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当人口减少时,会发生什么?

[复制链接]
41570 20
fantong 发表于 2020-4-4 16:21:5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实很残酷,当人口陷入负增长,社会会出现什么情况? 会有什么大的变局?会有哪些新的机会? 注意,说的是负增长,不单是新生儿减少,而且是死人比新人多。 有没有西方国家或者日本的过来经验


上一篇:有哪些外行人看来很蠢的设计实际上却是精妙无比?
下一篇:出国留学过海关需要体检吗?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西医不科学5 发表于 2020-4-4 16:21:58 | 只看该作者
 
人口负增长的问题,当然是日本最显著。
从2011年起,日本人口连续6年负增长。
整体情况如此,局部地区就更为显著了。
北海道的夕张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夕张市是日本煤都,是一座资源型城市,
它的友好城市是正是我国辽宁省抚顺市,
夕张市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尤其是那些资源快要枯竭的资源型城市。


早在1888年,夕张市就已经发现了煤矿,
从此逐步成为日本煤都并兴盛了几十年。
1960年左右,夕张市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从此开始逐步衰落,尽管它拼命去自救。


二战结束后,日本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壮大,煤炭行业日渐衰退。
七十年代以来,三井、三菱等大企业相继从煤炭行业撤退出来。
很多失去工作的煤炭工人离开了夕张市,去其他地方自谋生路。


人口大量流失,意味着未来经济堪忧,夕张政府开始努力应对。
夕张市政府知道煤炭行业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不值得去挽救,
早在七十年代就开始想办法,重振经济、留住人口、积极自救。


夕张市的对策是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这种策略其实也对,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投资、先进的技术、
便利的交通和高素质的人口, 这四样夕张市一样也没有。
夕张市的转型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夕张市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上的转型非常成功。
夕张市地处北海道,昼夜温差较大,适合种植蜜瓜。
夕张市农民在农业专家的帮助下,开发出“夕张王”这一日本顶级蜜瓜,
售价高达1万日元一个,而普通的蜜瓜售价只有3千到5千日元一个。


在政府的帮助下,夕张建立了空运蜜瓜直达全日本的物流体系,
和统一品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质量管理体系。
此外,夕张还开发了蜜瓜白兰地、蜜瓜甜酒、蜜瓜果冻等周边产品,
让蜜瓜加工业也发展起来,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


政府还修建了豪华的西洋风格蜜瓜酒庄,并举办蜜瓜节,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些举措不仅让夕张的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农民迅速富裕起来,
还让很多失业的煤炭及相关产业的工人也有了新的工作。
这段时间,夕张市政府算是减轻了人口外流经济衰退的压力。


之前已经说过,夕张的农业旅游很成功,政府再接再厉,又搞起了工业旅游。
夕张是煤都,因此修建了煤炭历史存和煤炭博物馆等,发展了煤矿旅游,也很成功。
因为夕张的蜜瓜农业和煤炭工业是很有特色的,能够和其他地方错位竞争。


但是,后来夕张的文化娱乐旅游业就偏离主线、过度发展了。
八十年代末,日本进入了“泡沫经济”的高潮时期,
全国各地都在地方政府的鼓动下大兴土木、大拆大建,
来“振兴地域经济”,夕张市也跟着向“观光都市”转型。


煤炭行业衰退后,夕张市的财政状况本来就捉襟见肘,
但是市政府以“间接融资”的方式避开了上级政府对市财政的监管,
以各种灰色乃至黑色的方式,违规从金融机构大举借债开发娱乐地产。
1979年至2003年,该市先后投入建设观光设施的资金高达110亿日元,
先后建了40余个度假村、温泉、滑雪场、主题公园、博物馆等观光游览设施,
还有大量宾馆、旅店等住宿设施。


这些旅游设施,很多都是没有科学论证、领导拍脑门决策的产物。
比如机器人科学馆、动物标本馆、大型博物馆、大型游乐场、温泉度假村等。
这些旅游设施没有多少特色、又和其他城市的同类设施恶性竞争,
吸引不到足够的游客,只能沦为摆设,浪费资金和土地。
夕张市政府没有吸取教训,还修建了很多大型滑雪场和滑雪度假村。
而北海道遍地都是滑雪场,夕张市的滑雪场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游客。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人消费能力骤降,严重打击了夕张市的旅游业。
旅游业衰退,让夕张市政府投资的各种企业都严重亏损,还不起债务。
更麻烦的是,撤退的煤炭行业留下了各种烂摊子,政府不得不擦屁股。
九十年代初,夕张的最后一座煤矿,“三菱夕张矿业所”停业。


夕张市不得不去接手了企业撤退时留下的医院、住宅等公用设施,
但夕张市基准年预算仅为44亿日元,没有这么多钱去接手烂摊子,
市政府以“矿山关闭对策费”名义向银行借款,高达583亿日元。
夕张市政府背负了巨额债务无法还清,不得不在2006年宣布破产。


不去积极自救,那经济会衰退、人口会外流、城市会衰亡,
但自救的方式错了,城市衰退的速度会更快。
夕张市的的经验教训,给世人上了一课。


破产后的夕张市,靠着北海道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勉强度日。
首当其冲的是吃财政饭的公务员,公务员数量从300人砍到127人,
中层干部工资平均降低20%—40%,市长的工资降低70%。


财政紧缩对居民生活影响更为明显,财政困难,政府不得不收更多的税,
居民税、垃圾处理费、自来水费、固定资产税和车船税等税费大幅上调。
税收上调了,但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却越来越少,质量还越来越低。


福利设施如托儿所、图书馆、体育馆等被迫关闭。
因为缺乏经费,公园几乎被废弃,到处都是杂草丛生。
公共浴室和厕所也被关闭,公立医院也降格成私人诊所。
没有大型公立医院,做透析的患者要到40公里外的其他城市。
冬季除雪经费不足,美术馆被大雪压塌,无钱重修。
政府宣布,当街道的积雪达到15厘米厚才会进行清扫。
2012年的总体规划中,政府要求一些居民从城市边缘搬迁到市中心,
因为政府无力为城市边缘地区的居民提供邮局救护车等公共服务。


既然人口减少那么多,那么很多公共设施也就多余了。
政府开始拍卖公共财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投标购买市有财产。
这些资金都被用来填补财政赤字。


城市经济衰退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不得不去外地谋生。
人口外流让市政府收到的税收越来越少,只能提供越来越差的公共服务。
越来越差的公共服务使得生活越来越不方便,想留下的人口也不留不下来。
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1960年,夕张市有接近12万人口。煤炭行业衰退后,人口开始不断外流。
1990年,煤炭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完全撤离后,人口骤降到2万人左右。
2005年底人口总数为1万3417人,2017年5月人口仅为8593人,
其中65岁以上有4301人,占人口总数的50.05%。
也就是说,夕张市一半以上的市民都是老年人。


夕张市已经成为日本最年迈的城市,甚至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年迈的城市。
2010年时,夕张市民的平均年龄是57岁,预计2020年将上升到65岁。
到那时,年过80的市民将比不到40的市民还要多。
夕张或许会成为世界上首个靠养老金过活的城市。


如今,夕张市人口还在继续下降,而且夕张市的儿童比例越来越少,
20个人里才才有1个15岁以下的孩子,每12个老人死亡才有一个婴儿出生。
儿童如此之少,学校几乎都倒闭了,剩下的学校合并,
只留下一所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校。


看完日本的情况,再来看看我国的情况。
中国最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数甘肃省玉门市了。
早在1939年,这里就有了中国第一口油井。
解放前十年间,玉门的石油产量占同期全国总量的90%以上。


但是,几十年的过度开采,让玉门的石油资源很快枯竭。
随着企业的破产和搬迁,玉门的人口开始逐渐外迁,
最兴盛时,玉门有13万人口,如今已经只剩3万人口,
绝大多数是从附近迁入的农民牧民和迁不走的贫困老年人。


我国现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已经有69座明确进入了资源枯竭阶段,
早在2008、2009、2012年,中国就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仍然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和风险准备,
很多当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城市已经是资源枯竭型城市。
中央政府也没有成套的扶持政策,至今还是各种试点。


中国其他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暂时还没有走到玉门的境地。
很多资源型城市政府像夕张市政府一样,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举债。
有的是继续大力扶持日渐衰退的传统产业,拖得一时是一时,
有的是不顾城市自身条件,一哄而上搞各种不切实际的文化旅游产业,
长远看来,总有还不起债、还不起利息、城市经济崩溃的一天。
到时候,某些不负责任的官员已经升迁、调任或退休,
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但烂摊子却留给了当地的老百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lyc592 发表于 2020-4-4 16:22:05 | 只看该作者
 
2008年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是从《经济学人》语音版里听到的。
印象很深刻的是:
养老金制度被俾斯麦发明出来的时候,德国的产业工人少有能活到有资格支取养老金的60岁。养老金本质不应该是一种人人都可以享受的福利,而只能是对少数高寿者的奖励。
发达国家10年前就开始做这种舆论准备了,欢迎来到美丽新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江流小海 发表于 2020-4-4 16:22: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个问题,推荐看《人口创新力》。
过去几年,中国生育率低迷、放开「二胎」政策后出生率低于预期,社会老龄化加速,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当一个国家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 7% 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截至 2017 年底,中国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 1.58 亿,占总人口的 11.4%,已经超过 7% 的临界值。老龄化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与此同时,中国生育率则出现快速下降。1990 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还能够达到 2.1,但如今中国的生育率只有 1.6 左右。
2018 年 3 月全国人大提出取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释放出生育政策进一步松绑的信号。2018 年 7 月,辽宁省政府出台了最新的人口发展规划,这个一直被人才流失所困扰的东北省份将完善税收、教育、社保和住房等政策,对二孩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完善生育奖励假制度。此外,陕西、湖北等地也先后出台直接或间接的鼓励生育政策。
放眼全球,生育率低、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的是日本和欧洲国家,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在经济学上,人口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长期且深刻的影响,而且不同于货币或财政问题,改变人口结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难以一蹴而就。
人口问题不仅关系到未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形势和创新能力,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人口创新力》的作者之一是梁建章,他有诸多身份,首先他是携程旅行网的联合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同时也是一位学者,他在创办携程网之后到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还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在经济学顶级刊物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一直以来,梁建章都在关注人口问题,呼吁开放生育政策。本书的另一名作者是黄文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曾在中国科技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这本书将侧重点放在了人口与国家创新的关系上,分析了人口问题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中国等新兴国家在与美国、欧洲国家、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创新竞争中如何取得优势。
书中作者最核心的观点是:人口是决定国家创新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具有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取代的地位。
在这里我总结出了书中的三个要点:第一,人口与创新的关系;第二,从人口的角度来看国与国之间的创新竞争;第三,作者给出的人口方面的公共政策建议。
首先说人口与创新的关系。
18 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人口学理论,他认为技术的进步会导致人口增加和农业生产率下降,而无法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马尔萨斯关于「过多的人口会拖垮经济」的观点被证明存在局限性,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经济。
1990 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的「内生增长模型」,系统地分析了知识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事实上,20 世纪初,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将创新研究引入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提出「创造性破坏」的观点,他认为创新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熊彼特将创新分为五类: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形式创新。《人口创新力》这本书则按照创新的复杂程度,将创新分为前沿创新和适应性创新,并且作者在这本书中将侧重点放在了前沿创新上。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创新产出?
创新领域的学者给出过多种答案,比如研发投入、教育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等。1990 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四种因素:要素禀赋、需求、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竞争,这也被称作「钻石模型」。而这四大要素其实都离不开人口,不管是人力资本、市场需求还是产业和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人口都是经济活动和创新活动最重要的优势来源,而这其中,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年龄结构和人口分布都是影响创新的核心因素。
作者认为,历史上美国的崛起就离不开人口对其创新的促进作用。1850 年,英国和德国已经是世界工业强国,美国还只是一个农业国家。不过美国从那时开始大量吸收移民,其人口很快超过西欧国家,这些人口为美国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尽管,近年来随着机器人在生产中的大量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不少观点认为人的作用将大大降低,会逐渐被机器和算法所取代,人口数量将不再那么重要。
但作者认为,人口对创新的影响将日益突出,原因在于:(1)百年之前人类的生存受到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限制正在降低;(2)对于经济越来越重要的服务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人口规模优势;(3)由于创新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创新仍然依赖于人;(4)尽管有鼓励生育政策,但许多国家的生育率仍在持续下降,老龄化对于创新的负面影响愈加明显。
那么,人口将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创新?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夜阴泪 发表于 2020-4-4 16:23:24 | 只看该作者
 
6年前,最后的婴儿哭声在日本夕张消失了。


夕张位于北海道,地下曾埋藏30亿吨煤炭,被尊为日本煤都,然而千禧年后,它却急速衰败。


2013年,夕张生育率降为零。


医院内,产科病房门窗紧闭,白瓷水池积满灰尘,许多科室被改为储藏间,整整齐齐塞满长椅。


最后,医院变得空荡且昏暗,偶留值班医生一人。厕所上锁,病房上锁,急诊电话多年没再响过。


走出医院,时间飓风扫荡了整座城市。成片荒草掩映着空旷的公路与褪色的矮楼。


矮楼大多墙皮脱落烟囱倒塌,楼内废弃房间的天花板上,长满蘑菇。


从房间破窗远望,是荒芜的公园和阴影中的游乐场。过山车轨道在空中扭曲变形,不知通往何处。


城内曾有22所小学和9所中学,最后合并只剩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最后,小学也变为市民活动场所。


离小学不远,是一家曾为年轻人开设的整形医院。而今,这家医院以特殊名气,流传于日本灵异论坛。


猎奇者将其取名“K医院”,当成鬼屋探险的所在。


整形医院向北是夕张火车站。这里曾是最后的熙攘所在。


白色列车穿山而来,站台响钟4小时震动一次。这里是终点站,列车停靠8分钟后折返。


有些漂泊在外的人们,坐车回到夕张,只在站台上静静坐8分钟,最后陪下故乡,再随车离去。


今年4月,这趟列车也停运了。杂草淹没月台。


黄昏到了。城内最后一条主街上,终于透出淡淡灯光。


主街上十几家店铺,大多卷帘门紧闭,少数几家开业的古老便利店和居酒屋,经营者都是白发老人。


零星醉酒者最后融入黑夜。有旅者的日志说,夕张的夜晚,总像在飘黑色的雪,就像煤炭烧尽的灰烬。


一切已燃烧殆尽。巅峰时,夕张有近12万人,而今只剩7998人,而且是日本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


2010年,夕张人平均年龄便已达57岁,2020年,这一平均年龄将达65岁。而按照公式推算,2040年,夕张将只剩下100位老人。


然而,人们知道,夕张恐怕坚持不到2040年了。


2007年,新市长到夕张上任,第一次报道时,他给下属递名片却遭婉拒。


下属告诉他:不需寒暄,他们将在年底辞职离开。
夕张半山腰,有一座古风鹿鸣馆。1954年,昭和天皇曾下榻于此赏雪。


那时,夕张的煤炭还被称为黑色之钻,繁荣时其煤炭产量占北海道30%。巨大的红色烟囱立在山峦,那里被称为希望之丘。


一车车年轻人涌入夕张,矿区内,住宿、水电、沐浴全部免费。


矿工们把工资用于喝酒和购物,夕张拥有远近闻名的百货大楼,甚至能招徕百里外的顾客。


炙热火光映射着天空,姑娘们在广场上纵情跳舞,人们将夕张称为不夜城。高仓健特意来此,拍了《幸福的黄手绢》。


从此后,煤炭和电影成为夕张两大骄傲。


最先崩碎的骄傲是煤炭。


1967年,日本能源战略从煤炭转向石油,煤矿开始接连关闭。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夕张一度寄望于旅游。


1979年,中田铁治当选夕张市长,夕张夺路狂奔。


中田铁治第一个任期,每两年就有一座煤矿倒闭,每两年也有一个煤矿景点落地。


1982年,夕张煤炭旅游项目预算超标,被上级政府驳回。


中田铁治跳过审核,用政府作保,向金融机构借款百亿。一年后,大型煤矿工业村建成。


一百亿只是疯狂的开始。


上世纪八十年代,温泉度假村、主题游乐园、机器人博物馆在夕张拔地而起。


夕张周边山上,滑雪场遍布18条雪道,豪华酒店依山而建。政府豪言,滑雪场每年将吸引150万游客。


150万游客未见踪影,夕张又一口气修建了近50个度假村、温泉等游览景点。


九十年代经济泡沫破碎后,夕张还投资数亿,建设煤炭历史主题公园。


旅游折戟沉沙后,当地政府又转向文化产业。


1990年,夕张最后一个煤矿关闭,同年,夕张首届电影节开幕。此后,昆汀等国际知名导演相继亮相捧场。


1996年,周星驰带着《大话西游》来参展,并在夕张过春节。


然而,因定位不清和交通不便,夕张电影节渐渐落寞,越来越小众,最终只能由市民筹款自办。


无论是旅游还是电影节,夕张政府都未考虑过当地年轻人的未来。1995年时,夕张只剩17110人,人口减少90%以上。


此后十年,政府多番挣扎,口号几经变更,但只能让留下的人越来越绝望。


2006年,夕张递交破产申请。


《北海道新闻》记者调查后发现,1979年至2003年,夕张通过拆东补西和做假账等方式,投入建设观光设施的资金为110亿,其中80%来自地方债。


而夕张总欠债632亿,偿还这些债务最少需要18年。


此后一年,夕张再次流失30%以上人口。


城市里,大量房屋被空置,居酒屋、甜品店和便利店随之倒闭,接下来是电影院和整容医院。


最后,动物园里的动物也被运走了,运去更有人气的城市。


主题公园的摩天轮不再转动,转来转去,也总是回到起点。
破产后,夕张政府挂起还债钟,时刻警示债期。最后,所有人都麻木了。


夕张和抚顺是友好城市,抚顺还多次派人前往夕张学习蜜瓜种植技术。那是煤矿关闭后,夕张唯一在日本闻名的特产。


当地政府也曾押宝于此,2014年,夕张两只蜜瓜王被拍出250万日元天价。然而炒作过后,对当地经济并无助益。


困境之下,夕张政府还曾脑洞大开,自嘲般推出两个吉祥物。吉祥物名字悲喜难名:一个叫倒闭,一个叫赤字。


因为人口少,夕张的离婚率自然也全国最低,政府将这对吉祥物包装为“夕张夫妻”,并喊出口号“我们穷得只剩下爱”。


黑色幽默确有成效,大量夫妻访问夕张,当地旅游一度回暖。然而一年过后,夕张又少人问津。


最后,政府还是只能通过省钱还债。夕张市长说:“除了生命,我可以削减一切。”


政府大楼内,每到下午五点暖气就会被切断,加班的人要靠余温取暖。


图书馆、福利院、托儿所因省钱而关停。


街上的积雪要攒到15厘米时才清扫。美术馆被雪压塌后,政府选择无视,毕竟重修和拆毁都需要钱。


报道多年后,日本媒体对夕张政府的自救政策已麻木。


评论家说,夕张衰亡的真正原因,是当初没给年轻人留下未来。


“除非创造一个年轻人想来的地方,不然人口是不会增长的。”


88岁摄影师安岛,常年独居于夕张。陪伴他的,只有几个同龄老友。


2013年,他站在夕张大街上举起同一地点60年前的照片。


当年照片上,行人三五成群,孩童沿街奔跑,店铺生意红火。


安岛说,那时每户有七八个孩子,城市永远都有新面孔。


而今,那些孩子漂泊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


他们沉浮于大城市的洪流,已被抹掉了起点。遗忘来路,没有归途


“我想念家乡的一切。可是这种念头就好像春天江户川上的冰块一样,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在阳光里。”


其实又何止夕张。整个北海道都在岁月中风化。数据统计,北海道80%以上的市町村,人口减少30%以上。


学者预测,2040年前,北海道岛内78.2%的城市可能会彻底消失。


其实同样的故事已在德国鲁尔、法国格林、美国底特律轮回上演。


当年,年轻人离开已变鬼城的底特律时,在墙上绝望涂鸦:上帝已经离开底特律。


夕张老人知道神明早已离去,他们留下的理由,不过是想把故事安静结束。


灰烬飘落城市,往事只余梦境。




有趣文章很多
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modernstory)
作者微信:wangpeng201611,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暖朵儿99 发表于 2020-4-4 16:23:4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我住的地方算是上海市中心空心化的典型区域。就我切身经验来说,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对日常生活,教育,医疗,乃至地区发展等等都有负面影响。
首先从行政管辖上来说,人口减少会导致基层行政单位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办事,看病等等都比较不方便。由于人口持续搬离,从90年代到现在,我所住的地方已经经过了三轮街道撤并。街道办管辖的区域越来越大。原先派出所,地段医院等等最多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现在派出所在公交7站地开外的地方,社区卫生中心和社保中心在6站地开外。去办个事情看个病路上就能花掉将近一个小时。年轻人还好说,像我家里有老年人患慢性病需要定期去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检查和拿药,每次去对他们来说都是一场折腾。
人口减少还导致义务教育学校的减少和教育质量的两极分化。我刚来时,这里还算是上海老城区里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光我们街道办的辖区内部就有五所小学,四所中学。每个年级都至少能有六个班级左右,每个班级四十来个学生。不过十几年时间,小学和中学都撤并到只有两所,每个年级两个班,每个班级只有二十个学生,这其中还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学校减少导致不少学生读就近分配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每天坐公交上下学。这些学校中,本地生源和务工人员子女生源比例严重倒挂,且本地学生往往来自于无法离开老城区的底层家庭。我当年读中学时,班级里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同学比例相对其他学校明显要高,有些甚至是单亲和贫困叠加。也有服刑人员子女。普通中小学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同步下降,不少学校沦为所谓的“菜场中小学”,里面的学生基本全部流向中职院校,得不到自主招生名额,也无法通过中考升入名牌高中。这也间接导致上海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一些好的民办学校挤破头,甚至出现孩子入学,家长要参加考试的怪现象。并且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我读的是家附近的普通中学,2006年我参加中考时,我们年级大概四分之一,40个左右的学生考上了高中,去年拜访曾经的老师,得知2016年,我们学校初三整个年级只有2名学生进入高中。从40个到2个的衰退,只用了10年时间。这10年也是我所在的区域居民大幅减少的10年。
人口减少也导致出行的不方便。早些年,从我家附近的很多公交三五分钟就来一辆,早高峰只要在总站里坐满了就发车。现在很多线路早高峰都要15-20分钟一班车,平峰甚至前后车隔达到30-45分钟,比一些热门长途城际班线的等候时间都长。即便如此,一路上车厢里还是空空荡荡。越跑越亏,坚持不下去取消的线路都有好几条。公交服务大幅缩水,我现在基本只靠地铁和共享单车出行。
另外,老龄化会导致商业的衰退。年轻人的离开让这里的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我住的单元楼里,30岁以下的住户掰着指头都能数出来。曾经我家附近的小街商店林立,现在一过晚上七点,整条街上都几乎没有人。学生减少使得文具店关门。普通住户的离开使得华联之类的社区超市撤走。现在临时想买支笔买卷透明胶都找不到地方买。大量门面长时间贴着“出租”但无人问津,不少店面即使租出去了,很短时间内也立马关门,连风月场所都坚持不下去。长时间屹立不倒的只有老年人消磨时间去的棋牌室。
有时深夜回家,街上空无一人,除了便利店,整条路上唯一亮着灯的店是“殡葬服务”。
好多人问我这说的是哪里,表示不相信上海有这样的地方。我正好找到了我们区人口变动情况的数据,截止2007年,已经14年负增长,近十年人相比以前更加少,老龄化也是更加严重的。
 第1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纯狐筱乔 发表于 2020-4-4 16:23:59 | 只看该作者
 
转自微博,出处见水印
 第3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小妖9925 发表于 2020-4-4 16:24:05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工矿子弟加半个农村人,对这道题真是太深有感触了!
我的老家是一座工矿,在几十年前曾经非常的繁华。矿产资源让一个宁静的,不适合太多人生存的小山村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狭小的山坳里挤满了人。据说最繁华时这里有上万人。因为特殊的经济地位,这个远离市区的工矿不同于周围的农村,它的一切配置都是比照甚至超越市区的。这里的人户口是城市的,医院是当地很好的,学校是顶尖的,很早就建成了电影院、溜冰场、足球场、篮球场、图书馆等等,所有与生活、文化、娱乐相关的设施和建筑,它都有。虽然这仅仅是一家企业,仅仅占据很小的一块地方,却好似是这座城市的另一个经济中心。
经济的繁荣吸引了更多人过来讨生活,所以那个时候,这个小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太多了。
1.因为人多,导致房子严重不够,分房是一件会打破头的事情。乱搭乱建的更是屡禁不止。
2.因为人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虽然工矿花了重金请了全市乃至周边地区顶尖的教师,建成了从托儿所到高中完整的教育,但是上学仍然是一件非常难的事。90年代,非工矿子弟的学生需要缴纳数千元的借读费。
3.因为人多,医院永远是饱满的状态。尽管这个医院很很大,很优秀了,我印象中不太难的小手术都可以在这个企业医院完成。但是看病排队、找人永远是每个有小孩的家庭挥之不去的压力。
总结的说,这个地方真的很小,也就是一个直径1公里多的圆,中间全是山,从圆向四周延伸了3条一公里不到的触角。人们就生活在圆和这个触角的线上,中间全是山。
然而资源终究会慢慢枯竭,那是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经历了下岗、破产、改制、分流等等之后,企业的人员慢慢的减少了。因为工矿不再繁荣。来这里讨生活的也逐渐的离开。于是:
1.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我入学时已经减少了很多,我入学后还在继续减少。从一年级开始只有2个班,但每学期开学都会有几个人转走。到3年级两个班合并为1个班,六年级时班上只有20多个人。可悲的是,此时初中部已经停办了,高中部很早也停办了。于是我只能去周围的农村学校借读,更可悲的是,在我小学毕业一年后,我的小学母校彻底倒闭了。是的,剩下的那些学生数量太少,实在是无法支撑一个学校的运营,这就是人少带来的第一个坏处。
       更可悲的是,还是因为人越来越少,我初中上的那个农村学校在我上初三时又被镇中心的学校合并了,变成一个教学点,前年回去了解了一下,现在一个年级的学生只有我上学时的三分之一,也许过几年又是倒闭的命运吧。
      有时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克学校,上一个倒一个!事实上,我上的高中是市区最好的,可是现在一个年级的学生也只有一个我当年的60%了。毕竟是出过几个全省状元 的百年老校,估计是不会倒了。
2.公交停运。是的,你没听错,那个偏远的小地方,离市区30多公里的飞地,在很早很早就开通了公交,可惜还是在2000年左右停运了。在公交最后苟延残喘的时候,经常要等一个甚至几个小时才能坐满一车人发车。于是,矿区的人只能坐农村的私人中巴进城,还好前几年公交车下乡了。
3.火车停运。是的,你没听错,那个偏远的小地方,离市区30多公里的飞地,在很早很早就开通了火车!!!30公里的通勤线,一天两班车,方便白班和夜班的人进出城。可惜,便宜又舒服的火车在公交之前就停运了。
4.医院关闭。那个曾经可以做手术,有很多优秀的年轻医生的医院就慢慢的关门了。没有病人就没有医院,这个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残酷。从此留守的工矿人员,小病只能去农村的私人小诊所,大病就坐小中巴去市区。当然现在可以坐公交了。
5.房子越来越空。曾经但凡是个棚子都有人住,慢慢的周围空着越来越多的房子。我小时候到处串门,有很多小伙伴。到初中时,周围只有我们家一户了,周围都是空房子。那些没人住的空房子给我带来极大的恐惧,一度导致我神经衰弱,连续一个月不能睡觉。被迫,我们家搬到了马路边上,剩余的人都搬到马路边上,抱团取暖。没有经历过得人是不会明白,空房子比荒野要恐怖的多!
6.所有的公共设施都会慢慢消失,曾经繁华的矿区现在一切都需要借助农村的公共设施来运转。菜市场、超市、饭店、理发、快递、电信、自来水、电力等等商业都需要借助农村的。这个地区的造血功能早已无法继续发挥作用,只能与周围农村抱团取暖。
那个衰落的工矿企业从人口繁盛到人口减少,我经历过。工矿旁边的农村人口,这些年也在不断流出,那些还留下来的人正在经历!
处在人口流入的大城市里的人们不会了解,人口减少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几乎是梦魇一般的痛苦。
什么是人口红利,那街头冲撞的公交车,那地下拥挤的地铁,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外卖,无处不在的手机信号,这些都是人口红利。知乎上很多人吐槽国外的信号,国外的公交,国外的快递和外卖,为什么那么发达的国家没有这些,就是人口不够多啊!
疲惫不堪的医生一天要看几百个人病人,可是一周只看一个病人时,你们会觉得更可怕。拥挤的公交和地铁让你无时无刻不想逃离,可是几个小时都等不满一辆公交车,一节地铁车厢时,你们一定会怀念曾经的拥挤。
人口负增长,可以从宏观上进行解读。不过如果大家想从微观上体验一把,那就赶在非节假日的时候,去一下几乎没有年轻人的农村,最好是那些曾经有很多人口繁荣过的地方。亲身体会一下,我相信你回来后对于国家的生育政策会有不一样的看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汉马宝 发表于 2020-4-4 16:24: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说了很多了,我就说一点我在新加坡看到的。如果你在新加坡的巴刹吃饭,你会发现扫地端盘子洗盘子的全是老人,老到老眼昏花,老到走不动路都在干活,看得让人心里难受。但这就是新加坡的现状,生育率低年轻人少,老龄化严重老人多。当政府无力支付养老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撒手不管。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延迟退休了,延迟退休的极限就是新加坡,无限期延迟退休---永不退休!
【当你老了】新加坡老人没有退休工资 打工到死是新加坡精神的精髓有人问过李光耀,为什么新加坡不给养老,李光耀直白的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新加坡最朴素的价值观”,这也许是新加坡繁荣的秘密,但也让我觉得太残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马可魔娜 发表于 2020-4-4 16:25:09 | 只看该作者
 
二孩政策下的计生红旗县:要他们生他们都不愿意-新华网

江苏如东,全国百强县,一个在中国计划生育史上赫赫有名的县。
  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因为比全国提前十年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率显著下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单位”称号。
  如今,它却因为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连续17年人口负增长而被关注。


    学校和幼儿园里,孩子越来越少。敬老院越来越多。
  在县城通往城市的国道上,“全国计生红旗单位”的宣传牌立了多年;前几年,这个牌子被县领导拍板,主动拿下。
  如东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严重影响全县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如东,人们总愿意与临县如皋作比较——两县面积相当,都是河汊密布的农业县,“我们不觉得比如皋差”,有如东的官员说。但数据表明,这几年,如东在竞争中明显落了下风,南通六县市,如皋排名第二,如东则垫了底。 在上世纪70年代,两县人口均为百万左右,而如今,如东人口已跌破百万,还在降低;如皋人口数却达到143万,仍在增加。短短40年,两县相差了近50万人。算下来,这50万孩子要是生下来,如今都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了。


数据显示,从1997年起,如东已经连续18年人口“负增长”。2014年年末,如东户籍人口104.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17‰


五年前,如东还有9所高中,如今只剩7所,其中3所已经停止招生,将在今年夏天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关闭。


39岁的丰利中学英语教师徐玲玲儿时最深的记忆,是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街上人头涌动。
  1999年她参加工作,当时镇上有5个中学,7个小学,至少5个幼儿园,如今,还剩下1个中学,1个小学,3个幼儿园。
  孩子少了,镇上的电影院也没有了。前几天她在课堂上问班上的孩子,有没有去看过最近颇受好评的《疯狂动物城》?没有一个孩子举手。
  前阵子她去了趟邻县如皋,站在大街上,她觉得很惊愕——如皋街上都是年轻人。而在丰利镇,39岁的她常常发现自己是最年轻的那个,“真不知道年轻人都到哪里去了”。
  如东的“老”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县城商贸街上等客的20多位三轮车夫,清一色是60岁以上的老人,岁数最大的72岁。在丰利镇一个建筑工地,建筑工们最大的已经有70多岁,50岁被称为“年轻人”。
  在如东的一些乡镇,公路边几乎全是作坊式的小工厂,大多与纺织、化工相关。一部分工厂大门紧闭,机器生了锈。开着工的,职工也多是穿着蓝色的确良工装、满头白发的老人。
  村庄里许多农房空置着,一些土地撂了荒,少部分田地种着蔬菜,佝偻着腰的老人在劳作。
  在如东县岔河镇,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镇中心,有五家寿衣店,两家棺材店,两家墓碑店。照相馆门口最大的招牌写的是“遗像制作”。
  3月20日下午,卖祭祀用品的“朱大纸坊”店内,三四个顾客在挑选葬礼上用的寿衣和纸钱。朱姓老板在狭小的柜台里忙着打包、收钱。“周边的老人多,在高峰期,一天卖葬礼用的东西,毛收入能有上千块。”他说。
  “我们这里的人普遍长寿,老人多,死亡率也高。60岁上下的人还要工作,有父母要养。”岔河镇土山村的一位村干部说。
  68岁的岔河镇土山村退休妇女主任季芳珍,她24岁的孙子去年从大学毕业,在岔河镇上的一家工厂上班。
  他们家四代都是独生子女,这个家里的“独苗”,往上有四十多的父母、近七十岁的爷爷奶奶,还有88岁的曾祖母。六口人,至今还挤在两间平房里。
  季芳珍担心,再过个几年,孙子要结婚、买房,肩上背负着赡养五位老人的责任,“怕他吃不消”。
  如东县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如东目前有超过20家养老院,大部分为公办。
  在一些养老院,住的是孤寡老人,失独老人或因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困扰终身的人。一位计生干部说,整个如东县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的父母数量为2738人。
  在掘港镇宾山老年公寓,20个左右护工,也是60岁左右的老人,镇上戏谑他们是“老头老太照顾老头老太”。
  2013年7月,如东县政府成立了养老联席会。 “当时确实是意识到养老问题迫不及待了”,县民政局副局长崔红霞回忆。 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还涉及财政、人社等各个部门。为此,时任县委书记拍板,成立了由31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 联席会由副县长担任总召集人,民政局、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一年一次的会议,会讨论养老财政补贴、养老院规划等问题。 如今,县里的失独老人每人每月可以领到700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7-2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