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从黄多多的身上,我看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黄磊不愧是好爸爸

[复制链接]
94206 0
mimosachen 发表于 2021-8-19 10:26:5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贝贝豆育儿课堂(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黄磊曾经在给女儿黄多多的家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希望你和妹妹在今后的生活中明白自己到底期望什么,只要记得不要为了赠品去买正品,选择一条你们喜欢的方式就好。
一直以来,黄磊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无数父母学习的榜样,黄磊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好的教育从来都不靠父母的耳提面命,而是取决于父母能否有正确的育儿观念

从黄多多的身上,我看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黄磊不愧是好爸爸 第1张图片

换句话来说,父母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育儿观念,就相当于拿到了宝宝成长的钥匙,孩子将来的大概率走不偏。
黄磊给女儿黄多多的这份家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黄磊在教育女儿黄多多的时候,从来都不吝啬对女儿的夸奖和赞美,更准确地说,相比较于打击教育,黄磊更擅长于对女儿表达“期望”。
面对爸爸的这种期望,女儿黄多多并没有表示反感,而是用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实现爸爸的期望。
这样就实现了一个完美的“期望循环”。

从黄多多的身上,我看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黄磊不愧是好爸爸 第2张图片

父母向孩子表示期望和认同——孩子用实际行动反馈——最终实现父母的期望。

  • 如果说,这种期望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期望,那么孩子最终的结果也会是正面的积极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正循环。
  • 相反的,如果父母表达的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期望,孩子也会在不经意中向着父母心目中的负面期望靠拢。

从黄多多的身上,我看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黄磊不愧是好爸爸 第3张图片

心理学上将这种表现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种心理学现象对于父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皮格马利翁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期望回报,父母期望往往能得到孩子的反馈

皮格马利翁效应最开始是在196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戈尔森发现的。而它之所以会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背后还有着一段浪漫的故事。
在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除了是国王,更是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在一次雕塑中,他创造了一尊完美的象牙雕塑少女。在和雕塑朝夕相伴的过程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象牙少女。
在对雕塑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意之后,皮格马利翁打动了爱神阿芙罗狄忒,象牙少女获得了生命,并和皮格马利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从黄多多的身上,我看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黄磊不愧是好爸爸 第4张图片

发现了吗?这个故事给我们最直接的启发就是,如果你对一个目标倾注了足够多的期望,这个目标就迟早会实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是同样的道理,他的本质上是一种期望回报:
只要倾注了足够多的期望,就一定能够推动事情往期望的方向走。这时的期望回报率会无限接近100%
为此,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搭档L.雅戈尔森进行了了一场经典实验。他们首先来到了一所小学,声称要做7项名为“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的实验。
他们在一到六年级随机选择了18位学生,并将这份名单严肃地交到了学校校长的手中,并声称挑选出来的这18位学生是这所小学中最具前途的孩子。
在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又重新回到了这所小学,他们发现上次随机挑选出来的18名学生,各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同时还有着旺盛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就连社交能力也有所提升。

从黄多多的身上,我看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黄磊不愧是好爸爸 第5张图片

研究人员认为,孩子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老师的暗示发挥了作用。因为罗森塔尔最开始的那份名单让老师们信以为真,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对这些孩子表示出更高的期望。
而这些期望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反馈,最终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期望回报值”。这其实也是在提醒老师们,对学生寄予正面积极的期望,往往能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会通过心理暗示寄予孩子正确的期望,才是实现罗森塔尔效应的关键

事实上,由父母主导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父母和老师一样,都是通过期望,在孩子的未来成长趋势上寻找“共同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共同点和目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相比较于目标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父母的期望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一种祝福,远不像目标那样有那么强的目的性和强迫性。
目标会让孩子意识到“我应该做什么”,而期望则是让孩子明白“我能干什么”。

从黄多多的身上,我看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黄磊不愧是好爸爸 第6张图片

换言之,期望更像是父母的一种心理暗示,让孩子打心底里相信“我能行”,“我可以做到”,并在后续的行动中积极地和父母发生共鸣和呼应。
说白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提到的期望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
需要注意一点,要想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心理暗示的效果,家长首先要做到对自己的心理暗示。
父母只有自己真的相信孩子“能行”,这种信号才会正确地传递到孩子身上。
在做到这一点后,父母还应该就期望本身进行“特殊处理”,父母在为孩子设定期望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踏入这几个误区,同样起不到想象中的效果。

从黄多多的身上,我看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黄磊不愧是好爸爸 第7张图片

这几种常见的期望误区,父母为孩子设定时要尽量避免,能少走不少弯路

一般来说,由于期望的未来性和或然性,父母在为孩子设定期望的时候应该严格把控,避免出现常见的“设定误区”,导致期望实现不现实。
● 期望的未来性:期望的设定不应该过高或过低
由于期望的发生在未来,父母在为孩子设定期望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宝宝的实际能力,不应该将期望人为设定得过高或过低,这会对最终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时候父母就应该以孩子自身为参照物,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发育特点,因材施教,为孩子设定恰到好处的期望。
比如让性格内向的孩子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多交几个朋友;让数学成绩不稳定的孩子期末考80分。
这些能实现却又未实现的期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合理的,父母只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流露出对孩子的信任,并主动地表示赞美,孩子自然就会向着父母的期望不断接近。

从黄多多的身上,我看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黄磊不愧是好爸爸 第8张图片

● 期望的或然性:期望不只是简单的赞美
在初次接触皮格马利翁效应后,许多家长都会错误地认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提到的期望,本质上就是主动赞美孩子。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赞美只是期望表现得一种形式,本质上还需要家长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和期待,否则没有发自内心的赞美在孩子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场“Exaggerated performance”(夸张表演)。

从黄多多的身上,我看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子,黄磊不愧是好爸爸 第9张图片

总而言之,父母要想在孩子身上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首先需要从心底里认同孩子,然后鼓励孩子想着正确的期望靠拢。
相信当父母能够完整地实现这个正循环之后,每位父母都将会成为一流父母。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北京知金大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重视教学质量
下一篇:和孩子沟通处处是“坑”,这两句话可不要随便说,家长多注意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30 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