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

[复制链接]
96750 0
杏花村有福 发表于 2022-3-22 17:28:3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指面对自身重要关系受到威胁、中断(失去情感联结或者真实丧失客体。幻想中的分离常常和丧失混淆被体验为丧失。)时感到的痛苦的恐惧感。分离焦虑与自我结构有关,通过一些情感反应,比如孤单难过愤怒受挫绝望。甚至抑郁等精神问题,或者躯体障碍。分离也在非关系情境中被体验到。一部分自我和客体分化不足,则分离被体验为客体和部分自我丧失。婴儿式依赖基于主体和客体分化失败。我们无法彻底完成寻找自我的历程。分开的能力意味着接受与他人分开,和自我放弃与客体融合愿望。
从潜意识角度看分离焦虑。如果能比较好忍受分离焦虑,代表焦虑主体意识到焦虑与关系有关。如果潜意识机制占主导,焦虑就会过于强烈。防御机制发生在潜意识层面,本质是逃避主体意识。主体为了对抗焦虑,可能讲将焦虑驱逐到潜意识里,采用压抑、置换(把情感置换到其他人身上而不是当事人)等防御机制。否认(否认分离焦虑)、分裂自我(一部分自我否认现实,另一部分接纳它)、投射(投射性认同:比如无意识认同接受了自己投射的痛苦的人,如照顾痛苦是朋友来照顾自己和自己的痛苦)、理想化客体(如认同全能的理想化的分析师)、内摄等原始防御机制。防御机制会使个体不再清楚知道令他痛苦的对象是什么,甚至失去感觉。
精神分析工作往往假定识别潜意识让其回归到意识层面,就能更好地修通心理问题。分离焦虑具备移情特征,使婴儿期体验在分析关系中重现。重现后的分离焦虑被识别后可以被诠释和修通。在移情关系中重现分离焦虑,意识到症状的无意识心理起源,有助于消除症状 。识别到潜意识连接,开始哀伤工作,在意识层面让自己与客体分离。焦虑会形成很有力的阻抗。接受分析者可能会一再否认,用自恋的原始防御,让分析师失去诠释的勇气。诠释的目的在于生动地移情。
从一元到四元

一元:黏附性认同
二元(分离焦虑,前生殖器水平发展的焦虑水平。母婴二元关系。粘附性认同。被抛弃的感觉。自恋关系水平。)
三元(阉割焦虑,生殖器水平发展的焦虑水平。俄狄浦斯三角关系。投射性认同。嫉妒的感觉。客体关系水平。父亲引入时间和空间概念,设置规则和限制极端情绪。稳定的分开后再见面的重复体验让关系和内在世界形成。)
四元(关系中另一方自由来去,时间空间的分离不意味着中断和丧失,因为可靠客体不会利用分离来抛弃主体,丧失引起哀伤,但不会丧失自我)。
孤独与分离焦虑

修通分离焦虑与客体丧失焦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度分离焦虑。驯服孤独(即学会面对和使用它而不是消灭它),分离焦虑会变得富有生气。孤独意味着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独一无二。可能让人陷入驯服分离焦虑。
人的一生即找寻自我,建立关系又不断分离以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精神分析大多理论、人格发展每个阶段,都和分离相关。分离——个体化冲突,即做自己和与他人连接的冲突。
中国文化里,隔代养育、男孩留在原生家庭的意识形态,也体现了对分离的恐惧。西方文化里,注重个体和回避进入关系也体现了对分离的恐惧。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被看作是分离—一体化的助力。攻击性在人格发展中被认为具备了积极面向。
能否处理好分离焦虑,取决于承载力。(内在世界中的坚实基础结合、提升的能力)。内在客体关系的结构提供了承载力,提供了忍受分离与独处。内在客体关系的结构也是生活热情的来源。
哀伤工作

主体面对客体丧失的抑郁反应是因为部分认同了丧失的客体,并与之混淆。也就是觉得丧失了部分自我。弗洛伊德把焦虑归于幻想中对分离与丧失客体的恐惧。分离是外在现实还是出于幻想中?因为双向投射与内摄,幻想、与内在客体的关系,会影响现实。弗洛伊德认为真正导致分离或客体丧失创伤的是终极需要与本能。克莱因认为分离焦虑与毁灭客体的攻击性幻想有关。心理现实和投射的可怕幻想,是幻想让事件变得有创伤性。需要重构创伤。哀伤。修通心智生活核心组织俄狄浦斯情结,修通病理状态的客体关系,哀伤是关键工作。解决关键因素在于自我—客体分化。修通抑郁性内摄,抑郁性内摄才不会代代相传。客体丧失被看作与客体绑在一起的那部分自体的丧失,哀伤用于构成身份的那部分自我。
自恋认同—内摄性认同

自恋认同(成为这个客体,混淆自我和客体,促进分裂的自我内摄丧失的客体并认同),到内摄性认同(拥有这个客体,需要区分主体与客体。),是俄狄浦斯情结获得解决的特征。后俄狄浦斯内摄认同。自恋与客体关系核心在于修通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和阉割焦虑。诠释的目的在于自恋倾向的丧失和获得和客体倾向的丧失与获得。认识到自体和客体的能力,依赖于修通自恋防御,这些防御有:自恋的选择,即避免感知分化;客体的选择,即避免发现客体。
一,避免感知分化的防御:当自我与客体分化不完全,部分自我以自恋形式存在。象征符号是有形的,不存在缺失和时间空间概念。分离时,找寻别的客体关系来替代,将部分自我或内在客体投射入这些客体并与之认同。投射形式为进入外在客体(见诸行动,即强迫性重复),或者进入内在客体,或者将被当做客体的部分躯体化(比如抑郁)。在这些移情投射与内摄中,自我和客体的任何差异都被体验为完全丧失的焦虑,因为我们无法想象除了有形占有以外其他形式的关系,将差异视为原始自恋的危机,共生联结的破碎。
二,拒绝发现客体的防御。全能控制和占有。无法忍受不完全了解客体,不给客体自由。
原始自恋存在吗

弗洛伊德认为原始自恋存在。克莱茵学派认为原始自恋的阶段不存在。其他介于两着之间。
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

弗洛伊德认为,抑郁的人的自责指向当下生活环境中的重要他人。自责是因为客体被重新放置在主体的自我中。自我一部分幻想丧失客体,一部分批评。爱人与自我冲突变成两部分自我的冲突。客体丧失变成了自我丧失。抑郁屈服于施虐,躁狂施虐于人。抑郁的人有一部分严格自我即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使用内摄丧失客体与分离自我的防御机制对抗客体丧失,需要具备:1以自恋为基础的客体贯注。2口欲期的力比多。恨被转移到替代性客体,爱转化成认同。朝向客体的施虐转向主体自身施虐。以自我惩罚来报复,比如生病。我恨我自己是我恨你。自我分裂成主体自我,和内摄的丧失客体认同的自我,内摄自我与客体混淆。主体自我指责内摄自我(本意是指责客体)。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来自于未满足、创伤经验和创伤再现的威胁,以及自我完整性的威胁。创伤情境和危险情境来自于分离。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来源于丧失和分离。丧失和分离导致未被满足的欲望和无助的状态。认为婴儿无助,母亲缺席和失去超我的爱的危险。分离焦虑前生殖器期,阉割焦虑在俄狄浦斯期。修通分离焦虑,要继续修通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复制创伤情境,更强大的自我修通创伤。反复体验到的满足感改变焦虑。
克莱茵学派:

早期俄狄浦斯情结、偏执分裂位置、抑郁位置、投射性认同、嫉妒。克莱茵认为焦虑是内在死本能的直接回应。焦虑两种形式:偏执分裂位置和抑郁位置。
抑郁位置(爱多于恨)投射内摄死本能,担心毁灭自己爱和依赖的客体。整合爱和恨是课题。抑郁位置是精神病和神经症固着点的界限。没有稳定完整的内在客体让孩子容易偏执或者躁狂-抑郁。全能控制,得意视之。采用否认的防御机制,如见诸行动,逃向被理想化的外在客体。
偏执分裂(恨多于爱)位诉诸分裂机制。分裂理想化客体和坏客体、全能否认。恨比爱强烈。内在客体分裂为理想化客体和迫害性客体。理想化部分的客体被内摄,以此避免外面迫害性客体的伤害。好的体验占主导,投射和迫害感减少。理想化客体和迫害性客体的分裂降低,主体更接近抑郁位置。生殖器期,爱和恨区分开。前生殖器期爱和恨融合。
抑郁会退行到偏执—分裂。进一步成长与发展修通抑郁。现实中正向的体验、现实检验能力、内疚、修复的愿望和幻想促成内在好客体。抑郁被修通的程度决定成熟度和稳定性。
克莱茵认为自恋是一种防御。与人建立的关系基于投射机制是一种自恋。投射性认同可以不用感知与客体的分离。感知到客体不同将引发嫉妒。
罗森菲尔德区分了力比多自恋和破坏性自恋。力比多自恋高估理想化客体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把外在客体拥有的视为自己的。意识到独立会破坏全能的自我理想化。羞耻和嫉妒。破坏性自恋嫉妒更强。想象自给自足不依赖他人,不愿关系存在。自恋病人把帮助和爱看作羞辱。可能会冷漠以对外部世界。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终身被抱持和满足。因为客体违背全能感所以无法接受客体出现。
西格尔认为,持续的病理性自恋基于死本能和嫉妒。自体和客体在抑郁位置形成分化,建立非自恋的客体关系途径在于修通抑郁位置。爱和感激好客体,反对嫉妒与憎恨。整合体验,客观体验爱。允许客体脱离控制。修通抑郁位置的能力也包含修通俄狄浦斯情结的能力。
象征化是修通分离与客体丧失的核心。用象征符合克服被承认的丧失。象征等同否认分离。精神病人有象征等同的有形思维。抑郁位置,自我与客体分离扩大,丧失、重聚、再创造,将好客体安置在自我当中,此时象征符号被用于克服丧失,这是自我创造,放弃客体并为之哀伤。一切沟通的媒介都是象征符号。形成象征符合的可能性支配着沟通的能力。从自恋倾向到认识客体,全能感减弱、嫉妒减弱。较少感受到迫害,与内在好客体建立更加信任的关系。
比昂认为婴儿将不想要的部分投射给外界来摆脱这个部分,母亲将其接受并转化成婴儿可以忍受的形式。比昂认为修通关键在于容器的品质(包容理解接受能动)比昂认为母亲与孩子的容器—被涵容者关系决定孩子是否可以内化好的体验。比昂认为偏执分裂到抑郁位置,包含整合混乱的倾向。母亲的焦虑和冷漠让婴儿陷入更频繁的投射性认同,进入无名的恐惧。
忍受挫折的能力使心灵通过发展方式来让挫折耐受。逃避挫折,让本该成为想法的事物变成坏客体,投射性认同过度强烈发展。占主导地位的投射性认同模糊了自体和外在客体的界线,妨碍了思考,导致全知替代从体验中学习,就会了解越多,批判越多。内摄容器,即获得分析师一样沉思的能力。
梅尔策:黏附性认同。不分离的一维空间。比投射性认同更古老落后的防御模式。
其他主要精神分析中的分离焦虑和客体丧失

费尔贝恩:痛苦的婴儿期导致个体依赖坏客体从而抗拒分析。与病人建立足够好的客体关系,让病人有能力打破与坏客体的力比多纽带。认为神经症的关键因素是分离焦虑。
温尼科特:原始水平和神经症水平的心理发展障碍区。原始情绪发展障碍接受分析者无法用语言沟通无法接受诠释。这种程度的退行诠释无效。在生命前六个月母婴关系未能建立。分析师不干涉退行,鼓励退行,宽容满足,回到婴儿依赖状态,设置融合形成原始自恋,让真自体在放弃融合的过程中自然发展出来。
安娜•弗洛伊德:把生命早期不同形式的焦虑看作不同客体关系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一阶段是共生。第二阶段是依附关系。第三阶段是施虐—肛门期关系,寻求主导和控制的。第四阶段是客体恒常性。第五阶段是生殖器器,以客体为中心。分离焦虑在第一阶段,依附性抑郁在第二阶段。客体恒常阶段恐惧失去客体的爱。认为随后几年的很强大分离焦虑是因为固着在共生阶段。
勒内•斯皮茨:自恋(生命前三个月),前客体阶段(三至六月)、建立真实客体关系(六至九月)。认为过度自恋的病人无法建立共情关系。
马勒:身份感是存在感,包含力比多对身体的贯注。前语言期难以表达的恐慌的无助感阻碍了自我结构形成,严重可能引发婴儿期精神病,一种心理破碎的状态。精神病儿童固着在共生阶段。认为客体恒常性出现在生命的第三年。认为客体恒常性和自我恒常性同时发生。
海因兹•科胡特:分离在自恋障碍的修通工作中占据核心位置。客体丧失会诱发镜映移情中的夸大自体,以及理想化移情中的全能客体。鼓励其发展自恋移情是唯一可能得策略。
成功修通

见诸行动是为了寻找心理容器。接受分析者在分析师那里寻找一个容器,用于接受他的投射,然后通过沉思的能力转化后归还给他。接受分析者也会投射躯体症状等等。
成功的修通取决于身份感的恢复、重拾内在感受、取得对他人信任感和爱与被爱的能力、整合内心世界的整合、取得客体的恒常性、他人在场时独处、整合爱与恨,内化好客体获得安全感、象征化诠释移情幻想、区分自我与客体、获得自我支持的能力、理解自己的有限性、放弃全能感、具有自我效能感、成为自己不再寻找权威。
梦境

飞翔、坠落、漂浮、攀附、攀爬、广场恐惧


—————《驯服孤独—对分离焦虑的精神分析》


上一篇:让人心烦的肉跳主要与担心有关
下一篇:现在年轻人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吗?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7-5 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