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闲聊] 在“清零”与“躺平”之间,新加坡防疫走出了第三条路线!

[复制链接]
29072 0
雅柯 发表于 2022-4-19 03:30:19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人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唯一能做的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在新加坡疫情严重时,李显龙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如今新加坡逐渐走出新冠阴霾,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抗疫路线。这条抗议路线是:根据疫情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应的防疫策略,从动态清零到逐渐开放。
那么,他们是如何及时调整思维的?又是如何在防疫重压下取得成功的?

在“清零”与“躺平”之间,新加坡防疫走出了第三条路线! 第1张图片


以上问题的答案非常值得当下疫情焦灼的上海学习。目前,上海累积新增近30万的感染者,拐点迟迟未到,让许多民众极其揪心。围墙外的人看着新增阳性数字人心惶惶,围墙内的人看着核酸检测队伍“望不到头”。
“新冠肺炎防控已经在上海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到目前为止,几十万病人中无一例死亡。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封控们次生灾害的死亡已经大大超过了零新冠死亡的事实“,一位资深传染病专家表示。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新加坡的防疫情况,讨论下与病毒共存后恢复了元气的新加坡,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撰文 | 李晓韦

“上海应该立即复工,生活恢复正常”。
一位资深传染病专家如上表示,上海此次应对新冠疫情令他颇为失望。
这是因为随着疫情传播速度的加剧,民生的分量在这场战疫过程中越来越重:是坚持“彻底清零”不放松,还是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开放?
接下来,我们看看新加坡是怎么应对新冠危机的。
老规矩,开局一张图——
在“清零”与“躺平”之间,新加坡防疫走出了第三条路线! 第2张图片

按最右侧标示从上至下依次为新加坡和英国的新增确诊病例(2020.1-2022.4) 数据截自Our World in Data
不难看出,与“完全躺平”的英国相比,新加坡在整个新冠大流行前期都控制得非常好,一开始他们也是采取严厉的手段,想要将病毒清零到底。政策的改变发生在2021年的下半年,这个时候全球正在遭受德尔塔变异株的侵袭。

粗略估计,德尔塔流行期为7个月(2021年5月到11月);奥密克戎 BA.1的流行期则为3个月(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后续则是奥密克戎 BA.2的流行期。接下来,我们就以英国为对照,分析一下今天的主角新加坡情况。01新加坡:不是“直接躺平”的激进派


先来详细说说新加坡的近期情况。
在“清零”与“躺平”之间,新加坡防疫走出了第三条路线! 第3张图片
新加坡近期的新增确诊病例(左为德尔塔开始爆发点,右为奥密克戎开始爆发点)  数据截自Our World in Data在2021年9月之前,新加坡的确诊人数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基本上“趴”在了坐标轴上,只有微小的波动。而9月之后,新加坡没能抵抗住德尔塔毒株的侵袭,出现了新增病例的高峰区。之后的第二个转折点则是2022年1月,新加坡在奥密克戎的强烈攻势下再次沦陷,迎来了比英国更可怕的感染高峰。

那么,为什么在2021年9月之前“稳如泰山”的新加坡,9月之后接连沦陷?聪明的读者肯定已经猜到我想说什么了,没错,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新加坡做了一个大胆且郑重的决定——2021年8月10日,新加坡宣布开始“预备期”,逐步开放经济、社交和旅游活动。在德尔塔毒株攻占世界、大部分国家焦头烂额严防死守的浪潮中,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与病毒共存。
在“清零”与“躺平”之间,新加坡防疫走出了第三条路线! 第4张图片

新加坡走的是一条不同于部分欧美国家“直接躺平”的路,他们基于在避免出现大量人口死亡的底线之上,既从未完全停止社会管控措施,也没有动摇与病毒共存逐步开放的总体方向。
疫情爆发初期,与我国一样,新加坡也通过采取强力的社会管制措施,以求能达到“清零”的目标。2020年4月,为了遏制外来劳工中的社区传播,新加坡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熔断(circuit breaker)措施,相当于实施封城,以实现病例清零。这次封锁一直到当年6月2日才解禁。此后一直到2021年5月,在近一年时间里,新加坡政府通过一定的管控与新冠病毒处于某种平衡相持的阶段。在控制疫情的同时,他们一直积极推进疫苗的接种,为建立免疫屏障做准备。02当“清零”成为不可能后,开始调整思路与病毒共存


2021年6月24日,新加坡联合抗疫工作小组的核心领导人贸易及工业部长颜金勇、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卫生部长王乙康联名发表了题为《与新冠共处、如常生活》的文章,正式提出新加坡将与病毒共存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聊这篇极具远见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接种疫苗是政策转变最重要的前提”。新加坡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保护生命,二是保障生计。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防疫与民生之间的平衡,在尽可能地避免死亡的同时,在保障生计方面尽可能地采取开放的做法。然而,伴随着这一政策来的,是德尔塔变异株的严峻考验。

2021年9月,新加坡每天感染病例上千,27日开始的新一周里,新加坡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将超过3200例。重症患者也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新加坡日新增病例破三千时,新加坡ICU的使用率也逼近九成(其中有七成是新冠患者)。

在新加坡医疗系统濒临崩溃的临界点,新加坡并未坚持一味地严防死守,而是大胆采用了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恢复的措施,借此缓解医疗系统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防疫决策者也逐步意识到,即便在与病毒共存的进程中,依然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管制措施。2021年10月9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全国讲话再一次明确了了这个国家防疫政策的方向。
在“清零”与“躺平”之间,新加坡防疫走出了第三条路线! 第5张图片

当疫情逐渐缓解时,新加坡开始从清零往共存转变
李显龙称,新加坡最开始的政策是“零病例”。因为当时没有疫苗,只能依靠过去的经验“发现一个病例,就将其踩灭”,把新增病例数量尽可能压低。而且由于原始新冠病毒传播力不强,他们认为可以通过严格封锁来阻断病毒的传染链。而现在,新加坡超过85%人口已接种了疫苗。疫苗的接种大大降低了重症率,大部分(98%)确诊病人是无症状或轻症,只有2%是重症,其中0.2%需要ICU治疗。
换句话说,由于疫苗的保护,新冠病毒不再那么可怕。03“没人知道具体该怎么做,能做的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德尔塔变异株的出现,改变了此前新加坡的局面。
德尔塔传染力很强,已遍布全球。即便全民接种,封城,也无法阻断病毒的传播。与我国相似的是,由于新加坡的人没有形成自然免疫,尤其容易受到病毒的冲击。即便已经接种疫苗,仍有可能再次感染。

因此,即便新加坡通过严格限制措施暂时压下病毒传播,一旦重新开放,可能将不断迎来一波又一波新疫情。李显龙坦言,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国情决定了无法长期封锁。

封锁代价很高,每一次封锁,都会再一次冲击商业,员工会失业,儿童会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园生活,分居两地的家人难以见面。这些都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在这样的国情之下,他作出了果决的判断,“因此,几个月前我们判断,清零策略对我们来说已不再现实,所以我们开始转向‘共存策略’。”他指出,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和全球枢纽,必须与世界保持联系。彻底关闭边界将严重影响人民生计。

不过他也表示:“虽然我们一直在开放,但不可以一次性地大开放,总是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摸着石头过河。”在2021年11月17日举行的创新经济论坛晚宴对话中,李显龙再次阐述了新加坡防疫策略的转变。“因为新冠病毒在变化,科学在变化,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当形势发生变化,你必须随 它做相应改变。当然,这真的很难。”04李显龙:新加坡的抗疫,绝非百无一失


2022年4月12日,李显龙在行政官员任命与擢升仪式作演讲时说,新加坡政府抗疫绝非百无一失,重要的是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和纠错。

在“清零”与“躺平”之间,新加坡防疫走出了第三条路线! 第6张图片
2022年4月12日李显龙在行政官员任命与擢升仪式作演讲
李显龙表示,当局需要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根据手头上掌握的有限信息,做出最合适的决策。犹豫观望,或是一心等候完整信息的出现才愿意做决策,将贻误战机。李显龙还提到,在应对手头上急务的同时,必须对未来做出预见和规划。新加坡在每天进行数百次核酸检测的时候,就开始筹备检测扩容,以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每天上千个检测量的需求。

德尔塔变异株时期,新加坡每天有数百人住院,当局则开始规划数千人住院的方案。这些措施都必须提前、及早部署安排。最后,李显龙认为对政策的执行必须有力有效,包括与民众的沟通,说服民众。

他举例道,在接种疫苗计划下,当局不仅要定下接种覆盖率的目标,也必须向民众提供透明的数据和信息,包括疫苗安全性信息。“我们正接近抗疫尾声,但是谁也不敢轻言胜利,新冠病毒已经不止一次给予人类当头棒喝,我们要有所准备。”李显龙说。05新加坡的经验:三个方面解析如何与病毒走向共存


李显龙表示,要转向共存策略。首先必须调整的是心理。
“我们必须敬畏病毒,但不能被它吓坏。我们必须尽可能正常地过生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遵守限制措施。有了疫苗,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新冠现在是可治的、不严重的。

对98%人口来说,如果我们被感染,完全可以在家康复,就像患了流感在家康复一样。未来无症状和轻症患者居家康复将是常态。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病人,尤其年长者。当然,如果家里有体弱人员,可以到社区隔离设施进行隔离和康复。”李显龙解释道。他进一步解释道,“新加坡不可能永久性地关闭边境,因为新加坡人依靠贸易维生,如果人员和货物无法流动,该国(的经济)就死了。”

李显龙还表示,“对于新加坡来说,我们不得不改变方向。这也要求说服民众,现在有必要接受每天几千例的病例。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但病例和死亡难以避免,后者主要是老人。这就是生活,也是流感、肺炎以及其他疾病每年夺去成千上万老年人生命的方式。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那么,新加坡能够转换防疫思路的条件是什么?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是:新加坡政府在疫苗接种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后,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积极开展全民疫苗接种的国家之一。

  • 2020年8月,辉瑞疫苗获得美国FDA批准;


  • 2020年12月21日,第一批辉瑞疫苗抵达新加坡;


  • 2020年12月30日,该国首批医疗工作者接种疫苗;


  • 2021年1月8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带头示范接种疫苗;


  • 2022年3月,新加坡人口中两剂疫苗接种率超过92%,接种第三剂的达71%(绝大多数接种的是mRNA疫苗),均领先全球。其中60岁以上老人完成两剂接种比例高达95%。
这也为新加坡从清零转向与病毒共存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是随着疫情变化检测方法的不断灵活调整政策。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引入抗原快速检测的国家之一。早在2021年6月,新加坡民众就可以在市面上自行购买抗原快速检测套盒在家检测。2021年5月新加坡暴发德尔塔疫情时,大部分人尚未接种疫苗,感染风险很高,仅靠核酸检测已赶不上病毒的传播速度,于是ART抗原检测在新加坡上线。以抗原检测结果为参考,只要是ART阳性的,先隔离,之后PCR核酸检测结果如果也是阳性,就列为确诊病例。

从2022年1月6日起,新加坡政府将ART抗原检测阳性认可为确诊,纳入确诊数据。新加坡的实践显示,当病例不多、病毒传播速度不快的时候,需要用较为精准的检测方式。一旦病例多了,尤其病毒传播速度很快,来不及等核酸出结果,那么,抗原快速检测就可以派上用场。与抗原自测相伴的,是居家隔离康复措施的推出。

在德尔塔疫情期间,新加坡开始大胆采用分层治疗安排:普通人感染先在家隔离和恢复;有基础疾病,或是先天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才安排到社区中心集中隔离;然后才是到医院,以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的心理很重要。如果人们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病毒的存在,就无法接受居家隔离、居家康复。那么,抗原自测做得越广泛,检测出来的病例越多,对社会反而会形成越大的恐惧。

最后,新加坡政府认为,开放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的“躺平”,而是要随时根据疫情严重程度调整管控措施,必要时仍需收紧。

回顾新加坡两年多抗疫之路,有专家表示,“我认为新加坡采取的最重要的积极步骤是在2021年的下半年放弃了清零政策。这使得社会的某些部分逐渐开始恢复正常,这一过程正在缓慢地向前推进。对于奥密克戎大流行,许多国家也做了同样的决定。”目前,世界上部分国家还在奥密克戎的漩涡中挣扎。

研究如何科学的应对更加温和的奥密克戎,让社会回归正常,让民生得到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也许上海此次抗疫是否可以从新加坡那里学习些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天从入境隔离时间缩短、密接者防疫要求降低再到“动态清零”政策不再一直被强调,国内防疫的政策可能有所松动,毕竟科学防疫、审时度势才是控制疫情的良方。


上一篇:上海疫情的必然性,以及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重要性
下一篇:上海的防疫是不是逻辑混乱?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30 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