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财经] 我辗转多家基金公司,发现一个秘密

[复制链接]
19414 0
最美刘海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辗转多家基金公司,发现一个秘密 第1张图片


收着基民的管理费,没能跑赢市场不说,基金净值比指数跌幅还深,纵使找出千万种理由,道歉再多次,失职的帽子总还是要扣在基金经理的头上的。
撰文丨周隆斌
在银行、证券业,“反向讨薪”已经见怪不怪,如今,这把火也烧向了基金行业。
6月初,基金行业内有消息传出,有头部公募基金要求员工将去年薪酬超过290万元以上的部分退回。
财联社记者近期求证了解到,确实有部分央企系公募基金实施限薪举措,且自2022年起超出标准的退薪工作已于本周启动,但退薪标准并非上述的290万元,而是达到一定标准后,部分退回。
消息一出,不少基民拍手称快。
要说这届基民,真的是太难了。有基民询问:
最近因为时间比较闲暇,连续三天打开查询了基金,每次打开都少几百。第一次买基金,不太懂,想问一下大家,基金查询是需要手续费吗?
“家里有钱花不完,中欧基金找葛兰,腰缠万贯没人分,易方达里有张坤。”前两年还是医药女神的葛兰如今变成了葛大妈,顶着“YYDS”(永远的神)头衔的张坤也跌落了神坛。
我身边也有不少同事买了基金,之前他们还时常询问我对市场行情的看法,最近则闭口不提任何有关基金的事情。一问才知道,亏损太多已经不想看了,只当没有这笔投资。
甚至有同事戏称,“拿着这笔钱去买股票,每天扔个硬币,正面买入反面卖出,都不见得亏损这么多,真不知道基金经理们凭什么拿那么高的工资。”
01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基金经理们每天动动手指就可以调动着上亿资金在市场中搏杀,年薪上百万只是基金经理的入门门槛。
实则不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平均工资前三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达到了23万元、19万元和17万元。
可见,计算机、互联网行业早些年的财富光环要比基金经理们更胜一筹,只不过近两年互联网企业四处传出优化、降薪的声音,就连银行、保险、证券三大金融行业也频频调薪。
大家都向后退了一步,只有基金行业还身在原地。如果多数基金净值表现还不错,基金经理们的高薪还显得不是那么突兀,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3年前(2021年二季度末),正是基金行业意气风发之际,当时达成百亿基金规模成就的基金数量足足有74只。有的基金经理年薪甚至接近亿元,但那只是极少数的个例,大多数基金经理薪酬在100万—500万元之间。
3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这74只基金平均亏损高达43%,有55只基金的规模已经跌出百亿门槛。仅2023年一年,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为主的权益类基金产品就“帮”投资者们亏损了8900亿元,上一年亏损幅度更是超过了1万亿。
平心而论,要说基金收益为负,真不能全怪基金经理草包。A股长期待在估值洼地,沪指和3000点缠缠绵绵,市场整体缺乏机会,赚不到钱情有可原。
然而,收着基民的管理费,没能跑赢市场不说,基金净值比指数跌幅还深,纵使找出千万种理由,道歉再多次,失职的帽子总还是要扣在基金经理的头上的。
基金经理业绩表现不堪入目,再要拿高薪不光基民不答应,基金公司首先就不同意,调整(主要是降低)基金经理的薪酬无可厚非。
可是,要求基金经理退回已经取得的薪资真的合理吗?
02

银行业“反向讨薪”有法可依。
早在2010年原银监会就印发了《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其中第十六条表明:
商业银行应制定绩效薪酬延期追索、扣回规定,如在规定期限内其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员工职责内的风险损失超常暴露,商业银行有权将相应期限内已发放的绩效薪酬全部追回。
商业银行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里面如果明确了绩效薪酬追溯扣回条款,当员工违反条款规定时,商业银行自然可以依据合同约定进行薪酬追回。可是,在基金行业内,本次涉及退回薪资的公募基金此前并没有设立明确的追索扣回机制。
公司需要高薪招揽人才的时候,各种奖金、激励政策发钱发得不亦乐乎;公司业绩表现不佳就翻脸不认人,一拍大腿开始追讨薪资。金融是信用发展的结果,信用是金融的本质。客户正是因为信任才愿意将资金交给基金公司打理,可基金公司对自己人都毫无诚信可言,更遑论对于客户?
有朋友说,这次基金业的“反向讨薪”风暴中,有基金公司退钱要按税前退,原来500万元年薪到手300万元,如今退钱的时候也要退500万元。这意味着基金公司不光否定了基金经理之前的全部工作成果,就连企业应该依法纳税的部分都要员工来承担。
基金公司这种缺乏契约精神的方式一旦被默认,未来完全可能依样画葫芦延伸到各行各业。
尊重协议,履行承诺,这些远比向基金经理要钱更为重要。
03

基金公司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可以学一学。
“股神”巴菲特在早年的投资生涯中,主要从事合伙制私募基金。他为基金制定的费用模式是:每年投资回报率在6%及以下,收益全部归客户所有,他们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超过6%的部分,巴菲特他们分享25%。
这样一来,巴菲特团队的利益就可以跟客户深度绑定,再加上基金业绩表现优秀,巴菲特的基金规模越做越大。
我也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信徒,毕业后曾在多家基金公司任职交易员。交易员是基金公司培养基金经理的岗位,其操作的资金由公司分配,但资金额度通常比基金经理的要低。
我辗转任职的多家基金公司中,甚至包括一家规模达到百亿的头部基金公司。3年多的交易员经历让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儿:无论规模大小,基金公司想要的都是那种能在短期内赚取暴利的交易员,而非看重交易员稳定的盈利能力。
我辗转多家基金公司,发现一个秘密 第2张图片


▲本文作者作为基金公司交易员时曾经的工作场景(作者供图)
这一度让我十分困惑,高收益的另一面必然是高风险。顶级游资“赵老哥”8年1万倍,10万变10亿是股票市场中的传奇人物,可所谓的“传奇”都是无法复制的,绝大多数追求短期快速盈利的投资者最后都已销声匿迹。
后来我才发现,多数基金实行“旱涝保收”政策,不管基金是否盈利,管理费都照收不误。
公募基金经理们的薪资构成相对简单,主要是底薪+管理费分成。私募基金相对灵活,还要再加上基金超额收益的提成。这就意味着,影响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稳定收入的,是基金规模而非基金业绩。
不妨夸张地说一句,一个基金经理奖金、收入的高低,只跟他的老板开心与否有关,而跟基民基本无关。
04

想要依靠业绩持续稳定增长获得基金规模提升,实在是难上加难。没有人能将基金业绩做成像曾经有着“华尔街传奇”称号的基金经理麦道夫那样,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直到2008年,期间40年的时间基金每年稳定盈利10%左右,在全球赢得了“投资必赚”的口碑。
为什么麦道夫这么成功的基金业绩纪录停留在了2008年呢?因为那一年麦道夫的基金面临巨额赎回,而该基金本身是一场庞大的庞氏骗局,麦道夫执掌的基金收益率完全来自他自己编造的神话。
相比之下,短期获得暴利的难度要小很多,押中某一热点行业即可。因此,依靠净值曲线快速上升揽客,成为基金行业内的常态。一些基金公司同时发行数十只产品,分别投资于不同行业,一年后择优留取,打造为爆款基金,通过大力宣传向投资者募资,将真正优秀的基金产品所掩盖。
正因为基金经理的个人收入没有与基民的命运(或说收益)紧密捆绑在一起,这也是当下基民们对基金经理高薪产生强烈不满的根本所在。
说白了,如果能为基民带来长期收益,基金经理就算拿再高的薪水,我相信基民也都是乐于接受的。总不能基金经理(掌柜的)天天吃香喝辣,而基民(东家)天天喝西北风去吧?
是时候该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大刀阔斧地改革基金行业的薪酬分配机制了。
我们国内的基金经理普遍以巴菲特作为榜样,投资能力能否相提并论先放一边,学习巴菲特的基金管理模式或许才是第一步。


上一篇:万茜老公出轨时间线疑曝光,儿童节仍在约会,女方身份被扒后发声
下一篇:三部门:提高自香港澳门进境居民旅客携带行李物品免税额度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7-1 00:48