保证交付和后续保障?
李乐乐:很好的问题。第一层,我觉得很重要的是组织能力一定要比较强。我们过去跟小鹏开发的平台被称为IPU03,从启动开发到给小鹏量产交付,就这一款P7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当时集中了很多公司的资源。
但是,我们做英伟达Orin平台的时候,大概十个月时间,就已经给四五个客户做到多种方案。比如有些客户要单OrinX,有些客户要双OrinX,操作系统要Linux,所以它是非常复杂的几种组合方案,可以针对不同客户并行开发。
对比来看,可以看到我们整体能力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提升。当然,在资源上也加大了投入,保障产品交付。在后面的实际项目过程中,我们从帮助客户开发到量产,最快的速度是半年到八个月,像广汽、长城等客户。
我们的能力在过去五年时间有质的提升,在开发速度和质量上都是远远领先行业水平。
第二层,我们未来更多客户会来自海外,它的流程体系要求不一样,我们还会继续加大投入。甚至在欧洲会成立研发中心,去服务欧洲客户,这些工作都是在有条不紊地部署和规划、开展过程中。
《远光灯》:针对这部分市场,你们的成本竞争力怎么样?
李乐乐:从成本来维度讲,其实现在方案已经实现了多元化。比如,高通方案的成本性价比会更高,高通方案我们在国内也处于先发优势,这款产品在燃油车上不用水冷,就可以装,这个会大幅度提升装配率。这种产品价位大概是三千块钱以内就可以解决。
《远光灯》:这么低吗?都能实现哪些功能?
李乐乐:对。高速NOA+城市记忆行车,三千块钱以内就可以实现。
《远光灯》:所以,还是从高速开始普及。
李乐乐:是的。现在我们看到L1、L2有可能标配化了,高速NOA成本如果能下探到两千多,未来有可能就会替代L1、L2的产品市场,它的渗透率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慢慢就会标配化。我们认为,高速NOA会慢慢地标配化。
“最想克服的是欧洲豪华品牌”
《远光灯》: 我看到2023年你们的智驾域控装机量排在第二位,前面是特斯拉的代工厂,后面也有很多对手在靠近,怎么看这块业务目前所处的竞争环境?
李乐乐:确实这几年行业对智驾域控跟进很快,有竞争才说明这个产品有好的前景,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多公司都宣称自己能做,实际上规模量产是非常难的事情,德赛西威原则是扎实把事情做好,从底软到中间件一层一层打地基,也做了很多安全认证,并且持续在技术演进上做预研和投入。
《远光灯》:不像前几年,现在智驾赛道竞争非常激烈,现在你们哪些核心竞争力可以确保你们能拿到客户?现在新势力自己也做域控,有自己的芯片算法,基本上它也是全栈都有了。
李乐乐:德赛西威的定位就是供应商,在生态里面,我们希望成为出行变革的首选伙伴。我们更多的客户是车厂,如果你想给客户提供价值,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战略部署里面明确,需要打造全栈能力。
一开始也有提到,我们要具备全栈能力,但全栈能力不代表我要提供全栈产品。当然,提供全栈产品一定是一种商业模式,我们有客户不具备这样的开发能力,他要需要智驾产品,那这部分可以由我们来负责制作。
另外,新势力做自研没问题,但它不生产,我们有很强大的供应链制造体系,有很好的成本控制体系,我们可以合作开发生产;第二,车企在域控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可能相对较少,开发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我们可以在一些软件模块上给客户进行赋能,提升我们在硬件产品上的一些合作黏性。
刚才提到,理想第二代产品也想自研,但是我们仍可以给它供硬件,这也是我们业务的一个合作模式。
《远光灯》:理想用了你们第一代Orin平台,你们是怎么谈定的?
李乐乐:理想第一款车开始就有合作,后来由于法规没上,但是双方关系一直非常紧密,在理想ONE上搭载了我们首款智能座舱,加上我们有IPU03 Xavier的量产经验,后边的合作比较水到渠成。
《远光灯》:车企做域控能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要自己做?
李乐乐:首先,车企它没有办法做生产。自己做域控,它主要是为了自主可控,核心目的是这个。当然,车厂的研发部门要证明它的价值,目前主要体现在蔚小理这样的新势力,绝大部分车厂并不是这种模式。
《远光灯》:舱驾融合这块你们有涉及吗?你们怎么看未来趋势?
李乐乐:舱驾融合领域,德赛西威的优势非常明显。因为我们的座舱相关能力在国内是头部,智驾、控制器硬件、中间件软件在国内也算头部。舱驾融合需要两域能力比较强,这些能力我们刚好都具备。
但是,舱驾的发展目前主要取决于芯片技术的发展,目前只有高通有8775舱驾一体的芯片刚刚推出来,另外国内公司黑芝麻也在做有低端芯片。目前我们已经跟高通有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预计10月份会跟客户形成定点。
《远光灯》:整体听下来,感觉你还是充满信心的,虽然市场很卷,但德赛西威总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李乐乐:我觉得我们需要对竞争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有非常充分的认识。我们不能说感觉是怎么样的方向,这些是比较务虚的,在务实的层面,各自的发展都有困难度。
所以我认为,首先你要非常清晰地知道,这个产业生态里面你的客户是谁,客户需求是什么,不同客户的需求不一样,我要如何规划自身能力,给不同客户提供不同价值,我觉得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远光灯》:智驾团队谈客户的时候,最难克服的是什么类型的客户?
李乐乐:特别难就是现在还没拿到的。我现在最想克服的是欧洲豪华品牌。如果拿下来,过了多少年回头看难不难,可能感觉也不难,只是眼下看上去比较难。
《远光灯》:豪华品牌难在哪?是他们考核体系维度比较多,还是什么原因?
李乐乐:对欧洲企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信任的建立。比如,我给你展示了产品、车和各种能力,但是定点机会也不一定属于你。它有一套流程体系,尤其像欧洲车企,对方法论体系要求非常高。但是,他们也认可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中国智驾的领先性,我们现在的行业地位等等,只是说真正定下来可能需要一个配套的过程。
“智驾领域真正的玩家越来越少”
《远光灯》:你怎么看特斯拉FSD落地中国这件事情?
李乐乐:我们认为FSD进到中国,可以加速中国智能驾驶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可以起到“鲶鱼”效应的。我们不认为它是“鲨鱼”,好像它来了就把中国企业都干死了。其实不是的,我觉得它就是个“鲶鱼”效应,可以激发中国企业的活力。
2020年疫情的时候,中国市场智驾行业压力很大,上半年大家在智能驾驶的创新上都有所限制,但是下半年纷纷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认为这都跟特斯拉的进展有非常大的关系。
如果特斯拉FSD入华,意味着全球自动驾驶最高水平、创新能力最强、资本最雄厚的车企进到中国,那么大家都会把它当标杆去努力。
像今年前两个月,国内很多车企高层都去美国试驾Waymo和没量产的FSD实验版本,他们试驾后,感受是不一样的。前一阵FSD最新版本发布,何小鹏等车企高层又去美国试驾他们的车,大家回来之后比较认可,也在微博上发言,认为这是个方向。进到中国后,你也不用去国外试了,在中国就能看到它的标杆效应,大家想要赢,就一定要跟特斯拉做得一样强,甚至比它做得更好。所以我认为它是能起到鲶鱼效应。
《远光灯》:你觉得中国的智驾水平和特斯拉还有多大的差距?用时间维度去衡量,大概需要多久能赶上特斯拉?
李乐乐:我感觉中国的智驾,整体在能力上跟特斯拉差距没有特别大。国内很多车厂自研,还有行业第三方算法也在努力做,这个差距应该不大,可能一年到一年半的水平。
但是,未来我们不确定。比如更长远的,特斯拉的目标是明年底要发布5000Tops算力的方案,同时它在数据中心计算集群服务器上花了几十亿美元,所以在AI能力、训练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上,特斯拉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它有庞大的数据池,其数据量可能在20亿英里以上。庞大的数据也是一种能力和财富。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讲,我们不确定与其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中国厂商真的是非常厉害,不管怎么样,我都要追上,打赢它。这是中国人非常坚韧的特征,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与特斯拉相比,未来不会输。
《远光灯》:从市场竞争来说,疫情前后会有明显的变化吗?从我们此刻的体感来看,越来越的车有智驾能力,大家竞争很激烈,但从供应链端看,疫情期间的争夺战会不会更激烈?
李乐乐:疫情的时候我们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是这两年会不一样。一方面,我们在2021、2022年开发的域控,到今天开始进一步地挖掘它的价值,原来定点的支持到新势力,现在可能更多的传统车厂看到了方向也在紧追,包括合资品牌也在紧追的过程,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需要持续的挖掘产品的价值。
第二,芯片技术也在发展。我们一定要强调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算法也在快速发展,它会带来更低成本、更高性能的方案。成本低的方案,有可能让你的市场规模做得更大,所以我们看到竞争在慢慢变得多元化。但是,竞争对手在收敛,在2022、2023年,德赛西威主要是高算力平台、高阶市场,很多创业公司是多芯片方案,组合芯片方案,通过异构的方式开发,这种方案在那个时候玩家比较多,大家都在做。
现在竞争对手收敛了,但是方案可能会越来越多,我们看下来,真正在智驾领域里面的玩家是越来越少了。
《远光灯》:淘汰赛开启了?他们为什么会收敛,是因为他们的产品不行还是资金问题?
李乐乐:你一开始也提到,智驾比较卷,在中国市场,大部分做智驾的是创业公司为主,创业公司怎么盈利?现在在投入,算法每年一变化,两年一颠覆,它持续要开发新一代产品,再研究一代,同步进行,这种投入其实是非常大的。
第二,大部分创业公司要靠融资,但要有客户、有项目才能融到资,不管这个项目挣不挣钱,我首先要有项目,所以在竞争上来讲,很多创业公司以非常低的价格,甚至不计成本亏本去做项目,导致它经营上进一步地恶化。
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创业公司在这两年基本上就退出市场了,项目和竞争越来越往头部去集中,我觉得这是近两年非常明显的变化。


上一篇:荷兰扩大对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措施,阿斯麦回应
下一篇:证监会:发行监管岗位离职人员入股禁止期延长至10年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9-16 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